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陵焚书与徐娘半老

江陵城即荆州城东门烧霞

原创 文/摄影 张世春

江陵焚书是前些年,我国学院人士论及的一件历史文化事端。他们说,江陵焚书“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因此,梁元帝是“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我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事,顺便说说徐娘半老的事。

萧绎在江陵建国称帝,是为梁元帝。梁元帝是一位爱书,读书,著书,藏书的文儒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美术功底颇深的皇帝画家。梁元帝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他出生在文学世家,其文才应该是超越所有的皇帝。历代文学成就突出,并有一定文学地位的皇帝之中,梁国的“四萧”皇帝,即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应该比“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强很多。萧绎则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正因为梁元帝戴了绿帽子,所以,历史文人们都不怎么“待见”他。

乾隆三十七年的《昭明文选》

作者收藏的全套《文选》。梁武帝长子,萧绎之兄萧统主持编辑这部文选,称《昭明文选》。

萧统为梁太子,很有才华,早逝,称昭明太子。

萧绎的文学成就堪称帝王翘楚。中国历史上数百个帝王中,其著作传给后人最多最丰富的就是萧绎。他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博学多才。

《隋书·经籍志》载:“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资治通鉴·梁纪》载,魏兵入江陵城,元帝躲进东竹殿,令舍人高善宝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这就是近几年来,学院人士炒得纷纷扬扬的“江陵焚书案”。

《经籍志》所载是从自有文字书籍以来至隋朝,历朝历代新增与毁损书籍的总结,并不是单说“江陵焚书”。《资治通鉴》为宋司马光著作,所说“十四万卷”不知何所依据。《梁书·元帝纪》载,承圣三年冬十一月丙申,元帝在魏军兵临城下之时,等待广州刺史王琳来救命。第二天,“江陵城内大风大火”,就这么几个字,而没有说到焚书,更没有说到梁元帝烧了多少书。《梁书》的作者姚察经历南朝至隋朝,比《通鉴》作者司马光早四百多年。我们当然有权怀疑后者史料的来源。

相反,《元帝纪》说梁元帝五岁能诵《礼》,长大后“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元帝“世不好声色,颇有高名”,结交几乎是当时名流,“著述辞章多行于世”。他的著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百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百卷,《连山》三十卷,《词林》三卷,《玉韬》、《金楼子》、《补阙子》各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筮经》十二卷,《文集》五十卷。《江陵县志》载,还有《职贡图》、《古今同姓名录》、《锦带》、《相马经》各一卷,《湘东鸿烈》十卷等,大约五百卷。

梁元帝称帝的第三年,北方魏国攻打江陵城时,一场火灾烧毁了他的藏书楼清言殿。梁元帝是个书呆子型的皇帝,琴棋书画都会。魏国攻进皇城江陵,他居然还在东竹殿点灯跟文武官员讲解《道德经》,一起讨论《老子》。他想用这种方法,等待广州刺史王琳的军队来救命。可能是夜里灯火点燃书籍,引发大火,烧了藏书楼。敌军攻进城里时,文武官员谁有心情去救藏书楼呢。于是,元帝的藏书全被烧毁。这件事,史志说,“元帝承圣三年,江陵火燔民居数千家。”

《江陵县志·外志》记载,“梁元帝都江陵,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悉送于荆。魏兵入,帝悉焚之。于谨仅灰烬之余得三千卷而已。是亦书之大厄也。”这条信息说明,江陵焚书确有其事,但灰烬之中还扒出了三千卷,实为稀罕史料。

严格地说,“江陵焚书”的命题,应该从《梁书》及同时代的书出发求源,才是正宗。从《经籍志》所载来看,梁元帝的七万余卷书,主要是经学与佛学两大类。从来源看一是旧都南京来的。二是寺庙来的。二是民间来的。四是自己创作的。七万余卷书,按清代装帧,约为一万七千册。梁元帝在江陵建都仅仅三年,国土面积仅仅长江汉水以南。要说“江陵焚书”对中国文化造成的灾难,应该没有那么危言耸听。即使“江陵焚书”存在,也比不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烧毁张元济商务印书馆之东方图书馆的万分之一。

《通鉴》说,梁元帝认为“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如果此说当真的话,这就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设身处地说,元帝在江陵三十六年为官为帝,著了那么多书,收藏了那么多书,仅当了三年皇帝,首都江陵就被人家给拿下了,要那么多书干什么。这当然是气话。

梁元帝的绘画《职贡图》,内容为各国使节及外国来梁朝进贡的场面。其画描绘各地人物形象与风土人情,图文并茂,堪称艺术史画。《职贡图》所画各个域外小国家的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职贡图》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荆州与古丝绸之路的极好史料。《职贡图》的宋代临摹本,现在就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梁元帝所作关于荆州江陵的诗有《赴荆州泊三江口》、《别荆州吏目》、《别荆州吏民》、《后临荆州》、《出江陵县还》、《夕出通波阁观妓》、《咏阳云楼檐柳》等等。

梁元帝死后,葬于荆州城东门外之草市岳山,《中国帝王辞典》有载。后人为他在荆州城内建庙祭祀,称元帝宫,元朝改玄帝宫。荆州城内至今有一条街称玄帝宫街,即为纪念梁元帝而命名。这便是荆州城的历史文化瑰宝,是荆州人民的元帝情结。

徐娘半老的由来

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一条成语典故“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说的就是梁元帝在荆州江陵的故事。

梁元帝的原配夫人叫徐昭佩,是梁武帝大将军徐文盛的女儿。徐昭佩长得漂亮无比,也有文才。但是,她的心思却一直不在萧绎身上,而明目张胆地勾引萧绎的大臣。徐氏为什么如此大胆放肆呢?因为萧绎小时候因病瞎了一只眼睛。萧绎因此对徐昭佩的红杏出墙,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徐昭佩坚持让湘东王戴绿帽子,直到他当了皇帝还是如此。有时候,徐昭佩与人私通脸上只化“半脸妆”,有意气萧绎。当然,梁元帝也愿意为徐氏戴绿,并且乐此不疲。他还专门为戴绿帽子写诗作文,自我安慰嘲讽。这种现象在历代皇帝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个体。

萧绎当了皇帝,接近半老的徐昭佩仍然不收敛给丈夫“戴绿”,当然这一是她胆子大,捏着元帝残疾的“软”,同时她还仗着父亲徐文盛的势。其父也就是元帝岳父徐文盛带兵除掉了侯景,才有了萧绎当皇帝的可能。二是梁元帝本人“消化不了”徐昭佩。三则是徐氏漂亮美丽的气质极具勾引力。接近五十岁的徐氏皮肤嫩里透红,走路好似轻风拂柳,浑身散发少妇的清香。于是,荆州江陵城在那个时候就创新出来一个成语典故,叫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徐昭佩死后,梁元帝写了篇《荡妇秋思赋》,以讽刺徐氏,并将其尸体“还给”娘家,以示羞辱。后来,“徐娘”的尸体葬于荆州城公安门外的瓦官庙。

江陵城即荆州城初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多而无用的梁元帝萧绎
【郢都故事】江陵焚书:读书无用论的另类解读
湘东一目与徐妃片妆(上)
历史上只爱读书不爱红颜的皇帝
荒唐的萧绎
萧绎:南北朝最有才华的皇帝,最后下场凄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