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粮食亩产大幅提高折射农业大转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无农不稳。粮食产量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样的田,之前付出的成本更大,但产量却低之又低,而如今,付出的成本少,产量却大幅度的提高。 

  本人1974年底来到琳池垦殖场农场参加劳动,分在农业三队,农场主要以农田为主,有一千多亩水田。虽说是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在八小时内几乎没有休息,而到了“春插”和“双抢”天还没亮就起床,到晚上断黑才收工。犁田、耙田、播种、拔秧、割稻等等,一年到头几乎就没有停过。当时垦殖场也算是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场地之一,有两台拖拉机,但由于山区的田深,加之块小,拖拉机的使用率很低,主要靠牛犁田耙田,而其它农业机械,如插秧机、收割机试用过,但因成本高和质量不过关,最终都难以推行。 

  水稻品种先是进行高杆种植,后推行矮杆种植,但是产量一直上不去,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上纲要”(亩产粮食4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600斤);“跨长江”(亩产粮食800斤)。而实际上根本达不到,实际亩产不到300斤,作为农业先走一步的垦殖场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更是难以实现。 

  1980年场里实行包产到户,将农田按人头进行分配,后又将耕牛作价分给农工,农工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产量也有了提高,亩产超出300斤,但仍然没有达到“上纲要”的要求。到了后来,杂交水稻开始在场里推广,杂交水稻一推马上就见效,亩产600斤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晚稻比早稻还好,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粮食产量提高,收入就增加,大大激发了农工们种田的积极性,原来田种不过来,后来抢着种,有的甚至一口气承包了上百亩,成了有名的“地主”。再到后来,实行家庭农场,将国有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由技术能手承包,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离开琳池垦殖场多年,2017年12月15日场庆60周年,本人又一次来到了琳池垦殖场,当年的农工大都已经退休,所剩无几,但走到农场一看,田还是原来的田,但没有一处荒地,田里有多台小型耕耘机在翻地,以消除病虫和清除杂草。我问场里的人员,现在田谁在种,回答说,场里的工人大都退休,按照“能人+基地+农户”的模式,农田承包给了外面的人员种,每年上交相应的管理费。承包者有技术,有机械,挑选优良品种,粮食产量比原来高了许多,现在亩产已经达到单季1100多斤。 

  原来一两百人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而如今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能承包几百亩地:需要肥料时,打个电话有人送上门,需要种子时,联系当地种子公司立即送上门,需要临工时,在微信群里面发一下,就有人响应。不仅如此,购买农业机械还有补贴,小型耘耕机,小型收割机非常适应山区小块田耕作,到了“双抢”最繁忙的时候,无须人人齐上阵,机械化作业节省了大量的劳力。 

  琳池垦殖场农田耕作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机械化程度和优良品种使用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7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良种在农作物,特别是在粮食增产中贡献率接近40%。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传统农业延续了几千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的外延不断扩大,产供销、储存、加工等等,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化。从粮食亩产大幅提高折射农业大转变,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正逐步成为现实。(罗瑞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粮食时代将至:谁能喂饱人类肚子,谁就能掌控人类命运!
第2期,未来完美的农场是啥样?
有机农业增产就靠这一招
巴西变荒野为粮仓,足以养活全世界
据统计,21%温室气体来源于农业,甚至高于全球交通产生的总量
战国秦汉时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二) 农田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