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的一生充满罪行,灵魂却越发美丽

这是一本讨论宗教和人性的小说,被誉为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始祖。

在开始这本书的共读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

  • 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是道德层面上的堕落吗?
  • 犯下罪孽的人,如何能得到救赎?
  • 当一个人被社会抛弃时,还能否重新得到尊重?
  • 道德管制,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对人性的束缚?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字》这本书吧。

数百年前的北美洲大陆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片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信奉天主教的清教徒。

他们严格遵守教义,限制一切纵欲和享乐行为,任何欲望在他们眼中都是魔鬼般的存在。

《红字》的作者——纳撒尼尔·霍桑,就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和很多身世悲惨、经历颇为丰富的作家一样,霍桑的一生也在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折磨。

霍桑年幼丧父,一家人走投无路只能投靠外公,之后母亲为父亲默默守寡一生,这对霍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影响。

清教徒的生活习惯和丧父带来的阴郁笼罩着霍桑的家庭。

霍桑从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过,他整日待在死一般寂静的屋子中,无法面对屋外欢乐的世界。

很多年后霍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甚至说到:“我几乎害怕走出屋子。”

幸而后来霍桑的妻子索菲亚走进了霍桑的生活,给予了霍桑他从未得到过的关怀和鼓励。

她全力支持霍桑写作,即使在霍桑因为不善与人交流而弄丢工作时,也从未对他有分毫的责怪。

幸福的婚姻生活让霍桑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就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那样:

“事实上,索菲亚并没有改变霍桑什么,她只是唤醒了霍桑内心深处另外一部分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在霍桑的心里已经沉睡了三十多年,现在醒来了。然后人们在《红字》里读到了一段段优美宁静的篇章,读到了在《圣经》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同情和怜悯,读到了忠诚和眼泪……”

霍桑老年时,厄运再一次找上门来,他的一双儿女相继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如利箭一般深深地刺进了霍桑的心里,他默默地承受着,连妻子索菲亚也不知道他的伤痛究竟有多沉重。

不到一年,不堪精神重负的霍桑在睡梦中平静地去世了。

除了悲惨的人生经历,霍桑的清教徒家庭背景也对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幼时霍桑就喜欢看着教区中的男女老少在教堂中做礼拜。

但这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反而让生性孤僻爱思考的他逐渐意识到:清教徒的教义和生活方式充满了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但是那时的霍桑还没有足够的学识和勇气来否定传统的清规戒律。

幸好霍桑是一个好学多思的人,童年时期他经常宅在家中阅读大量书籍,时常一读就是一天。

广泛的阅读经历在幼小的霍桑心中埋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

后来霍桑在亲戚的资助下进入一所大学读书,在他的大学同窗好友中,不乏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和大诗人朗费罗这样的大人物。

大学思想自由的环境一点点地改变了霍桑从小耳濡目染的清教徒思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而真正激发霍桑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红字》一书的原因,却是霍桑的先祖们借由宗教犯下的种种罪行。

原来,霍桑的祖上是虔诚的加尔文教教徒,先祖威廉·霍桑在移民至马萨诸塞州后担任了地方官员,因为迫害和打压其他教派而臭名远扬。

而霍桑的曾曾祖父约翰·霍桑则是1692年塞莱姆女巫审判中的三位法官之一,多名女巫枉死在他的判决中。

祖先们残暴的行为让霍桑感到耻辱与羞愧,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宗教的统治对人性的摧残。

因此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宗教统治的谴责,对虚伪的清教徒的嘲讽,以及对人性的肯定。

霍桑曾在《红字》的序言中写到:

“我不知道我的先辈们有没有后悔,有没有祈求上帝慈悲;我现在替他们这么做。如果有任何诅咒落到我的家族,我请求从今天开始不要得到宽恕。”

《红字》的故事就发生在宗教统治下的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从英格兰漂洋过海而来的教徒们将宗教统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严守清规戒律,所有与欲望有关的事都被视为无法原谅的罪恶。

清教徒们认为,罪恶与人类如影随形,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罪恶,因此他们每开垦一块新的居住地,一定要建一座象征罪恶的监狱来警醒世人。

就像《红字》开篇写的:

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解,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却在这样谈欲色变的环境中犯下了最不可饶恕的罪孽——通奸,并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女儿。

《红字》的故事就从海斯特·白兰出狱并接受审判这天开始。

在关押海斯特·白兰的监狱门前,早早地聚集了一群波士顿居民。

他们的脸上带着蔑视和嘲讽,期待着那个身负罪孽的女人缓缓走出监狱,接受每一个“正直”的人对她的唾弃。

人群中,几个衣着简朴、身材粗犷的妇女,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审判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其中一个面目冷酷的老女人说到:

“如果让这个荡妇在此接受我们五个姐妹的审判,怎么会像可敬的长官这样以轻描淡写的判断放过她呢?”

另一个妇女对海斯特·白兰带有更大的敌意,她说到:

“这个荡妇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耻辱,罪当处死。长官们执法不严,如果有一天他们的妻女误入歧途,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在众人的谈话声中,海斯特·白兰终于从监狱大门中缓缓地走了出来。

面相凶狠的狱卒抓着她的肩膀,试图将她拉出,可是她却甩开狱卒的手,坚持一个人往前走。

这位身负巨大耻辱的少妇,在此时也没有放下天性中的自尊。

此时海斯特·白兰完全暴露在人群中了。

她胸前佩戴着醒目的红色A字,代表着通奸(adultery)。

这红字由上等的红布制成,做工精巧,佩戴在海斯特的胸前竟成了一件时髦又亮眼的装饰品,和人们想象中的耻辱的标志大相径庭。

海斯特·白兰身材高挑,仪态万方地站在人群面前,犹如一名高贵的淑女,和人群中行为粗犷且面目狰狞的妇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她感到自己的心正在遭受别人的训斥和践踏,可是她仍旧高昂着头,每走一步都表达了她的不顾一切和孤注一掷,丝毫没有被耻辱压垮。

那些看着她缓缓走来的人,无不为她的美感到惊叹,那些包围着她的耻辱和不幸似乎变成了灿烂的光环。

那些原本认识海斯特·白兰的人,都感到他们似乎是第一次见到她。

让我们暂时从《红字》的故事中走出来,共同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霍桑要将海斯特·白兰这个罪人塑造成女神的形象,而故意把人群中“正直”的妇女们刻画得粗俗丑陋呢?

这个场景,可能会让大家联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因为美丽而被嫉妒的妇女们冠以荡妇的罪名。

海斯特·白兰代表了女性的勇敢与无畏,她被欲望诱惑犯了罪,但是仍能昂首挺胸面对羞辱。

而那些躲在人群中的妇女,对于一个误入歧途的同胞丝毫没有同情和救赎之心,只想看到她受罚、受辱,以此来满足自己可怜的嫉妒之心。

霍桑的作品中总是会体现一个思想:即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有的人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罪行,而有的人躲藏在虚伪的面孔后面,用丑恶的心看待别人。

从这一角度来说,或许勇敢的海斯特·白兰拥有更加圣洁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桑与他的《红字》
2清教背景下霍桑在_红字_中的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马原讲解红字
与爱有关的救赎和自我救赎,读霍桑的《红字》
人性的束缚与超脱
《红字》挣脱原罪的叛逆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