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来乡村的五大发展模式路径解读

1、城市化结构: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

我国各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应实现率先发展,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相邻村庄的发展。城市周边村庄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逐步完善发展。

(1)融合阶段: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融合阶段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融合、空间功能融合、交通网络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等四方面。

(2)配套阶段: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城市周边村庄在产业发展上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同时,村庄可发展民俗生态体闲旅游业,为城市居民提供闲暇生活空间。具有强带动性的旅游业能有效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产供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3)发展阶段:借助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中心城市具有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内聚力,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近郊村庄要善于利用城市的优势来发展:

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凭借城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资源分配。凭借城市的市场、信息优势,实现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城市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拓展,无论是外迁产业还是新增产业都需要通过区域协调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从而应抓住机遇,吸引承担适合其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2、小城镇结构——村镇融合,形成产居一体结构

小城镇模式在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层次方面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初级阶段,其形成和发展路径与城市化模式相似,同样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对村庄的带动作用弱于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模式中的城镇之于村庄更多的是相互间的融合及互促发展。

村镇融合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工业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是基于土地融合和空间融合之上的产业融合、居住集中、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村镇融合要求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城镇综合发展能力,形成适应于城镇化的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模式。

互助互促,就地城镇化。城郊村及县城周边村庄具备配套城镇发展的地理区位、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而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化商业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服务业相对发达。

这种情况下,通过土地整理、搬迁撤并等措施,农村可以为城镇置换出更多的建设空间;通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可促进当地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城镇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商业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社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

3、中心村结构——通过要素资源整合、服务提升推动

人口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极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及因重大项目建设占地的五类村庄,需要通过土地、人口、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共服务提升来形成集中化中心村。

(1)村庄搬迁撤并推动土地、人口等要素整合

村庄搬迁撤并本身是土地、人口、生产资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仅涉及空间层面的土地整理、人口迁移、住房、生产资料等的简单搬迁,还涉及拆迁补偿、新建补贴、基础设施补充、公共服务完善、生态保护、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因而,在搬迁撤并时,要因村而异,分期推进。优先迁建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类的村庄,逐步迁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引导迁建人口流失严重及紧邻城镇规划建设区周边的村庄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特别小的行政村。因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等方式,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2)五大公共提升提升助力集中化大村落形成

为保障村庄集中居住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需要以集体建设用地为依托,全面完善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水电等为依托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村社会商业化服务条件,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合理配置社会商业化结构。

4、特色村结构——文化特色村和产业特色村模式

特色村的形成发展,首先要找准特色村庄的特色优势,明确开发和保护重点。

5、多样化组合结构

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复杂的地域环境及资源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村庄在空间布局、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村庄发展的多样性。

村庄的多样化结构是按照就地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复杂地域村庄发展现状情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及文化等五大内容提升为指导,形成该区以自然村庄、特色村庄、集中化大村落(中心村)、建制镇或特色小镇等为内容的多样化多层次结构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与规划详解
未来村庄应该如何建设发展?一文读懂村庄分类的政策背景及未来发展结构
乡村振兴新年第一弹——西咸新区全域乡村建设规划
四类村庄发展模式之二:城郊区村庄发展要点
城市旅游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