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声食堂”引争议:谁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时事 2019-4-18 2019-04-28 18:34:02 10789人

“无声食堂”引争议:谁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壹笔·作文 汇编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可能大声喧哗、嬉戏打闹,学校该怎么办?浙江省三门县某小学的答案可谓“脑洞大开”。据报道,该校从311日起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

/素材聚焦/

▽小学“无声食堂”合适吗?

十岁左右的孩子,本来是最活泼好动的,叽叽喳喳、爱笑爱闹也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竟然一言不发、埋头吃饭,连正常的交流都只能用手势,这种管理方式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孔子在《论语》中说: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礼仪”,不能太过随便。现在,我们教育孩子,同样常常用到这句话。从原则上来说,当然没错,吃饭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打闹。但是,如果把这个原则推到极致,连正常的交流也不允许,那也未免太过教条了。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也在变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加辨析地全盘照搬。比如说,同样是在《论语》中,孔子还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物质匮乏时代的人来说,这肯定是对的;但对于早已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反而要倡导多吃粗粮,少吃精白米面和肉类。再比如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显然也有些不合时宜。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饮酒对人的健康没有好处,最好不喝,千万不能“无量”。

 

<素材点拨>

许多古训我们都要用灵活的眼光去看待,而不能机械地照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在吃饭时进行适当的管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是,学校的重心是更偏向“管理”,还是更偏向“教育”,就大有不同了。

 

▽观点辣碰撞:赞同 or 反对?

正方:赞同

“食不言,寝不语”,是流传千年的古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如今,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安静的用餐环境,维持安稳的就餐秩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所以,虽然食堂无声,但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排队取餐时,低年级段学生总是闲不住,经常跟身旁同学嬉戏打闹,吃饭时也讲个不停,食堂就像集市一样闹哄哄的,乱糟糟的。不但导致用餐时间过久,冬天饭菜容易冷掉;而且还会影响他人,不利于文明习惯的养成。用餐推行“无声化”,可谓大有益处。

 

反方:反对

有网友和家长认为,学校的规定过于严苛。排队等餐时确实不应该嬉戏打闹,就餐用餐时也不该大声喧哗,但是添菜加餐是也不允许说话,还要靠手语,就有点不近人情了。确实如此,“无声食堂”并不是指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而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就餐环境,希望学校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作出相应的有益改进。

/时评导写/

◆角度一:尊重孩子的天性

来源:光明网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吃饭的时候鸦雀无声,整个食堂秩序井然,当然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事。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孩子天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即使是成年人在一起吃饭,要他们管住自己绝不说话,也是很难的。更何况,“边吃边聊”早已是现代社会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适度的交流都让人身心愉悦。而一群人在一起沉默地吃饭,总让人觉得有些压抑和别扭。长期在这种氛围中就餐,对学生真的好吗?

 

所以,并不是说要任由学生吵闹就餐,而是说学校的管理不能太简单粗暴。这些沉默就餐的学生,将来总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假如他们现在既不能体会到饮食的乐趣,又失去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契机,那么长大以后,他们势必会感受到自己多年所受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强烈冲撞。

 

吃饭时说几句话没那么可怕。同样是谈到吃饭,古人的教育理念中还有“七不责”的说法,其中一条就是“正饮食不责”,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要责骂孩子,因为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古人尚且如此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现代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做出决策之前,还是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

 

◆角度二:教育是一门学问

在餐桌上进行交谈,一直是中国人看重的社交方式之一。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与同学愉悦地交谈,聊聊身边的趣事,乃至课堂上没学会的知识点,都是放松身心、增进友情的好方法。当然,要把握好度,比如不耽误正常进食,不浪费粮食,不影响身边人。

 

小学生当然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实施一定惩戒措施。但无论如何,不能搞简单粗暴的管理。不要小瞧孩子的共情能力,学校和老师都多点耐心,循循善诱。比如,对低年级学生传授进餐礼仪,坦诚告知学校的困难,自觉提高进食效率。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软性”的管理方式,不也正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教育是一门精细且充满人性化、人情味的学问。简单粗暴对待,或许可以短期内见效,但终究是不长久、不牢靠的,更难以教育出文明且富有同理心的现代人。唯有以爱心、耐心实施教育,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素材链接/

《驯兔记》:“没关系,这只是个童话”

郑渊洁的《驯兔记》被改编成电影了,故事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聪明、善良但又不循规蹈矩的皮皮鲁在老师眼中却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服管教不听安排的叛逆学生。而一个特别听老师的话的学生李小曼却变成一只兔子,李小曼吓的哇哇大哭,老师和校长却表扬了李小曼,说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于是全班全校都开始了向兔子李小曼学习,结果全校除了皮皮鲁之外,所有学生都变成了兔子。所有人想尽办法让皮皮鲁变成一只兔子,但倔强的皮皮鲁偏不。皮皮鲁怎么样都没有变成兔子,但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和其他人失望,皮皮鲁选择伪装和妥协,还是带上兔子的头罩。故事的最后,郑渊洁本人扮演的熊猫,对皮皮鲁说: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

 

小说只是小说,电影只是电影,童话也只是童话,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也许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变成兔子,但还是希望在被生活被世俗被时间磨平棱角,觉得人生毫无波澜,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没关系,这只是个童话。”

 

/互动/

对于浙江某小学推出“无声食堂”,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部关于教育的暗黑童话,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豆瓣评分8.2,这样暗黑的童话竟然能过审?
《驯兔记》:郑渊洁这部细思极恐的暗黑童话,令人再次反思教育
人的安全感是怎样一点点消失的?中国黑童话揭示成长真相
有人说这部国产童话少儿不宜,我却觉得刚刚好
67岁郑渊洁,不是“省油的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