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太白穴的作用与功效

太白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太白穴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太白穴怎么找

患者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穴位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太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

皮肤→皮下组织→鼹短展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

太白穴的作用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穴。

太白穴意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太白穴功效

太白有生发肺性阳气,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

主治病症

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胸胁胀痛,体重节痛,脚气,痔漏,痿证。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穴位配伍

太白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太白穴配公孙穴、大肠俞穴,治肠鸣、腹泻。

太白穴配公孙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穴配复溜穴、足三里穴,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

太白穴配内关穴、足三里穴、大椎穴、天枢穴、合谷穴,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白穴解析

太白为经穴名(Tàibái SP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1]。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

太白穴意义

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此穴同,大,通太。

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特异性

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研究进展

小儿腹泻

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

治疗脾虚腹泻

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矫正胎位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白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太白穴
太白穴 百科名片
最强的健脾大补穴—太白穴 主治胃痛 腹胀 腹痛 纳呆 呕吐 肠鸣 泄泻 痢疾 便秘 胸胁胀痛 体重节痛 脚气 痔漏 痿证
上巨虚
公孙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公孙穴的功效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