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诗注本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部叫“心解”?

自从宋代“千家注杜”以来,杜甫及其诗歌研究日渐成为文学史中的热点。到了清代,杜诗注家蜂起,清初钱谦益、朱鹤龄注杜之后,仇兆鳌汇集康熙以前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诸家注杜、解杜的思路方法也日渐多样而深刻,或力求“知人论世”“以史证诗”,或推崇“以意逆志”“吟咏情性”,杜诗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杜诗详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在这一背景下,清雍正年间又出现了一部新的杜诗注本,并在当时和后世受到广泛关注,即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浦起龙,字二田,无锡人,活跃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除《心解》外还撰有《史通通释》、《古文眉诠》和文集《酿蜜集》等。浦氏早年致力于科场,屡试不第,对仕途深感灰心,于是举二十年之学专心研读杜诗,历时五年完成了这部杜诗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注本。

《读杜心解》(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清]浦起龙 著
中华书局2023年1月出版

何为“心解”?以“心”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便已有先例。刘勰感叹“心哉美矣”,“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文心雕龙·序志》),重视心领神会、感悟心解是中国文论的一大传统。
在浦起龙看来,“注”与“解”虽皆为对经典的诠释,但各有不同之体:“注者其事辞,解者其神吻也。神吻由事辞而出,事辞以神吻为准。”以江西诗派为首的宋人论杜诗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做注时也侧重文字典故的注释,针对这一点,浦氏之前的钱、朱已有驳正。而在钱、朱等清初诸家之中流行的注时事,则近乎于“解”,浦氏认为其中亦有诸多误解之处,与宋人注杜一样会对世人理解杜诗起到负面影响。他遍寻前人旧注成果,欲求杜诗原意,却仍屡有不得之处,遂继承前人“诗心”“文心”之传统,求之于己心,力求得出“心解”与“新解”:

“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益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合乎百氏之言十三,离乎百氏之言十七。合乎合,不合乎不合,有数存焉于其间。吾还杜以诗,吾还杜之诗以心,吾敢谓信心之非师心与,第悬吾解焉,请自今与天下万世之心乎杜者洁齐相见,命曰 《读杜心解》,别为发凡以系之。”(《读杜心解·发凡》)

杜诗历来有“诗史”之名,因此研究者多以详尽考究史实、准确揭示本事为注杜的旨归,钱注等经典注本多遵循这一路径。然而浦起龙有感于旧注中颇多悖谬之处,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接受应基于整体和内在,而不是刻意攀附本事,解杜不能拘泥于释“辞”、释“事”。在言及具体时事时,浦氏广泛参考宋至清各家注本,加以抉择,力破穿凿,有确证的则言说本事,无确证的则以诗歌本身为主,不刻意追求“诗史互证”。
如《游龙门奉先寺》“天阙象纬逼”一句,前人聚讼纷纭,甚至臆改文字。浦氏维持原文,提出“不执死法为文家妙用”,排除了宋人许多异说,就比较通达。如《前出塞九首》,各本多说是天宝年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作,浦则说“不必泥定哥舒”;又如《后出塞五首》,各本编年多在安禄山已叛之后,浦编未叛之前,释云:“彼直认良家子为实有是人耳,不知此特赋家所谓东都宾、西都主人,皆托言也。则是二十年者,亦泛言黩武之久也。”都是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作机械的联系,而能关注到文学作品广泛反映现实的本质。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心解”之“心”,还体现在浦起龙侧重探求杜甫创作诗歌时的心理结构,并用文学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在浦氏看来,注解杜诗不仅是为了考究文字、理清事辞,更要把握杜诗的风骨神韵。因此,在笺出本事之外,《心解》也注重文本批评,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字、结构、意象和风格,并通过细腻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含义,即类似于“文本细读”。
这种细读格外注重感悟,往往呈现为直抒胸臆的点评式注解,颇具诗人色彩。如评《兵车行》:“噫!山东近在中土,乃事之可见者,而深宫竟不得闻。青海陷我穷民,宜君所习闻者,而绝域又不可见。两呼'君不闻’、'君不见’,唤醒激切。”浦氏评老杜乃至真至诚的深情之人:“天姿惇厚,伦理最笃。诗凡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都从一副血诚流出。”
《心解》解读杜诗时也常有动情之语,如评表现夫妻亲情的《月夜》:“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评表现友情的《梦李白二首》:“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彼耶?为我耶?同声一哭。”评表现家国之情的《秋兴八首》:“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 阐说诗意与体悟旨趣共融,不失为对将杜诗完全史学化而忽视文学解读的一种反拨。

花径不曾缘客扫,柴(蓬)门今始为君开。[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具有高官大儒等身份的钱、朱、仇等注家,浦起龙著《心解》时只是个屡试不第、无人赏识的寒微之士。其注杜之因,也与生平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浦起龙二十岁时中秀才,然于翌年乡试落第,此后多年历经十余次科场落败,甚至举家陷入衣食窘迫的境地,直至《心解》成书之际仍是潦倒白身。此时他进取已灰,遍览历代诸家文史著作,感慨“些子名心,破除未尽”,“惟少陵一书于古今世宙之故,靡所不包”,于是开始寄情于杜甫诗。杜甫三十五岁参加科举时志得意满,却被权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借口而黜落。
同是科场沦落人,浦氏每读杜诗,平添更多自身感悟,杜诗成为他借以一破牢愁的心灵寄托。从这种角度来看,“以吾心印杜心”,乃是从浦氏内心自然流出的一种注释方式。

浦起龙画像

当然,“心解”也绝非空中楼阁。浦起龙同样肯定“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地,不可与言杜。”从杜甫生平所历年代时势,到诗中包含的天文、地理、军事等各类信息,以及诸多前人旧注和其他历史文献,浦氏做到了一一烂熟于心,这些都成为他理解杜诗的基础。
《心解》对旧注谬误之处果断予以驳正,同时也吸取了不少妥帖可取的说法,可贵之处即在于这种吸收是在广泛收集并筛选旧注的基础上由博返约、去粗存精。《心解》坚持“以解为主,以注为辅”,注释简明扼要,不作繁琐的引证和考证。如《前出塞》共九首,一共仅有八处注释,更多的是补充前人欠缺的解读和章法分析,不在重复注释上浪费笔墨,体现“熟事则省”的特点。不以注释繁多而自矜,这在清初注家中是颇为难得的。
“还杜以诗,还杜之诗以心”,关注杜诗中的“真性情”,并在注释方式上呈现出简明灵活的色彩,虽略有拘泥于忠君思想和八股习气等弊病,《读杜心解》仍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注杜名作。本书编排体例以分体为纲,兼顾编年,六卷分别收录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和七排、五绝和七绝,每卷内部以时间为序。
此次出版的重排本,于《少陵编年诗目谱》等卷首资料忠实反映底本原貌,并重新编制索引,同时修正了部分文字与标点讹误,相较前一版本呈现出更为完善的面貌。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读杜心解》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三册)

[清]浦起龙 著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591-4

128.00元

目录(部分)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内页欣赏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杜诗版本盘点
古诗之解读:注释
近期三种杜诗全注本的评价
莫砺锋:读杜甫诗的正确姿势
莫砺锋 | 作为儒家的杜甫
马旭丨宋代集注本对杜甫诗自注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