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悼念苏叔阳:他像风筝一样飘走了,你或许读过他的课文
人物 2019-7-19 2019-08-01 22:29:44 2242人阅
壹笔·作文 汇编

“他写电影剧本,写话剧,写纪录片,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在多个艺术领域均有建树。”

7月16日,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因病离世,享年81岁。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你或许看过他的话剧《丹心谱》,抑或看过他编剧的电影《新龙门客栈》,又或听过他作词的歌曲《江河万古流》……你在他的作品里流连忘返,但你可知他是一位乐观抗癌二十余载的坚强老人?

/初识先生风骨/

苏叔阳,笔名舒扬、余平夫。虽然他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是文学,但他自幼喜爱文艺,1953年便开始文艺创作。

1978年,话剧《丹心谱》让苏叔阳一举成名。至今仍有许多人记得当年《丹心谱》公演时的盛况,人们潮水般涌进首都剧场,为剧情唏嘘,有的观众甚至哭昏过去。而《丹心谱》也被称为新时期文艺复活的第一炮,剧中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社会正义和科学的良心,所表现出的严谨态度与献身精神,令这部话剧获得了超越历史的生命力。

几十年来,多个出色的戏剧电影作品、中长篇小说、散文作品、诗歌作品从他手中诞生,他的作品《理想的风筝》还被选入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1994年后,他三次闯过癌症的生死关口。时年56岁的他,患了肾癌,失去了右肾;7年之后,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于2001年10月又做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病入膏肓之时,他依然坚持在病床上用病例纸的背面,完成了《中国读本》的创作。

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他笔耕不辍,先后奉献了《中国读本》《中国美德读本》《西藏读本》等扛鼎之作。《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发行1200多万册,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范例。

他曾说:“我这人一辈子都有好奇心和童心。得病之后,我明白了死和生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为了所努力的事业去死,这一辈子有明确要做的事情,那临死时候的遗憾,只是做得好还是不好。我想再哭再闹都无济于事,这一关谁也过不去,还不如快乐地迎接它,在这之前抓紧时间做想做的事。”

▽人物速写

“他一腔热忱抒写家国情怀,写电影剧本,写话剧,写纪录片,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纵观苏叔阳一生的创作,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文艺创作,更没有离开他大学所学中共党史和历史。正如他的成名作《丹心谱》,他一生以一颗赤诚丹心,几十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地记录着民族的进步、时代的进程,成就卓著,令人敬重。

/重温先生文章/

01.《树 叶》

我知道,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著的爱与追求。过去,我总以为医院与死亡挂钩,现在我明白了。我几乎没有想过,一片树叶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我也从没留心过树叶对于树枝的装扮有多么丰富。活了五十多岁还没有空儿整天瞧着同一根树枝发愣。

这回好了:从春到夏,我守在一个窗口,盯着一根树枝,从早看到晚。

当杨树枝头刚刚鼓起花苞的时候,我就住进了这间病房。春节刚过,暖风还呆在老远的南方。树枝可是等不及了,它们急急忙忙攒足了汗水,从根到梢让自己活软起来。病房里极静,日日夜夜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

终于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往日里春雨真的像听不见,因为哪怕是再细微的市声也盖过了春雨润物的声音,可是今儿听到了。不知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了我的睫毛。从知道自己得了凶险之病起,我可是没掉过眼泪呀!

我知道掉眼泪没用,病不怕这个。可为什么外头下起雨,我眼里却湿漉漉了?是春天惹的祸,它让我想从病床上跳起来去外头淋一淋。从今儿起我当更喜欢春雨。

当叶子像婴儿般攥着拳头的时候,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去经历一番大限的预演。当我从麻醉中醒过来,伴着剧痛,窗外又飘进滴滴答答的春雨声。这一回,雨打嫩叶,声音更好听,弄得我简直不敢呻吟,怕这呻吟搅乱了生命的乐章。

三天以后,在一片树影婆娑中,我被护士推着走过春天的树下,回到我的病房,歪头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齐刷刷一排小巴掌似的杨树叶子在窗外向我招手。

树叶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我也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可以自己走到病房外去治疗了。

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树叶、小鸟、雨水、风声,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让死亡倒退。我知道我正在步入老境,但老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生理的衰退远不如心理上的老化可怕。

当窗外的树叶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我走出了医院。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就算是梦想,难道我没权利做个好梦吗?就算我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不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我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选自《中国美德读本》)

02.《理想的风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有删减)

/回望经典台词/

“你会再回龙门客栈吗?”

——电影《新龙门客栈》(1992年)

“做人要像点着的蜡烛,从头燃到脚,一身光明。”

——电影版《丹心谱》(1980年)

今日微信更新:《京都动画公司失火!二次元的“9·11”,毁了多少人的梦》,如果你是动漫迷,一定会被这条素材震惊得留下泪来!扫码到微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离世,他的作品感动了整整一代人
散文阅读:: 树 叶
[转载]武汉市2010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苏叔阳书法8幅:《中国读本》印行千万册,下笔“宁静致远”
爱尔兰花边----“树枝和树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