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化热痰药桔梗前胡川贝母浙贝母
针对热痰的,叫清热化痰,狭义的热痰,叫清肺祛痰,清热祛痰。热痰从狭义的痰来说,就是比较粘稠,颜色是黄的,比较稠,那个咳嗽咯出来的时候,全身有热象,比如说舌质偏红,有口渴,或者舌苔不但腻,而且颜色是黄的,或者其他的热象,心烦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么就称为热痰。
===========================================
桔梗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oq.) A. DC.的根。主产于安徽、湖北、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
X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桔梗性平,辛散苦泄,善于开宣肺气而祛痰浊,利胸咽,且能载药上行,引经入肺。凡痰阻气滞,咳嗽胸闷之证,均为主治。
【功效】 祛痰止咳,利咽,排脓。
【应用】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痰滞胸痞,常配枳壳用。
2.咽喉肿痛,失音。本品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用,如桔梗汤(《金匮要略》)及加味甘桔汤(《医学心悟》)。治咽
喉肿痛,热毒盛者,可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肺痈吐脓。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治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者,可配甘草用之,如桔梗汤(《金匮要略》);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多种皂甙,主要为桔梗皂甙;亦含甾体及其糖甙、脂肪油、脂肪酸等。该品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并能镇咳;桔梗皂甙有抗炎、增强免疫、抗溃疡等作用;其粗皂甙有镇静、镇痛、解热、降血糖、降胆固醇、解痉等药理作用。此外,桔梗菊粉对腹水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桔梗皂甙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口服可在消化道中分解破坏失去溶血作用。
  2.桔梗粗皂甙有较强的溶血作用,不宜作注射剂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2.《珍珠囊药性赋》:“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3.《本草蒙筌》:“开胸膈,除上气壅,清头目,散表寒邪,驱胁下刺痛,通鼻中窒塞,咽喉肿痛急觅,逐肺热,住咳,下痰,治肺痈排脓,养血,仍消恚怒,尤却怔忡。”
【功效鉴别】
桔梗与旋覆花相鉴别:
  桔梗与旋覆花均为常用的化痰药,皆能祛痰,都可用治咳嗽痰多的病证。但二者一宣一降,作用有别:
  桔 梗 ──辛散苦泄性平,善于宣肺祛痰,对于咳嗽痰多,无论风寒、风热、肺寒、肺热,皆可配伍使用。同时,桔梗又善于开宣肺气而利咽、排脓、利水、载药上行,又常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气滞痰阻,胸闷不舒;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风水水肿;作为引经药,引它药药力上行治胸膈以上病证。
  旋覆花 ──辛散苦降,咸可软坚消痰,温能宣通壅滞,善于下气消痰行水,主治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饮蓄积,胸膈痞闷。同时,旋覆花又善于降逆止呕止噫,又常用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呃逆、噫气等证。
从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微寒的了。是平而偏寒的。桔梗以前的是偏温的,温性更明显一些,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的,燥性也比较强,那么后面的旋覆花或者白前温性就比较弱,微温的其实在临床上热证也是可以使用的,从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寒凉的了,或者从平性到寒凉的性质,这个比较明显。
桔梗没有消痰作用,主要表现在祛肺窍的痰,它是一个祛痰作用很强的药,不但在中药裡面它是一个使用历史很悠久的,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作为一个祛痰药使用,而且在西药当中也常常把桔梗作为一个祛痰药,有明显的祛痰效果。
桔梗和半夏一样,它不但能够祛痰,而且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所以桔梗既是一个祛痰药,又是一个止咳的药。它对于咳嗽痰多,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很重要的,是治疗咳嗽痰多的一个要药,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这个祛痰止咳的效果又相当明显,所以在临床上凡是咳嗽痰多的,不管什么证型,偏寒的,偏热的,有外感的,没有外感的,都使用,在兼有外感的情况下应用得更多一些,没有外感同样都可以使用,1)治疗外感风寒兼有咳嗽痰多的,败毒散这些方裡面,都可以使用。2)外感风热,比如说银翘散、桑菊饮,结合一些发散风热的药都能够使用。3)没有表证的它可以配伍温肺或者清肺的药,桔梗的作用比旋覆花更好,应用得更多一些。
第二个功效,桔梗长于利咽喉,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或者失音,1)桔梗对于外感引起的肺气鬱闭的,可以和解表药同用,2)如果是热毒壅盛的,它可以和清热解毒药用,3)如果是阴虚火旺,上灼咽喉,虚火上灼咽喉,它也能够和滋阴降火的药配伍在一起,比如说,玄麦甘桔汤那么就可以用于热毒炽盛,或者阴虚火旺都可以。在张仲景的时代这个就是桔梗汤,就和甘草配伍,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一个基础的方。这也是桔梗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或者它的应用。
桔梗可以排脓,用于肺痈、肠痈,甚至外痈都能用。它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它是解毒排脓的,对于疮痈初起也能用。
传统常常就是强调桔梗的辛味,主要作用在肺经,而且它治疗的部位主要在上焦,就认为它能够开宣肺气,把很多的功效都和开宣肺气联繫起来,比如说桔梗的祛痰,也是因通过宣肺有利于痰的咯出,那么它治疗的咳嗽痰多往往有胸闷胸痛,也认为是肺气不宣。那么用了桔梗以后,它通过了祛痰以后,那么这个胸闷胸痛的症状缓解了,也认为它不但祛痰,而且是开宣肺气的,所以比较强调这一点。
我们这裡认为开宣肺气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功效,比较笼统,所以把它澹化了,但是因为过分地强调桔梗开宣肺气,甚至作为一个舟楫之剂,引药上行,对桔梗的进一步认识是不利的。桔梗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三句话记载桔梗的功效,第一句就是“主胸痛如刀刺”,就认为桔梗本身就有一定的止痛的效果,所以它治疗这个咳喘、痰多、胸闷、胸痛,它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包括疮痈肿痛,包括咽喉肿痛,用的是这个功效。
另外,桔梗《神农本草经》认为能够主惊恐悸气。茯苓在《神农本草经》当中也是一个主惊恐悸气的药,后来就变成了宁心安神,在治疗一些心神不定的方当中把它作为安神药来使用,但是桔梗就没有把它的功效演变为宁心安神。现代的药理研究,它也是有很强的镇静作用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从那方面理解,这个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后面要讲。
桔梗的另外一个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治疗肠鸣幽幽,就是肠鸣腹泻。这个是什么样一个功效呢?现在还不是是很清楚。所以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桔梗一个是止痛的作用,第二个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第三个能够治疗肠鸣腹泻的作用。这三个作用刚好就可以把它用在我们现在用桔梗的三个方。一个方就是血俯逐瘀汤,裡面用桔梗,其实就是用的《神农本草经》用来主胸痛,把它作为止痛的这样一个药,那就是主胸痛。那么第二个呢,主惊恐悸气,就是天王补心丹当中用桔梗和一些宁心安神的药配伍在一起。那么第三个主肠鸣幽幽,治疗肠鸣腹泻,就是参苓白朮散裡面要用桔梗。但是现在不管哪一个方,那就过分强调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这三各方都是这样子讲,就不利于在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去发掘桔梗的潜在的功效,这在很多程度上就约束了,或者固定了我们的思维,这样子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说明了这个方当中桔梗的应用,但是很多地方是没有自圆其说的。比如说这个在天王补心丹,说它是载药上行,引药归经,那么这个天王补心丹大概是十四味药,另外的十三味药都是归心经的,本身就是归心经的药,要用一个不是归心经,是归肺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上去,引到心裡面去,这个本身就没有自圆其说。比如说我新到一个城市了,我本身道路都不熟悉,我还要去为那个本身就住在那个地方的市民,我要引他到什么地方去观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吧,不是归心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到心经的地方,所以就过分强调了它升浮的,宣散的,开宣肺气的,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情况。同样的,在参苓白朮散裡面也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思维,已经固定了的思维,我们把它发展一步,就研究《神农本草经》对桔梗的三句话,对这三个方肯定能够发掘出桔梗更有用的一些功效,比如说它的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或者对胃肠道一些特殊的作用。当然,这个都是我们以后进一步值得关注的,所以我们裡面没有强调这个桔梗宣肺或者舟楫之剂这样子的一些说法。前人已经提出批评,比如说《重庆堂随笔》裡面就提到了,前人就说,认为桔梗是舟楫之剂最为多此一举,认为这样子会误人。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说具体方义分析的时候更多地理解一些功效,不要过多地联繫它的性味特徵,其实这个是宣肺,开宣肺气,它是接近于性能那个层次的作用,不是具体的一种功效。所以我们就是要求大家掌握桔梗就是祛痰、止咳,利咽、排脓,这四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就是澹化了它开宣肺气。
===========================================
前胡
【出处】 ------《名医别录》
【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前胡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或紫花前胡P.decursivum Maxim.的根。前者主产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后者主产于江西、安徽等地。冬季至次春间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肺经。本品辛凉疏散风热,苦降下气除痰,适于风热及痰热咳嗽。
【功效】 祛痰止咳,疏散风热。
【应用】
  1.用于咳喘痰多之证。本品既能祛痰止咳,又兼能疏散风热,尤宜于外感风热而兼热痰所致之咳嗽痰多。治热痰阻肺,肺气上逆,咳喘痰多色黄,宜与桑白皮、杏仁、贝母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同用。若湿痰、寒痰所致咳喘痰多,亦可与半夏、紫菀等温肺、燥湿化痰之品配伍。
  2.用于外感风热证。本品又有疏散风热之效,以治风热表证而有痰咳者为宜,常与桑叶、牛蒡子、桔梗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之品同用。若外感风寒之咳嗽咯痰者,可与羌活、独活等发散风寒药物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参考资料】
  白花前胡含挥发油、白花前胡内酯。紫花前胡含挥发油、前胡甙、前胡素、伞花内酯、甘露醇等。此外,前胡中尚含钙、铜、钛、铁等微量元素。紫花前胡煎剂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且作用时间长;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镇静、抗溃疡、解痉等药理作用;白花前胡丙素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前胡提取物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亦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代谢,尚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白花前胡,水煎服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对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其它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功效鉴别】白前与前胡相鉴别:
  白前与前胡有“二前”之称,二者皆辛散苦降,均能降气祛痰,都可用治痰壅气逆,咳嗽痰多,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白前 ── 性微温,偏于温化寒痰,主治寒痰咳嗽。且本品微温不燥,若配伍清化热痰药,也可用治热痰咳嗽。
  前胡 ── 性微寒,偏于清化热痰,主治热痰咳嗽。并能宣散风热,又常用治外感风热,肺气不宣之咳嗽、头痛。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2.《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3.《药义明辨》:“其功先在散结,结散则气下,而痰亦降,所以为痰气要药”
前胡祛痰止咳的作用和桔梗是相似的,或者和前面的白前都是相似的,只不过白前、旋覆花是偏温的,它是偏寒的,实际上这个寒性是不明显,也是对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也是不论寒热虚实都可以选择使用,主要作为一个祛痰药,也是没有消痰的作用,从旋覆花、桔梗、白前到前胡,这四味药,它都是祛痰的,没有消痰,所以不用化痰这个术语。
前胡比较特殊的是第二个功效,它又是一个解表药,在解表药当中它属于发散风热的药。当然,它的发散风热的作用不强,比较弱的,如果这个功效比较强,肯定就把它放在瞭解表药,它相对于它的祛痰作用,或者止咳作用,比较次。但是在用它的祛痰止咳作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它的解表作用。在这一组药当中,外感风热,咳喘痰多最宜选用的药物,那肯定就是前胡,把它所有的功效综合起来,作为它的最佳的主治——外感风热,兼有咳喘痰多。
前胡和柴胡,有的医生就称为二胡。这两个药相似性比较小,它的来源虽然都是伞形科,但是它相似性很小,微微的有一个相同的都有解表的作用,柴胡和前胡都有解表的作用,比如说在败毒散那一类方中,柴胡、前胡同用,就这么一点相似的。不同的是主要的,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那么柴胡除了是解表退热以外,疏肝解郁和升阳举陷是很重要的功效,柴胡是偏于升浮的,前胡是兼有沉降的,升浮当中兼有沉降,因为它祛痰和解表也是升浮的,那么柴胡的升浮性更强。
======================================
川贝母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 F.unibracteataHsiao et K.C. Hsia、甘肃贝母 F.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 F. delavayiFranch. 的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经。川贝母味甘性凉,清肺润燥以止咳化痰,善治燥咳久嗽;浙贝母苦寒开泄,清火散结,治瘰疬疮痈见长。
【功效】 清热祛痰,润肺止咳,消痰散结。
【应用】
  1.用于阴虚久咳,肺热燥咳等。本品既有良好的祛痰止咳之效,又能润肺清热,长于治阴伤肺燥之咳嗽有痰者。治阴虚久咳,肺劳久嗽,常与沙参、麦冬、知母等养阴润肺药物同用。若肺热燥咳,咯痰不利,可与天花粉、瓜蒌等清肺润燥化痰之品配伍。肺热咳嗽痰多色黄者,亦可与黄芩、桔梗、枇杷叶等清泻肺热,化痰止咳药配伍。
  2.用于瘰疬,瘿瘤及乳痈,肺痈等。本品既能清热,又有消痰散结之功。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配伍。若治瘿瘤,可与昆布、海藻等消痰散结药物同用。治乳痈、肺痈,宜与蒲公英、鱼腥草、桔梗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不宜与乌头配伍(十八反)。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川贝母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祛痰作用;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贝母总碱尚有抗溃疡作用。此外,川贝母、西贝母碱均有降压作用;西贝母碱亦能解痉。体外实验表明,川贝母有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2.本品除前述正品之药外,平贝母 F ussuriensis Maxim.、伊贝母 F.pallidifloraSchreb.、一轮贝母 F.maximowiczii 的干燥鳞茎、亦作川贝母用。
  3.“十八反”将贝母、半夏、瓜蒌等列为与乌头相反的配伍禁忌。有研究认为其相互配伍未见明显毒副反应,但临床应用仍当谨慎从事。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2.《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3.《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功效鉴别】
川贝母、浙贝母相鉴别:
  川贝母、浙贝母二者皆味苦性寒凉,均能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都可用治痰热咳嗽,风热咳嗽,痰火郁结、胸闷心烦,疮痈肿痛,乳痈肿痛,瘰疬痰核,肺痈吐脓等证。贝母反乌头,不宜同用。不同之处在于:
  川贝母 ── 味甘性微寒,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久咳,阴虚燥咳,劳嗽咯血,痰少咽燥等证。
  浙贝母 ── 苦寒较甚,开泄力大,清火散结力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所致的咳喘,以及疮肿、乳痈、瘰疬、肺痈等证。
川贝母是一个清化热痰的药,对于肺来说,它主要就表现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相对而言,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就是浙贝母的优势。
川贝母相对浙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润的性质,它主要用于阴虚的燥咳,虚证,偏于虚的。另外,也能消痰散结,用于瘰鬁、瘿瘤或者乳痈这一类,广义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热消痰。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用川贝母,因为这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浙贝母也有,浙贝母因为药源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作用还强一些,所以一般不会考虑使用川贝母。这个川贝母因为它主要产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当于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沟,这样的地区为主。另外,比如说甘肃、云南,也是在部分地区。另外,还有西藏、青海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的出产,但是主产地在四川,所以统称为川贝母。它一般都是产在海拔比较高的这种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採挖很困难,分佈的范围也比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价格比较昂贵,在临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润肺止咳,当然也能够祛痰,所以用于这种阴虚燥咳,痰比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这种情况。
=======================================
浙贝母
【出处】 ------《本草正》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原产浙江象山县,故称象贝。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晒干,或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祛痰止咳,消痰散结。
【应用】
  1.用于热痰咳嗽。本品与川贝母类似,有清热祛痰止咳之效,宜用于热痰咳嗽,痰多黄稠之证。但川贝母有润肺之功而多用于阴虚燥咳;本品苦泄清热,尤宜于外感风热及热痰所致咳嗽。治风热咳嗽,常与疏散风热药物配伍。若治热痰咳嗽,宜与瓜蒌、桔梗等清热化痰止咳药物配伍。治燥热咳嗽,与清肺润肺化痰之品配伍。
  2.用于瘰疬,瘿瘤及痈肿疮毒,肺痈等。本品与川贝母均有清热、消痰散结之功,而浙贝母在此方面作用更强,故较川贝母多用。治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配伍,以增清热解毒散结之效。治瘿瘤,多与消痰散结类药物配伍。治痈肿疮毒,肺痈等,可与清热解毒消痈类药物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同川贝母。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浙贝碱,贝母醇等。浙贝碱有明显镇咳作用;低浓度浙贝碱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此外,尚有兴奋子宫、降压、散瞳、镇静、镇痛及中枢抑制作用。
  2.尚有用浙贝母花制成流浸膏或片剂治疗上呼吸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获效。可进一步研究利用同植物其它部位入药的可靠性。
【古籍摘要】
1.《本草正》:“大治肺痛、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2.《本草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3.《本经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鉴别用药】
《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至明《本草汇言》始有本品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
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浙贝母的个头比川贝母明显的大,也有称为大贝。浙贝母和川贝母都能够清热化痰,对肺来说,都能够清肺祛痰,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是相同的。川贝母、浙贝母都能够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够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或者热痰咳嗽。
川贝母,偏于甘润,浙贝母偏于苦泻,它的苦寒性质要强一些。所以在相同当中,川贝母就长于润肺止咳,就是刚才讲的;而浙贝母呢,就偏于清泻肺热,就是痰热壅肺,偏于实证的。所以在内伤咳嗽当中,如果出现了阴虚燥咳,以川贝母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热壅滞的,那么应该主要选浙贝母。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点不同的地方。
另外这两个药都能消痰散结,用于广义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的瘰鬁、瘿瘤,以及疮疡肿痛,因为浙贝母的苦泻的作用比较强,所以消散痰结的力量也优于川贝母。刚才讲这方面川贝母很少用,相对川贝母来讲,浙贝母长期是人工栽培,产量比较大,价格比较低。到目前可能浙贝母的价格也就是川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于第二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上的时候,当然用这个价廉物美的,肯定是选浙贝母。所以这个川贝母只有这个理论上的意义,但是要知道它有这个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为药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这是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区别,它们关键就是一个甘润和苦泻的问题。这个从性能方面来说,这是这两个药主要区别的要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川贝、渐贝,芥子、瓜蒌,冬花、紫菀,桔...
化痰用贝母,为什么不用浙贝母?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清热化痰
治痰中药
2022执考篇58|谈技能第一站用药组方技巧思路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