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事 | 硝烟、荔枝与书楼:一代名将的十万卷藏书

“便愿将身化蠹鱼,鲸吞鳄作食吾余。”

1876年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龚易图为自己的三千余种书籍,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或许,在他写下这句诗的时候,这三千余种古籍珍本,正如同万千兵马列阵于他的面前,这让龚易图倍感欣慰——这位与捻军打了十年仗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在息兵时几乎是手不释卷,比起那些闪着寒光的刀枪剑戟、烽火兵燹,龚易图显然更喜爱在书海之中游走:读书、写书、编书、购书、藏书……

说来有趣,即便是这赫赫武功,也与龚易图的藏书有关。那还是他年幼甚至更早的事情了。龚易图的曾祖父龚景瀚也是个彻彻底底的老“书蠹”,曾经藏书三万余卷,被人笑言是“日向坊间购异书,夜向灯前繙故纸。“可惜的是,这浩如烟海的书籍在战火之中,几乎被焚毁、散佚殆尽——乱世之中,性命尚且难以幸存,何况故纸三万?到了龚易图这一代,只剩得了数千卷的史书、兵书与算书。

这些书籍对于孩童而言当然是枯燥无味的,但没办法,有什么书便读什么书罢。龚易图自嘲说是“内中史学及兵学,算学为多,予尽读之。史学略知端倪,至兵书,术家各书,苦无师传,莫能审其句读。”约莫就是在这样的幼年时期,龚易图已经从家传藏书中得益,为他将来的征战埋下了伏笔。然而“咸丰元年兵事起,全书俱毁于武昌”,数千卷陪伴自己的书籍毁于战火,我们如今猜不透龚易图是否有为这数千卷“老友”报仇之意才决意投笔从戎,但在十年的戎马倥偬之后,从书海中走出的龚易图依然选择回归到书海之中。

这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事了。

当时担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员、东海关监督的龚易图,花重金购藏了海宁人陈鳣的三千余种古籍。他检点了自己历年积攒的古籍旧书,竟有了五万多卷的藏量。这么多重要古籍,再跟着自己戎马征战恐怕又要“命途多舛”,龚易图不再踌躇,将这批书籍分部标目,由海道直接运回了故乡福州。

有了如此多的藏书,自然要有藏书宝地,且不必说当时浩浩中原上的那些声振宇内的藏书楼:皕宋楼、铁琴铜剑楼、八千卷楼、海源阁……即便是在龚易图的故乡福州,清代之后也坐落着大大小小的藏书楼,朴学斋、十砚斋、春草堂、西郊草堂、绿筠书屋、亦园亭、注韩居……四年之后,即光绪三年(1877年),告假回乡的龚易图,在福州乌石山上,修筑起了一座名为“双骖园”的园子,并将这五万卷藏书,悉数收藏在了双骖园的乌石山房中。龚易图自言,“予东西南北之人也,恐欲读书而终虚此愿,则谋所以守吾之书,而期其多且久……”他深知自己乃是四处闯荡征战南北之人,想读书却最终没能如愿,便也只能希望自己乃至后代能守好这来之不易的五万多卷藏书了。

乌石山房诗存

龚易图特地为乌石山房书写了“五万卷藏书”的匾额,双骖园里也遍布与藏书有关的楹联:“万卷藏书能列目,百年举案望齐眉”、“难将缣素论新旧,不向金银问有无”。

但说来也奇,关于这个园子最初的名声,或许园中的荔枝更甚于五万卷藏书,《石遗室诗话》就说:“(福州)城南曰双骖园,以山与荔支胜。”龚易图自己也写过荔枝的楹联:“《乌石山房》云:‘平生最爱说东坡,日啖荔支三百颗。天下几人学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闽地的人们爱吃荔枝、会吃荔枝也是出了名的,荔荫密布的双骖园自成风景,红彤彤的荔枝惹人垂涎,龚易图索性立了规矩:“园中荔支各果出产之项,即归园中动用。所有修书及雇履工晒书之费,亦在此内开支。”精打细算之处既不似将军也不似书生,或许依旧是幼年所读之算学书的潜移默化吧。

逍遥游琴室章 龚易图藏

除了藏书楼日常开销之外,龚易图还整整齐齐地列出了许多守则,无论是书目的录入分类还是书籍的整理晾晒,甚至是书橱锁匙的掌管以及族内家人的取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位藏书人的爱书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五万卷藏书,

一座藏书楼。

数不清的宋元刻本和明清抄本。

但龚易图的藏书之路并没有就此裹足不前。

大通楼所在位置

光绪十二年(1886年),龚易图终于彻底告别了官场,致仕归乡的他又再次购藏了石芝山馆的两万多卷藏书,并在祖宅的旧居旁修筑了“三山旧馆”和馆中的大通楼,将大通楼作为新的藏书楼,直至龚易图去世前,他的藏书,竟然达到了十万卷之多。

双骖园藏

有了藏书,当然会有藏书印,龚易图的藏书印很多,从最简单的“龚易图藏”,到“龚少文收藏书画印”、“乌石山房藏书印”、“乌石山房收藏金石文字印”、“龚易图蔼人鉴藏印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龚易图常用印

“收藏岂仅儿孙计,有志都教读此书。”

这是龚易图生前之宏愿。然而在他离世之后,这一楼的藏书,或是遗失、或是借而不还,或是变卖他乡,“凡私家藏书世守之方,当备四事:第一,须有相当财产维持生计;第二,子孙须深知笃好,能承家学;第三,保藏须严密妥慎;第四,其子孙能束身自好,不至浪费危及藏书……今之世,具前四事实为大难。”如今这十万卷藏书,有些进入福建图书馆保存,有些则在隔海相望的台湾,更多的则是散佚四方,而偌大的藏书楼,也最终挪作他用。

“金石图书十万卷,云烟过眼又而今。”

寒烟衰草处,谁又能记起百年前的龚氏藏书呢?

三山旧馆旧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龚易图:清末福州藏书家
龚易图:四大藏家之首,他也是爱石人!
从'北龚'与'南陈'看晚清福州藏书
龚易图和福建第一园林“三山旧馆”
同古堂|解放前150两黄金购买的一张古琴,在弹奏谁的过往?
走进福州古代藏书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