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城市而设计'|包赞巴克:现代空间的'有无'之道



建筑既改变着城市,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当代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步伐给中国及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趋向理性,在此背景下,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城市而设计”国际建筑高峰论坛邀请参与中国建筑实践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以城市的可持续、气候与地域、文化基因等为话题,聚焦于中国首都北京展开讨论......



文 /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艺术家,1994年普立兹克奖获得者


时间和现代性
Time And Modernity

勒.柯布西耶画的一张昌迪加尔开掌纪念碑的草图为我开启了建筑之门。那时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都坚信时间是一支势不可挡的进步之箭,对历史决定论和未来权威性的认可空前绝后。



然而这份绝对的信心很快就随着战争和所谓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而土崩瓦解。我们必须重建新世界,满足人们对大量住宅的需求,将被勒.柯布西耶称之为“人类定居地”的“城市”概念明确化、高效化和纯粹化。美和功能形成一个共同体,而科学技术则带领我们走向文明。这就和曾经的 15 世纪(文艺复兴初期)一样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 世纪中期,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以惊人的步调加速前进。新技术的到来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涵盖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包括农业、健康卫生、行政管理、政治、交通运输、交流通讯、建造和商业等。


现代化的发展在每个地区都有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个人生活也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随后发生了是 180°的大转变,它造成的种种不可逆的后果使现代化备受质疑: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能源危机、工作环境改变造成人口迁移、食品污染等问题,之后气候问题和金融危机也随之而来。


80 年代起进入了不断变动的过渡期。然后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建筑师们再也不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辛苦绘制复杂的施工图。我们可以建模,进入内部研究空间,甚至可以在里面检测采光状况。但是数字化不仅是一种表示方法,它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想象和设计工具。现在,通过计算和建模就可以推敲建筑表面和形态的问题。我们敢于去想象不规则结构,这在以前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计算或绘制的。我们利用图纸可以直接向数控机床传达指令,进行具体的模板切割。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一步步走过来,意识到这是一场与印刷术和布鲁内列斯基的平面投影同样重要的革命。


但是比这个技术奇迹更重要的大逆转正在上演,那就是西方世界的时间意识和掌控、征服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全面转变。在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从完全相信未来转变为恐惧明天。我们只能做短期的预测和规划,同时尊重并实现历史传承。这条路通往全新的未知领域,与我们的预期截然不同;景观是变化的、不稳定的,“现代”成为过去的标语,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它存在的理由和当前的发展方向。要做现代化的建筑就需要不断解答问题,这也正是我希望通过一个个案例所能实现的。


能否将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时代变化概念和历史观区分开来?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时间是线性流动的。它仿佛一支箭,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相反,中国传统的时间概念里似乎并没有为积极或消极的历史变革留有空间,而是积极和消极两种状态来回反复,互相取代。就像呼吸时不断吸入和呼出空气,我们总是在一种状态和它的对立面之间不断切换。


中国的时间认知所描绘的似乎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前进和后退始终此消彼长。我们可以惊叹于机械速度和将我们从物理空间距离中解放出来的无形通讯,以及使我们得以在巨大的城市迷宫中穿行的各种高科技手段。这是今天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这种无形财富也使我们远离实体空间,对地球上物理距离的认知也愈加模糊。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关乎短期投资回报率,两者密不可分。我们不像祖先那样对待城市,保护地球的能力日渐削弱。出于这一原因,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



虚实之间的城市-感知空间
The city Between-The Feeling of Emptiness

建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改造这颗星球上的空间状态。有些建筑师以自认为“前卫”的姿态否定“空间”概念。他们对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弊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令我们以为单凭这些技术本身就可以使生活多姿多彩。但是现实却是另一个样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特定的语言和空间环境中。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与建筑产生对话。照片、草图、计算机模型等固然会呈现建筑大概的模样,但只有身处其中、亲自体验完整的构造才能了解它、感知它。


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内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房屋的实在不是四面墙壁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是一种对空间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个“无形的空间”是我设计工作的重点。


我们所说的古典城市也并非各种独立分开建筑物的简单堆积,而是由我们可以穿行其间的街,即建筑之间的空间组成。然而,二十世纪中叶,柯布西耶宣布了“街道的死亡”,传统街道理念被认为过时了,应该被取而代之。高速交通的发展加速了情况的恶化。在当今的现代城市中,我们对空间的认知方式被彻底颠倒了,我们不再感受空间而是感受由大量多层集合住宅和高层建筑群的堆积物。街道是一种非常简单,存在极广却非常神奇的空间形态,使人得以感知城市的多样性并对其加以辨别。我们应该在街道消失的地方重新塑造街道空间,并延续已有的街道空间及网格。


我早期的方案中就一直强调这样的概念,注重“街道”空间。



赫斯提亚-赫尔墨斯
Hestia-Hermes

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街道逐渐消失。我们认识到现代城市发展必须把握好速度和不变因素这两点,灵活应对。


古希腊人的神殿里既有女灶神赫斯提亚,又有商业之神和旅者之神赫尔墨斯。寓意着旅行或定居。古典城市百年来都是街道之城,由一个个街区组成,赫斯提亚和赫尔墨斯般如影随形;通过赫尔墨斯就可以知道赫斯提亚的踪。各个社区组成一个连续的网络。


工业革命和机械化运输的发展导致了公路和铁路网络的蔓延,占领众多新社区空间的同时也切断了它们彼此间的联系。高速公路成为连接 A 点到 B 点的管道,两点之间的空间则无关紧要。它们不再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是被划分成不同的个体。仿佛赫斯提亚和赫尔墨斯已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大城市被划分成不同的飞地,飞地就是明天的人口聚居区。


街道打破了城市布局。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空间,而是一个个独立分离的物体。但我们居住的城市需要各种交通工具,汽车成为衡量速度的唯一标准。从不同层面而言,我们都必须创造一个道路网络,将所有聚居地集中起来,重新建立“赫斯提亚”和“赫尔墨斯”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社区更加便于到达和容易改变,需要协调赫斯提亚和赫尔墨斯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避免社区走向孤立。死胡同、大型交通网中的围合区域、小块封闭场地、公共道路系统难以连接的地点都应该建新路,将它们打造成开放的、连通性好的空间。同时加建连桥和隧道来消除飞地效应。


20 世纪中期抑制街道发展的做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导致很多城市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令人困惑。全球化的到来打破了城市的完整性和均衡发展,我们仿佛回到了幼年时代,生活在一片“混乱”当中。


现在的工业化城市共处在同一个地球村上,有成熟的网络空间,经济发展迅速,这也导致各个大都市向外扩展,远远超出其实际空间和有形空间所能承受的范围,危机也就随之产生。建造民主城市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四通八达的街道,而我们却把它丢弃了。公共空间终究是服务大众的,没有了公共空间,整个星球上的社区必然将朝同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个人化和集中化。


开放街坊和街道-使城市保持可改造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The Open Block and the Street-Making the City Sustainable and Convertible

任何城市都要面对密度问题。


横向扩张和垂直方向的高密度两种状态都是不可避免的;各个大小城市要么毫无章法地分散蔓延,要么过于集中。要解决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首先需要定义密度规则。这样地产交易市场上只能产生贸易和价值。


人类彼此间的空间距离应该有多远?该如何判断?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在一起,采取封闭的保护措施还是融入周围邻里。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些问题。受其影响的不是抽象化的大众,而是每个个人。


如何避免对狭窄空间和重复模式的恐惧?密集化处理是一种可能性,我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做法,提出了“开放街区”的理念。通过抑制街道空间,现代主义将每座建筑都视作独立单一的个体。这种逻辑很好地满足了各种需求,但是如果我们想要重新找回街道空间该怎么办?


“开放街区”这个理念就是希望在满足现代建筑的独立自主性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创造街道空间。在开放街区中,建筑不是毗邻的,它们虽然沿街对齐但是却彼此使街道随着时间的发展体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在这种逻辑下建筑高度是可变的,无需遵循单一的限制高度。这种高度变化赋予街道在垂直尺度上的变化,我们将拥有更好的采光,建筑面宽可以减少,私密性也可以更多地得到保证。


街道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形成灵活的地产交易。不同的单体建筑直接分布在街道两侧,它们有自己的地址,有可达性和可视性。转卖或改建街坊的一部分成为可能,一栋住宅可以被一个诊所或办公楼所取代,这使街坊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而那些只有很少入口的大型社区里的建筑则无法转变功能故而价值单一。开放街坊为城市提供可改造性及发展空间,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多功能混合空间
Mixed Use

为了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现代化建设要求分区化和专业化。与之相对,街区是开放的,以便于灵活适应各种各样的项目和功能需求。为了激活城市,就必须将多种活动(住宅、员工、休闲等空间)融入同一片区域中,避免仅有住宅或办公楼。将公共广场、花园、商店、火车站、文化场所、健康设施和大学等人流聚集的空间设置在社区中心。


汇聚过去与未来
Linking Past to the Future

城市中各种不同时期的建筑并排,既有遗存的古老建筑片段,也有全新的建筑篇章,城市也因此成为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城市吟唱着时间的流逝和积淀,凝固了人类过去与未来、不同时代的各种凝固的时间片段。对我而言这如同抽象而奇妙的日历。与博物馆把历史封存在盒子里的做法不同的是,在城市这座博物馆里,历史通过与当前时代完全不同的面貌展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诉说的历史在无休止的更新再生。这种由先人传下来并将为后人继承的鲜活景象使我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感到无比幸福。


在城市中穿行-用身体感知空间
Navigating in the City-Owning Space with Our Body

现代城市中每个地方都有路标,这使我们丧失了方向感。地标的缺失、城市无计划的蔓延、地理位置的偏僻、断断续续的道路网络导致的空间切口和住宅区与物流区之间的断点都使我们无法了解城市中的空间和场所、方向和定位。没有箭头标注,我们就会迷路;我们的身体、步调和认知无法与城市尺度相协调。没有地标人们就好像是城市里的局外人。


能够从外围地区感受到大规模空间十分重要:明确的全景和远景视野是大型城市地区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城市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地标性建筑山脉、观察台、塔楼,我们需要林荫大道和“聚集区”。


建筑还是城市规划?
Architecture or Urban Planning?

从一开始,我就对建筑和城市规划充满热情,并且没有对两者进行严格的区分我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按照单元设置、与场地的融合或调整方式来呈现,但它们也展示了如何改变场地和使其成为一个更宜居的场所。重要的是现在这两个学科已经有所交叉。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延续性是显而易见的。



空间维度和时间跨度又确实能够将建筑和城市规划区分开来,由于整体的规划过程不是由单一实体建造的,那么就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和别人分享个人的设计意图,降低“自我意识”来定义游戏规则。由于“另一方”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就产生了随机性。


建筑则不同,建筑行为的 90% 是可以控制的。现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建筑比建立一个漂亮的社区简单很多。但最基本的还是要努力完善城市中的各个部分。看到第一个地球人登上月球时,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念头,这是真正的空间探索的奇迹。然而回到地球,我们对于如何构建和谐城市和建立社区却毫无头绪。


以上文字节选自《城市·环境·设计》
(UED)-杂志第93期




论坛信息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

“为城市而设计”国际建筑高峰论坛


时间:9月26日(周六)9:00-18:00

地点:中华世纪坛小剧场


报名咨询


孙秋利

13810070498

sunqiuli@uedmagazine.net


赵 琪

zhaoqi@modachina.org


集合全球智慧

共同谋划一座城市的未来



官方订阅号:
北京国际设计周
(Beijingdesignwee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仿佛一块随风起舞的透明旗帜:罗马历史博物馆
情人节千万别去 英国最不浪漫的十大城市
希腊神话中有多少位主神?十二位主神是哪十二位?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简介(下)
扩张网幕墙之西班牙巴塞罗那‘’Fondo‘’大楼
空间 | 步行街内的城市客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