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学为什么要从汉代开始,而不是先秦

《说文》:“经,织也。”经字本义是丝织物的纵线,跟纬线相对,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从先秦开始,经字延伸出了很多社会性的含义.比如《尔雅》里说:基,经也。基,墙下土也。又诂为始做事,谋始必经纶也。这样经就有了初始的含义。


又说:典,经也。这里的经已经有前代留下的典籍文献的意思了。

即《尚书多士》所谓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经”因此又有常言、常法、常理之义。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叔向日:礼,王之大经也。服虔注释的时候就说:经,常也,常所当行也。

因此,先秦的经就是指那些初始的包含常理,即论述天地万物的、经久不变的先代文献,也就是古人说的“圣哲彝训”

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多指孔子修订编制的六艺之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书,其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传承多年。人们称这些文献为“经书”,并有“六经”之说。
如《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但先秦时期却没有出现“经学”一词,经学的概念的出现在汉代。如《汉书.儒林传》: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汉书.宣帝纪》: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

当然这里的经学,是指称以儒家经典为诵习和传承对象的学问,或解经之学。并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学术概念,也没有后来的神圣性。

站在近代科学的立场上看,学术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传统认识的批判与质疑。

但是古代的经学不是这样的,他是官方的意思形态,是权威的,神圣的,是不可批判的。

经学不是一般的学问,但是在先秦经学还没有获得权威的,神圣的,是不可批判的属性。

六经的权威性,神圣性,不可批判性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步形成的,并且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这就是今天我为啥说经学要从汉代开始,而不是先秦的原因。

首先,在先秦时代,六经是诸子百家的通学,而不是儒家独自的垄断的。

《庄子天下》里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六经,并对六经的精神内涵做出了深刻的见解。

这样精辟的总结,如果没有对六经深入的研究,是做不到的。

此外,《庄子》里还有不少征引。举个例子,比如《齐物论》里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庄子学派对儒家没少批评,还编了盗跖等段子讽刺孔子,但是对六经还是做了正面的引用,将其看成先王之志。

法家学者对六经征引也不少,如《管子.法禁》篇称:“纣有臣亿万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与《尚书泰誓》相同。

此外《管子》的不少内容与《左传》相同。

《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这里的先王之法其实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这段是箕子向武王讲的治国大法的第五条,建用皇极。

法家在具体主张上与儒家比较对立,然而儒家推崇的六经,法家没用任何排斥,而是征引运用,用作自己学说的依据,这就是引经据典。

至于墨家就别说了。《墨子》中,光《尚书》就引用了40多节,远胜于儒家的《论语》、《孟子》和《荀子》。而且墨家引用的尚书,不少不见于今传的尚书。

关于这点,章太炎先生有过论断,说墨家所依据的《尚书》,不是孔子整理的,而是更加质朴的典籍,或者说墨家有他们自己的六经选本。

由此可见,六经在先秦是公共知识。或者说是有普世价值的典籍文献,是百家争鸣的基础,是诸子思想的源头,而不是哪一家所独有的。

其次,先秦时代的六经虽然是圣哲彝训,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但是这种属性只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而不是与政治权威结合,因此也没有不可置疑的神圣性。

谚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言也。虽然,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此谓劫杀死亡之主言也。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而恐父兄毫杰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诛于己也,故杀贤长而立幼弱,废正的而立不义。

故《春秋》记之曰:'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齐崔杼,其妻美,而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贾举率崔子之徒而攻公。

公入室,请与之分国,崔子不许;公请自刃于庙,崔子又不听;公乃走,逾于北墙。贾举射公,中其股,公坠,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

这段是韩非子的《奸劫弑臣》,主要说明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韩非子引用春秋里面的史实,这是把春秋当成史料的表现。

其实不仅是法家,就是自觉传承六经的儒家内部,人们也可以质疑六经。比如,《尚书武成》里说: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对于这段描述,孟子就提出质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当然孟子怀疑的不怎么靠谱,但是这种态度,没有任何盲从和迷信。正是不囿于古典文献或圣人权威的思想束缚,才可能在孔子之后,儒家出现了孟子、荀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最后,先秦时代的“经”名,非“六经”之专称。在先秦凡是阐述常法、常理的书都可以称经。

比如,李悝著《法经》,地理志书有《山海经》,《墨子》中,有《经说》篇,《韩非子》中,有《八经》篇。

在《庄子.天运》里老子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而先王之陈迹,不是仅是孔子整理的六经,先王陈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逸周书》,一些书籍里的逸诗。

但这种情况到了汉武帝时代发生了变化。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经开始从经书到经学演变。

一是由民间学术演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即与皇权政治结合。

二是由诸子百家都能征引的普世之学,变成儒家独断之学。

三是由初始典籍变为皇权钦定之权威典籍,经义解释、治学方法的固定化及其严格的非批判性。

当完成这方面时,经学的神圣地位就已经确立,而与先秦截然不同。这就是经学为啥要从汉代开始,而不是先秦的原因。

当然,讲经学,先秦是必须要提到的背景,没有先秦的儒家,经学就无从谈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廖平——儒门第一大杂家
儒家经典应该是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还是二十一经?|文史宴
四论“新子学”
易经溯源·诗经之尊·春秋记史
孔子平议 易白沙
儒学发展历史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