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重要的一个红山玉器出土地点!

该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大杖子组东北约600米的半拉山顶部,南距朝阳市区约8千米,北距召都巴镇约1千米。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理墓葬78座、祭坛1座和祭祀坑29座,出土遗物仅玉器一项就达140余件。半拉山墓地为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墓地,距今5000多年。

发现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书记、副研究员李道新参与了此次考古发掘,他告诉记者,半拉山墓地早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就被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址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都在向阳、离水源比较近的,在平缓的山坡顶部这样,所以在普查的时候,我们尤其注意这种地形地貌,看有没有红山文化的遗址出现。”

半拉山地貌

在辽宁方言中,“半拉”是一半的意思,“半拉山”即“半个山”,其山势较低矮、平缓;平面近“半圆形”;周围是由大凌河支流十家子河冲积而成的平地。这样的地形引起了文物普查组的注意,“在勘查到这处时,我们在地表发现了红山文化特有的筒形器红陶片,没有盖也没有底,是祭祀用的。这种陶片在整个墓地中分布得比较密集,我们就初步确定了这一块应该是红山文化的墓地。”

出土陶器(1、2为筒形器口沿;3、4为筒形器腹片;5、6为筒形器底;7为筒形罐;8为塔形器口部)

红山文化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我们在发现(半拉山墓地)的时候,其中有一处墓葬已经被盗了,盗坑中出现了一些红山文化时期墓葬的石盖板和侧板,所以就很确定这是红山文化的积石冢。”李道新回忆道,他在兴奋之余,也怕墓地再次被盗,所以赶紧向上级单位报告,希望能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份报告引起了各级文物局的重视,经层层审批,朝阳半拉山墓地于2014年正式开始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发掘。

墓地、墓葬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熊增珑、樊圣英主持了半拉山墓地的考古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于《大众考古》、《中国文物报》等刊物。

研究人员根据墓地冢体地层堆积结构情况,认为该墓地在营建和使用时间上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变化,据此将墓地分为早、晚两期。冢体是由下部黄土堆积的土冢、上部石砌的界墙及外部积石堆积三部分组成。早期阶段只见黄土堆积的下层土冢,在晚期阶段的土冢之上又出现了石砌的界墙和起封盖作用的积石堆积。

半拉山墓地全景

半拉山考古发掘出墓葬共计78座,头向多为头东足西向。一次葬均为仰身直肢葬,二次捡骨葬要多于一次葬。人骨一般保存较差,少数保存较好,一些人骨上撒有一层红褐色矿物质。根据墓葬形制和结构上的差异,研究人员将墓葬分为土坑墓、石棺墓和积石墓三类,其中石棺墓为墓地的最主要墓葬形制。

陶质、石质人像

半拉山墓地中出土的10余件陶质、石质人像极具特色。如M41:1,高额,顶部微凸,应为佩冠,头顶有拢冠带饰垂向脑后;耳部雕成半圆形,浮雕柳叶形眼,外眼角向上,颧骨突出,鼻凸起,呈三角形,浅雕两鼻孔,吻部微隆,闭口,嘴角及下颌雕刻数道胡须。因其胡须等明显男性特征,对应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牛河梁女神”,研究人员称他为“半拉山男神”。

M41:1“半拉山男神”石质人像

另如K18:1,清秀俊美,高鼻梁,樱桃小口,头顶有盘绕发髻,颇为“新潮”。

K18:1陶质人像

玉龙、玉璧、石钺、兽首形柄端饰

本次考古工作中出土的玉龙、玉璧、石钺和兽首形柄端饰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均来自于M12墓室。2015年,这四件文物被发现的时候,李道新恰好在现场,“当时是一位技工在清理现场的时候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发现的,就叫我们过来看。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那种兴奋不知道要怎么形容。”

玉龙

出土玉器(1-6、10、11为璧;7-9为环)

石钺

兽首形柄端饰

他接着介绍说,钺是当时军事权力的象征,M12墓室中出土的石钺位于墓主人的胸部,与在其两腿之间的兽首形柄端饰为同一套石钺组件,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墓葬内发现一套完整的带柄端饰的石钺,再加上大型玉璧、玉龙,研究人员推测墓主人为这一部落的军事首领,并且具有一定的神权。

经考古鉴定,M12墓主为男性,年龄30岁以上。人骨保存一般,整体形状完整,四肢骨和肋骨保存较好,盆骨已腐烂,其缺失的头骨引发了众多猜测。有猜测说,红山文化类型多以女性为崇拜对象,而生活在半拉山的这个人类部族则出现了男神像,不同的崇拜让半拉山人成为其他部族眼中无法容忍的异类。在部族战争中,半拉山的部族首领被异族砍下了头颅,为了纪念这位首领,半拉山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极其珍贵的玉龙、石钺等一同葬入其墓室。

M12全景

总体上看,本次考古出土的文物男性化特征明显。“半拉山处于红山文化的末期,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李道新解释说。

明显的墓葬与祭祀分区

在半拉山墓地中,以石界墙为界,南部为墓葬区,北部为祭祀区,这种明显的功能分区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尚属首次出现。

墓葬区和祭祀区示意图

在考古人员清理出的78座墓葬中,15座早期墓葬未发现明显分区;而晚期的63座墓葬,则主要位于墓地南部。

北部的祭祀遗迹主要包括祭坛、坛上建筑址及祭祀坑。在早期阶段仅见祭坑遗迹;在晚期阶段出现了祭坛遗迹。祭坛位于冢体北部界墙内,是整个墓地的最高点,东西长13.8米、南北宽11.5米。祭坛四周围砌石墙,坛上分布大小不一的祭祀坑。在祭坛西部发现一座建筑址,其活动面近圆角长方形,活动面经人工夯打较坚硬,夯窝较大、较深,形状不规则。在活动面上发现有7个柱洞,分三排排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6米、东西宽约4.5米,最北一排三个柱洞,其余两排为两两相对排列,在中排两个柱洞底部各发现一块柱础石。另外,活动面上覆盖有大面积草拌泥的红烧土块的倒塌堆积。

蓝线圈为整个祭祀区(祭坛);红线圈为人工活动面;黑线圈表示建筑分布的情况;D1-D7为柱洞,其中D2和D6中有柱础石;JK1、JK14、JK25为祭祀坑。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的收藏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山文化后期已告别神权独尊
辽宁首次发现 5000 年前大型祭坛 罕见用驴祭祀
2016考古新发现遗迹回眸
辽宁半拉山墓地祭祀坑或改写
5000年前辽宁美女瓜子脸樱桃小口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