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中医对人体脏腑功能的了解超过现代人的想象

秦汉时期医家们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过程中,除了做过许多解剖,如五脏、六腑的解剖,大脑、颅底经脉的解剖,眼的解剖,四肢经脉、肌肉的解剖、骨(含脊柱)的解剖等以及在经脉理论形成过程中或以后,医家们大量采用了将人体某些生理、病理现象与天地之自然现象类比方法,进行类比,得出了一些比较接近实际的结论,如风寒淤滞理论等。

在寻找新的人体调节理论中,学者们根据传统文化中的五脏情识论,如心之官则思等,谋求与社会组成类比,寻找一种有君有臣的社会化模式的人体调节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论理人形.别列脏腑”,并将五行与五脏相配,从此完成了依五行相生相克胜属性建立了有君(心)有臣(肝、脾、肺、肾)的五行——五脏调节的人体调节理论框架。

《素问·灵兰秘典》以十二经脉为基础,提出十二脏,用膻中代心包讲解以心为君主之官的“十二脏相使”问题,结论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毫无疑问,五行—五脏调节论引入医学以后,促进了藏象学说的诞生与发展。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是处理事物不偏不倚,含有准确之意。 “决断”即决定判断。胆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素问·奇病论》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说明肝主谋虑还须胆作出决断。诚如张景岳所说:“胆附于肝,相互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肛互济,勇敢乃成。”肝与胆的功能相互结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才有正常的表现。如果肝胆功能不协调或者胆气虚,则会发生病变。如《素问·奇痈论》说:“此人者,数谍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丽口为之苦。”这不仅说明了肝胆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因胆病而导致“谋虑不决”的征象,便是胆失去“决断”本能的具体表现。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谓“受盛”是承受之意,也就是说小肠居于胃下,丽接受胃中之水谷。“化物”即消化饮食物,分别清浊之意。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胃所腐熟的水谷,再进一步加以消化,把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清”的部分)吸收后,通过脾运转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同时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后的糟粕(“浊”的部分)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滓秽归于大肠而排出体外,以完成其“化物”的使命。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所谓“传道”即传化输送之意。也就是说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吸收部分水液后,使之变化为粪便,最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变化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律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谓“州都”即水液会聚之处。“津波”,此处指小便。“气化”指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作用。膀胱是水液贮存的地方。水液经肾气化以后,剩余水分及废料流入膀胱,待贮留到一定量时,再由膀胱排出休外。膀胱的这种功能必依赖于肾阳的作用,贮留水液是肾阳的固摄作用,排泄小便是肾阳的气化功能,即肾的“开”、“阖”作用。肾阳的一开一剧,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使之贮存而不外溢,贮存到一定程度又能及时排泄;如开阖失司,可引起“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的病理变化。

“三焦者,决演之官,水道出焉。”所谓“决”是通之意。“溃”是沟渠水道之意,形容水浊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三焦为六腑之一,因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三焦能沟通上下,导水下流,好象治理河道的河督,所以叫“决演之官”。三焦通利水液,不使它泛滥外溢和潴留为患,所以说:“水道出焉。”由此看出,三焦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为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指心包络)是心主的富城,好似君主的臣使,能代心行令。心志为喜,心所喜乐,必然由膻中传出,所以说;“喜乐出焉”。但必须明白喜乐并非膻中发出,而是膻中传出心的“喜乐”;膻中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后世温病学说中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等理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用粗浅的话来说明一个例子,让一个人心情烦躁不安的时候,心经阻塞,心脉不通的时候,ta的小便会不通畅,大小便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心肾同属少阴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主化物,就是消化吸收功能,升清降浊,其实不只是大小便,心下不明,其他十一脏腑都一同受损,所以,证明了心主神明的生理机制是多么的合理恰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365》--100.十二官相使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笔记
经典解析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黄帝内经》讲述了什么?(五)人体五脏六腑的职责
六腑的生理功能
猫猫老师讲肺与脏腑别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