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详解》张随胜【对应各层视频】

忽雷架有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一层功夫一层架,传统的太极拳,很多人看到都是一种风格拳架,其实老的练法每一层都有相应的不同练法和风格,当然有的看着外观一样,其实内里每层要求规则又有很大不同,这才是传统的练法,陈家沟和其他村子很多流派都是这样。


忽雷架传人张随胜,是李景颜高徒——张国栋的嫡系后人。他精心整理了忽雷架十一层功法的详细练习方法。这些内容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了传统忽雷架各层规则要求。这些方法和盘托出,大家还要感谢张随胜的无私奉献。另外下面文章内附上张随胜不同层次的套路视频,大家对应参考!



李景颜故居就在这个小山下面


现在陈家沟村东,和陈辛庄交接那个小桥。桥头那那坐山下面就是李景颜的故居。没有想到李景艳和陈家沟的距离居然这么近,真的就是近在咫尺。当然我们现在没有看到这样一位开宗立派的知名太极拳师的故居,看到的就是这座小山。



张随胜,陈新庄人。李景颜高徒张国栋嫡系曾孙,所著《正宗忽雷太极拳及密传十一层练功法》一书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发行。下面附上张随胜《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


《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张随胜


正宗忽雷太极拳传有十一层练功法练法,即(“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一套架路(型架、劲架、功夫架只是在初架基础上加上不同的功法)此架发劲脆快,乃层层提进阶梯式练功方法,其训练方法科学化,先以直线将定势联接起来,然后变曲加圈,再圆转关节,柔筋拔骨,以柔促刚,打通血脉,圆转丹田,以柔促刚,劲由丹出,再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形的意念圈,圈圈相扣,一圈统百招,使初学者逐步进级,直至太极拳高层功夫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联: '联'按当地发音为lian',意为将某物串联起来,如'衣服破了,将它联一联又称“连” 一是:熟练套路中每个动作的定型架势,以简单的直线将全套动作“联”起来。二则教师可有充分时间,观察、启诱学生们的可塑性.三则利用馀裕于基本体能的锻炼,太极原理的绍介,以及武术家心性修养的树立等等……此时在内裡的训练上,只要求一个气息自然,不做作,不勉强。
==(联架)
二圈:在一联的基础上,再由简到繁,加圈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每个动作之间加上一个个圈 ,以圈连接拳式动作,以转圈来作为动作之间的运行过渡,每招每势把动作走圆,全套动作的每两势之间附加一个圈,以圈顺接下一动作,如一圈没走顺可再加圈,全套动作圈圈相连,最后可达一圈通领百招。二是让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进量走圆划弧,变直为曲,而且周身俱转圈,一立圈为主,横圈为辅 .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强调了缠丝在太极拳的重要性,也构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技术风格'此处所谓的“圈”即为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缠丝劲
此阶段在套路熟练的基础上,要在练习过程中加入缠丝劲'方法大致是先从手臂开始,然后逐渐到全身'在加圈的过程中先将圈放大,然后在逐渐将圈缩小'亦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谓的”先求开展,再求紧凑,乃可臻于填密矣”
此时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自手臂开始。因吾人躯体之最常运动,且易受指挥者,莫过于手。其做法是:在已习得的套路上,逐式加圈,转臂旋腕,内外缠绕。视能力,亦不限于手臂,能练下肢之缠劲者更妙。此时试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大体上是气沉丹田。停蓄安适,意存勿忘即可。
===(圈架)
三身转:一层具备了“骨”,二层又添了“肉”, 骨肉丰满了方可进入三层练功阶段。下一步就是利用套路这个工具进行科学的磨练工夫。那怎练?三层以后的层次变化就是各种练功方法的具体表现,如拳诀云:“一层工夫一层架,一层拳架一层功。”此阶段细致强调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强调手对足,肩对胯,肘对膝'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这些身法'
加圈是为了转圈,俱转指逐渐内外都转,在每招每势外形圈练熟后,要求周身放松,由外圈带动内圈,手走圈时,要屈膝、圆裆、转胯,做到手眼身法步周身相随,将圈练成立体圆,周身圆转自如,逐渐做到外三和,定势要求三尖相照。那怎快做到周身俱转呢?一是经常体悟练习,逐渐达到要求,二是用“四头引转处处转”的独特方法,“四头”指手指头,脚指头,舌头,小便头。以四头为四个领劲领圈而带动周身俱转。具体做法:舌头尖上抵上腭与周身相随转圈,以带动头部的适当旋转;以手指头的转圈而引带整个胳膊与周身相随旋转;以脚指头的转圈来引带整个下肢与周身相旋转;以小便头为圆心的转圈能带动整个腰裆部与周身相随旋转。四头与小便头为核心,四头合一旋转带动四肢百骸周身内外俱转,做到“一动百动周身齐动”“一处转圈,无处不转圈”的要求。
太极拳的转圈还有个幅度大小变化的问题:其科学的变化程序为: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有圈意无圈形的无圈。此层为大起大落段可自由发挥。架势缓慢均匀。而招法上进行棚、捋、挤、按四种劲法的训练。
也常说明曰:身转。此阶段主要在练嵴椎,而腰跨为辅,也就是所谓的身法。其缠丝专重嵴背,每一招式,要求必自嵴椎上启动。而阳开阴闭,正反收发。手之与足,有时为了发动腰背之需要,手则虚悬,足则扭揑,应知绝非手足之常态。总之其诀要在以身领手,而有时手足亦反向要求身躯之拧转。至于内气,倘如已经有所存储,则开始试予引导,吸则收,发则呼。以活泛为诉求,勿强求,勿揠助 (三身转架)



四分:有两层含义,一即是柔筋拔骨的柔韧性训练'二是将每个动作华分解开,详细讲解每一动的详细要求'
分上、中、下三节,即根节、中节、稍节。臂为肩、肘、手,身为胸、腹、丹田,腿为胯、膝、足,要明三节。开时气要从根节起,中节随,稍节催;合时跟节领,中节、稍节随,周身四肢百骸合为一体。开时关节开,合时关节收。拳势从外形的要求转向体内筋骨与周身各个关节的分开、拔伸的训练,使四肢百骸松开,达到全套动作松柔圆活,此层要松腰转胯,柔筋拔骨,但不可拧臀、调腰和耸肩。拳势大分大开,招法上进行采、挒、肘、靠四种劲法的训练。四层开始练桩功,清气上升而为阴,浊气下降而为阳,并将上下分阴阳
用于拳势中,练习以意领气,上轻(清气上升),下沉(浊气下降)。规范拳架动作,圈开始变小,分清应处的位置和活动范围。如:两手互不过中线,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裆,要常守身体中心线,手要围绕嘴口,心口,裆口即不离“三口”脚要与手相随,寸要不夹不架;弓步膝不过脚尖,做到外三和。动作有些可快,以行意走气,练柔劲,暗劲为主。
亦曰四分;而四是四面八方之意。正好置诸于第四阶段,则係巧合。所谓四向分展,亦即是柔劲拔骨的训练要求。每一动作完成后,手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之架式不变,而躯干之筋肉关节,则作再伸展,甚至是极度伸展之努力。伸展非走直线,仍循圆弧,以追求缠丝之功劲;非徒外现之形像,实源内凝之契机。内气运使,则求通达于四肢。无论一动一静,应求内外合应。似无奔放挥舞之举止,而其实百骸肌髓,无不从事于精微繁複之动作。外务掤撑圆满,内求消息往还;立四体有限之姿,求八方极远之势。
这 四层动作缓慢柔和,统称文架。
五劲:经过三转、四分柔筋活节和以意领气训练之后,每练拳时有不发不快的感觉是说明已经到了此层,阴极生阳,要顺其自然要练习以柔促刚,可选些简单拳势抖发,随功力增长逐渐增加。要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全。拳诀有:“持大圈,盘软拳,柔筋拔骨两三年。柔劲出,刚要来。以柔促刚才劲拳”。何谓“劲”,劲是意与气相合向某一点催发出的一种内在的力量,也称“内劲”。内劲的产生,先以外带内,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其在体内运行自如。气由丹田而蓄,由丹田而发,发时腰裆劲快速及时的调动,使气由脚、腿、胯、腰、肩、肘、腕至掌或拳,意到气到,落点成刚。发劲时由于气先达两脚,速升至两腕,两脚会自然碾转,嚓嚓有声。由于气由丹田而出,劲发出声,周身抖擞,支撑八面。此层每个动作要练习发劲。套路中所发的柔劲包括手上的穿劲、搓劲、缠劲、合劲、崩劲、砸劲,臂上的裹劲、肘劲、靠劲,脚上的勾劲、缠劲、撩劲、跺劲、踢劲、蹬劲等。
别称恶形架。是指开始发劲,形像凶恶之意。这乃是“忽雷架”的小成阶段;必至乎此,始可以言武术。防身自卫,于是乎赖。换句话来说,第五,就是前面第一、二、三、四阶段的一个小结。前头的种种努力,迨如同千里来龙,正是准备到此结穴的过程。此阶段的太极拳,练来时快慢互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心手双畅。劲蓄时如盘马弯弓,劲炸处似炎天轰雷,浩乎沛然,不可或御!


(劲架)
六圪节:六层的基本功是训练内气走骨节,气敛入骨,节节贯穿,以气将各个关节催开,关节松开,才能圆转自如,行气如九曲珠,连绵不断,才能气通全身,周身一家。关节松开后,发劲的训练由五层单一发力,变为招势的连续弹抖发劲,或走三角劲,或走方圆,或练多角劲法。即一圈可连发掤、捋、按、挤或采、挒、肘、靠等四劲。其劲力特点是由内催外,要达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合了,才能“圆中有方”,内气鼓荡,劲由内换,所以折叠换劲神速,所发之力是短促的寸劲,也称圪颤或闪劲,发劲走方,蓄劲还要走圆,达到“内方外圆”此层是通往太极拳挨哪打哪的高深境界。
太极拳走弧线,划圆圈,以作缠丝,人人知之,习之,追求之。初用功时,唯方形之务去。所怕的正就是方愣,或是棱角,而唯恐不圆。因之,练到发劲之后,再来练习方劲之目的,在于填补圆形之不足处,填隙补缺,搜微抉隐,走极端,求死角,务使饱满充盈,无丝毫缺憾处也。此时拳势,如隻身匹马,陷阵杀敌,左冲右突,东西荡决。其拳势在方而不方,圆而不圆之间。迨如八愣大锤,言其圆可,见其方亦无不可。
七起:在外三合和内三合的基础上,要达到内外三合,即内、外同时三合,达到“六合”。练到手、眼、身、法、步周身一家,手是动作的主要招法。“眼”在内“体现内意”,在外“体现神领”,身要上中下三盘相合,又要行气如九曲珠,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内气鼓荡而有折叠,步在进退顾盼定中要与手法身法相合,如拳论所说:“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吹草”。因此,七层要练“八门五步”的配合,同时练习活步推手。拳势的特点是练内气的腾挪,两势之间相连的圈变得很小,七层每一个起动就是一个圪节,劲由地而起,折叠由内换,上招的发,也就是下招的起,即上招发劲的同时,气入地,地气的反弹,也就是下招的起,所以两招连发似惊雷。六层的发力是连续的短小寸劲,而七层则是化劲短促和发劲刚猛的追着打,一势连两招,甚至一势连三招,所以七起又称或亦叫做阴。太极之道,阴阳而已。此阶段之训练,则在阴柔一侧之再确认,再追求。练时务求轻灵,似无分毫份量,着物便化乌有,绝不抗拮争持。如水之柔,而可以坚如冰凛,腾如气蒸。水无定形,倚容器而定形像。器易则形变,器离则形沓,自身总不执着。一念勿起,随遇而应。不重肢体,而练其运行肢体之神经。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也。苟试描绘,则有如水墨绘製之人体。其外延线条,模煳欠清……笔锋上着墨虽不少,用水似亦多,落纸便生晕染,线条之内涵与外延互相扩散。而且,如此这般的图样,竟然还是动画,手足
躯干,一举一动时,则水份浸染墨汁,交映互蚀,叠来叠去,溶进溶出……比如一小垂手,则不唯手臂之水墨淋漓而下,就是身躯部分,也有烟云岚气,同向而趋;亦不能辨何者为身,何者为手矣。


落:落点成刚。神似扑鼠之猫,动如扑兔之鹰,触角灵敏,身体轻灵、敏捷,动作神速。在一些跳起的动作中,轻轻旋起,飘然落地,而发劲时,落点成刚,势如破竹,出手即招,动似江河之浩瀚,出招定势,又静如山嶽,能听彼之劲,洞察彼之动向,动急急应,动缓缓随,其练是听劲、连劲、随劲和整体劲、崩炸劲等所有的太极劲。
或唤作阳。太极之理,无阳不足以成物。是故,本阶段为对于阳刚一事之再淬锻,再推研。所谓落,在状其沉坠之劲。而沉坠非只下肢,尤非专门倚赖跺脚;而是全身四肢百骸,无一处不下沉,无一处不在找一个坠劲的状貌。淬炼阳刚,要意警神王,坚实精敏。斯可以如百炼精钢,杂质涤尽。如铁线篆,如铁骨花卉。骨外无筋,筋外无肉。练功时提领元神,操引其精。每一动作之完成,唯骨骼关节,节节贯串,一联串之联锁反应是赖。此时外现之圈绕淨化,内缠之运使精纯。劲气结合,入骱入髓。其动似小,其效实大;用技似直,而曲在其中。所谓阳刚泰初,劲来时如雷鸣云行;劲发时如龙啸雨降,扑地盖天地。
九自尊:以天地为一大太极,自身为一小太极,人在万象之中,做到以己为本,气入丹田,神益内敛,要练打坐入静,在大定中提高心性,做到动静兼修,静功打坐,动功练拳。拳从起势开始,每势圈变小,沾、粘、化、打、发,在一小圈中完成,势发寸劲,拳打卧牛之地。如拳论中所言:“脐下三寸为丹田之府,辫根为顶劲之府,气行于周身,归于丹田之府。体现阴阳相合人难见,忽然四两气,能打八动千斤。”完成七起八落后,可出师授拳,教学相长,教拳中“拳练一势精”,进一步提高自身对拳势、拳理的理解。此层更加突出随意性和主观能动性,拳架套路就象一只船,渡河后,就去船而行,向更大的空间发展。练功时,或做,或站,取一受拳势,想敌从身任何地方攻击,则做相应的防守与反击,就此练习挨哪哪打,就地生阴阳到高层技击,要练到无处不化打,周皆是手,处处都是拳的高深境界
此处所谓阴阳,似指再作阴与阳之调和、调度而言。其比例偏重因人而殊;技巧方式,视人而异。阴阳的理论,不但要运用太极拳上,而尤要能落实在学习太极拳的如此如此之人身上。夫然后,拳为我用,阴阳在握;太极的哲理,才真正有所着落。其所追求者,正是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之证验境地。
十朝:代表阳刚,即功夫达到炉火纯青,随心所欲,刚柔相济,阴阳合一,一动一太极,一寸一阴阳,寸劲可发人于丈外,要一尺有一尺,要一寸有一寸,发放自如,周身上下内气充沛,已接近太极,势如炮药,接触激发,其动如雷鸣闪电,忽然而至,大有不及掩耳之势,具有强大的反弹力和抖擞力,犹如行进中的车轮,用物品击之,反弹而出,整体几乎混元也以意在先。将拳术向更高层次境界提炼。此层在追求形迹更小以至无形打人,出神入化的工夫,还可以练五功即行功,站功,做功,卧功,睡功,无处无时不练功,处处是拳,处处是太极。
太极:想即是阴阳和谐,至于理想的“周身无处不太极”之大成至善境界。非唯配置合宜,亦且周流迴环,因时变化,随势反应。不求不抑,自然而然。柔似弱水,坚如泰山。捉之无形,触之无物。神化无端,莫可名状。必勉强而揭举之,斯谓:太极。
练到此层技击已天下无敌.
十一哲:归于老子哲学,归于道。反朴归真,练入化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而入道,修炼心性,修身养性,开发身体潜能,开发智慧。练拳也是修炼,武拳文练,拳已没有起势到收势的俗套,势无定势,招无定招,无形无象,拳已入无极、入道,自由随机性地变化万千,而道是“有、无相生”的,“无拳、无招、无形、无象、一片神形”,但随机可变“有拳、有招、有形、有象、一片身形”,此为“道肇生化变无穷”,达到“以道演拳,以拳显德”的绝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式太极拳圈运动
太极拳理 ‖ 太极拳五层功夫阐释
张茂珍先生论“圆圈”运动
????陈式太极拳圆圈应注意的要点??
论太极拳盘架
陈氏太极丹田内转功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