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路精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上)——病史询问思路、常规检查与诊断

来源:医大帮课件    摘自:《神经内科常见病临床思路精解》


一、案例分析

【主诉】患者男,57 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 3 个月,加重 1 周” 就诊。


【提示】对短暂性缺血发作进行临床拟诊时,通常先根据病史和体征进行定位与定性分析,得出初步诊断,再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加以验证,使其起到支持或排除初步诊断的佐证作用,及时修正或完善诊断。病史和体征是诊断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临床思维导向的主要依据,因此应夯实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功。定位、定性诊断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即尽量用一个病灶或一个原因去解释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和经过。若难以解释或解释不合理时,再考虑多病灶或多原因的可能。


(一)  病史采集【病史询问思路】(表1)

表1. 病史询问思路


【现病史】患者于 3 个月前早晨起床后洗漱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无明显恶心、呕吐,上述症状持续约 1 分钟后完全缓解。近 3 个月来上述症状无特殊诱因间断反复发作,有时伴右侧肢体无力,每次持续约 1 ~ 6 分钟,然后自行缓解,基本完全恢复,与体位变换无明显关系;偶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波立维、瑞舒伐他汀、代文”等药物治疗,疗效差;于 1 周前开始上述症状加重,发作频繁,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就诊。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发病前 4 周工作压力大、睡眠欠佳。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10 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平时控制良好),高脂血症病史 2 年,吸烟 30 年,30 ~ 40 支 / 日,不饮酒;否认糖尿病和冠心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对磺胺类药物过敏。


(二)体格检查【提示】体格检查既要注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更需注重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力求通过体征寻找患者出现 TIA 的病变位置(表2)

表2. 体格检查重点


【本例体格检查结果】左侧血压 165/95 mmHg,右侧血压 163/92 mmHg,呼吸 19 次 / 分,血氧饱和度 97%,心率 88 次 / 分,脉搏 88 次 / 分,双侧脉搏对称有力。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流利,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理解力等高级皮质功能正常。双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瞳等大等圆,直径 3 mm,双侧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咬肌对称有力,双侧额纹和双侧鼻唇沟对称,粗测听力正常,气导大于骨导,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咽反射灵敏,双侧转颈和耸肩对称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力 5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四肢共济运动稳准。四肢疼痛觉正常,双侧肢体振动觉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颈动脉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双足背动脉,双桡动脉搏动对称。NIHSS 评分 0 分。双上肢血压无明显差异;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三)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表3)

表3.实验室检查项目


【本例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

(2)尿常规、粪常规 + 隐血试验、凝血象、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同型半胱氨酸在正常范围。

(3)血糖:6.96 mmol/L(↑)。

(4)糖化血红蛋白:6.0%。

(5)血脂:总胆固醇:7.26 mmol/L。

(6)三酰甘油:1.27 mmol/L。

(7)高密度脂蛋白 1.35 mmol/L(↓)。

(8)低密度脂蛋白 5.67 mmol/L(↑)。

(9)肝肾功能 / 电解质:GGT 62U/L(↑)、总蛋白 59 g/L(↓)、白蛋白 30 g/L(↓)。

(10)其余各项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超敏 C 反应蛋白:34.53 mg/L(↑)。



2. 影像学检查

【提示】所有高危的 TIA 患者均应行急诊 CT 或 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 CT未显示出血、肿瘤或局灶感染,病史不支持偏头痛、低血糖、脑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那么最可能是 TIA。


【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 CT、颅脑 MRI、颈动脉彩超、TCD、双下肢动脉彩超、颅脑 MRA、DSA、心脏彩超。TIA 全面检查和评估方法见本节“疾病知识拓展”。


【本例影像学检查结果】

(1)头颅 CT: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2)颅脑 MRI:脑白质轻度脱髓鞘改变。

(3)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球部多发斑块形成,左侧颈动脉球部狭窄(轻度),右侧颈动脉球部狭窄(中度)。

(4)TCD: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

(5)双下肢动脉彩超: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

(6)颅脑 MRA: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

(7)DS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表明低灌注发病机制进一步明确。

(8)心脏彩超:二尖瓣、主动脉瓣退行性改变。



(四)诊断

【提示】对 TIA 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要遵循一些常规步骤及原则。首先应关注整体层面的问题,然后深入相关细节。诊断的关键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①是否为 TIA:即 TIA 诊断,通过神经系统症状、查体、影像学检查可解决;② TIA 原因和发病机制:即导致 TIA 的病因,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解决。之后明确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给予个体化的治疗。


【本例诊断分析】 

1. 定位诊断:椎 - 基底动脉系统 根据患者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偶伴呕吐,定位于前庭- 小脑系统;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脑结构影像学提示无明显异常,DSA 结果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综合定位于左侧脑干;责任血管定位于椎 - 基底动脉系统。


2. 定性诊断:椎 -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根据患者是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脂蛋白代谢紊乱、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本次为急性起病,呈发作性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呕吐、右侧肢体无力,症状可自行缓解,恢复基本完全。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结合头颅 CT 和 MRI 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以及 DSA 结果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故诊断考虑为椎 -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病因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评价提示双侧颈动脉斑块(强回声和混合回声)形成、双侧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结合发作时症状以及 DSA 结果提示本次责任血管为椎 - 基底动脉系统,故病因考虑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4. 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型(低灌注)根据患者的症状刻板,反复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短且可完全恢复,DSA 提示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考虑患者本次发病机制为低灌注。



【鉴别诊断】本例患者主要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 - 基底动脉 TIA 相似,但本病发作时间往往超过 24 小时,经常伴有耳鸣、耳部阻塞感,症状反复发作后听力下降。不伴其他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发病年龄较轻,多数在 50 岁以下。 


2.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本病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出现脑干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全盲及意识变化等。本病多见于青春期女孩,多数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发作开始出现鲜明的、不成形的视幻觉或畏光,累及整个视野,甚至出现全盲,同时或接着发生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双侧性感觉异常、双侧轻瘫或精神错乱等。多在数分钟至 1 小时内消失,继而发现双侧枕部的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


3. 心脏疾病

阿 - 斯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因为阵发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昏、晕倒、意识不清,但多数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出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常有异常发现。 


4. 低血糖综合征

低血糖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低血糖症可发生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偏瘫、轻瘫、失语及单瘫、眩晕、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各种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早期经过恰当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好转。延误诊断与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病变。 


5. 其他

少量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占位性病变、功能性疾病(如焦虑症、癔症)等需要进行相鉴别。头部 CT 及 MRI 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心理功能测验有助于明确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肢体抖动性TIA
周六绿茶:拉住你的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案例详情头部CT烟雾病
【白驹过隙】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临床体会
急性期脑梗塞的介入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