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宗武:《尚书》的编纂与流传

《尚书》是政书之祖,也是史书之源。《汉书·艺文志》记载“君举必书”“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汇编成册,就成了《春秋》和《尚书》。

周公辅成王砖画


《尚书》的编纂体例以时为序,根据朝代编辑篇目内容。传世《尚书》有58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分别记叙尧舜以及夏、商、周的史料。
在流传过程中,后代学者曾对《尚书》进行过整理,断简残篇和次要篇目经过删改乃至重新编纂。孔子就整理过《尚书》作为教科书。《论语·述而》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即孔子平时说曲阜话,但是讲习《诗经》《尚书》、执行礼仪的时候就说雅言。先秦的知识分子大都阅读过《尚书》。《庄子·天下》记载:“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先秦的典籍也经常引述《尚书》,提到具体书名的有四十多篇,其中有三十多篇不见于传世《尚书》文本,可见《尚书》在先秦就已成书,而且篇目肯定超过58篇,但究竟有多少,根据现有的材料尚难考定。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王朝的博士官伏胜手头有一部《尚书》。秦末楚汉相争,兵荒马乱,伏胜将《尚书》藏在自家墙壁里外出避难。一直到了汉惠帝刘盈取消禁书令,搜寻藏书时,才发现墙壁里的《书》策,已经朽烂了许多,完完整整的只剩下28篇。因为汉代通用的文字是隶书,伏胜讲授的文本已经用隶书进行了改写,这个隶书写定本就叫做“今文《尚书》”,也称为“伏生本”。汉景帝时,朝廷又从民间求得一篇《泰誓》,也编入伏生本,“《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这29篇是汉代的官方定本。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故居时,发现墙壁中藏有“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部《尚书》有45篇。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用这部《尚书》与伏生的本子一对照,发现45篇中有29篇和伏生本基本相同,另外,还多出了16篇。《尚书》学史上称这多出的16篇为“逸书”或者“逸篇”。这45篇《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叫做“古文《尚书》”,又因为这个本子发现于孔子家的墙壁,也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这个本子的字形头大尾小像蝌蚪的形状,“时人无能知者”,孔安国就用当时的隶书进行摹写,但摹写的只是与伏生本基本相同的29篇。
熹平石经《尚书·洛诰》篇残拓

由于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相同的29篇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学习《尚书》的学者或崇今文,或尊古文,逐渐形成了《尚书》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尚书》主要传于官学,古文《尚书》主要传于私学。终汉一代,今文《尚书》一直是官方规定的标准读本,古文《尚书》仅仅在王莽执政时短期立于学官。
《尚书》今、古文之争延续到东汉末年的马融和郑玄,才基本实现了融合。马融和郑玄都精通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虽然他们都为古文《尚书》作了注解,但是工作底本可能都是孔安国的摹写本,注解的篇目是与伏生本基本相同的29篇。马融和郑玄当时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他们的注解流行以后,今、古文《尚书》各家各派的注本也就渐渐消失了。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今文《尚书》的各种版本全部丧失,16篇逸书也全部丧失。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一部据说是汉代孔安国传授的古文《尚书》,分为46卷,计58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国的传,书前还有一篇孔安国的《序》。汉代传下来的百篇书序,也根据时间先后分插在各篇篇首或篇末。这个本子一般称为“孔传古文《尚书》”。
原来,汉代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壁中本与今文《尚书》伏生本29篇内容基本相同,马融曾怀疑过其中的《泰誓》,孔传古文《尚书》则删除两汉时传习的《泰誓》,另换了3篇《泰誓》,这样,今古文《尚书》基本相同的仅剩下28篇了。孔传古文《尚书》又从《尧典》分出《舜典》,从《皋陶谟》分出《益稷》,把《盘庚》分为3篇,从《顾命》中分出《康王之诰》。这样,孔传古文《尚书》有33篇内容基本同于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28篇,另外还增多了25 篇。增多的25篇,后来叫做“晚书”。
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就立于学官,从东晋到隋、唐,大多数学者坚信这就是原本的孔壁本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作的传。唐初孔颖达等著名学者也选择孔传古文《尚书》为标准注本,编成《尚书正义》,作为官方定本公开颁行。

《聚珍仿宋版十三经注疏》

宋代学术思想活跃,南宋初年有一位学者叫做吴棫,写有《书稗传》,首先怀疑孔传古文《尚书》中的25篇“晚书”不可靠,因为这25篇文从字顺,而33篇却文辞古奥。明代学者梅鷟著《尚书考异》,从汉人记载的关于古文《尚书》的传授情况,“晚书”的篇数、文体和来源等方面,论证其为伪作,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开辟了有清一代《尚书》辨伪工作的崭新道路。
清代的阎若璩在梅鷟论证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二十多年,写了《古文尚书疏证》,论定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作,证据有128条(今本缺29条,实存99条)。例如卷一第一条“言两汉书载古文篇数与今异”,根据郑玄注《书序》列举的 16篇“逸书”篇名,证明“晚书”中只有《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汤诰》《伊训》《咸有一德》《武成》《旅獒》《冏命》9个篇名符合“逸书”篇名,缺了“逸书”16篇中的《汩作》《九共》《典宝》《肆命》《原命》5个篇名,多出《仲虺之诰》《太甲》《说命》《微子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8个篇名。作伪者如果知道“逸书”16篇的篇名,为什么不如法炮制?显然,“晚书”25篇是作伪者搜寻先秦文献典籍的《尚书》引文,再根据百篇《书序》的篇名拼凑起来的。这些例证确切有力。《古文尚书疏证》一问世,孔传古文《尚书》作为伪书就基本定案了。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与阎若璩同时代有一位著名学者叫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抨击阎书,有些质疑也言之有据。据钱穆先生考据,《尚书古文疏证》所缺的条目多为阎若璩见毛书后删掉的。但是,当时和后代的多数学者支持阎氏的结论,补充阎氏的论据,论证“晚书”25篇全是伪作,所谓孔安国写的《序》和传也是伪作。因此,东晋梅赜献的孔传古文《尚书》又叫做“伪孔传本”。伪孔传本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然是《尚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孔传自被认定为伪作以后,注家多弃而不取。但清代经学大师焦循在《尚书补疏 ·序》中把孔传与郑玄的注进行比较,列举七事证明孔传优于郑注。焦循认为孔传可与魏晋间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著名学者的传注相提并论,比汉儒的《尚书》传注精审,是《尚书》的重要训诂材料。

(本文根据《尚书译注·前言》节略而成,标题亦为新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勇: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
苕木匠读《舜典》(5):《尚书》的流传
评《尚书古文疏证》开卷微言
第134讲 《古文尚书》是伪书吗?
中国有一部奇书,打假打了一千多年,最后反倒打成了珍贵古籍
《尚书》导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