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中有水,尤其空腹特别明显,此为痰饮病,痰饮滞停胃中。比较起来,湿气都算是轻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水之一物,人之必须。

形态变化多端,可为鼻涕,鼻涕又分为清水、还是黄粘。可为腹泻,大便形质又分为粘滞,还是水样。可为痰液,又分为具体颜色、质地。可为脑脊液、可为关节液、可为血糖、可为血脂,皆为水之乱象。

饮食水谷进入人体后全靠气化完成转运、代谢。所以,“水气病”、“饮病”最终还是依靠气化去解决问题。水饮痰湿,其中痰水饮病相比较湿病更为严重一些。但细述用药理法,仍然以研究辨证患者体质为核心,再以所发病症,做出纵横判断。是否耐得攻伐,还是需要“温药和之”,此为治病理法。

很多人的体质早就成了痰饮病的基础,发病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总盯着湿气,不知道痰饮病,极其容易忽视了此问题带来的风险。湿气常见,痰饮难去。像反复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病发作,以及其它涉及心、代谢等疾病的慢性问题均于此有关。

有患者来诊主诉胃里面咕噜咕噜的水声,尤其空腹的时候特别明显,去做胃镜什么也查不出来。西医就说是胃炎,胃胀气。西医那没什么很好的治疗方法,就让吃吗丁啉,或者中成药行气的,再不行找中医看看。

对于胃病,中医的理法是丰富的。有很多解决此类问题的理法。单从这个病来看,中医的病机辨证已经有丰富的理法经验。像胃胀、纳呆、嗳气、反酸、呃逆等症状的解决也有更多的方法。关键就在于体质层面的认识。到底是哪种六经体质,导致发生什么疾病是有相当的趋向性。

胃是靠脾阳运输的,也就是说胃的动力从中医看依赖于脾,当然胃自己也是有动力的。动力规律是最重要的。有的不到饭点就饿,吃一点就饱,这就是胃动力紊乱了。实际就是胃气失和了。找到原因,调整过来就可以。

胃动力足则胃的津液分布也就均匀,胃的津液就是胃酸。很多反酸的患者,特别是反流性食管炎,根本就在于胃动力出现了问题,引诱大量胃酸分泌,等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分泌了,结果成了萎缩性胃炎了。

胃中有水声包括壅滞,实结等此类病,早在仲师那会就已经明确治疗理法了。比如五大泻心汤的使用。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心下满痛按起来疼的厉害,用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之法。转变思路很多胆结石,胃气壅滞,包括代谢病的此方用的较多。如果腹部寒气较重,肠鸣音很多,仲师给的方子是附子粳米汤。寒气壅滞了,肠道不通了。还有痞满燥实的大承气汤证。通过辨证,我们可以明确的对胃肠消化系统的问题作出判断。那么随症加减。

胃中有停水,可看为痰饮范畴,此处痰饮亦会上冲肺系,也就导致了鼻炎,哮喘的病机,也会影响到清气上升,结果头晕目眩。究竟是否上行,取决于平时肝气是否容易妄动,肺系是否本虚,脾胃逆反是否严重。同样病痰饮于胃,结果却截然不同。

人之发病,绝非一端。不是说你有了痰饮,其它的饮病就没有了,不是的。痰饮为患会夹带支饮、痞满等问题出现,都会有的。所以用方是非常多的,比如肾气丸、甘遂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五大泻心汤、木防己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历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实在太多可以用于气化水路系统的方子了。

这里面我个人比较常用的就是茯苓、苍术、桂枝、半夏、枳实、党参。也就是说高频的几味痰饮病药物的使用,但理法还是遵仲师讲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湿气可以说大家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但痰饮并非人人都有,一旦有了治疗起来比湿气复杂的多。这也就是过敏性鼻炎的分泌物,哮喘的分泌物为什么总是难以去除的原因。根源就在于对水路的认识层面。我们需要依靠气化去完成一系列的改善。胃中痰饮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已经发病了,说明身体机能早就出现了问题。只是人感受到,意识到这都是后话了。前期的变化很少有人能感知到了。就说饮食这件事,有几个跟着身体规律做的,还不都是跟着广告、拍出来的那些视频诱导出的欲望。

胃中有水,就是胃动力失调的结果,而导致这个原因的病机,有肝郁气滞、有脾胃失和、也有元阳不振,具体来更是复杂。但病痰饮,以温药的思路贯穿前后。所以,用气分散药,加之健胃的思路,大概率逐步都能改善。但改善的轻重缓急,时间长短又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有的需要久一些,有的可能很快就好了。因为一个人发病的病因是复杂的,并非一端所有。

比如有人吃几天生姜,这个胃中的水声就少了很多,有的人用了很久温通也不行。这就是对病机的把握层次不同。生姜散水,前提是自身的胃气相比较还可以,只是痰饮停在了这里,虚寒的多一些,用上自然就得到改善了。我们现在的人很容易受寒,也就是受寒的途径多了。比如空调、冷饮,原来是没有的。都是近些年开始有的,开始多的。从而导致机能,也就是脾胃的问题多了。空调的冷看起来是伤及皮毛,实际上消耗体内的脾胃之气,因脾主肌肉,肌肉受寒,脾胃受之,最后是影响到了肾气。有的人来诊,面色一看,就是肾气所伤了。冷饮是直接伤胃阳损脾阳的。

所以,你只看到了某个病,就是西医的认识。而中医应该看到的是发病背后的体质,以及对其长期导致此类疾病的病史采集的了解。看个病都不了解清楚,怎么看好?首诊我多详细了解发病情况。

一切基于个体的规律,再以作为你为个体进行差异化辨证。人该什么样是有普遍规律的,你该什么样就从这里面找出差异。有些可以不管,观察即可。有些必须要调整解决,非常考验大夫的经验。所以,扁鹊也好,华佗也好,最厉害的地方是掌握了规律,知道你将来可能会因为你现在的病机不解决出现什么问题。

胃中痰饮最大的问题可以上行于肺,影响肺系,这也是诸多慢性肺病难愈的根本,加黄芪、党参后,原发的肺系疾病就改善了,培土生金之意。尤其桂枝、茯苓、半夏解决中焦痰饮,利于肺系的改善,这一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治疗肺系问题,不在于用多少止咳药,通鼻窍的药,在于是否认识到痰饮,是否明白气化水路,是否知道自身体质问题。

眩晕病很多时候查不出来原因,然而痰饮为患就是发病的病机。我多从痰饮入手,眩晕得到改善。此即为痰饮去,清阳升。这也符合了仲师对眩晕一病的教导。

日常减少食物的结构,就是为了保障一个运化良好的脾胃状态。不信这个邪,菩萨也救不了。自己能够节制,能自制力,坚定的顺应自身体质的饮食立场,很多病可以得到改善。简单饮食非常重要。

一天到底喝多少水,至今都有人迷茫。到底喝多少?因人而异,不要被科学定义带偏,遵循不饿不吃,不渴不喝的原则。

解决一个病的方法很多很多,胃中水停,你可以针灸,你可以艾灸,你可以食疗。但必须明白你发病的机制到底是什么,遵循辨证为原则,而不是因为你喜欢、偏好这个方法。曾有患者胃溃疡病做基础,也是发作了胃中水停,每天艾灸以驱散水气,结果溃疡加重。实际上这个患者的病机为湿热壅滞,水气内停,应该清热利湿,反艾灸导致加重。

止观  明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病九寒
反胃的病因与辨治
『反胃』反胃的病因与辨治
《伤寒论》 发汗后不同变证的辨析
李宇铭论阳明病概念:正气充实、邪气入胃、正邪交争激烈
经典探微·论《伤寒论》“胃家实”之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