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太阴阳明病知识点内容总结请大家收好

太阴阳明病篇:中气在地是土,在人应脾胃。

太阴阳明论(上)

一、三焦谷道论

1、三焦是水道、谷道、气道。

2、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3、上焦为太阴肺所主,很多时候使用太阴肺的药物治疗食管的肿瘤、胃食管反流病会有效果。

二、太阴阳明论

1、太阴阳明,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阴阳易位:太阴肺(口、咽、食管)、阳明胃(胃)、太阴脾(小肠)、阳明大肠(大肠、肛门)

*更虚更实: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促进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虚),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

*更逆更从:升者为逆,清阳自下而上;降者为从,浊阴自上而下。

2、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阴土为病,清阳不升;阳土为病,浊阴不降。

*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混杂,燥湿互化,燥湿同形,燥极似湿,湿极似燥。

阳明喜润而恶燥,必赖中气太阴湿化,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中气不足,就会燥化,成为阳明腑实证。

中气太过,就可以见湿证,即寒湿证和湿热证。阳明湿热证和寒湿证常表现为便秘、腑气不通。

*阴土阳土,寒热虚实不同:阳土为病,多实多热,阴土为病,多虚多寒;“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

阳土生在君火,君火易动生实热,故胃火宜弱不宜强。如泻心汤,治胃火心下痞,泻的就是心中君火。

阴土生在相火,相火易衰而生虚寒,故脾阳宜强不宜弱。后天太阴脾虚,每每伤及先天肾阳而传入少阴,可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治疗。

*阴土阳土,气血多少不同: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阳明胃与大肠为病,乃多气多血之腑病。

阳土之病,日久由气入血,出现固定的疼痛、呕血、便血、血瘀癥瘕。

阴土之病,日久生化乏源,出现唇甲苍白、面色无华、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缺铁性贫血与之有关。

*太阴阳明,体用相济:用见于外而易被观察到,体藏于内而易被忽略。

太阴体阴而用阳,阳明体阳而用阴。脾用为阳而主运化升清,胃用为阴而主受纳腐熟。

脾的运化升清需要脾阳温煦推动,胃的受纳腐熟也需要胃阴滋润,体不足者,其用也乏。

脾胃互为体用。胃阳腐熟,实赖脾阳运化;脾阴升清,也赖胃阴滋润。

脾阳不足,日久胃阳亦乏,胃阴不足,日久脾阴亦枯。

临床多以补脾阳以通胃阳,滋胃阴以养脾阴,此即医家每重脾阳、胃阴而忽略脾阴、胃阳之由来。

3、太阴阳明,升降之枢,气化之本。

太阴脾主升,阳明胃主降,太阴阳明就是一个升降的枢纽。

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胃降,则上焦的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的水木蒸腾。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

阴阳者,升降之枢纽;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脾胃升降,沟通上下,即心肺与肝肾。

4、太阴阳明,内寓胃神。

胃在消化道内有内在的神经丛,胃神即谷神,可以影响心神;消化道通过脑肠肽来影响大脑。

胃神与消化道的关系有阴和阳两个方面:

阴包括胃阴、脾阴,跟消化道的分泌功能有关;阳包括胃阳、脾阳,与消化道的动力有关系。

太阴阳明论(下)

一、三焦两仪辨证法

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熔为一炉,用阴阳去定性,三焦去定位,从而阐明人体的气化,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复其三焦气化,这就是所谓的“三焦两仪辩证法。”

以三焦为纲,阴阳为常,又叫“三纲两常辨证法”。

1、三焦具体划分:

上焦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

中焦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主腐熟运化与升清降浊,自贲门到幽门(胃),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幽门到阑门(小肠),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

下焦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阑门到魄门。

补脾阳,宜甘温;理中丸,四君子;

通胃阳,宜甘辛(辛甘可通阳,腑宜通,通即是补),半苓汤,平胃散;

滋胃阴,宜甘寒(胃阴易亏,胃火易动,甘养其阴,寒泻其火),养胃散,益胃散;

养脾阴,宜甘淡(脾阳易亏,纵有阴伤亦不可妄用寒凉,以太阴本湿标阴,从本无真热,热者气虚生大热,脾病多夹湿,总宜少佐淡渗),参苓白术散。

上焦如雾,非轻不举,宣痹汤;

中焦如沤,非平不安,半夏泻心汤;

下焦如渎,非重不沉,承气汤。

二、太阴阳明用药法

1、飞门-户门(口腔用药法):导赤散。

2、吸门(咽喉用药法):少阳小柴胡汤加细辛,少阴心半夏散及汤(伴阳虚);少阴肾四逆汤,温少阴用附子,温太阴用干姜。

3、吸门-贲门(食道病用药法):食道上段,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

4、贲门用药法:一寒一热,偏寒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按胸痹处理;偏热用小陷胸汤。两者区别薤白换黄连。

小结胸证,正心下按之痛,就是剑突,就是贲门。温病条辨对小陷胸汤加了枳实,保持大便通畅。贲门之所以发炎,大多由于反流的刺激,下段消化道的食物没有排空,导致向上的压力增加,食物反流。反流患者要走一小时左右促进胃排空。

5、胃体用药法:半夏泻心汤。贲门幽门属于阳和阴相交的地方。泻心火黄连、黄芩;胃体寒热错杂,用半夏,干姜。

6、幽门用药法:食物不能正常地通降,饮食停留在胃,导致打嗝,旋覆代赭汤。

7、十二指肠用药法:时腹自痛,小建中汤。十二指肠疾病多用小建中汤。

8、空回肠用药法:特点,小肠性腹泻,理中汤。

小肠和大肠交界的这个部位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占肠套叠的80%,大建中汤,厥阴病的处方。

9、阑门(阑尾用药法),小肠和结肠交界的部位再往下,是阑尾,两个经典方,大黄牡丹皮汤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急性阑尾炎,该方剂量要大;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阑尾炎。

10、阑门-魄门(结肠用药法):

升结肠: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升结肠往上结肠肝曲:大柴胡汤;

横结肠:心下,横结肠紧贴着胃的部位,寒热错杂,附子泻心汤;

降结肠:小承气;

乙状结肠:大承气或者芍药汤,痞、满、燥、实、坚;

直肠肛门口:倒换散或槐角丸。

三、阳明病叩诊法

可以通过叩诊的方法来指导通腑用药,还可以通过腹部触诊来确定大便的位置。有大便的地方常常有肌紧张,少腹急结。

叩诊法:从升结肠回盲部开始,沿肠道走行往前叩,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到乙状结肠的疾病都能够叩出来,移动性浊音,往往是水,换个体位,水流走,浊音就消失了。固定性浊音是局部有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肿瘤或大便。

四、阳明病脉诊法

阳明在经的特点是脉大;

阳明腑实的特点是脉沉。少阴脉沉而无力,阳明脉沉而有力。

五、治法活要

太阴阳明论的理论非常重要,用药法十之七八是有效的,不见效的要从理论去找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阴阳明篇(上)太阴阳明论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5)太阳阳明论 上(1)
第十四章 太阴阳明病篇
相火与君火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理论通析
《四圣心源》 王四进 译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