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学历史》提要

文/过淼

《经学历史》是本很好的入门书,主讲经学源流,这书即使是对古文没兴趣的人我也是推荐一读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想读原文,因此作了个提要,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看原文的。周予同的注释很翔实,然而大部分我都略过去了,注释一部分是辨疑,一部分是补正,还是很有一读的价值的。周予同自己也写过经学历史方面的书。皮锡瑞的代表作有两本,一本是《经学历史》,一本是《经学通论》。《经学历史》是大的轮廓,《经学通论》更专注于作品本身,主要是流派人物方面。

序言是周予同作的,他把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但我也见过儒学的另一种分法:汉儒、宋儒、清儒,这更侧重于时间而非学术。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偏重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偏重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繁琐;宋学以孔子为哲学家,偏重心性理气,其特色为玄想的,而其流弊为空疏。后面的内容是关于经学史、皮锡瑞生平、本书优缺点这些方面的。诚如周予同所言,这个分类确实是粗枝大叶的,但作为序言,也没必要过多解释。周予同对于经学流派持四派说:今文经、古文经、宋学派、新史学派。但《经学历史》只记到清代,故不提新史派。

整个序言里最精彩的就是经学分类。我个人感情是偏向古文学的,也就是训诂。古人七岁习小学,治经必须要有小学的基础。像于丹之流的人,根本看不出有小学基础。没有小学基础,就容易附会,产生曲解。我个人当然也不反对新解,但是儒家核心内容并不需要新解,孔子说“虽五百世可知也”,礼乐制度的核心仁义忠恕过多少年都不会变,一些陈旧思想可以去掉。钱穆作《论语新解》,对于其中的内容反对的人并不多,钱穆的底子在近代人当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了,当然新解里核心的内容还是和以前一样。现在通一经就可称儒生,在治经前肯定是要习训诂的,否则容易夹带私货,这样也就成了披个儒学的皮售卖其它思想。

《经学历史》的目录很有意思,共分为十章,分别是经学开辟时代、流传时代、昌明时代、极盛时代、中衰时代、分立时代、统一时代、变古时代、积衰时代、复盛时代。其实光看名字就可以大致猜出各时代分别对应哪个时期。这种分法是两期十世说。但经学绝不是汉学宋学两期,而十期的分法并不能体现时间上的连贯性。周予同按:“他的分期看起来清清楚楚,实则不清不楚。表面上分期,只是现象的求同存异,而没有从根本上探究原因。还因为他立场是今文学,所以主张孔子开创经学,有孔子始有经典(微言大义),以前不过是文献而已,这就偏向极端了。至于说魏晋是经学“中衰”时代也是片面的。他只是在今文派的旗帜下来批判反对派,如他对于宋学是不满意的,更其是宋人的改经删经的方法。又如他对于经古文学也不表示绝对的崇信;他对于清代考证学的发展是相当地加以赞许,但他绝不以为是经学研究的止境。”

第一章经学开辟时代,时间是孔子创立儒教之初。最早的经即指六经,经是孔子之言。经学开辟,从孔子删定六经开始。六经的起源,现在都没有定论,经孔子之手删改是没有问题的,这方面皮锡瑞也只是一家之言。然后是孔子作经之旨,即修经以教万世。孔孟晚年退而修诗书,都有这方面的意思。之后对六经的产生作了说明。结束的时候黑了一下左传。周予同说皮锡瑞坚持了他今文学家的立场,却没有坚持史家的立场,是非常对的。皮锡瑞本身就是经学家,浸淫了几十年不可能放下门户之见的,从他后面对待古文经学的态度也能看出来。

第二章经学流传时代,时间是孔子殁后至汉初。《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各经的作者,当时没有记录下来,一开始又是靠的口传,已经很难去考证了,各经的作者还都不止一个人。各流派中,我受思孟学派影响较深,当然它的学说在现在也是流传最广的。这里面也不光是朱子的作用,思孟学派的学说是有文字记录的。伊川二程和朱子都盛推孟子,也使孟子学说广为流传。文章对六经的流传作了介绍。我个人觉得记住流传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就行,具体怎么流传得不用搞得太清楚。这么久远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即使弄清楚了对于经义解释意义也不是太大。当然学说在流传过程中的转折点还是很重要的,重要的转折点会产生分支。如果打算通一经,把这一经流传中传道者的注疏看一下,其它经的注疏看不看都无所谓,关键人物和代表作记着就行,每个都花时间看在现代是不可能的。最后作者还是坚持只有孔子手定的六经才能有经之名。汉立五经博士,增论语为六,增孝经为七,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对于这个过程批判了一番,因为其混淆了经与传的概念。

第三章经学昌明时代,时间是西汉前中期。皮锡瑞认为这时候是经学昌明纯正时期,这时期也是今文经学大盛的时期,皮锡瑞这么说可能与其个人的立场有关。文帝时始置博士,以文学为官自此开始。各经早期的师徒授受,是按地区分的。从五经博士到今文十四博士,史书上记载各流派都按地区进行划分。这期间各流派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但和经学流传时期不同的是,这些都能弄清楚。我个人意见还是和之前一样。但要说各流派之间有什么区别,现在已经不知道了,因为当时的著作都已经散失了。至于博士设置的利弊及必要,那就是见仁见智了。而今古文的是非,现在儒学的地位已经不能和古代比了,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现代考古有了很多新发现,现在的人对于六经的态度各不相同,我觉得今古文是在研究得非常深入的时候才需要考虑。一般人也就是先看看前人的学说,再提出新解。

第四章经学极盛时代,时间是汉元成二帝至东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治国方略上仍是王霸杂用。元帝时儒学极盛。文章把极盛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儒生能做官,一是官学兴起。谶纬之说也在此时兴起。这时期有个关键人物董仲舒。董仲舒是齐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春秋繁露》,虽然是解释《公羊传》的著作,但实际上带了很多谶纬学说。《春秋繁露》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天人感应、春秋决狱。虽然董仲舒无意开此风气,但确实是带了个不好的头。经学和国家盛衰,会有一定关系。儒生出任官员,大多为循吏。或许正如西方所言,最好的政府人民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经学自汉以后由盛转衰,皮锡瑞引了孟坚的话,认为“存大体,玩经文,则有用;碎义逃难,便辞巧说,则无用”。师法家法之分,随着时代推进是难以避免的,但死守师法肯定是不对的。

第五章经学中衰时代,时间是东汉末期。本章主要探讨了汉学何以衰弱。皮锡瑞怒黑郑玄,如果说郑学盛而汉学衰,那没有郑玄汉学出路又在哪呢?郑玄杂糅今古文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还要看内容如何。刘歆王肃这两个人,人品虽说确实有问题,但刘歆的学问还是可以的。王肃伪造古书问题严重,也经常被后代人黑。今古文分歧出现后,汉学衰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目前的考古发现,一些伪书未必是伪书,可能是拼凑起来的,内容上并不伪。

第六章经学分立时代,时间是南北朝。晋人南渡是历史上第一次南渡。如作者所说,在东汉时期学风已经发生变化,由存大体变为寻章句,南北朝时期学风又是一次大变,南北学风俨然大别,而此时郑学已成为大宗。这章作者引用材料多出自《北史》,此期间儒学在北魏复盛,与皇帝个人倾向有很大关系。南北朝时期适逢战乱,佛道又在此期间逐渐兴盛,因此儒学转入低谷。

第七章经学统一时代,时间是隋唐。隋平天下之后,经学北学入于南。北方经学质朴,南方尚清谈,晋人南迁之时,士大夫都跟随南迁,“南朝衣冠礼乐,文采风流,北人常称羡之”,文化上北入于南也是情理之中的。唐太宗诏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这在经学史上也是标志性事件了。从前这书的争议很大,对它的批驳主要是基于内容方面,皮锡瑞也是基于今文学家的立场对它批判,但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唐朝科举明经取士,明经科比明清八股取士问题还大,但唐最重要的是进士科,科举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后人对这一段的批评不是很多。

第八章经学变古时代,时间是北宋前中期。宋庆历之后,风气为一大变。不光有王安石的新义,也有伊川、东坡的议论。这时期儒生整体疑古。这章又把诸经流传梳理了一遍,然后给出宋人篡改经书的证据。宋儒是另一个时代,唐朝今古文已经发展到顶峰了,注疏相当完备,《五经正义》的一大缺点就是繁琐。所以宋朝才会有变古之风。

第九章经学积衰时代,时间是宋朝至明朝。宋仁宗始复明经科,神宗变帖经为墨义,推崇王学。王安石被人诟病是因其不尊古义,私货过多。经学的发展是受科举影响很大的,王安石变法时间虽短,扭曲经义之风气也不是他开的,但他名声是最恶劣的,他的新义也是广受诟病。“经学宜述古而不宜标新”,这是实话,但宋朝是一个极端,清朝是另一个极端。皮锡瑞是清朝晚期人物,他反对朱子学说作科举标准也不光是因为他的学术立场,为整个经学发展而言,宋儒学说多空洞,修身可以,追述古义是不行的。明之科举及永乐年修五经大全,顾炎武皆有述,“八股兴而古学弃”,五经大全全袭旧文,所以“五经扫地,至此而极”。八股取士的危害在明代已经很明显了,经学衰败皇权绝对要付很大责任的。

第十章经学复盛时代,时间是清朝。皮锡瑞是清末人,对于本朝经学多有溢美之词,但清朝确实出现了复盛景象。但是,乾嘉诸儒虽然打着复兴汉学的口号,此时的今文经学和汉代的今文经学是不一样的,然而考据之风大行,颇有大气象。据作者所言,清朝经学复兴有两点原因,一是废弃时文,一是兼采汉宋。当时满族统治下,汉族士人不参加科举废弃时文,如果还是汉家王朝这都很难说,当然文字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乾嘉之际,人才辈出,著述颇多,到现在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作者说清儒三大功辑佚书、精校勘、通小学到民国都有很大影响。但经学复盛并不止于乾嘉,乾嘉学派只是个总称,其中又有皖派吴派等。作者也说国朝经学凡三变,至清末流风不断,其中又内部门派分立。

全书最后一段非常精彩,作了个概括。引《四库提要经部总叙》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皮锡瑞按曰:“所谓拘者,两汉之学也;杂者,魏、晋至唐及宋初之学也;悍者,宋庆历后至南宋之学也;党者,宋末至元之学也;肆者,明末王学也;琐者,国朝汉学也。”以上观点也是认为中国经学汉学宋学互为胜负,但清学跟汉学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而中间的魏晋、隋唐也各有特色,不能简单放入汉学中。

《经学历史》的脉络还是很清楚的,这篇提要只是做了个概括,对于人物之间的传承关系、各流派的发展都略过去了。看完本篇之后还是希望能去读一下原文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太炎与近代经学一瞥
经学
郭院林:取宏用精、开新启后 ——略论刘师培治学特色
中国哲学极简史——泛论经学时代
李学勤:国学核心在经学 儒墨有共同文化源头
序跋 ︳皮锡瑞:《经学通论》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