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雎》为何成为诗经之首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都是耳熟能详,对于君子的称谓,人们都怀有一种崇敬感。人们习惯于用“君子”自称和称赞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君子”一词是如何形成与流行的呢?

 根据笔者对诗经《车舝》、《关雎》、《鼓钟》的研究,“君子”君子一词首先产生于诗经《关雎》,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在公元前721年盛夏五月,前往春秋向国追寻新婚妻子向姜,在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向姜而作《关雎》,第一次出现君子的词汇,作为诗文自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为什么说“君子”是莒国国君莒子的自称呢?“君”代表国君,“子”代表爵位,以“君子”自称是非常合适与符合莒子的身份的。在以礼数为治国根本的周朝,任何词汇的使用都必须符合礼数、礼仪,如有任何僭越、不周,都有可能招致其他诸侯国的讨伐、灭国,给周边诸侯国讨伐以借口,这在《左传》记载中屡见不鲜。不周、不敬、不王,是很多小诸侯国被吞并的原因。

 随着《关雎》诗词的流行,君子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形成对有修养男子的敬称,并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诗经》诗词中。因《关雎》产生于春秋早期,正是华夏汉字形成、丰富的时期,《诗经》的创作即是文字丰富的结果,也促进了文字的丰富与新的词赋的形成。“君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被人们接受与流行。

“君子”在诗经中大量的使用,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使得君子具有一种美好、公正、德才兼备的品德。左丘明在作《左传》时,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以君子自称,以“君子说”表达自己客观公正的观点,使得君子的美好、公正、客观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关雎》与《左传》中,“君子”都是作为一个中性词使用,为作者的自称,就如现代作品中以“笔者”代指作者本人。

 正是《诗经》与《左传》对君子一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君子成为自称、敬称、尊敬的代名词,儒家圣人孔子更是把君子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一词作了具体说明,把君子的德与行作为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基石。

 孔子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 好处,要做到中庸。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正是孔子倡导的“君子之德”“君子之乐”“君子之行”为所有人行为的规范,使得孔子在收集编撰《诗经》时,删减三千多篇诗经,保留三百零五篇,将重点体现君子行为的《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这些根源正是各诸侯国国君,不周、不王、不礼周王室的结果,孔子倡导的恢复礼教,正是主要针对各诸侯国国君的,希望他们能遵守君子之礼尊周、敬周,公、侯、伯、子、爵、大夫、士人各守本份。这正是孔子以礼治天下的根本,提倡的君子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第一篇 关雎
读书偶得(10):关雎
二千七百三十八年前的旷世绝恋来自《诗经》中的经典爱情
千年文化历史谜团终于破解,《关雎》的身世之谜大白天下
谈《诗经?关睢》为贵族之恋爱诗,而非民间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