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造辉煌华夏文明的夏朝,为什么会毁灭在的夏桀手里?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也称为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华夏文明的创造者来自于大禹治水的夏朝,其创造的辉煌文明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成为我们现代中国礼仪的源头,为中华民族以及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中华民族建立辉煌文化的夏朝,却毁灭在夏朝最后一位天子夏桀手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夏朝的灭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夏朝由辉煌走向灭亡呢?

《淮南子》之《卷一·原道训》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大禹建立夏朝,除了大禹治理洪水为天下建立的不世之功外,大禹“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取信于诸侯部落是最大的原因。

而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对夏朝天子亡国,有如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夏朝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经过470年的发展变化,到夏桀灭亡时,夏朝国都又修建起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宏大规模。这些规模庞大的城池与军事防备,也让夏桀有了坚不可摧、江山稳固的骄傲资本,可以放心地享受夏朝470年积累的丰富的物质与文化财富。于是,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骄奢淫逸,并自豪地告诉劝诫的大臣“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

在《尚书汤誓》中,对夏桀的众叛亲离,商汤讨伐夏桀的原因进行比较细致的记述,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 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夏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夏桀,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并认为天上的太阳不会消亡,自己的统治也同样稳固。面对夏桀的暴政,夏朝的老百姓这样诅咒道:“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夏朝的君臣、民众对夏桀的离心离德,以至于民众发出了“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的最后呐喊,人民已经忍无可忍愿意与天地、日月、天子一同灭亡的诅咒。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贪图个人享受,消耗民脂民膏,固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但完成这些豪华工程,只需要专业的工匠来完成,于全体夏民似乎关系不太大,倒不至于让普通民众共同发出与天地同灭的愤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耗尽了夏朝的民力,引起民众的怨声载道呢?“率割夏邑”又是一种什么情况、表达的是什么具体含义呢?

从《淮南子》与《孟子》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大禹因为“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而得到天子诸侯部落的拥戴;而夏桀灭亡时,夏朝国都的规模与城池的军事防备,已经达到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的宏大规模。这些宏大的工程,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完全靠夏朝的每一个民众长期连年的劳动才能完成,连年繁重的挖池与修筑城墙的重体力劳动,才是耗尽夏朝民力的根本原因,导致夏民怨声载道的主要原因,使得人民在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后,得不到休养生息。

修筑夏朝国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庞大军事城池工程,已经让夏民苦不堪言。如果还有更加庞大的、完全依靠民众体力才能挖掘完成的庞大水利工程,那么夏民还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吗?在夏朝国都周围修建庞大的水利工程,将夏朝国都土地分割成无数沟壑交错的水利灌溉、防洪水利的工程,才是商汤表达的“率割夏邑”的真实含义,才是“夏王率曷众力”更为庞大的水利工程,才是夏民发出“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生不如死而被忽略的最重要原因。“率割夏邑”也显示出了我们现在认为的夏朝国都的核心,只是一个“夏邑”规模的城郭,其被万国诸侯认同是因为其文明发达,具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而被万国诸侯认同与接受。

历史上,因为修建庞大的水利工程亡国的例子,最著名的要数隋朝的杨广。虽然修建大运河是利国利民、高瞻远瞩、福及子孙万代的伟大水利工程,但因天子的急功近利、劳民伤财、完全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导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也使得刚建立不久的大统一王朝隋朝土崩瓦解。春秋战国末年,韩国为阻止秦国的武力进攻,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资财,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对一个国家与民众的消耗伤害是巨大的,尤其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民怨沸腾、政权灭亡。而在夏朝国都周围修建的纵横交错,具有水利灌溉、防洪防涝、水道运输、军事防护、防患猛兽的庞大水渠工程,也同样导致夏民的怨声载道,导致了夏朝的灭亡。这些夏桀时期修建的宏大水利工程,即使经过3600多年的风雨侵蚀,直到现在仍然为夏朝国都的人民提供着水利灌溉与防洪排水的功能。这也是夏朝都城实现农业生产“米粟非不多也”的根本原因。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俗谚语,表达了淮河人民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旱涝保收的家乡赞美与自豪。这片养育淮河儿女的土地,也同样是诞生华夏文明的土地,不是华夏文明诞生地之一,而是唯一的、高度发达的、被全体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华夏文明发源地。这就是淮河流域、涂山地区、北淝河中的四方湖文明:这里是夏朝国都的唯一所在地,是大禹治水建立不巧功绩的地方,是展现“礼仪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是体现华夏服饰之美的花鼓灯流行的地方,是体现“服(饰)(文)章之美”《诗经》诞生的地方,是中华礼仪诞生的地方,是华夏文明诞生的地方。(作者:赵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汤是如何灭亡夏朝的?原因、过程、结果都让人深思
孟子告诉你夏朝国都叹为观止的王朝气象,及兴亡的原因
夏朝国都、夏朝历史之谜终于破解,只待国家考古最后确认
古老的东方帝国——东夷
华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与夏文化之谜终于彻底破解
考古发现夏桀妺喜的倾宫遗址,终于明白倾宫为何会摇摇欲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