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 | 漫谈民国书刊的用纸

开栏语


民国书刊的肉身

漫谈民国书刊用纸(一)

文 | 荣 杰
纸是书籍的肉身。回顾纸的历史不难发现,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包括印刷在内的“书写”密不可分。在清末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我国印书纸都是采用手工方式制造。各地所出产的纸因为选材、加工的不同,名目种类也十分复杂。不过,经过历代藏书家和文献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今天对于古籍用纸还是比较清楚的。相比之下,民国书刊的用纸情况反倒有些模糊,而纸张直接决定文献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献的样貌。同时,回顾民国时期(乃至上溯至清末)书刊用纸与书刊出版之间的关系,又能为我们揭示许多富有历史意蕴的文化信息,丰富我们对民国文献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认识。
民国时期普通书刊的形态与传统古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纸。传统的书籍生产是手工方式的,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书刊的印刷改用机械化方式,纸张也就从传统的手工纸变为机制纸。因此说到民国书刊的用纸,首先就有手工纸和机制纸的区别。所谓机制纸,就是以机械化方式生产的纸张今天我们所见的采用平装或者精装方式装帧的图书,基本上都是用机制纸印刷的(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等地区除外,之后会专门提到);即便是当时的线装书,也有一些是用机制纸印刷的。所以,民国书刊的用纸大部分是机制纸。
从手工纸到机制纸的变化,大体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曾指出,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手工纸与机制纸并存时期,但仍以手工纸为大宗。再往后,机制纸产量大增,最终取代手工纸成为主要用纸。
机制纸取代手工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时代因素。近代以来,世界之大变局使国人深感救亡图存的迫切,各种言论、思潮、主张对传播媒介的迫切需要,政治、经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著作译介活动的持续推进,新式教育对各类教材的巨大需求等,都极大地刺激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单体出版量,还是整体规模,都是之前所无法比拟的。在文献生产方式、印刷材料上自然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其次是技术因素。清末以来,石印、铅印等当时较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印刷机械陆续传入中国,印刷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中国报学史》记载,“光宣间,石印机与铅印机输入日多,报纸每日可出数千大张”,1906年华府台单滚筒印刷机的印刷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000张,1908年商务印书馆开始使用铅版印刷机,每小时可印1500张左右。除了印刷速度的提升,新式印刷的品质也为人称道,时人曾以“细若牛毛、明如犀角”来形容石印书籍的清晰程度。而当传统手工纸面对新式机械印刷时,便暴露出了诸多不适应,比如纸张“厚薄不均,印转速不能快”“纸毛落在印版上就形成墨团”,而这正好限制了机械印刷优势的发挥。相比而言,机制纸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其纸张强度、透墨性、幅面都非常适合机械印刷的要求。
第三是成本因素。当时我国手工纸生产工艺墨守成规,鲜有改良,劳动生产率极低。据记载,“一日间六七工人所造之纸,尚不及机械一分钟所出之多”,其成本本已高于机制纸,加之欧美、日本等机制纸生产大国对华倾销,手工纸在价格上更是没有丝毫竞争优势。时人曾对几种印刷用进口机制纸(即洋纸)和土纸的价格进行比较,三种洋纸的平均价格比对应的三种土纸的平均价格便宜近六成,优势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机制纸的品种也不少。1937年第1期《艺文印刷月刊》刊登了吴康卿所编《纸张种类名称表》,其中开列的当时普遍用于印刷的纸张种类就多达68种。1939年第4期《编译月刊》登载了周琎的《印刷杂志的各种纸张及选用原则》一文,其中开列了九大类可用于杂志印刷的纸张,具体包括:报纸、瑞典纸、道林纸、铜版纸、模造纸、普通书面纸、花纹书面纸、布纹书纸、西制中纸。而在1936年2月21日《申报》第14版连载的《上海之造纸业(三)》中,作者专门提及了报纸(新闻纸)、道林纸、有光纸及连史纸等几种纸张。以笔者的观察,民国书刊使用最多的为新闻纸,其他常见的印刷用纸还有道林纸、有光纸、铜版纸等。
本期编辑:张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 | 抗战时期的特殊纸张
造纸技术史
澧州档案:津市兴衰话沧桑(三)
年鉴编辑应具备的印刷知识
一次搞懂:12种常用印刷纸张
印刷常用纸张大全,射鸡湿必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