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郁氏文化】父亲的第二职业(文/郁娟娟)
郁氏文化

【郁氏文化】父亲的第二职业

作者||郁娟娟

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回忆起六十年代前,家家户户都用过篾编织的热水瓶壳吗?估计八零后九零后的人都不知道这竹篾水瓶壳长啥模样呢。

我父亲的老家是江苏海门人。六十年代前后,我们老家部分人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生活,为了生计用他们的智慧开创出一种新职业,即修理和编织竹篾水瓶壳。从老家到各地用这手艺闯荡世界。

虽然父亲当年有着一份工作,但父亲对此手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然感兴趣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多一门手艺还可多挣份辛苦钱养家,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父亲购买了竹刀和竹片等工具和材料,再拜技术娴熟的老乡为师,当然也跟师娘学手艺。由于师傅的精心教授技术,加上父亲自身的努力学习,他很快地掌握了修理技术和编织的方法。

有了用武之技后,父亲利用星期天和母亲两人走街串巷,嘴里还时不时吆喝着“修水瓶壳了”,当时生意还是蛮不错的,南京城里基本上都留下了父母的足迹。 

由于通过辛苦的劳动因而获得了一些经济效益。这时的父亲有了新的思路,既然百姓生活有这需求,如果跑得再远点,可能收获会更大。 于是想办法向别人借了自行车。那时二八自行车有个大杠,父亲想了个 主意,让母亲用帆布在缝纫机上缝制了一个布袋拴在自行车的大杠上, 布袋里装上了工具和材料,自行车龙头上挂着编织好的新水瓶壳,从南京起沿大街小巷一路骑、一路吆喝、一路修理,直骑到湖熟一带地区。

这一路骑下来恐怕有四五十里地了吧。一路上的辛劳可想可知,不知挥洒了多少汗水呢?出了汗就用毛巾擦一擦,再找个有水的地方将毛巾搓一把,然后搭在头上既可遮阳又添了许凉爽。自带的水早已喝个精光, 遇到路边有摆茶水摊的再买点茶水喝喝,以解燃眉之渴,再者遇到客户有需要修理水瓶壳的人家,客人们会很热情地递上一杯茶水招待上门师傅的。

那年代的人都很纯朴,不怕水里有毒,尽管放心的喝好了。父亲在修理水瓶壳时很尽心的,把坏的地方篾条抽岀来,再用新篾条一根一根地仔细穿插进去,直到客户满意为止。小小水瓶壳虽不起眼,但修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安全,马虎不得啊! 

当时修理一只水瓶壳视坏的程度也就一两毛钱,实在修不好了,换只新的也就五毛钱左右吧,关键是要让客户满意,放心使用才是根本。 我回忆了一下,其实修理的过程并不复杂,在于仔细,而编织一只新的水瓶壳却是一门技术活,得有点技术才行,而材料的准备也是很精细的过程,篾条的厚度与宽度尺寸很有讲究的。

我虽未参与制作,但父亲“出征”前以及回到家后的准备工作我都亲眼目睹的。 那时我们兄弟姐妹都还小,要读书要吃饭,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心血,辛苦挣来的额外钱都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养育我们成长长大。这让我从小就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学到了他那节俭朴素和勤奋努力工作的精神,父亲的优良品质深深感染了我和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受益匪浅。 

值此父亲节之际,我要说声:爸爸我爱你,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20年6月父亲节写于南京

作者简介:郁娟娟,1954年10月24号出生于南京,1972年参加工作,南京模具厂劳资科,科长,中共党员,2004年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编炕席
编织技艺——篾匠
云岩闲草|篾匠陈
【守望乡愁 66 】兵临骋夏 | 席上六冢
父亲(连载五:云在青天水在瓶) || 作者 李效勤
即将消失的古老职业篾匠:岁月静好,可曾戳中你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