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道大学13

​呃嗯。嗯啊谢谢。嗯嗯嗯。啊嗯嗯各位道友大家好,前面我们讲完了自省、自政,那么我们今天接下来啊继续往下问道大雪,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经文。所谓修身在正气息。记者,身有所忿之,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优化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一段啊其实就是在说明一个事情,那就是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心。我们来看这第一句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去。那么大学由致知格物到诚意知己,这些都是属于心这方面的事情。所以修身之邪要从心入手。我们这颗心啊大家天天在用,但却不知心为何物。

要想自己健心、知心,进而达到明星,必须先从知性开始修养。信者新生也也就是要明白啊我们的心是从何而产生的呢?嗯。一般常人都不知,也不愿意去探索生命之学的这个深奥的殿堂,甚至以宿命论做挡箭牌,否定生命科学的阵地。

所以呀由生来到死去,大多数人是职任这个身的躯壳的存在,而否定神的真主人的存在,更不懂得心性对人体生命的决定作用,这是现代人啊只重华表,不是本质的愚昧偏见。故而他只能混世一生,自己。害了,自己还不以为然,这就是渔夫的悲哀呀。

人们普遍都以为身就是生命,就是人生,其实这个身和一切生命体一样,它只是物质的外形形态,它是具有自然物理性、生理智性的存在,而且是暂时的,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嗯啊我们把它比喻成一所房屋而已,它只是我们暂时的居所,并没有永恒的可能。

房子的主。古人是谁呀?就是星星。嗯或者说身体就是人生旅途上的一辆车,驾驭他的是心性,这两者相辅相成,主人常在,房车俱存,主人离去也就是防倒撤回。由此可知啊,身并非真我,真正生命的那个我就是自信真心。人的衣食住行即使可以一日三餐,呃喜怒爱沐浴、吃喝、拉、撒、睡,以为这样才叫。

叫做人参,而恰恰忘记了最当紧要的主宰这个生命的新型系统。嗯同时这也便是人为何走向了道德的丧失,精神的贫乏根源所在。当然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啊,此生死神我们能够得到也很不容易。佛家讲人生难得,就是这个意思。

嗯我们应当珍惜、自爱这个难得而宝贵的生命。但这不能错误的认为。人生就单单为了此身的存在而为最终的目标。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此身,而是为最终的目标且唯一的目标,那会怎么样呢?啊那就是生老病死苦。经历过来的人不在愁中就在病中。

梁简文帝啊在菩提树颂序中讲过啊,背在六十春笋八苦,不有大胜水。整汇桥。这里说的六十就是心经上讲的盐啊。耳、鼻舌身意。嗯这里说的沉沦八苦,这是佛家法苑珠林中讲到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还有五音制胜。

嗯不有大圣。就是说如果不是去学、去做、去修圣贤之道,那么水准会巧,谁来拯救您呢?您看啊,什么是生苦呢?十月怀胎,我家叫泰钰,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狱,痛苦极了。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转出来,又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啊都晓得的。

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啊,您看婴儿的这个皮肤很细嫩,一出事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诸如等等,佛家叫身苦。什么叫劳苦呢?唐人有。老师他讲到: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嗯老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

韩愈写祭十二郎文,他说啊:吾年未适时,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有年轻啊就有年老,这是谁也逃不过的苦啊。啊病苦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啊,我们从出生就跟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食苦一部刚。铁铸成的机器,他的寿命也不过数年、数十年。

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您到底能支持多久呢?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声就有死,有成就有坏,这是自然法则,谁能另外呢?嗯那么什么是爱别离苦呢?生死离别,人间常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啊,或为谋求。

知识,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那么什么是怨憎会苦呢?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者是有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偏又聚会在一起哈哈像这些可怜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呀。社会上的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冤家不聚头。

在某些形势下,越是互相怨憎的人,越被安排在。吸气呃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嘛?什么是求不得苦的?您想获得某一件东西,呃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蘑菇岛。甲爱上了乙一一去,有益于丙嗯自己的志气,想做计算机行业的精英,但为了吃饭呢却又不得不委屈在网吧做接待生。

嗯这些都是求不得的苦。嗯嗯什么是五音制胜的苦呢?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都是假象。嗯从中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嗯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身陷其中,这就是佛家讲人生八苦,从生到死乃至从死到生,痛苦无处不在。

哦这就是执着我们这个身体。带来的结果。大学之道讲到人的身心的问题,虽然没有像佛道两家对性命双修讲得那么的深刻,但是也已经触及到了人体生命科学的行为主体、身为附属的这个主体,所以特别强调了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那么关于身心的问题啊,庄子在德充符上讲,他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身体残障而有道的高人与孔子的一段。非常幽默的对话,他说啊鲁国有一位残障的人,因为少了主旨啊,也就是脚趾头,因此便叫他舒展五指。他来见孔子,那孔子就说了:你以前为什么那么不自爱呀?

搞成这个样子,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呢?这个五指就说啊无为不知物,就是说我以前不懂事啊,清用无神,不爱惜我的身体,不是以王族。因此呢。损害了我的脚。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那我现在来看你呀,因为我还有那个比猪更尊贵的一个存在。

五是以物权之夜啊我所以必须要好好地保全他。覆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暗指夫子以幽若是也。啊这是说啊我原以为您孔夫子啊像天地一样的伟大,哪里知道您也是只重视外形的一个人啊。啊这个时候孔子听了非常的惭愧啊孔子就讲啊丘则陋矣啊这是说我对您失礼了啊我今天献丑了,夫子胡不入乎?

请讲以所闻。啊这是孔子啊让五指先生请您进来啊对我讲解一下您所了解的道。五指出呃也就是说五指先生走了之后啊,孔子曰:弟子念至,负五只哭者也。有物学与父母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那这就说啊一个身体有了残疾的人。

都能够通过修学、修正来弥补外形的残缺,而成为一个有道之人,何况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呢?妈妈。啊所以我们这个故事也非常给我们启发,我们来看,因为呢下一句继续讲。有所分治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份就是愤怒的意思,据指的就是愤怒的样子,甚至就是心里恼怒。恐惧就是心理惧怕,好乐就是心理喜好。忧患就是啊心里忧虑忧愁,有所就是有那一件事在心里执着啊你比方说不该发怒的事情而发生了愤怒啊再比方说虽然应该发怒的事情却又怒的过了,把这一件恼怒的事情横在胸中不能放下,这便是有所奋至。

人的一切心性都以。真为外在的表现啊人心的所思、所想、所欲的愿望,表现出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啊等等。他写不同的情绪变化,嗯乃至于后面继续给我们列举的呃泛指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现象,与子嗣子在中庸上所说的喜、怒哀、乐四个情绪这些都是相通的。

这些其实啊他都是从礼记中所载树的激情浓缩而来的。那么在中医里面,这就是黄。内经里面所讲的怒则伤肝,恐则伤肾,喜则伤心,忧则伤肺,四则伤脾。人生的五脏六腑皆有五行所属,他受阴阳武器的制约和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的变化既发自五脏,又直接影响着五脏。

嗯啊你比方说啊肝脏属木,它是由仁德所主,跟阳气不足或者是阴气过剩的人就容易发怒、爱发脾气呀。这就是人得不足,肝气不和的现象。肾属水,在德为至。肾阳气不足或者是阴气过剩的人胆小怕事,呃容易惊恐,那就是肾气不和。

心属火,在德为理,心中阳气不足或者是阴气过盛,必然会行为世界、处事过分,心血管系统有问题,这就是心气不和。肺属金,那么在德。各主义。这个肺阳气不足或者是阴气过剩的人,他就会多愁善感、心多又缓,这是肺气不合的表现。

总之啊,七情六欲与心理、生理的健康关系重大。我们中国古代的医学讲五劳七伤,就是讲的五脏中诸多要素互相影响而变化的关系。嗯可以呀,我们知道一个人得什么病,就知道他有什么情绪性格,一个人有什么情绪性格就知道他。

会得什么病?呃朱子讲过啊,盖世四者,皆心之忧。这就是说这四者啊都是我们内心的作用力。嗯柱子继续说,然一有志而不能查,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使其正义。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一旦有这四种情感而不能觉察,不能克制,就会欲动情胜。

嗯欲动就是升起的欲望啊。呃也就是执着,情圣就是七情六欲,这也是执着。这就是说心一动,也就是心产生了作用力,他就失去了正,就变成了血。那么换句话说,人只要有愤怒、恐惧、好乐、忧患,你的心的作用力就产生了,也就不正了。

那么反之呢,朱子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见之,恐如何治贫?一位一身蜘蛛者。是吧?故其真体之本,然而喜怒忧惧,随感而应,胭脂抚养,引物复行者,一其用之所不能无者也。那么诸子这里讲人的心啊,他讲的是易鑫,易鑫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心里没有妄念,没有七情六欲的时候,就叫易欣,这个时候湛然虚明,湛然就是清澈的样子啊,这个心原本它就是清净的。虚就是里边是空无的,也就是心中没有欲望,没有忘。你明就是觉悟,它是明,明得的是觉悟的。如箭之空,如恒之平。

见就是镜子啊,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还没有造物的时候,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横就是称就是天平没有放物体在上面的时候,它就是平的,它没有偏颇,没有污染。那么这个心如果能够保持清净。仍然虚名洞彻觉悟的这种心,这个心叫明德,用它来做申之主,这就是用智慧而不用烦恼。

嗯七情六欲皆是烦恼,这个便是回归到真题本能,也就是您回归本性本善。嗯这是朱子认为,他觉得喜怒忧、惧这些情感是会发生的,他没有说去掉这些情感。嗯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呢,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这一照他就有喜怒忧惧,随感而应。

嗯。照到顺境、照到善缘,我们就心生欢喜心。啊佛家讲啊水洗啊就是看到别人做了一些善事,跟着欢喜。所以佛家也认为人是像镜子一样可以照见的,照到逆境、照到恶缘就生份制啊有好乐、有分治,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怕的事情,就会有忧患,就会有恐惧,这些激情就会产生。

所以朱子没有主张把七情断掉,可以用,但是只要您能不执着在这里头。九。就可以了。什么叫不执着呢?如果那件事情已经结束了,离开了,马上心也就放下,其实这不就是佛家讲的嘛,不怕念起,就怕坚持。中庸上也说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位置和,这就是中和之道。

嗯如何来形容朱子说的这种境界啊?我们可以引用几个故事给大家来说明,那么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朱子,朱子把这几句话反过来说的。那他反过来说,他说有所分支而不失其正,有恐惧而不是其正,有好乐而不失其正,有忧患而不失其正。

啊这句话说的智慧啊,这里说有所分支而不失其正。那你比方说这个孔夫子,他就经常赞叹这个烟火叫不迁怒。您看,不迁怒可不是说他真的一点儿怒气都没有,没有一点儿怒气那就是软弱,对吧?遇到恶的事情了,颜回他也是会发怒的,可是他能够不迁怒。

朱子认为啊这就是由奋志而不失其正,嗯有恐惧而不失其正。那你比方说春秋的时候,楚国的有个宰相叫孙舒奥,大家都知道啊,他在少年的时候遇到了两头蛇,让他知道自己必死了,所以把这神杀了,买了。那心里还是恐惧啊他回到家里见到母亲还是恐惧。

可是他在恐惧心升起的时候,他的心没有失去他的正,他就想到了别人,他也不希望别人也像他那样。遭遇惊恐,遭遇不幸,所以他就把这两头蛇给杀了,埋了,不让他在贻害众生这种新政他的国宝就好。所以这就是埋蛇,享宰相之荣啊这么一个典故。

有好乐而不失其正。宋朝的时候,我们知道范仲淹先生有一次呢他得到了一个风水宝地啊,要盖房舍。结果后来啊听说这块宝地啊将来能出很多的咸菜,于是乎范仲淹先生马上就决定把这个土地捐出来盖学校。为国家培养天才,他不要为自己得到了这块土地。

当然人都有好乐之心啊,他会欢喜,可是他不失其正。嗯也就是他不用私心,这个心就正,他想想到的是天下国家啊大公无私。那么我们学过呀范仲淹先生写过这个岳阳楼记,他就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以他并不是,他没有又没有乐,而这个忧这个乐不失其正。那么这。再来说有忧患而不失其正。那你比方说我们知道的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当时刘备啊也就是蜀国的国主驾崩了,诸葛亮跟曹操打仗也是连连挫败他,六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

回过头来又遇到自己的后主,叫刘禅,我们就知道这是扶不起的阿斗啊,根本没有能力,他是个庸才,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但是在这种忧患的时候啊,诸葛亮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他的心不。知其正。王阳明先生讲过啊,正心之功既不可至于有,又不可对于无。

这个痣就是填制,堕就是坠入爸爸妈妈。这个一方面是说正信的功夫不可以停滞在有形的身体上,也不可以坠入顽空的无形的星星上,必须身心双修,也就是性命双修。对对对对。另一个方面讲呢,既然正信的功夫在于不动心,没有七情六欲,这个没有。

是驾驭的意思是该有的时候有事情过去了,就应当放下的。豁达啊不能只是念念不忘某个事、某个人而产生七情六欲,但是又不可以从来没有情感,呃没有情感它就不是人了啊我们叫它呃冷血、叫他木讷、叫他无情,这都不是正心。

而真正的正信就是中庸,就是中道,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这两个方面,一个谈的是身心,一个谈的是情感。关于身心的这个话题啊,我们。很多集中都探讨到了啊从我们开始认识身体有两大系统,有形的身体系统,有无形的性体系统。

并且这个所谓的无形所谓的性体也好,心性也好,它是一个能量场。它这个能量场是物质的、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从有形的客观世界进入无形的能量世界,是每一个修真者极其感兴趣的必由之路,研究无形的能量也是我们修真者的根本任务,是决定的力量啊正因为这能量。

长的无形性,生存其间的人们并不知有效的利用。所以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有形的人体又常常表现得非常的被动,我们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说我们这个人体啊需要氧气,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刻也不停吸进呼出,遍布全身。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阳气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的源泉,那么有形的人体就难以生存。

嗯道家的养生的功法都是以练无形为主的啊,即便是有形的动作。我也是为了辅助无形的能量而设立的。任何的功法啊不论你有多少动作,修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无形的优质的能量集中到自己身上,这种能量集中的越多,修真者的收益就越大啊为什么?

古代的高人啊,当然还有现代的一些修真者,可以练到断绝五谷杂粮的辟谷状态呢?这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宇宙中无形的、优质的能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有效补充的结果。呃道家有个修真的层次啊,叫做气满不思食,这时你就可以进入自然的辟谷状态。

那么可以说啊修行又是一门营养学。那么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多种渠道进行解决啊,并不一定非得一日三餐来满足。嗯当您能够完全的凭借无形的能量来满足自己的营养的需求时,您对于人生将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你将充分的体会到练功的种种的妙处。

人生的极高享受。林江忽然的明白,自己过去的种种追求原来十分可笑。修行是一门高深的并且无形的科学,不能用任何有形的存在来检验修行,因为现代科学还跟不上无形能量的发展与变化。嗯无形在西安又行在后,无形主动有些被动,掌握不了无形的能量,就掌握不了人生世界。

这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好多时候老是被动的。根本原因。于是啊我们试着给修行修炼定下这样一个定义,修行修炼的核心实质在于对全忧信息能量的集中储蓄而使用。多少年来,多少热情的爱好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苦修、苦练,好多时候啊却是五花八门的动作和意念上下功夫,并未深入到修真的核心实质。

这里有两个层次,首先呢就是能量的集中处。这是指一个人的强身健体的过程。常人体内正气他常常受到了种种的干扰而造成不足、正气不满,那么邪气就会侵入,疾病就会发生吗?所以啊通过有效的修真方式向体内注入正气,以祛邪扶正,体内永远充满正气,确保身体的永远健康,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十分关注的课题。

其次呢就是使用呃当通过有效的修正方法,将宇宙中优质信息、能量对自己身体集中在集中。加强再加强,一直集中到自己使用不完的时候,嗯你的身体必然健康,而且呢还有可能出现共呢,这时候您体内已经有了充足的并且节余的能量,您就可以拿来为人,皆出疾苦,济世度人。

当一名普度众生的圣贤菩萨,这不就是止于至善吗?那么只要我们明白了正心诚意的重要性,啊,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心能转命的道理,人的一切都可以从道光德能的巨大。计量中实现自能转变。嗯呃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啊,宋朝有个大文学家苏东坡,大家都认识,他也是一位居士啊,叫东坡居士。

嗯他曾经啊做过礼部尚书,上述啊这个不得了啊,那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部长啊,礼部尚书那就是教育部长,这是很有权力的人啊,他还做过翰林学士,所以是当时社会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呢曾经住过湛江一段时间啊,听说金山寺有为佛印禅师,这位禅师啊在。

佛法里面是相当有造诣的,因此啊他也想亲近一下这位佛印禅师。但是苏东坡呢因为很有才华,而且身居高位啊,难免就有一些恃才傲物的这个个性。他因为文章写得好啊,并且又学了一些佛法,有一天他就写了一首诗啊,作为他自己学佛的一个心得。

他想着把这个呈给佛印禅师来看啊,这首诗就这么写啊:稽首天中天,好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啊这里这个天中天。那就是佛嘛。啊棘手就是礼拜呃礼拜。这位至高无上的佛陀,佛陀的光辉照遍大千世界。那下面一句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荆莲。

这是讲佛端坐在紫荆莲台上,把风吹不动。这个八风是什么呢?八峰啊就是佛家讲的力摔毁玉,趁己苦乐,这叫八分。嗯也就是说无论是顺境的还是逆境的,这个去追他,他都不动摇。嗯啊佛家讲叫做禅定。苏东坡借着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学佛的一个体会,他认为自己也做到了八风吹不动。

嗯写这首诗那肯定有炫耀的意思,把它传给了佛印禅师,他自己不去,就派遣一个小书童渡江过去送给佛印禅师。嗯结果呢这个佛印禅师啊看了这个书信以后,就知道苏东坡心里有傲慢啊,有自夸,拿起笔来就在那封信上写了放屁两个字。

嗯那然后让书童拿回去给苏东坡。嗯这个苏东坡本来在家里等着啊,要看看佛印禅师有什么回信啊。他一定是对他大加赞赏啊,打开信一看呃竟然是放屁两个字,那心里就生气了啊,坐不住了,马上亲自渡江过来找佛印禅师论理。

他气冲冲地来到了佛印禅师的禅房里啊,就质问禅师回应啊:我刚刚写的字四句诗有什么不妥吗?你怎么能如此蔑视本官呢?嗯啊怀孕这个时候就微笑着对他说啊:我只是用一个没有响声的屁就把您打过江来了,您哪里是八风吹不动啊哈哈后来呀这也是成为了一个佛门的笑话,这就是所谓的八风吹。

吃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这就说明东坡居士他心里面还是有分质、有好乐,他心不得其正。与此同时啊,我们举一反三,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观察一下他的五官、表情、动作、言语行为,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德行、层次、修养水平、个性特征,乃至于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等等。

反之,我们从这个人的德行心性也可以反推出它会面临什么样的身体疾病呃、生活障碍,或者是说鸡胸或。嗯所以千万个不同的人,不仅是有形的,身体是不同的,而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性的不同。心正则身正,心不正则身邪。心中有德,这行不欲举为不为大,身心健康,吉祥慷慨。

心中无德,在心外走,邪拜上天,良作践,自身病痛烦恼,难得安宁。啊。由此可知,唯有心修道德才是正心正身的笔。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啊我们暂且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啊,那就是说啊是而建的是心在建,听而闻着是心在文,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之位。这也就是说当下能看、能听、能治胃,又能止痛止痒的同时,都是心的作用。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好,当一个心修到了无私无畏。

欲无无我的、忘我的状态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境处于一片空明、恍兮忽兮,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无为状。那么我们再从另一种状态来看啊,比方说人的思想高度集中于某个人、某个事儿,那就像言情小说里写的一样,茶里、饭里都是他。

嗯当一个人心里想念着一个人,想到急促的时候,就会出现茶不吃半不想,我难免的状态。对茶饭已无心,不知滋味,可见心已被外境迁走。是吧。那么同样的道理啊,当一个人极度的愤怒、恐惧、爱好忧患的时候,这种茶饭俱旺的状态与我们前面讲到的心性修道、忘我的境界而产生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变化。

因此啊孟子也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孟子这句话是针对常人的情思欲念啊,平常都处在散乱昏迷的现状中,不能安静在本位上,所以劝人啊。想放肆在外的狂心收回归位,这才是真正修养道德的学问。那么曾子、子思子、孟子都是传承了孔夫子的道童心法,呃也是孔门儒家之学的继承者。

那么大学与中庸都是弘扬孔子主述尧舜的传心法,要后世的人都非常的敬业。心性之学啊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春秋的初期,儒家、道家、墨家等等各家的学说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有早于孔子啊。而生的黄老之学。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究其根源还是说明儒释道三教义理的道理。

嗯那么在这儿呢,最后曾指给我们总结来说了一句,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呢?事实上啊我们的身体歪了,心想着要把它挣起来,您的心尽管去想把它蒸起来,他就是老不会挣,这又是怎么说呢?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了,大学所谓修身的道理,一是说由身体内在所表。

表达的外行行为的一个态色。啊二是说有身体内在生理习性所发生的啊愤世、恐惧、好乐、忧患等等啊还有这个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是需要修正的学问,它并不是像我们说的像整骨、整形啊,美容师们这个治疗手术的这种血史。这正如老子所说啊,古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济天下;爱已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呃然后又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修正分为深修和新修,说到根本。就是性命双修,这是自古以来玄门修真正道的正确且唯一的促进。对于命体系统的修正,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生理的学问,而更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啊你比方说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医学、道家的单道血,以及这个佛家密宗的修行的一些路数,都是以这个肉身为实验场啊进行人体生命的科学再造,使之不断升华、光滑、气化、脱胎换骨,乃至御于画,最后实现性命双修,于道圆城的。

终极目标。当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想必就会知道这并不是神话,更不是什么迷信。当要想让现有的肉体生命不断升华,却是一个严密的生命课题,必须遵循圣贤给我们传承的礼法。那么在大德名师的指点下,才能一步一步的去实践、去实证。

人生就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生命再造的实践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任凭一个人后天,致使百般的聪明也难窥其也。啊。所以说必须有名师指路,欲志山上市,须问过来人,这更不是常人所认为的那样随随便便的盲修下令,更不是浅薄者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可以成就的。

所以呢我们要切记、要牢记修身最基本、最重要的须知。所修者是神,能修者是心啊这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的。正义。好的,各位道友,我们今天啊用了一集的时间来一起问道正心的正义,希望对大家的修行、修正有所帮助,愿大家性命双修,枣正正常。

好的,各位到,我们下期再会。嗯嗯嗯啊嗯好。嗯啊嗯嗯嗯。

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內聖靜坐心法
李中笑太行文化 谈三教文化和谐
网易博客欢迎您
小窗幽记:心性的了悟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
【136】- 心学不是禅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