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
靡丽多姿的面靥
撰文/王恩厚

  古代妇女的面部化妆,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女子面饰除了傅铅粉、抹胭脂、画黛眉之外,还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和涂唇脂等名目。

  一、染额黄 额黄是一种古老的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率尔成咏》诗“约黄出意巧”,唐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赠妓行云》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指的都是这种妆饰。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起源于南北朝。它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庾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微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它起源于南朝。相传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其他女子见其新异,遂竞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后渐渐由宫廷传至民间,成为一时风尚。迨至隋唐,花钿已成了常用饰物。从形象资料看,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鱼腮骨、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词“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此外,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采,不像额黄仅用黄色。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熠熠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唐温庭筠《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都是指的这种华贵饰物。
粘贴花钿的胶是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鳔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   
  二、点面靥 靥是面颊上的酒涡。面靥是涂于酒涡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也即“灼”)。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的。”即用朱红颜色点在脸上。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于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久之,后妃宫人及舞姬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的”的初衷慢慢被美容所代替,以至传于民间。晋傅玄《镜赋》:“点双的以发姿。”说的是双的左右对称,颇能增进妇人的媚态。
面靥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的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剪裁粘贴而成。其具体形状,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为黄豆般的两个圆点,如元稹《恨妆成》诗“当面施圆靥”。到唐中后期,面靥的涂施范围有所扩大,而且式样也更加丰富多采,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似杏桃,名曰“杏靥”;华丽的要在原面靥周围,饰以花卉,俗谓“花靥”,其图案不一定施于酒涡处,而靠近鼻翼两侧,比原来部位稍高。晚唐五代时,由于经济、政治诸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服装形制变得趋于拘谨与保守,但面饰之风却有增无敛,面靥的式样愈益繁缛,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图样,有的甚至把这种花纹贴得满脸都是。五代后蜀欧阳炯《女冠子》词:“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三、描斜红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装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若两道刀痕伤疤。南朝梁武帝《艳歌篇》“分妆间(一作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唐元稹《有所教》诗“斜红伤竖莫伤垂”,唐罗虬《比红儿》诗“一抹浓红傍脸斜”,咏的都是这种妆饰。
这种稀奇古怪的妆饰,现在看来不伦不类,非但不美,而且有损于原来的姿容丽色。但在古时却把它当做一种时髦化妆,不仅在宫娥舞姬中广泛流行,就连一些名门闺秀也都醉心于此,争相仿效,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斜红这种妆饰,相传源于三国。五代南唐张泌《妆楼记》载: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之十分宠爱。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痊愈后仍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之仍宠爱如昔。其他宫女见而生羡,也纷起模仿薛夜来的缺陷美,用胭脂在脸颊画上这种血痕,取名曰“晓霞妆”。久之,就演变成了这种特殊的妆饰——斜红。
斜红妆饰至唐代达于极盛,一般都描画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左右对称;繁缛者状似伤痕,为造成残破之状,还特地用胭脂在下部晕染成血迹模样。但这种妆饰究属于病态美,五代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四、涂唇脂 也称“点唇”、“抹口红”。即以唇脂涂于唇上。为美化嘴唇,唇脂的作用十分突出。这种化妆术的出现,也是由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崇尚妇女口唇美的现象。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就包括对女性口唇美的赞赏,意思是说嘴唇的颜色就像丹砂一样的红润鲜艳。后世诗文描绘女性美,也多涉及口唇。晋傅玄《苦相篇》:“低头和颜色,素齿(一作颊)结朱唇。”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托意眉间黛,中心口上朱。”唐代的艳丽诗篇描绘口唇美的,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点唇习俗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汉代。造唇脂所用的原料为丹。汉刘熙《释名·释首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丹是一种矿物原料,俗称“朱砂”,其艳红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着力差,点在唇上易于溶化脱落。所以古人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能防水又增添光泽,是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除朱砂外,制作唇脂的原料,也有用胭脂代替的,但那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记有贾宝玉对平儿讲的一段话:“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又知爱红成癖的宝哥哥专喜“吃人嘴上的胭脂”(《红楼梦》十九回),说明此时的唇脂已很少用朱砂了。
西汉到盛唐的唇脂实物,在出土文物中屡有发现。它们大都呈粘稠状贮于盒内,用时蘸少许点唇。自唐中后期,似乎该物已有了固体形状。唐元稹《莺莺传》记有这样一段情节: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化妆物品,感慨之余,即刻回书,有句云:“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从“口脂五寸”看来,这时的唇脂已是固体管状物,和现代的口红基本相似了。
唇脂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妇女的口唇无论是大小厚薄,都先用脂粉涂抹,掩住唇线,然后点唇。这样可以改变嘴形,嘴唇厚的,可将原来的唇线内移,画成薄的;嘴形大的,也可改画成小的,因此就产生了点唇艺术。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断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化,点唇的艺术手法也就有不同特点,出现了“石榴红”、“大红春”、“淡红心”、“眉花奴”、“嫩吴香”等涂法。不过,总的说来,历代妇女点唇皆以娇小浓艳为尚,于是“樱桃小口”也就成了人们评审美女的标准。据说白居易家妓樊素的口型就具有樱桃般的娇小和鲜艳,而博有“樱桃樊素口”的称誉。唇脂的颜色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如唐宋时的妇人多喜用浅绛的檀色点唇,所以古诗有“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的说法。
古代妇女的面饰艺术,由傅粉施朱、黛眉而至贴黄、斜红、点靥、涂唇,是随着人类的审美情趣而发展形成的,是一种“综合”艺术。经过时间的选择,自五代以后,贴黄、斜红、点靥等繁缛的化妆习尚,已逐渐被淘汰了。只有傅粉施脂、黛眉点唇,一直受到妇女们的青睐而保留至今,现代女士美容所用的妆品质地及施用方法,都远远超越古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1期)

(栏目:文化史知识)

微信标题及文内插图为编者所加

《文史知识》

与历史对话 与时代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化妆史概述——化妆的演变
中国古代女子妆饰
《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全文)
艺术开卷|汗沾粉污不再著,唐代女性的妆容术
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古代女子如何化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