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周德明


2016年《藏书报》持续征订中,欢迎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为17-102。


“有好几次,一个下午连续参加多场手稿捐赠仪式,我真是既激动又感动。”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周德明谈及手稿工作,体会颇深:“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脑逐渐代替了纸笔。但是只要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就一定能赢得文化名人和其他捐赠者的信赖,就一定能继续获得日益稀缺的手稿。”


走近手稿馆,读妙笔华章

上海图书馆是我国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位居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是上海图书馆的专题特种文献收藏研究部门,馆藏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手稿、信函、日记、笔记和书画7万余件,是我国公共文化机构中综合性征集、保存、展示文化名人原始文献的专业收藏馆。

上海图书馆历来重视手稿的征集与收藏,所藏各类手稿数量居于国内图书馆前茅。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秉承上海图书馆重视手稿的收藏传统,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批现当代名家名作的手稿均在此得到了完善的保存,为专业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常存紧迫感,责任在心间

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看,手迹与手稿的关系并不能等同视之,手迹是所有书写形式的产物,而手稿则是其中作者的一种创作行为的结果。目前,手稿已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献。

周德明馆长认为,优秀手稿的市场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重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这样以征集创作手稿为主的公藏机构,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由于私人收藏大多以增值为目的,藏品换手率高,不利于手稿保存,公众也难以了解手稿有价值的内容。与此相比,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优势在于保存手稿的技术更先进,更有利于集中存放、集中宣传、及时利用。这对广大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周德明馆长常把手稿征集称为刻不容缓的“手稿抢救”。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通过努力,连续获得了多位高龄文化老人的捐赠。现年111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107岁时捐赠400余件手稿;已故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先生在101岁时捐赠了大量乐谱手稿;现年93岁的翻译家屠岸先生,不仅将翻译手稿留存捐赠,更将致友朋的信件原件全部捐赠;90岁高龄的翻译家高莽、文洁若先生,都有大量的翻译手稿捐藏该馆。而现年81岁高龄的作曲家陈钢先生,特地翻箱倒柜找出早年《梁祝》的部分曲谱手稿捐赠给该馆。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某些门类的手稿濒临消失。例如,包装设计师赵佐良向手稿馆捐赠了一大批创作年代跨越半个世纪的上海著名产品的包装设计手绘稿,其中包括大众所熟悉的石库门上海老酒、光明乳品、梅林食品等品牌标志或产品包装手绘稿。

“手稿收藏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像我们馆这样,常年坚持以捐赠为入藏方式的公藏机构,确实面临了重大的考验。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紧迫感,不抓紧一切机会为社会留下更多的手稿,那么已经作为稀缺资源的手稿就会越来越稀缺。”周德明馆长如是说。

      

专业知识强,保藏整理细

许多朋友都好奇,在私人藏家和诸多公藏机构的竞争下,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何以能够使得手稿年年超计划入藏?其中确实有“法宝”。周德明馆长和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副馆长、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常常到手稿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调研,提出关键的指导意见。在他们看来,手稿馆工作人员在热心、耐心、细心的待人处事之外,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是一大特点和亮点。在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交流时,能够言之有物,真正理解并关注该领域,懂得手稿内容的社会价值,是手稿征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周德明馆长的爱书,在上海图书馆是出了名的,他的办公室内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用来存放书本。他一有机会就参与上海图书馆的各类读书活动,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签名本,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手稿馆的工作人员也形成了好学求知的习惯。在诗歌创作、翻译、音乐和版画藏书票艺术等领域,工作人员都能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应邀进行业余的合作。例如,法语翻译家周克希曾邀工作人员合作翻译童书,一经出版即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很快加印千册;在上海多位优秀版画家的亲自指导下,工作人员从原来对藏书票不甚了解,到现在能运用多种技法制作藏书票,参加上海书展中的展览。这些交流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更促进了手稿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手稿馆工作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手稿入藏后一系列的细致工作中。上海图书馆内辟有手稿专藏书库,常年恒温恒湿,每一件手稿都用德国进口无酸纸信封保存。对于入藏时已有破损的手稿,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拥有全国最好的文献修复力量,中心自行开发的“防蠹纸”,曾获得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都为手稿的保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周德明馆长特别指出,手稿馆对入藏的手稿严格按照“只进不出”原则,遵照图书馆学和文献学规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有计划地开发、研究、宣传、出版。他多次对捐赠者郑重地表示:“如果我们不能体现专业性,就有愧于文化名人和其他捐赠者的无私奉献,也有愧于我们的职业。”


注重利用性,揭示宣传广

2011年底,上海图书馆举行了年度大展“妙笔华章——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将馆藏已故99位文化名人的创作手稿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使得公众能够近距离看到铅字形成之前的思想脉络和成书过程。

手稿在文献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与其他文本相比,其独特性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据黄显功副馆长介绍,保存和保护现当代手稿已是我们的历史职责,尤其在书写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当下,这是具有严肃的学术和文化意义的工作。他认为,现当代手稿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手稿是一个完整的文本,既可还原印本之缺,又能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一些重要作者的未刊稿更是值得重视和整理发表。目前,手稿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中的研究价值已受到学者的日益关注,成果不断涌现。

周德明馆长十分重视入藏手稿的宣传和整理出版,他说:对于这些珍贵的手稿,我们承诺永久、妥善地保存,但保存绝不是唯一的目的。体现和发挥手稿应有的价值,才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对于手稿的宣传和利用,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要的捐赠,在各大报刊和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告诉社会手稿的存放地,对捐赠者有一个郑重的交代。除此之外,对手稿进行展览和出版,也是手稿馆的重要工作内容。2013年,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寅捐赠了早年代表作诗稿,黄显功副馆长为他们策划了诗歌四重奏——手稿捐赠仪式暨朗诵会,并策划印制了限量版手工毛边书《诗稿》赠送诗人,以表达对捐赠人的谢意。2015年,手稿馆以馆藏手稿为底本,策划并出资出版了《译之痕——周克希手稿集》、张烨诗集《隔着时空凝望》等,为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名家手迹丛书增添了新品种。

妙笔华章——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筹备期间,许多已故文化老人家属的联系方式都已改变,几经辗转联系时,他们都非常感动和意外,一再感谢上海图书馆记得早年的捐赠。周德明馆长表示:这是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社会责任,对手稿的妥善利用就是对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和感谢。



藏书报读者交流QQ群:389514689

藏书报读者服务微信:cang35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历山大图书馆
耕烟名人墨迹研究中心 l手稿背后 , 岁月悠悠 ; 保护研究 ,任重道远
书本是宫殿,手稿是战场
万川归海博德林
聞鍾記郵 | 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20周年
溧阳市图书馆典藏古籍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