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让人着迷的饮料:一部酒的历史

导读:对原始人来说,在无意间喝到的一种发酵过的果汁,使他们获得了某种脱离现实的迷醉体验,感觉是在与神沟通。于是,他们便将饮酒看成了一种最接近神明的方式。

 

其实,所有的酒,不过都是由植物中的糖类经发酵转化而来的。而酒却成了古今中外最为神奇、也最为迷人的饮品。酒在整部人类发展史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没有哪种饮料能像酒一样,引发起那么多爱恨纠结、矛盾复杂的情感。

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幕

阿伽颂在家中欢迎喝醉的阿尔西比亚德斯

作者:安塞姆·费尔巴哈 1869年


最让人着迷的饮料:一部酒的历史

 | 立峰


1、迷人的饮料
 
中國新年无疑是全世界华人都最为重视的节日,而每到新春佳节、亲朋好友聚会欢庆时,各种各样的美酒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众多的饮品中,也许只有酒和人类的关系最为特殊。还从来没有哪种饮料能像酒一样,能够引发人们那么多爱恨纠结、矛盾复杂的情感。

2004年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 

当然,人们对于酒的喜爱,是千真万确、且不言自明的。比如:

1、据说,最早在9000多年以前,人们在无意间喝到由野生葡萄自然发酵而成的葡萄酒时,立刻变得无比陶醉,而将它看成是一种神灵赏赐的饮品;后来,人们便将饮酒看成最接近神明的一种方式。

 
2、基督教更是将葡萄酒视为“耶稣的血液”,这被铭文记载在《圣经》中,也将葡萄酒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随着基督教的对外传播,葡萄酒也从罗马帝國远播到了世界各地。
 
3、到中世纪以后,人们因为发现酒具有杀死细菌、缓解疼痛的作用,而被看成当时医生普遍认可的一种药品,甚至被称为生命之水
 
酒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最为神奇,也最为迷人的饮品。如在中國古代,既有无酒不欢的竹林七贤,也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杜甫。

 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西方的作家与酒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许多作家似乎得到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真传,能够通过酒精来摆脱束缚、捕捉灵感,无论微醺还是大醉,都能进入一种自由超凡的创作状态。

酒精经常让他们语出惊人,好像连作品中都散发着阵阵酒香;但有的人,也很可能为此支付高昂的代价。比如:
 
1、美國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说就说过:没有什么创伤是威士忌无法治愈的。但这位嗜酒如命的卓越作家,最终却死于酒精中毒。
2、创造007传奇的英國作家伊恩·弗莱明本身就是一个大酒鬼。表现在007系列电影的主角詹姆斯·邦德身上即,邦德除了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超级特工,他还有另一重特殊的身份是——高级品酒师。
 
3、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海明威同样如此,不仅会喝,而且能喝。在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他借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之口表达了对酒的热爱,他说“喝完两杯马丁尼后,感觉整个人都变文明了”。并且,他还声称:我喝酒,是为了让其他人显得更有趣。

 伊恩·弗莱明Ian Lancaster Fleming 1908-1964年

其实,所有这些情形都情有可原,因为:
 
写作需要不断做白日梦,酒精能帮你做梦;

写作要求自信,喝酒能让你自信;

写作是一种孤独的工作,喝酒有助缓解孤独感;

写作要求紧张和专注,喝酒特别能令人放松。
 
2、酒让人着迷的秘密

如果单纯从味道说,酒其实并不好喝。对很多人来说,白酒辛辣刺激,葡萄酒又酸又涩,啤酒还有一股子苦味儿。可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多人对酒如此欲罢不能,非要喝酒不可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为喝酒给出不同的原因。即便不是作家,我们也同样喜欢做白日梦,需要放松神经、建立自信、排解孤独。然而,人们喜欢喝酒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酒精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给人带来放松愉悦的感觉。
 
其实,刺激多巴胺分泌效果最好的是可卡因其次才是酒精人喝醉酒的状态,不过是一种酒精中毒的表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说:

-- 先是你在喝酒,后是酒在喝你。

但有趣的是,一种较为轻微的酒精中毒状态,反而让人感觉舒缓,不但能够消解烦恼,甚至令人活力焕发、思维活跃。据神经学家的研究表明:
1、很多人迷恋喝酒的原因,来源于酒精对大脑的奖赏作用。酒精能增加大脑多巴胺的浓度,让人感觉愉悦兴奋。但于此同时,酒精也会让人上瘾,让人越喝越想喝,甚至根本停不下来。
而且,长期喝酒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抵抗机制。酒精的量越大,大脑检测多巴胺的敏感度就越低,以至于越喝越多,甚至发展成为酗酒。
 
当然,同样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上瘾的物质,还有貌似人畜无害的。因而,对于甜食的嗜好,同样隐患无穷。
2、有项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就会降低大脑前额皮质抑制能力。所以有种说法是——酒是社交的润滑剂很多人一喝酒话就多。因而,酒精能让人更加开朗外向,有时还能让人更加富有魅力。

酒被视为神赐予的礼物
希腊人宴饮辩论时完全离不开酒
3、酒的文明史

不得不说,植物是酒神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因为,所有的都是糖类经发酵而得到的,即:
1、如果用水果酿酒,那么,酵母在无氧的环境中,就能将水果里的果糖直接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
 
2、如果用谷物酿酒,那么,谷物淀粉则需在某种霉菌(俗称酒曲)的作用下,首先被降解成;然后进行发酵,才能获得酒精
 
总之,所有的酒,都由植物当中的糖类(即果糖或淀粉)经过发酵转化而来,比如:
 
啤酒小麦大麦等酿造;

葡萄酒白兰地的制作原料是葡萄

威士忌谷物粮食酿造;

日本清酒来自高品质的大米酿造;

朗姆酒的制作原料是蔗糖,等等。
 
所以,整部人类酿酒的历史无不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当人类通过农业种植,获得了剩余的,即暂时消耗不了、需要储存起来的谷物和水果,才迎来了酿酒技术的发展和酿造行业的繁荣。
 


⭐️啤酒

除了水以外,历史最为悠久的饮料就是啤酒了。啤酒酿造的确切历史早已经不可考证,总之,在世界最早的两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考古文献中,都发现了啤酒ale的踪迹。也就是说,啤酒少有6000年历史。因而,人类祖先在农业文明之初,可能就已经爱上啤酒了。
 
说起啤酒,人们的主要印象也许就是泡沫。但这并非啤酒的本质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啤酒呢?如果给啤酒下个定义,即:
 
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酵酿造的、一种低酒精含量的酒。至于泡沫,则要到19世纪低温处理技术出现后,酿酒厂商往酒里加入二氧化碳的结果。
气泡并非啤酒的关键。而几千年前就出现的、由麦芽酿制成的、不含泡沫的低度酒,同样叫做啤酒。

 
据说在一万多年以前,人类祖先在从事农业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就有了越来越多需要储存的剩余粮食。但当时的储存条件良莠不齐。时间一长,一些被长时间放置于潮湿环境中的粮食,特别是大麦和小麦,便发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变化,就是发酵也就是说:
 
被置于潮湿环境下的谷物里,自然产生了一种淀粉酶,能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若再存放一段时间,经过再次发酵,便产生了酒精
当人们吃到发酵后的麦子,发现味道里既有麦芽糖的甜味、又有些醉人的酒味。如果加水继续催化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糖,糖继续发酵产生酒精,就得到了最早的啤酒。人类祖先便就此发现了酿酒的秘密
 
可以说,啤酒的出现巩固了农业文明。因为一万年以前,当人类祖先选择农业的生活方式时,就被迫放弃了之前已经持续了几百万年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渔猎采集。
 
农业取代渔猎的一个明显弊端是肉食变少,导致肉类提供的维生素B也随之变少。而啤酒的出现,恰好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因为:
啤酒里富含的悬浮酵母菌,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B,这就弥补了人们由传统渔猎生活转变到农业时,所产生的营养不良问题。
 
而且,早期啤酒是用开水酿造的,这就保证了啤酒的洁净,同样更有利于人的健康。所以,喝啤酒的人比不喝的人显得身体更好。无疑,啤酒的发明吸引了更多人口加入到定居的农耕生活中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啤酒的发明(或曰发现)对于今天的人类文明成果功不可没

 
此外,在早期社会中,税收或工资都是以实物结算的。而文字的发明,正是在这些经济结算中,为记账需要衍生而来的。学者在对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除了表示粮食谷物的符号,还有表示的符号。可见,历史上酒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而在古埃及的壁画上,就有人们拿芦苇杆当作吸管,一起喝啤酒的画面。之所以要用吸管,是因为当时的过滤技术不佳,用吸管喝可以减少杂质。
 

公元前1350年 古埃及壁画 
显示了古埃及家庭用吸管喝啤酒的场景

⭐️葡萄酒

今天,比啤酒更高端一些的酒,就要数红酒了。其实,在古代也同样如此。
 
葡萄酒最早同样出现于西亚,就是今天亚美尼亚和伊朗北部一带,具体时间亦不可考,考古学家在那一带发掘的距今六七千年的器皿残片里,就发现了葡萄酒的残渣。
 
而葡萄酒的兴盛,也是从5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开始的。当时在伊拉克一带,有个强大的王國名叫亚述在周边國家向它进贡的内容里就有葡萄酒。由于两河流域地处北方,不太适合葡萄生长,所以葡萄酒在亚述是上流社会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这让葡萄酒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后来,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传到气候温暖的希腊,而希腊地处南方,特别适合葡萄生长。于是希腊人便大规模种植葡萄、酿葡萄酒,从而大大降低了酒的制作成本,让葡萄酒成了一种几乎人人都消费得起的饮料。
 
这样一来,似乎在东方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葡萄酒,到了希腊却变得人人能喝。这让希腊人油然而生出一种优越和自豪。有学者认为,希腊人自诩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感觉,很大程度正来源于葡萄酒。
 

约公元前4600年 亚洲中部就在栽培酿葡萄酒
约公元前2500年 埃及也有酿造葡萄酒的记录

事实上,葡萄酒的确催生了希腊的独特文化,因为古希腊哲人在思考、辩论时往往离不开葡萄酒,酒会即不同思想交流、碰撞的绝佳场所。比如柏拉图的《会饮》就是这种场景的生动写照。柏拉图认为:
 
葡萄酒能唤醒人们深藏在心中的许多感情,包括爱、骄傲、愤怒、贪婪、胆怯。总之,酒能让人暴露真实的性情。
 
所以希腊人认为,要观察一个人真正的品行,就要看他饮酒之后的表现。这有点像像当今中國的酒桌文化——酒品即人品苏格拉底甚至认为:
 
權力如同葡萄酒,让人着迷,但不胜酒力的人,喝多了会醉,并将引发混乱。
他的意思是说,大众都是无知而盲目的,就像喝醉了的人,把權力交给他们是危险的。因而,理想社会应由精英团体来领导,当然,最好是哲学家团体。
 
可见,古希腊人把葡萄酒喝出了理论高度。


后来,征服希腊成为世界霸主的罗马所继承的文化元素中就包括了葡萄酒。罗马地域广阔,地中海周边很多地方适合种植葡萄,因而葡萄酒也在罗马全境盛行开来。葡萄酒构筑起了遍布罗马广阔疆域的贸易网络,引发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并催生出无数知名葡萄酒品牌。
 
比如写作《沉思录》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就非常推崇葡萄酒,并常年饮用。他认为葡萄酒有解毒作用,而这位皇帝活了59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
 
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传播,葡萄酒又被赋予了一层宗教意义。因为在基督教仪式上,葡萄酒象征耶稣的圣血。宗教仪式庄严肃穆,所以,饮用葡萄酒的场合,总是伴随着秩序和礼仪,而不是如畅饮啤酒时的市井喧闹和轻松欢快的气氛。
 


⭐️烈酒

虽然在罗马时代,葡萄酒之风遍及欧洲,但气候寒冷的欧洲中北部,却很不适合葡萄生长。而且,当时欧洲北方的日耳曼人与维京人,均被富裕先进的罗马人视为野蛮落后的蛮族,他们也根本买不起那些昂贵的葡萄酒。
 
所以,罗马帝国的疆界,也相当于一条酒类的分界线那么,如果罗马人喝葡萄酒,界线以北的欧洲人到底喝些什么呢?当然是烈酒
 

左:两河流域 早期酒类文明发源地

右:红酒、啤酒、烈酒  大致分界线

所谓烈酒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指酒精含量较高的酒。因为,像啤酒(3.3%~5%)[1]和葡萄酒(8%~15%)那样经酿造直接得到的酒,它们的酒精含量大都比较低。而人类开始酿制烈酒,则必须得益于一项技术的出现,那就是蒸馏distillation也就是说:
 
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是摄氏78度,而水是100度,所以在加热低度酒时,酒精会在水沸腾以前首先气化、蒸发出来,如果将这些含酒精的气体收集起来,再冷凝成为液体,就得到了酒精含量较高烈酒
即所谓蒸馏,就是对低度酒先汽化、再冷凝的过程;也就是将酿造酒里的酒精分离出来,得到烈酒的过程。
 
所以,评判一种酒是否属于烈酒并不由它酒精度的高低来衡量,而是要看它是否是通过蒸馏而得到的。

 
在公元前4000多年,西亚两河流域就有了蒸馏技术开始主要是用来制造香水的。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对此进行了改良,但阿拉伯人因为宗教的原因不能喝酒,他们改进蒸馏技术是为了制药。但是,当这项技术传入欧洲却造福了大量的欧洲酒鬼。
 
欧洲中北部气候寒冷,所以人们对这种经蒸馏处理的烈酒情有独钟。也因为烈酒的御寒效果极佳,只要喝上一口,肚子里就好像要烧起来了,因而有人将烈酒称为生命之水,或称为烧酒而英语白兰地brandy就是从古北欧语brander(即燃烧的木头)一词演变来的。
 
白兰地葡萄酒蒸馏提取而来,威士忌则由多种谷物酿制的酒提取而来,都属于常见的烈酒。另有一种朗姆酒同属烈酒,则是由甘蔗糖蜜酿造后,再蒸馏提取而成的。
 

威士忌 & 朗姆酒

值得一提的是,自欧洲人大航海殖民美洲后,原产于南美的朗姆酒对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因为:
 
西班牙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便从非洲引进黑奴。但黑奴并非欧洲人亲自去非洲抓捕来的,绝大多数都是从黑人酋长手里买的,而购买支付的货物主要就是朗姆酒。所以,朗姆酒就是奴隶贸易背后的助推剂
 
而北美最早的13个殖民地所依赖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则大同小异,即欧洲人用糖、甜酒、工业制品到非洲购买奴隶,再把奴隶运到美洲种植园卖掉,换取当地的糖、烟叶、稻米等种植园产品运回欧洲。后来英國出台《糖法案》,对进出北美殖民地的糖和甜酒增税,引发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成为引发美國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

2013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欧洲人固然酷爱喝酒,但说起全世界最爱喝酒的民族,恐怕非俄罗斯人莫属了。俄罗斯人酷爱的伏特加是用土豆酿制的。因为土豆耐寒,只要有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就能茁壮成长,很适合俄罗斯寒冷的气候。于是,土豆既成了俄罗斯人赖以生存的主食,也成了他们酿酒的主要材料。
 
坦白说,土豆并不是理想的酿酒材料,但俄罗斯的土豆又多又便宜,也只将它们用作酿酒原料了。时至今日,土豆伏特加经过许多代的工艺改进,已经能够酿出纯净无瑕、入口滑润、酷感十足、余香无穷的好酒了。
 
此外,最早产于荷兰、后因在英國大量生产而闻名于世的金酒(也叫杜松子酒)Geneva,原产于墨西哥的龙舌兰酒Tequila等,也都属于烈酒。
 

龙舌兰酒的标准喝法 要加上盐&柠檬汁

还是那句话,看一种酒是否算是烈酒的标准,并不是它的酒精度数,而是看它的制造工艺是否用到了蒸馏技术。
 

4、酒的文明史

在原始社会,当人们偶然喝到熟透的果实发酵而成的、含有酒精的果汁时,会感到精神愉悦;如果多喝几口,还可能短暂出现脱离现实的眩晕感。
 
这让原始人相信,一定有某种神秘强大的力量,让普通的果子变成了神奇的琼浆美味。于是从那以后,酒就成了古代祭祀的必需品,因为饮酒后所产生的迷幻感觉,也是主持祭祀的巫师们所求之不得的。
 
所以,古人长期以来都将酒视为一种神的恩赐精英阶层认为酒是神圣的,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接近神灵。因而,在贵族宴会、典礼仪式等一切重要场合,酒都成了一种必需品,既能用来疏通人际关系、彰显个人身份,也是權力和地位的有力象征。

 
而且,早期的古代社会,啤酒对所有阶层开放,但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葡萄酒古希腊人喝的虽然都是葡萄酒,但葡萄酒同样会被分门别类。因而,为精英阶层提供的酒,与下层民众喝的总是有着天壤之别。
 
到了欧洲中世纪,罗马人留下的地下水系统大多被毁坏殆尽,因此,城市居民所普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水源的质量太差。因为人们经常向河里直接倾倒垃圾废物,且规模不小。这让水源的自我净化速度远远无法弥补人为造成的污染,这就威胁到了城市饮用水的质量。
 
因而,相比之下,酒类就成了一种干净安全的饮料。所以,当时有许多贵族成天只喝红酒、而从不喝水;但市井小民们能喝的,则最多只是啤酒而已。
 
可见,酒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一种区分三六九等、不同阶层的标志。即一个人喝什么酒,就象征着他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与權力。
 

詹姆斯·邦德问:您点的马天尼,要摇的还是搅的?

毫无疑问,人类自从与酒亲密接触,酒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就始终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而在欧洲中世纪,酒甚至被当成了治病的处方药,并在当时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虽然,这在现代人看来相当荒谬,但当时用酒来治病,还真不是什么怪事。因为:
 
1、烈酒能够让人身体发热,当人体温过低时,灌点儿酒下去肯定非常管用;而酒精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因而,红酒会被误认为具有增进血液供给的作用。
 
2、将酒作为一种处方药,其实并非是针对某种具体病症的。而是因为蒸馏后的烈酒,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因而所谓“治病”,只是一种误打误撞的结果,当时的医生其实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美剧《权力的游戏》
中世纪的贵族很多都只喝红酒 从不喝水

但是,在无数对酒的赞美声中,也一直掺杂着许多质疑。很多人认为喝酒会让人失去理智、走向堕落;还有人认为,酒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到19世纪以后,一方面欧洲人修善了城市的净水供给设施;当时因海外贸易的拓展,渐渐流行起咖啡、茶、可可等非酒精饮品。再加上医学进步,让酒的医疗价值也大大减弱。因而,人们对酒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达到了顶点。比如:
在20世纪初的美國,禁酒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使國会通过了第十八号憲法修正案,规定凡售卖酒精浓度超过0.5%的饮料,都属于违法。要知道,度数最低的啤酒,都有3度左右。难道一条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不可能。如此严格的禁酒令,非但没能禁止酒类消费,反而帮助了美國黑帮的崛起,让非法走私酒类的生意无限滋生,大量的黑道势力也趁机赚得盆满钵满。源源不断的私酒进入美國,还为后来的毒品、枪支走私埋下了隐患。著名电影《教父》的原型,就是在禁酒令期间发家的黑手党家族。
 
有人把美國的禁酒令称为“高尚的实验,可耻的失败”。它不但没有让酒就此在社会上消失,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非常恶劣的影响。
 
因而,第18修正案成了美國历史上唯一被撤销的憲法修正案。其他國家如墨西哥、加拿大等也有过禁酒运动,同样无疾而终。

1984年电影《美国往事》 
故事背景同样是1920年代的禁酒令

总之,酒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无法抹杀,而对于酒这种迷人的液体,人们总是既爱又恨、心情复杂,但又绝对难以割舍。
 
1、《酒:一部文化史》,作者:罗德·菲利普斯,格致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各种酒精饮料的度数
洋酒——选购锦囊(合辑)
六种饮料话历史(上)——激情的酒精饮料
麦芽啤酒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品鉴麦芽啤酒
酒按照酿造工艺如何分类?
酵母如何用于发酵饮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