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砂手(邹锦堂)
        红砂手,是武林中的一门绝技,历来只凭师传口授,精于此技者甚鲜。我的老师夏玉民,熟谙此术。为了不使这一绝技失传,征得夏老师同意,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红砂手功法能使双手力大无穷,有强筋健骨、流畅气血、提高内脏的功能,却病延年的功效。相传红砂手武术家运内气贯于手掌后,击掌时没有什么感觉,几天后,伤处就出现朱红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一、预备式:直立,两脚分开等肩宽,含胸收腹,全身放松,舌抵上腭,思想集中,鼻吸鼻呼。

      二、两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气,吸时要缓慢,进入丹田(脐下1寸3分处),同时,两臂上收。呼气时,脚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气从丹田贯彻双手掌,两手掌慢慢下按复原。如此做四十九次(图1)。
      三、两臂朝前平行伸直,掌与肩平齐,手心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后,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图2)。
      四、两臂向上直举,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后,手掌慢慢上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图3)。
      五、两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掌背朝里,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后,手掌慢慢向外左右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图4)。


      六、两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气时,以腰为轴,先向左转,脚不动;左转时,双手向里交叉贴身向上画圆弧;当上身完全朝左时,双手向上画弧,交叉在头顶,然后左右分开,掌心向外,同时吸气变呼气。呼气时,脚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气从丹田贯到手掌后,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体逐渐转回原来姿势。然后,再向右转,动作呼吸同左转。如此做四十九次(图5)。
      注意事项:本功法运动量较大,要求练功者体质较好,最好没有疾病。练功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于林间等空气新鲜处,面向东方,吐出浊气,吸入清气。练功期间,要注间营养,保证睡眠时间,节制性欲。练功时手要圆活,用内劲,不要僵硬做作。这样持之以恒,定会功到事成。


    练习红砂手气功自觉精力充沛,双臂力量显著增强,练功时双掌出现鲜红色,劳宫穴发胀发热,丹田内气充实时。可练习二部功法。
    一、外气发放锻炼法
    1、固气
    每晚子时(11时――1时),取一部功法中的基础功静坐式,自然端坐。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大腿与小腿约成直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双掌掌心相对,五指朝前。吸气,双掌慢慢分开大约一尺左右,呼气,双手慢慢收合,如此反复练习。在一吸一呼,一开一合的过程中,意念始终在丹田上。
    固气功法与练习一部功法一样,提肛、脚趾抓地等动作同样要做,注意练用意不用力。这样习练日久,随着双手的开合,能明显感觉到内气在丹田周围运转流动,并日益增强。
    在练习固气功法期间,心情要稳定,有关大喜大悲等精神状态下,不要练功。
    大约百日左右,可进行下一步功法的锻炼。
    2、布气
    取一张大约32开的薄纸,用图钉钉在墙上,高度和自己的胸部齐平,人站立在离薄纸大约1.5米外,两足与肩同宽,用一部功法的第三式手臂前伸,这里只用单手,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掌与肩平,手心朝前,手指向上,掌心对准薄纸。吸气,缓慢进入丹田,呼气,脚趾抓地、提肛、意想气流从丹田贯彻手掌从劳宫穴击向薄纸,整个过程,手不动,以意念完成。气流丹田――手掌――劳宫――薄纸全过程要一气呵成,快速连贯,中间不可稍有停顿。如此一吸一呼,反复练习,锻炼到意想气从丹田贯到手掌击向薄纸时,能看见薄纸微微抖动,证明已能初步发放外气。
    在练习过程中,无须追求内气循何种经络运行。
    练习日久,随着功力的不断增强,可逐步把人和纸的距离加大练习。
    练习期间,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足够的睡眠。
    二、印手
    准备一个2尺见方,高约三寸的容器,里面装大约二寸深的细沙,细沙要经过火炒或曝晒,去其湿气而成,制好的细沙里面加入约一两左右的赶不干绿豆粉末。
    练习时,站立,沙盘置于人腰部的高度,将单手放入沙中做半圆形的摩旋。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气流从劳宫穴旋转布出。每次练习完毕,不拘坐卧还是行走,都要在手掌心内注一滴水,握拳到水蒸发干净。
    如此练习,至一日手掌不触及细沙而隔空旋转,盘中的细沙能随手的旋转方向而动。此时已练成了较强的红砂手阴劲。

    • 练“红砂手”的体会

      叶丰志

        我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红砂手》一文。觉得新鲜,就依法练习。开始一段时间,呼吸,提肛,脚趾抓地等要领都配合不当。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在作好准备动作后,吸气,两手收缩。呼气时,腹部和丹田都内收,意念放在手掌上,手臂慢慢伸直,然后才数“一”,这样数、做四十九次,再换第二个动作。一个月后就感觉到手臂伸出的时候,手指好象有电流通过似的。在这基础上,把收腹改成提肛,同时脚趾抓地。这时手指发胀,有时发抖。开始我有点担忧,结果造成了恶心,厌食。后来从书刊里了解到那是正常的现象,也就不担忧了。过了二天,恶心和厌食也就好转丁。八个月的练功,使我力气倍增,精神旺盛,心情愉快。而且以前态度粗暴,不能忍耐的脾气也改过来了。真是收获不小。在练功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练功时要站在比较平坦的地方,脚要求平行站直。如果两脚一高一低,或者一前一后。则造成腰部不正,时间久了会腰部酸疼。
        二、练功时正前方最好不要有光源。一有光源,就把视线引过去,无意中意念落在两眼之间,气流容易冲向印堂穴,造成头昏。
        三、呼吸要均匀,一有中断,手臂的气流也会中断、消失。
        四、手臂伸出要稍微用力,而且要伸直。我曾经因为没有伸直,收功后就感觉到手肘弯里好象有一股气团似的。虽然不酸不疼,但也很难受。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体会,提出来便于大家参考,共同研究。

      全幸杰

        《气功》杂志第四卷第一期发表邹锦堂的《红砂手》一文,本人见后进行了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
        初练时,严格按文章所写的去做。吸气时,由鼻将气缓缓吸入,沿任脉过膻中下至丹田。呼气时,由丹田沿任脉过膻中,再行于两臂,直至两掌。练功半年收效不大。因此,经过思索后,把呼气时的内气运行路线做了改动,气由丹田经会阴,沿督脉,过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泥丸和百会,再由百会下至膻中,以后分两路沿手厥阴心包经,贯于两臂后至掌。练功一月后,气感大增。当气运行到百会穴时,觉得百会有一股发热的气。然后将这股热气贯于两臂至掌,掌上感觉胀热,其中指尖胀感最为明显,热感以劳宫穴最为明显,练毕后两掌湿淋淋。此外,气贯于臂、掌时,似一股力量,使肌肉收缩、变硬,此时感觉臂力增加。通过实践证明,后一种内气运行路线较好。这种路线,接近于小周天的路线。但亦有区别于小周天的地方,小周天是气上至百会后就下于丹田,而这种运行是内气上至百会后气贯两臂至掌。

      谢钟涣

        《气功》杂志介绍“红砂手”后,我学习仅仅2~3个月,身体状况大有改观。原来身体比较瘦弱,现在上身肌肉发达;原有心脏早搏现象,练后没有发过;以前每到下午小腿浮肿,现在基本消失。这些都是练“红砂手”所获得的效果。现将练功体会简述如下:
        一、初学者不宜强调鼻呼吸或腹呼吸,应进行自然呼吸,否则易造成“憋气”。
        二、顺呼吸(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小腹内吸)还是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应根据各人习惯,任选一种。当每节做完时要身体放松,深呼吸3次,再做下一节。
        三、吸气时两手内缩到底,意在丹田;呼气时两手掌外推,意在两手劳宫穴。外推时,不用硬劲、僵劲,而用柔劲、绵劲。想象好比在推弹簧一样。
        四、练“红砂手”,应根据各人体质,决定次数多少。如体质较好,每节可做36~49次。吸气时身体放松,呼气时两足趾抓地、提肛。做时手掌有热、胀、麻的感觉是正常现象。
        五、冬天手足冰冷者,练此功能获改善。
        由于此功用两手内吸及外推,牵动内脏,使内脏得到锻炼,非但强健筋骨,而且使内脏健康。

红砂手全集

红砂手功法能使双手力大无穷,有强筋健骨、流畅气血、提高内脏的功能,却病延年的功效。相传红砂手武术家运内气贯于手掌后,击掌时没有什么感觉,几天后,伤处就出现朱红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1.直立,两脚分开等肩宽,含胸收腹,全身放松,舌抵上腭,思想集中,鼻吸鼻呼。

2.两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气,吸时要缓慢,进入丹田(脐下1寸3分处),同时,两臂上收。呼气时,脚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气从丹田贯彻双手掌,两手掌慢慢下按复原。如此做四十九次。

3.两臂朝前平行伸直,掌与肩平齐,手心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

4.两臂向上直举,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后,手掌慢慢上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两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气时,两臂收缩,意想贯气到手掌后,手掌慢慢向外、左右推回原处。如此做四十九次。

5.两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气时,以腰为轴,先向左转,脚不动;左转时,双手向里交叉贴身向上画圆弧;当上身完全朝左时,双手向上画弧,交叉在头顶,然后左右分开,掌心向外,同时吸气变呼气。呼手时,脚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气从丹田贯到手掌后,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体逐渐转回原来姿势。然后,再向右转,动作呼吸同左转。如此做四十九次。

注意事项:本功法运动量较大,要求练功者体质较好,最好没有疾病。练功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于公园、林间等空气新鲜处,面向东方,吐出浊气,吸入清气。练功期间,要注间营养,保证睡眠时间,节制性欲。练功时手要圆活,用内劲,不要僵硬做作。这样持之以恒,定会功到事成.

红砂手气功二部功法
练习红砂手气功自觉精力充沛,双臂力量显著增强,练功时双掌出现鲜红色,劳宫穴发胀发热,丹田内气充实时。可练习二部功法。
一、外气发放锻炼法1、固气
每晚子时(11时―—1时),取一部功法中的基础功静坐式,自然端坐。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大腿与小腿约成直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双掌掌心相对,五指朝前。吸气,双掌慢慢分开大约一尺左右,呼气,双手慢慢收合,如此反复练习。在一吸一呼,一开一合的过程中,意念始终在丹田上。固气功法与练习一部功法一样,提肛、脚趾抓地等动作同样要做,注意练用意不用力。这样习练日久,随着双手的开合,能明显感觉到内气在丹田周围运转流动,并日益增强。
在练习固气功法期间,心情要稳定,有关大喜大悲等精神状态下,不要练功。大约百日左右,可进行下一步功法的锻炼。
2、布气
取一张大约32开的薄纸,用图钉钉在墙上,高度和自己的胸部齐平,人站立在离薄纸大约1.5米外,两足与肩同宽,用一部功法的第三式手臂前伸,这里只用单手,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掌与肩平,手心朝前,手指向上,掌心对准薄纸。吸气,缓慢进入丹田,呼气,脚趾抓地、提肛、意想气流从丹田贯彻手掌从劳宫穴击向薄纸,整个过程,手不动,以意念完成。气流丹田――手掌—―劳宫――薄纸全过程要一气呵成,快速连贯,中间不可稍有停顿。如此一吸一呼,反复练习,锻炼到意想气从丹田贯到手掌击向薄纸时,能看见薄纸微微抖动,证明已能初步发放外气。
在练习过程中,无须追求内气循何种经络运行。
练习日久,随着功力的不断增强,可逐步把人和纸的距离加大练习。练习期间,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足够的睡眠。
二、印手

准备一个2尺见方,高约三寸的容器,里面装大约二寸深的细沙,细沙要经过火炒或曝晒,去其湿气而成,制好的细沙里面加入约一两左右的干绿豆粉末。

练习时,站立,沙盘置于人腰部的高度,将单手放入沙中做半圆形的摩旋。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气流从劳宫穴旋转布出。每次练习完毕,不拘坐卧还是行走,都要在手掌心内注一滴水,握拳到水蒸发干净。

如此练习,至一日手掌不触及细沙而隔空旋转,盘中的细沙能随手的旋转方向而动。此时已练成了较强的红砂手阴劲。

练“红砂手”的体会叶丰志

我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红砂手》一文。觉得新鲜,就依法练习。开始一段时间,呼吸,提肛,脚趾抓地等要领都配合不当。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在作好准备动作后,吸气,两手收缩。呼气时,腹部和丹田都内收,意念放在手掌上,手臂慢慢伸直,然后才数'一',这样数、做四十九次,再换第二个动作。一个月后就感觉到手臂伸出的时候,手指好象有电流通过似的。在这基础上,把收腹改成提肛,同时脚趾抓地。这时手指发胀,有时发抖。开始我有点担忧,结果造成了恶心,厌食。后来从书刊里了解到那是正常的现象,也就不担忧了。过了二天,恶心和厌食也就好转丁。八个月的练功,使我力气倍增,精神旺盛,心情愉快。而且以前态度粗暴,不能忍耐的脾气也改过来了。真是收获不小。在练功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练功时要站在比较平坦的地方,脚要求平行站直。如果两脚一高一低,或者一前一后。则造成腰部不正,时间久了会腰部酸疼。

二、练功时正前方最好不要有光源。一有光源,就把视线引过去,无意中意念落在两眼之间,气流容易冲向印堂穴,造成头昏。

三、呼吸要均匀,一有中断,手臂的气流也会中断、消失。

四、手臂伸出要稍微用力,而且要伸直。我曾经因为没有伸直,收功后就感觉到手肘弯里好象有一股气团似的。虽然不酸不疼,但也很难受。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体会,提出来便于大家参考,共同研究。二

全幸杰

《气功》杂志第四卷第一期发表邹锦堂的《红砂手》一文,本人见后进行了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

初练时,严格按文章所写的去做。吸气时,由鼻将气缓缓吸入,沿任脉过膻中下至丹田。呼气时,由丹田沿任脉过膻中,再行于两臂,直至两掌。练功半年收效不大。因此,经过思索后,把呼气时的内气运行路线做了改动,气由丹田经会阴,沿督脉,过尾阊、命门、夹脊、大椎、玉枕、泥丸和百会,再由百会下至膻中,以后分两路沿手厥阴心包经,贯于两臂后至掌。练功一月后,气感大增。当气运行到百会穴时,觉得百会有一股发热的气。然后将这股热气贯于两臂至掌,掌上感觉胀热,其中指尖胀感最为明显,热感以劳宫穴最为明显,练毕后两掌湿淋淋。此外,气贯于臂、掌时,似一股力量,使肌肉收缩、变硬,此时感觉臂力增加。通过实践证明,后一种内气运行路线较好。这种路线,接近于小周天的路线。但亦有区别于小周天的地方,小周天是气上至百会后就下于丹田,而这种运行是内气上至百会后气贯两臂至掌。

谢钟澳

《气功》杂志介绍“红砂手'后,我学习仅仅2~3个月,身体状况大有改观。原来身体比较瘦弱,现在上身肌肉发达;原有心脏早搏现象,练后没有发过;以前每到下午小腿浮肿,现在基本消失。这些都是练'红砂手”所获得的效果。现将练功体会简述如下:

一、初学者不宜强调鼻呼吸或腹呼吸,应进行自然呼吸,否则易造成“憋气'。

二、顺呼吸(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小腹内吸)还是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应根据各人习惯,任选一种。当每节做完时要身体放松,深呼吸3次,再做下一节。

三、吸气时两手内缩到底,意在丹田;呼气时两手掌外推,意在两手劳宫穴。

外推时,不用硬劲、僵劲,而用柔劲、绵劲。想象好比在推弹簧一样。

四、练'红砂手',应根据各人体质,决定次数多少。如体质较好,每节可做36~49次。吸气时身体放松,呼气时两足趾抓地、提菑。做时手掌有热、胀、麻的感觉是正常现象。

五、冬天手足冰冷者,练此功能获改善。

由于此功用两手内吸及外推,牵动内脏,使内脏得到锻炼,非但强健筋骨,而且使内脏健康。峨嵋阴柔掌

分类:峨嵋功夫发表评论峨嵋阴柔掌,属峨嵋派秘宗门武技,具有功理深奥、上功快速、功力强劲等特点。即使只修到二步功,也可随意挥掌令砖石碎裂,击打敌之身体,即可用阳刚之劲致敌筋断骨折;又可用阴柔之劲致敌内伤。而三步功练就,不仅可隔数米远隔空击敌,也可用威猛无比的阴柔寸劲于方寸间毙敌于瞬间,杀伤力极为惊人。峨嵋阴柔掌分三个层次修炼,一曰筑基功,二曰练劲功,三曰发劲功。劲,不是肌力,而是内劲,即内气作用产生的力,其杀伤力甚大。

一、筑基功(一)用具:大缸一口,盛满水,缸底装显?cm厚的砂子。(二)功法:

1.预备式:高马桩站立,全身放松入静,两脚趾微抓地,脚心微含空,以自然舒适为度,两手放于体侧胸肋位置,掌心向上,五指自然伸直。意念:意想脚心入地九尺,天人合一,有顶天立地之势。

2.动式:吸气,同时左手翻转掌心朝下,运左臂以左掌向缸内水面推送(击于水面),同时互气。吸气,同时左手缓慢收回,运右臂以右掌向水面推送,同时呼气,左右势扑屯晡淮危夹冀?1次,逐渐增至360次为限。意念:吸气时,意想宇宙精灵之气从四面八方汇集丹田,推掌时意想劳宫发气,直透缸底。要点:①鼻吸鼻呼,做到细、慢、匀,此为练气的重要阶段,应以逆腹势呼吸为佳。②马步桩不可用低桩,低桩易使人气虚力散,不仅坚持不久,而且不能使气集于上身而达劳宫。③运臂时,尽

量匀速使劲,速度稍慢,做到柔中带刚,刚中带劲,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且不可用力击打,也不可柔弱无力,注意体会暗劲推送的方法。④五指伸直而略向内扒扣,使掌心略内陷,这样可使发出的内气强劲而集中。(三)功理:天生万物,至柔者水也,然而水无形而有形,能包容一切,且至柔能克刚。君不见水乎,滚滚东流,而汇于海而无所能阻挡。阴柔掌最终以推坚碰硬为目的,故以水筑基,其意义深远,功成后可使掌力沉雄浑厚,杀伤力极为惊人。

二、练劲功当上部功练至一掌击在水面,能使缸底砂粒散开露出缸底,则筑基功成,可接练此步功。(一)用具:备一用草纸叠成的纸墩(也可用软布),高约一尺,长宽约一尺见方,可用绳四周捆固,下垫砖数块,高低比修炼者手至地面距离略高为度。(二)功法:1.预备式:以弓步桩站立,其余要求同上。2.左式:以右弓步站立纸墩前,吸气,然后运右臂以左掌下击纸墩,同时呼气,每次自81次始至360次止。3.右式:转身成左弓步,练右掌,方法同上。意念:吸气时,意想宇宙之气汇聚丹田,运臂下击时想内气聚于劳宫,待掌击在纸墩上的瞬间,用暗劲猛压一下,同时意想劳宫发气将纸墩下的砖击碎。要点:①呼吸方法同筑基功。②掌击在纸墩上时须五指微扒,掌心略内陷,不能接触纸墩。③其余要点同筑基功。当运掌用暗劲能使纸墩下第一块砖断裂,则此步功成。当此之时,随意挥掌即可令砖断裂,也可用暗劲伤敌内脏,威力甚广。但修炼至此仍需接触身体方可伤人,不能发气击人。此时,可进一步修炼发劲功,此功专门修炼隔空击敌的阴柔掌力,其中的阴柔寸劲更是秘中之秘。(三)功理:通过筑基功的修炼,使修炼者之内力初具,然而这种内力须进行锤炼才能产生'克刚'之劲力。所以,此层次的功叫'练劲功',能使修炼者内气柔中带刚,威力甚广。

三、发劲功(一)用具: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置于练功者的前方,高于胸齐,自3米始至7米止,如能在7米远将蜡烛击灭,则阴柔神掌练成,用于技击,无以匹敌。(二)功法: 1.预备式:松静站立,两脚微曲,五趾微抓地,有顶天立地之感,右手置腹前,掌心向上,左手置胸前,掌心朝下,两掌呈自然爪状,掌心相对。要点:腋下含空,前臂(手)离身一拳远。2起式:左右掌搓动,即左手向右向外旋转,并向外翻掌,成掌心向上,与此同时,右手向左向外旋转并向外翻掌

拉至右胸肋处,呈掌心向前,五指向右的横掌式,此时气吸满,上动不停,左掌拉至右胸肋处,掌心仍向上,同时右掌从左手之上向前推去,同时呼气,略为停顿,接做下式。要点:①翻掌应在运动中完成。②整个动作需一气呵成,不可停顿。③推拉的动作应协调一致。3.太极混元左式:右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同时,左掌拉至左胸肋处成掌心向前五指向左的横掌式,同时吸气满,上动不停,左掌拉至左胸肋处,同时从右臂之上向前推去,同时呼气。上动不停,左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同时拉回至腹前,与此同时,右掌内旋同时拉至胸前成掌心向下,两掌心相对(呈预备式)。上动不停,左右掌搓动,左掌再次置于左胸肋处,成掌心向前五指向左的横掌式,同时右掌成掌心向上。此时气吸满,上动不停,右掌拉至左胸肋处,左掌从右臂之上再次推出,略停顿,接做右式。右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意念:眼观推出之手,意念劳宫发出强劲内气。要点:①推掌时呼气,做其余动作吸气,用顺呼吸法,呼气时,可略用力提腹。②呼吸时不能注意鼻孔,只在呼气时意念劳宫发出强劲内气。③动作须配合协调,推掌时手臂不能完全推直,应曲而不曲,直而不直。④左右两式各有两次推掌,此过程须连贯不停,一气呵成,在左右各式的中间,可略为停顿。⑤两手搓动、翻转、推拉,要缓慢圆滑,且做到柔中有刚、刚中带柔,既不能像太极拳如行云流水,又不能像长拳强使劲。⑥推掌在将要尽时略加力向前猛然抖送,此为练阴柔寸劲之法。⑦在行功中,手掌须保持五指微曲成自然爪形,推掌时是外侧掌而皇橇⒄啤⑧行此功时,注意力须特别集中,须每天行功,左右式完为一次,自81次始至360次止。(三)功理:武谚说:“练就浑元气,天下无人敌',所以,浑元气(也叫浑元劲)是历来武林高手追求的最上乘之劲,而太极混元则是专练浑元之劲的独特之法。太极混元的几个搓动、翻转、推拉的简单动作,不仅包含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深奥功理,而且也包含了钻、贴、靠、缠、推、化等多种劲力。所以,此法不仅能练成强劲的内气,而且熟练后,可掌握多种技击的劲道和手法。

技击时的提劲方法先应注意力集中,丹田聚气,然后提腹引气,上升于手,自有一股强劲的内气透达手掌。此乃上劲,也叫提劲。

内功取盘坐式或站式,均要求胸挺直,含胸拔背,两手置于小腹前,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掌心均向上,两掌内外劳宫相对,两手自然相叠,大拇指微相扣,两手虎口微曲与两手大拇指成圈状,此为圈字决,取下阴上阳、坎离相交、性命双修、混元一体之意。然后,两眼帘微垂,以不见光为度,切不可紧闭,然后意念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初时呼吸自然,练熟后则要求呼吸慢、细、匀,吸气时,意想(内视)丹田,呼气时,意想劳宫。效应:开头几天,小腹及手掌微热,继而小腹似有热流滚动,手掌热更甚,随着功夫的加深,内气会沿任督二脉运转,继而流通全身。意念手掌则有爆裂气感,且内劲大增,继续修炼则会出现各种奇妙内景,其舒适感非常人可比。此非短时间能达到的境地,习者须有耐心,功到自然成,且不可刻意追求和急于求成。要点:①总要自然,意守丹田,劳宫不能用强意念只要想到有两处即可,关键是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每次半小时即可。②呼气时略提肛,如忍大便状,以免内气强时漏气。③百日内须节房事。收功:翻掌心贴于小腹,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仍是两掌相叠,自然呼吸九次,意想体内之气已在小腹内收缩成团,意念三次“我要收功了',再深呼吸三次,功毕,全身放松走一下。

注意事项:①练本功一段时间后,且不可与人试掌力,任何门派的硬气功均不可以以此掌功试之。②此功练成,“出手'杀人,不能随意提劲用劲。③一切功夫以内功为基础,练习阴柔掌三步功,任何一步前均须先练半小时内功,多练不限。④应节制房事,特别是筑基阶段。⑤打雷、电闪、大雨天气停练,忌风中练功。


——————————

昔日少年武为尊,而今邻里少传人。冷落多见练武场,人少并非学子贫。

有人甘学跆拳道,喜将韩装着于身。我辈武友勤奋起,弘传国粹万年春。

谢谢各位师兄关注,我们会一直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间魔术、秘术、巫术.奇门绝技真相大揭密(七)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
朱砂掌功 续
红砂手_面壁十年
缠闭门功系列——金刚手
中华气功大全网址 与铁沙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