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知识 | 蔡鸿生:从“头”学起——重温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编者按:

依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时光流走中,智慧积淀。导读学术名著,其实是发扬光大一种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思考,得其三昧。
首先就这个题目做一些说明。为什么要“重温”?重温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本书是陈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名著。名著就不止要读,而且要经常复习。第二是这本书完稿于1941年,正式出版是在1943年。2001年正是这本书完稿六十周年。第三,陈先生本人把这本书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刚才讲1941年完成,当时陈先生已经从北京南下到香港,住在香港九龙英皇太子道369号,生活很动荡,简直可以说生命不保,但这本书一定要保。手稿1941年抄好后,交给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王兼士先生收存。他对这本书看得非常重要。现在我手上的这一本,就是当年拿到上海保存的稿本,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陈先生的三女儿陈美延老师,在最新出版的《陈寅恪集》的后记里,第一句话就这样说:“我们从小就知道家里最宝贵的东西是父亲的文稿。”抗日战争也好,文化大革命也好,她们在家里用最好的一个箱,保存陈先生的文稿,家人称这个箱为文稿箱。一有事情发生,首先抓着文稿箱就走。借用现在的惯用语,堪称陈家的“重中之重”了。难道还不值得“重温”吗?

第二,题目是“从头学起”。究竟一本书什么东西算“头”。有一句俗话:“看书先看皮。”就是看书的时候先看它的面貌,但这样容易造成误解,好像就是看书时先去注意它的包装、印刷、厚薄、定价等,这些都属于皮。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看书先看“头”。这个“头”,我个人的理解,大概有四项:书名、序言、目录和开头第一句。所谓从头学起,就是从这四项学起。今天要讲的,基本不涉及书本身,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而是讲这本书的选题命意、思路,以及陈先生整个论述的突破口。我认为后人读书时,应从这些方面来认识。
    
先讲书名。书名叫《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但原稿不是这样,叫《唐代政治史略稿》。稿本称“略稿”,而定本公开出版时改为“述论稿”。书名如此变动,就值得我们去琢磨,为什么要这样改?照我个人的想法,假如叫“略稿”,就只有一个详略的问题,是详细还是概略,属于量的问题。改成“述论稿”,就更有学术内涵,也就是说,他讲唐代政治史是有述有论的,述中有论,论和述不可分。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解放50年来,历史学界始终就存在这个问题。论和史的问题,大家常听到。曾要求以论带史,后来是名“带”实“代”,变成以理论来代替历史。反正史和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不只是中国,现在国际的历史学界,也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传统的二元对立。假如早就结合在一块就没事,不是结合在一块,如何去处理两者的关系,历来没有解决。具体来讲,传统的二元对立,有一个关系就是延续和变革。讲延续就顾不了变革,讲变革就顾不了延续。第二个对立就是外因与内因。第三个对立是结构与事件。就是顾到历史分析,又不可能顾到结构分析;反过来一样,搞结构分析时,顾不了时代变迁。本来人的认识有两个基本范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单独来认识时间和空间很容易,比如两个眼睛,一个眼睛看时间,一个眼睛看空间,分工明确。假如要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就要睁开第三只眼睛,要不就做不好。如何解决传统的二元对立,西方历史理论界有人提出采用交叉的方法,通俗称作编辫子,两股扭起来,像广州人吃的麻花。陈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个关系,他讲他要按照笛卡儿的坐标来处理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交叉。看他怎么处理,在述论中如何处理这个二元对立。对关陇集团有过分析,讲河北胡化问题时,论中也有述。陈先生分析当时为什么河北胡人那么多,讲到三个原因,一个是隋末的动乱,一个是东突厥的兴起,第三是东突厥的败亡。把“略论”改成“述论”,其学术内涵就是要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书影

第二,序的问题。陈先生在序里讲得很谦虚,说他写书是为初学《资治通鉴》的人提供参考,“区区之意,仅欲令初学之读《通鉴》者得此参考,或可有所启发”。也就是给学习《资治通鉴》提供一个辅导材料。从他的序里,可以看到他把《资治通鉴》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他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书的空前杰作。不止他自己这样理解,而且他教学生也这样。1936年,他在清华讲隋唐史,开列的基本参考书分三类,甲类的第一本就是《资治通鉴》,要学生读《资治通鉴》的隋唐纪,他认为这是学习隋唐史的最基本参考材料。《隋书》和新、旧《唐书》属于乙类。《全唐文》等属第三类。他的主张和他的教学完全一致,把《资治通鉴》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视《资治通鉴》,就是他重视宋代史学、重视宋代文化。他认为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他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他非常重视宋贤治史之法。宋代人究竟怎样研究历史,他认为非常值得后人去学习领会。所谓宋贤,就是以司马光为代表,陈先生非常推崇其治史之法。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识”,能够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的论述。有人觉得很奇怪,陈先生没有写过有关宋史的论著,但他对中国历代的评价,以宋为最高。传统看法认为宋代理学盛行以后,思想束缚很厉害。但陈先生看法不一样,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思想最自由,即宋代和六朝,所以那个时候文化学术就出现新的局面。但六朝也好,宋代也好,国势都很弱。六朝偏安江南。宋代国势弱小,从历史地图上看只有一小块。唐代像一个包子,宋代就像里面的馅。国势弱而文化盛,这里面包含什么道理呢?马克思也讲过文化艺术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以他的祖国德国为例,德国在19世纪欧洲来说,算是落后的,分裂,经济不发达,除了采矿业不错外,其他比起英法来差得多。但是马克思仍然很骄傲地说,德国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虽然处于落后的地位,但在文化艺术上仍然充当了“第一提琴手”。
   
第三是目录。目录一共分成上、中、下三编。上编是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编是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编是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从三篇目录来看,陈先生研究唐史是着眼于“动”。看历史时,是从动态去看。三个标题里面包含动的含义,“升降”、“分野”和“连环”等,就是从动态中研究历史。从目录就可以看出,陈先生是通过三个方面,去对唐代历史流程做动态的分析。这种从动处观察事物,是对待事物的基本的态度。前人不止一次提到过,如宋代有个学者叫罗大经就提出“活处观理”的口号。动处就是活处,观察事物的道理要从活处去看。他的观点来源于孟子的见解,孟子提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看水要看波澜,不是看死水,而要看活水,看动的水,看有波澜的水。这样的观点,作为学理,中外是相通的。不止中国人这样讲,外国人也有这种认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晚年留下遗嘱,告诉他的学生学雕塑不要从平面去思考,而要从起伏去思考;要看到曲线,不要看到一条直线。陈先生研究唐代政治史所立三目,都是着眼于“动”,大有深意在,切莫从眼皮下滑过去。

罗大经像

第四,书开头的第一句引用了朱子的话,出在《朱子语类》116卷,是朱子评论历代人物事件时说的话:“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陈先生认为朱子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种族,一个是文化。从朱子这一句话引发的是种族和文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研究唐代历史关键之所在。开头就抓到了关键。唐源流出于夷狄,是什么意思?陈先生在书的第75页有一个解释。他认为唐王室本出自宇文泰创建的关陇胡汉集团,夷狄指的就是这个。闺门失礼,就是男女关系不合礼法;但人家对此不觉得奇怪,自己没有看得那么重。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两个事例:一个是武后,一个是杨妃。武后跨两代,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变成为唐高宗的昭仪,这些都是宫廷里的女官。十四岁进宫,安排在后宫侍奉唐太宗。唐太宗年纪比她大得多。唐太宗死后,她做尼姑。后被高宗发现,找回来封为昭仪,实际上就是做了他的小老婆。后来唐高宗为了自圆其说,下了一道诏令称武则天是自己做太子时父亲赐给他的。陈先生说他是欲盖弥彰。杨妃照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养在深闺没有人知道,后来由高力士发现报告给玄宗。实际上不是这样,她当时已经是寿王的妃子,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所以杨妃也是跨代的。但那时并不觉得奇怪,那是出于夷狄。陈先生把种族和文化关系看成是唐代历史文化里最关键之所在,分析问题时要从种族和文化的关系入手。他这一理论在1958年,被批判为“种族文化史观”。但实际上,陈先生在讲种族文化的时候,并非没有中间环节。他的中间环节,便是社会集团,这在书中多次讲到。社会集团的形成,有地域的利益,也有家世的利益,什么关陇集团、河北集团、山东豪杰、婚姻集团等,这种社会集团体现了种族文化的关系。这种社会集团,从理论上讲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过去批陈先生时,有人讲他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来代替阶级矛盾;后来有一些崇敬陈先生的人,又讲他的社会集团虽然不是阶级分析,却是阶层分析。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可以肯定集团分析不是阶级分析,集团分析是结构分析,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做一个分析。
    
从事历史研究,需要“发覆”。此书三处提到“发覆”。“覆”就是掩盖,被历史所掩盖的东西。我们到历史的深处,把被掩盖的东西挖掘出来,就是“发覆”。史学的发覆,也可以看作是“发覆的史学”。在史学里面发覆发到已经体系化,本身就变成发覆的史学。有人说,陈先生的史学可以叫“问题史学”,虽然通俗,但未免太过生硬。不如到陈先生的文章里面找一个名词好,这个名词就是“发覆”。陈先生的史学,从创造性来讲是发覆史学,这种发覆至关重要。书中有两处讲李唐王室的男系根子是出在胡族,女系早就知道,哪个皇后是胡族很清楚,就不用讲了。男系姓李,祖宗叫李虎。唐朝人不准叫虎,叫虎就得改一个字,有的改成兽字;还有把虎叫作“十八姨”的。经过大量的资料分析,李唐男系也是来自胡。
   
“发覆”的另一事例,就是宫廷政变时玄武门的重要性。唐朝有四次大的宫廷政变,要看是不是你的心腹在那里值班,假如是这样,那就可以把政敌杀了。玄武门的位置与宫廷的建筑有密切的关系。门不是随便盖的,是很讲究的。已播放过的电视剧《大宅门》中,大宅门是向南。宫廷里的门,更是有制度的,玄武门谁把守很重要。如果哪位太子想发动政变,自己就要安排好,安排心腹在那里值班;假如临时换班,就会措手不及,人头落地。这些前人并没有讲过,过去人家不知道,是陈先生揭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像

陈先生早年的学生季羡林教授讲过,陈先生不用僻书,而能发现人家视而不见的问题,也就是“发古人未发之覆”。不是靠偏僻的材料,不是靠独家新闻,而是人人可以看到的。他讲过,他用的材料是大路货,不止借得到,而且可以买到,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都可以买到,并不是他有什么秘本、孤本。最近德国有一位学者叫施赖得(海德堡大学教授),这个人读书十分细,他对陈先生书中使用的资料做了统计。据他说,经量化计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正史的引用占73.14%,略超七成;其馀碑刻、诗文等,占三成弱,可说是三七开。靠七成大路货来发覆,怎么发?这就给我们提出问题了。发覆的本领就全在脑袋,而不是靠口袋里边装什么秘本。陈先生发覆的本事,在于他的历史思维。他有非常精密的、非常深刻的历史思维。很多人讲过追陈先生不上,其中固然有知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思维,你想不到他所想到的问题。我们读这本书要落实到这里,把着眼点放在“思”,学他怎么想。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他的遗著,我们要读他的书,领会他怎么想。边读书,边跟他的思路。这样才有可能走近陈寅恪。
    
这本书10万字。10万字是很薄的一本,现在评职称要20万字才算书。最近的新版把这本书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合成一册,作一本来发行。钱锺书先生早就批评过当代学术界的一种不良倾向,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重要的话才一克,他不理你,他宁愿去重视废话一吨。发覆不能发一吨,发覆只能一克一克来积累。读陈先生这本书,也让我们知道学术著作的高标准是怎么回事,不可跟另外的东西同日而语。从数量上讲,陈先生要两本才抵得上人家一本;但从质量上,他一本要抵人家多少本。前人讲得很明确,精神生产这种东西,不是说十个拳头摆在一块就会比人家一个拳头强。一个拳头很有力,比七、八个没有力的拳头搞在一块厉害。有位高僧说过:“他人搬弄一车兵器,老僧寸铁杀人。”一块刀片就可以割脉,不是寸铁杀人吗?我们现在一定要重视钱锺书先生所批评的那种倾向,不要陶醉于数量,应该坚持高标准。要不就发不了覆,只能刨掉一点草皮。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 学人与治学”栏目

编辑絮语:
本文是中山大学历史系蔡鸿生先生撰写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的短文,今天适值陈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编辑部特发此文以纪念。文中所有内容均未做修改,以尽量贴近作者原意。图片为编辑部所加。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0《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一、去往邮局征订,邮发代号2-271。

二、咨询伯鸿书店购买,联系电话: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伯鸿书店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一层)。

四、需要网上购买的读者,请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京东商城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后在搜索栏搜索“文史知识”,即可看到《文史知识》的订阅信息,按照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五、集体订购电话:010-634582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巩本栋:陈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色
浅识陈寅恪“文史互证”之法:读景蜀慧《魏晋文史寻微》
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陈寅恪写史观人——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振常: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
中国人最应该读的几本史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