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缠闭门功系列集合

缠闭门秘功之烂缠丝----彭程 

缠闭门简介
  
  缠闭门,又叫化门,为峨眉八大门(洪、会、字、化、杜、岳、僧、赵)之一。缠闭门自祖师杨德三传承至今,已达三百余年。清雍正年间,国家虽已基本稳定,但满汉民族矛盾犹存,不少汉族义士纷纷反清复明,杨德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杨德三自幼饱读诗书,兼习少林拳功,闻武当内家拳神奇玄奥,遂拜武当高道习练内家拳剑。尽管从习多年,但因根基少林,仍未得内家拳之梗概。一日,他在武当山间偶逢蛇鹤相搏,鹤攻尾,首来救;鹤攻首,尾相连;鹤击中,首尾援。灵蛇剽骁游逸,缠绕曲回,以静制动,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德三观之良久,心胸豁然开朗。于是乎,在武当道士精心指导下又苦练多年,蛇的“缠绕化解”,和鹤的“鹤嘴连击,引进落空”之技融入其中,自创缠闭门(烂缠丝秘功)。后来,杨德三委身供职于清禁军,任禁军教头,白天教习武艺,夜晚联络各方反清义士,密谋反清。不慎消息败露,遭朝廷捕杀,他只身击退多名大内高手,杀出紫禁城,隐姓埋名,流落于江西、四川等地,潜心研习武学。他在江西传艺黄益川,黄传四川魏三峰(又名魏三炮)、杨为善(大足)、钟文任(广安),魏传李厚庵(又名李八爷,合川人),李传丁遂良、江步云,丁传王寿亭(武胜)、周金山、丁质彬、王仲山,王寿亭与王仲山又从学于江步云。后来,王寿亭、王仲山又传王者师等人。在缠闭门先辈的精研传承下,加上明清及民国武术的大发展、大交流,再加上巴蜀得天独厚的人文文化影响,缠闭门之术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又因地域风情各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缠闭门支脉。
  
  目前缠闭门在四川约有七支,师承脉络较为清楚的有三支,均为黄益川传授。第一支为合川派系,由丁遂良传丁质彬传丁俊才、王德亮,丁遂良又传潼南丁家坝丁星五,递代传习,繁衍至今,他们以缠丝拳为主,极重缠绕化解之法。第二支为大足派系,由杨为善(又名杨白毛)传大足县龙水镇何世福、尹思宾、游学中等人,何世福传陈世兴、陈世福、陈世伦,陈世伦传陈开云、陈亚军、郑三级,陈开云授徒较多,主要在大足一带。大足派系套路种类较多,但多数套路短小精炼,较重硬功。第三支为广安派系,主要由王寿亭、王仲山传出。王仲山传王者师、李兴成、李宝成。早年王寿亭在成都打擂曾荣获银奖,以一双铁锏鲜逢敌手,后开场授徒,让缠闭门武功广为流传。广安派极重内功,讲究武医结合,拳套以缠丝拳、大小十字拳、烂缠丝、三十六闭手、六肘、翻子、六合等八套拳为基础。广安派还有杜家与悦来场马家。杜家李定国传于李毅立,李毅立传邹德发、彭程,杜家以步法轻快为特色;悦来场马家传赵子虬,以三十六闭手为主,彭程又学于赵子虬老师。目前,缠闭门掌门信物和拳谱均在广安派系手中。缠闭门在四川尚另有四支,但师承脉络欠详。一支由清初朱剃头传出,主要在垫江一带传承;一支由邓跃龙传徐世全,徐传技于阆中各地;一支在绵阳、内江;一支在涪陵,据说是由清咸丰末年的刘聋鼓传出。
  由于缠闭门祖师杨德三先学少林,后习武当,加上缠闭门与松溪派经常交流切磋,又多有仁人志士,济世良医,因而,缠闭门包罗武、医、易、道、佛、儒诸家为一体,武学风格独特,技法神奇。其总歌歌诀:搭手即吞迎,封逼忙进身;变化随身滚,虚实要认真。而从赵子虬老师的歌诀中,我们已可看出,其出手划圈,出脚走边;踢腿带钩,铲拳带弹;拳掌多变,峰肘连环;打拿跌摔,虚实相间;以力为本,以快为上;以脆发劲,以柔克刚;以活为主,以巧胜强。在手法上多剽手、登掌、虎爪、闭手等等。步型上多弓箭步、半马步。步法上多追步与圈步,技法上以刚破柔,以柔克刚,从而刚柔相济,攻防一体。既有“踏洪门、逼中宫、以步催人、以步击人、以步发人,拳打一条线,一撒周身皆是手”等特点,实战中常以正步缠丝登掌为基础,辅以阴阳、五行、八卦之手法,和十二散手、袖里藏针等技巧,“拳打八方,腿扫六路,一撒通身皆为手,周身无处不弹簧”,应付群攻,至善至妙,从而形成了与其他门派截然不同的显著特色。非但如此,缠闭门功法神奇,常辅以药功,其中罡气法即为典型的道家周天功法,它以《道德经》、《黄帝内经》和《易筋经》为根基,辅以培元内壮丹、添火丹等药功,再配合补天锁阳功(类似于漏尽通),可较快地打通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等,从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缠闭门先辈还认为:“练武不练药,到老病陀陀(四川方言)”,鉴于此,缠闭门要求门人学习中医内、外科骨伤科,满蒙二医之伤科,并辅以道医食疗,练功,养生。现缠闭门流传下来的拳械功夫主要有缠丝拳、烂缠丝、缠丝烈马拳、缠丝盘龙拳、缠丝连环拳、红缠三十手、缠丝真诀、八步缠丝、六合缠丝、大十字、小十字、大练桩、小练桩、十四手、翻连环、反抢连环、七星扣、九子连环捶、十二时辰,六六拳、六肘、十六肘桩、三十六闭、滚龙桩、十八烂、太乐、连成、四门桩、四门拳、水擒十字拳、官音扫殿、遁龙桩、燕青拳、引闪、青龙拳、四象拳、梅花三十手、子午单刀、凤尾钻花刀、回马双头枪、虎头枪、梅花七星剑、太极龙行剑、三拦棍、子午棍、霸王鞭、缠丝鞭杆、扭丝盘龙鞭枪棍、南阳大刀、子午双刀、缠丝连环锏、流星锤、八卦流星拂(尘)、二人对练(一打一)、一打二、一打三、桶子功、太子劲、总缠、绵掌、霸王肘、练功十八法、打草龙桩、十八练功法、混元一气阴腿功、阎王膝、铁桥手、金刚手、童子功、铁布衫、十二段锦等等,还有许多符篆治病与练功等方法。目前,缠闭门武功主要流传于广安、南充、重庆、合川、大足、绵阳、内江、达县等地。
  
  烂缠丝功法动作图解
  
  烂缠丝是缠闭门入门套路,它式势相承,环环相扣,首尾相应,动作紧凑。它讲求避实击虚,以打为主,一气呵成。极重攻防,对于武术基本劲力的形成极有帮助。平时习练,缠闭门传人常打十二个来回,故又有十二烂缠丝之谓。烂缠丝整体套路不长,步型多为“之”字步,难度不大,易于掌握。
  一、起式:身体直立,双足并拢,头往上顶,有如绳悬,项要竖直,闭口,上下齿轻合,下颌微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坠胯,凝神注目,平视前方。双手臂自然下垂,呼吸自然,双掌贴于两大腿外侧,精神饱满(如图1)。

   两手掌于小腹前相合,上提于胸前,掌心朝上,两手中指相对,约距寸许,两小臂与地面平行,目视两手(如图2)。两手掌翻转成掌心斜朝外,右掌变拳,两手向外撑,左掌覆于右拳面,环抱于胸前,距前胸约10~20厘米。双上臂和小臂略与地面平行,自然弯曲呈弧形。注意实腹畅胸,气沉丹田,目光注视前方(如图3)。
  要点:整个动作圆贯灵活,注意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沉肩坠肘,实腹畅胸,气沉丹田。要有气定神闲,精神饱满,让人大有一动无有不动之感。
  用法:此为抱拳之礼,系礼仪性动作。具体涵义是:右手握拳,象征“五湖”,亦象征“武力”。但左掌覆右拳,明示有武不用武,非万不得已而用之。左掌象征“四海”。四指并拢,象征“天下武林同道是一家,共同担负起振兴中华武术的重任”。拇指弯曲,象征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永无止境。每一个习武者都应以健康的心态去学武,并容纳、吸收他派武技,永远勉励自己孜孜求学,努力超越自我。两臂弯曲与身体呈一圆形,象征“武术赖以产生的根源或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即中华古代传统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抱拳礼在技击上有两种功用,一可用来脱抱腰,是一招极为漂亮的脱打技法(当敌两手把我双手臂及腰抱住时:两手臂上抬的同时进步,反手击敌裆,破解之速只在瞬间。当敌两手环抱我腰时,我双手向后抓敌头发或抱敌头向上向前扛摔,自然破解,化险为夷);另一方面,它还是一招绝佳的守式,可阻挡中上盘的一切进攻。它变招快,挡后即可快速进攻。
  二、左开弓手:接上式,左脚横开一步,下蹲成半马步,稍向左扭转,重心偏向右脚,两手相交于胸前,左手在外呈格挡式,右手藏于内,两手心朝内,两手略与口唇同高,距脸面约10厘米(如图4)。身体继续向左拧转成胸口朝左,由半马步变成左弓箭步的同时,左手挑格后变拳回拉于左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后,右手变拳前冲,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拳与肩同高,拳心朝下,拳眼朝左,目光随手转,注视前方(如图5)。

  要点:开步与双手交叉护面同时进行,腰向左扭转90度,扭转时右脚跟蹬地,力发于足跟,主宰于腰,由胯而腰而肩达于手。其腰马合一,形成整劲,全身之力凝聚于拳面。右拳前冲时,左拳回拉,势如射箭。两手、两腿、脊柱以及左手右腿、右手左腿形成五张弓,蓄劲而发,五线对挣。
  用法:左手挑(格、拍)对方攻来之手,右手出拳冲击。
  三、右开弓手:接上式,腰略微向右扭转成吊马步,重心偏向左脚,同时,右拳变掌收回,左拳成掌附于右掌内侧,两掌心朝内,与脸面同高,距脸约10厘米,目视前方(如图6);腰继续向右扭转成胸口朝右,由半马步变成右弓箭步的同时,右手挑格后变拳回拉于右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后,右小臂与地面平行,在格挡、回拉时,左手变拳向前冲出,拳心向上,拳眼朝右,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力达拳面,目光随手转,注视前方(如图7)。
  要点:身体拧转时,双手回护于脸前,注意头有向上顶,而脊柱有挺拔之意。当左拳冲击,右拳回拉时,应有内守外撑之意。同时,借助两足蹬地,腰部扭转之力,从而全身劲力合一,自足-踝-膝-髋-腰-肩-肘-手,顺达发出,力达拳面。
  用法:左右开弓手为缠闭门中典型的练劲之法,又是缠闭门的基本实战姿势,灵活多变,可攻可守。在四川,称技击为扁挂,即“扁身对敌,包罗万象”之意。又有“拳打一条线”之说。左右开弓手双足不动,仅凭腰身拧转即可拳打一条线,应敌于四方。扁身对敌,如敌在左或者右,你可转向左或右,双手护于体前,即成散打的格斗姿势;如敌在后方,步型不变,唯应向左转,冲拳向后方即可。
  四、天星手:接上式,左脚从右脚内侧成圈步(约为90度的圆弧路线上滑进)向前滑上步,成左弓箭步的同时,左拳随前滑之势奔前冲出一拳,拳同肩高,右拳不变,目视前方(如图8)。

  要点:在整个动作中,头颅应在同一水平,左脚贴地而行,左拳随前滑而向前冲拳,力由右脚跟-右踝-右膝-髋-腰-左肩-左肘-左腕-左拳,顺达发出,力达拳面。
  用法:天星手式为典型的不接触打法。因为峨眉拳古时有玉女拳之称,蜀人或女子力小,所以提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接触打法,在对手出拳时,避实击虚,运用灵活的步法,把握战机,从而击中对方要害。当对方向我进攻时,我利用圈步闪开对方正面攻击的同时,左手出拳击向对方面部、咽喉或胸部。
  五、袖里藏针(一):接上式,右脚从左踝内侧向前过步成右弓箭步的同时,右拳变仰拳(拳心向上)从左肘下方穿出拧钻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冲击,力达拳面。左拳在右冲拳时,向左格挡并回拉于左腋胸前,左小臂与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如图9—10)。
  要点:左手回拉、格挡与右脚上步,右拳穿击通顺连贯,并注意裹身拧腰送肩的同时,头上顶,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冲,左拳拉,左脚蹬,右脚撑,全身整劲合一,力达右拳面。
  用法:袖里藏针为缠闭门典型技法之一,左手格挡敌之拳脚,右手随右脚逼敌洪门时,沿敌之手穿击敌腋、胸、喉。
  六、袖里藏针(二):接上式,左脚从右踝内侧向前过步成左弓箭步的同时,左拳变仰拳从右肘下方穿出并拧钻成俯拳向前冲击,力达拳面,右拳在左冲拳时向左格挑后回拉于右腋胸前,右小臂与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视左拳(如图11、12)。
  要点:右手格挑、回拉与左脚上步和左拳钻击通顺连贯,并注意裹身拧腰送肩的同时,头上顶,臀下坐,脊柱挺拔,左拳冲,右拳拉,右脚蹬,左脚撑,从而全身整劲合一,力达左拳面。
  用法:奔敌洪门,格挡冲拳,为放长击远之法。
  七、袖里藏针(三):接上式,右脚从左踝内侧向前过步成右弓箭步的同时,右拳变仰拳(拳心向上)从左肘下方穿出,拧钻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冲击,力达拳面。左拳在右冲拳时,向左格挡并回拉于左腋胸前,左小臂与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如图13、14)。

  要点:左手回拉、格挡与右脚上步和右拳穿击通顺连贯,-并注意裹身拧腰送肩的同时,头上顶,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冲,左拳拉,左脚蹬,右脚撑,全身整劲合一,力达右拳面。

  用法:抢洪门、逼中宫格拦冲拳,为防守反击之法。
 八、闭手:接上式,左脚从右脚内侧滑步向前向左成虚步,重心在右脚,双拳同时变掌回护于胸前,掌心斜朝上,两手环抱于胸前,两手距胸约5厘米,随即重心前移,右脚向前过步成高马步,双拳成立掌向前推击,掌心朝前,两手相距约5~10厘米,掌与肩同高,沉肩坠肘,两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眼随手转,目视前方,力达掌根(如图15、16)。
  要点:左脚上步时,双手护于胸前,俗称守中,为守式,蓄劲。右脚上步时猛力向前推击,为攻势,发劲。蓄劲时如熊出洞,发劲时如饿虎扑食。
  用法:此式主要用于推击对方。当敌向我进攻时,我双手压住敌之双臂,并抢敌之洪门,两手以掌根推击敌方胸膛,使敌跌翻在地。
  九、斗手:接上式,左后转身180度,重心前移至左脚,变为左弓箭步,头向后转的同时,左掌向上向后格挡,位于头前上方,拳心斜向上,拳眼向下,在转身时,右掌变爪向上向前弧形撩出,爪心朝前,与腹同高,肘略弯,目视前方(如图17、18)。 
  要点:转身时,右脚蹬地,同时腰身拧转,头随腰而自然转动,而两手随拧转之势格挡、撩击。
  用法:斗手又称撩阴手,主要用于撩抓敌之裆部。
  十、探囊手:接上式,右爪抓握成拳回拉,拳心向上,回拉于上腹前;同时,右脚上步提于左脚内侧,然后继续上步成右弓箭步,并随上步之势,右拳向左旋转成拳心向下,并向前下冲拳,拳与腹同高,左掌变拳向左拉于左腋胸前,左肘尖斜朝后上方,左小臂与右手臂基本平行在一条直线上,目视前方(如图19、20)。
  要点:在右爪抓握时,右掌根应略向前送,而五指用力抓握,力达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拇指自然合于中食二指上,抓握后自然旋腕使拳心向下,随上步之势,借左脚后蹬之力斜下冲击。
  用法:探囊手为斗手的延续,在抓住歹徒之裆部后用力捏,使歹徒裆部受损,并撕扯掉,为最为歹毒之法,以前非入门弟子不传授其具体用法,望习者慎,非遇罪大恶极之辈不施之,非在本身生命危险受到极度威胁时不用之。
  十一、洗面手:接上式,右脚向左前方盖步,两脚交叉,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同时,右拳变掌以逆时针方向向上向左前砍击,左拳变掌以顺时针方向从左肩向右肩、头部划弧,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右掌心朝左前方,左掌心朝内,两手交叉位于脸前,眼视左方,两手继续划弧,左掌成翻背掌向左摔击,掌心朝上,略比头高,右掌向下向后撑,掌心朝下,拇指朝前,眼视左手(如图21、22)。
  要点:盖步与两手划弧击敌、护面应同时进行,眼随手转,护面同时蓄劲,左掌翻背摔击时送肩,力量顺达。
  用法:用于左侧的袭击,右手拍挡,左掌反击。
  十二、挂手:接上式,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高弓箭步,左掌变拳,拳心朝上、朝内,右掌变拳从后、前、左划弧格挡于体前,双臂交叉于胸前,右拳在下,左拳在上,左拳附于右拳后,并且随划弧之势,右拳旋转成拳心向上(如图23)。

  要点:随上步之势,右拳向左格,并有向下压,向前撑之劲,左手隐于右手,可守可攻。注意含胸拔背。
  用法:用于格挡、阻截对方之进攻。
  十三、造拳:接上式,左脚向前滑步,右脚随前滑之势跟进上步的同时,左拳向外,向前下格挡并变成俯拳(拳心朝下),在左拳格挡时,右拳同时变俯拳向下外拍拦,随即右拳从下向上,从左腕背侧钻出,略与鼻高,钻拳时,右小臂顺时针旋转成拳心朝上,双臂自然交叉于胸前,距胸约20厘米,眼视前方(如图24、25)。
  要点:左、右拦击时,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前撑后拉,左拦右拉,前钻后拦,力量对争。在击、造拳时,腰应先向后右转,然后再向左转,注意拧裹吞吐。 
  用法:用于前手拦击,后手击打敌面及下颌,并可变式用于拦击敌之摆拳,该式劲力复杂,应用心体会,如果练过形意拳的则不难明白,它几乎包含了形意拳的钻、炮、横三种拳式及劲道。
  十四、奔雷手:接上式,右脚从左脚内侧向前过步成右弓箭步;同时,左拳向后回拉于左腋胸前,右拳外旋并向前冲击,力达拳面,拳与肩同高,拳心朝下,拳面朝前,左手臂与地面平,眼视前方(如图26)。
  要点:回拉及前冲拳时,应用心体会两臂旋转之劲,要有外分、前冲、后拉而劲力合一之意。此式应猛,但劲力短促,在右拳冲时,左脚蹬,从而力发足跟。
  用法:此式为硬打硬进之势,穷追猛打,直奔胸膛。
  十五、回身洗面手:接上式,右脚向后盖步,两脚交叉,左脚位于体前,右脚位于体后;同时,右拳变掌以逆时针方向从前向上向左前砍击,左拳变掌以顺时针方向从左肩向右肩、头部划弧,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交叉位于脸前,把面护住。两掌继续划弧,左掌成翻背掌向左摔击,力达掌背,掌心朝上,略比头高,右掌随左掌摔击之势向下,向后撑,掌心朝下,拇指朝前,眼随手转,目视左手(如图27、28)。
  要点:撤盖步与两手划弧拦击、护面应同时进行,摔掌时力量应顺达。
  用法:用于后方的袭击。
  十六、挂手:接上式,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高弓箭步;同时,左掌变拳,拳心朝上、朝内,右掌变拳从后、前、左划弧格挡于体前,双臂交叉于胸前,右拳在下,左拳在上,左拳附于右拳后,并且随划弧之势,右拳旋转成拳心向上(如图29)。
  要点:随上步之势,右拳向左格,并有向下压,向前撑之劲。含胸拔背,左手隐于右手,可守可攻。
  用法:用于格挡、阻截对方之进攻,还可用手肘摆击敌头面部。
  十七、造拳:接上式,左脚向前滑步,右脚随前滑之势跟进上步,左拳向外、前下格挡,并变成俯拳(拳心朝下),在左拳格挡时,右拳同时变俯拳向下外拍拦,随即右拳从下向上,从左腕背侧钻出,略同鼻高,钻拳时,右小臂顺时针旋转成拳心朝上,双臂自然交叉于胸前,距胸约20厘米,眼视前方(如图30、31)。
  要点:左、右拦击时,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前撑后拉,左拦右拉,前钻后拦,力量对争。在拦击、造拳时,腰应先向后右转,然后再向左转,注意拧裹吞吐。
  用法:前手拦击,后手击打敌面及下颌,并可变式用于拦击敌之摆拳,该式劲力复杂,应用心体会。造拳后还可变为坠肘之式以肘尖顶击敌之胸部。造拳类似于拳击的勾拳。
  十八、奔雷手:接上式,右脚从左脚内侧向前过步成右弓箭步,左拳向后回拉于左腋胸前,右拳外旋并向前冲击,力达拳面,拳与肩同高,右拳心朝下,拳面朝前,左手臂与地面平,左拳心朝下,眼视前方(如图32)。

  要点:回拉及前冲拳时,应用心体会两臂旋转之劲,要有外分、

前冲、后拉而劲力合一之意。此式应猛,但劲力短促,充分体现冷、脆、快、猛的风格。在右拳前冲时,左脚蹬,从而力发于足跟。
  用法:此式为硬打硬进之势,穷追猛打,直奔中堂。
  十九、袖进而藏针四:接上式,左脚从右踝内侧向前过步成左弓箭步,左拳变仰拳从右肘下方穿出,并拧钻成俯拳向前冲击,力达拳面,右拳在左冲拳时,向左格挑后回拉于右腋胸前,右小臂与地面水平,拳心朝下,目视左拳(如图33、34)。
  要点:右手格挑、回拉与左脚上步,左拳钻击连贯,并注意裹身拧腰送肩,头往上顶,臀往下坐,脊柱挺拔,左拳冲,右拳拉,右脚蹬,左脚撑,从而全身整劲合一,力达左拳面。
  用法:奔敌洪门,格挡冲拳,为放长击远之法。
  二十、袖里藏针五:接上式,右脚从左踝内侧向前过步成右弓箭步,右拳变仰拳(拳心向上),从左肘下方穿出拧钻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冲拳,力达拳面,左拳在右冲拳时向左格挡并回拉于左腋胸前,左小臂与地面水平,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如图35、36)。 
  要点:左手回拉、格挡与右脚上步,右拳穿击顺畅连贯,并注意裹身拧腰送肩。注意头往上顶,臀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冲,左拳拉,左脚蹬,右脚撑,全身劲力合一,力达右拳面。
  用法:袖里藏针为缠闭门典型技法之一,左手格挡敌之拳脚,右手随右脚逼敌洪门时,沿敌之手穿击敌腋、胸、喉。
  二十一、左开弓手:接上式,左脚向左、向后横扫划弧90度成左弓箭步的同时,左手搂膝护住左下盘,右拳收于右胸前,腰向左拧180度,右拳随腰部扭转之势向后冲,后变为前冲,方向倒转180度,与右拳冲击方向相反,左拳反方向回拉,边达右拳面,左手臂与地面平,左肘尖朝后顶,眼随手转,目视前方(如图37、38)。
  要点:此式暗藏扫腿、搂膝,左手回拉,右手冲拳同时进行,而整个动作顺畅连贯灵活,注意重心转换。
  用法:此式主要用于应付侧方、后方敌人,或用于扫敌之腿。
  二十二、右开弓手:接上式,腰略向右扭转成半马步,重心偏向左脚,右拳变掌收回,左拳变掌附于右掌内侧,两掌心朝内,与面同高,护于脸前,距腰约10厘米,眼视前方(如图39);腰继续向右扭转成胸口朝右,由半马步变成右弓箭步;同时,右手挑格后变拳回拉于右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后,右小臂与地面平,在格挡、回拉时,左手变拳向前方冲出,拳心向上,拳眼朝右,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力达拳面,眼随手转,目视前方(如图40)。
  要点:身体拧转时,双手回护于脸前,注意头向上顶,脊柱挺拔。当左拳冲击,右拳回拉时,应有内守外撑之意。借助两足蹬地,腰部扭转之力,从而全身劲力合一,从足—踝—膝—髋—腰—肩—肘—手顺达发出,力达于拳面。
  用法:左右开弓手为缠闭门中典型的练劲之法,同时又是缠闭门的基本实战姿势,此势灵活多变,可攻可守。
  二十三、收势:接上式,左脚向右脚并拢,直身站立,两手环抱于胸前,两手臂自然弯曲成弧形,左掌覆于右拳面上,两手距胸10~20厘米,两手掌下垂放下,自然位于两大腿外侧,成直立式(如图41、42)。


  要点:左掌自然覆于右拳上,头往上顶,立身中正,引气归元。
  用法:收势还原,也可用于拦截敌之进攻。 

缠闭门功系列之金刚手----彭程

     金刚手为缠闭门中练习掌、指的内硬气功法,属于硬中带软的外功。它通过练气、练力,并通过特殊的方法练出惊人的速度及特殊的手感,再加劈手外操,让掌面、掌指、掌根、掌背、手掌小指侧及手掌拇指侧均被练到,功成后其硬度超出常人的想像,犹如铜浇铁铸一般,所以又有六阳金刚手之称。

      它虽以阳刚之劲,外功、硬功为主,但功深之日,又自然练成阴劲,有内外结合,硬中带软,手上的杀伤力、穿透力惊人等特点,在具体实战中不仅令敌骨断肉裂,且击人焚内,伤人内腑。鉴于其威力惊人,功成者千万别在朋友中乱试,即使是敌人,非罪大恶极之辈,也不可出手伤人,以免后悔不及,留下人间憾事!         在具体操习中,金刚手以“站、走、推、磨、击、洗”六字诀为根本,整个手掌,方方均练到,从而练成超常的力度、硬度、速度,功后不仅无其他铁砂掌手掌茧花重重、肌肉僵硬之流弊,其手掌还如同棉花一般,并且威力还明显优于其他掌功。下面简述其功法(由于指功难练,如不练到相当境界,无多大实用性,所以本篇略)。
  一、培元桩:

    1、微微活动身体,心平气和,面南背北直身站立,两脚横开略比肩宽,足尖朝前,足心涵空,两手下垂自然贴于两大腿外侧,百会上顶,下颌微收,沉肩坠肘,两眼似闭非闭,自然呼吸,舌抵上腭,牙齿轻合,从头、颈、肩、胸、腹、髋、大腿、膝、小腿、踝、足依次放松(如图1)。松后接做下式。

  2、两手抬起如同抱球状,环抱于胸前,松肩坠肘,手略与肩高,掌心向内,掌指相对(略隔尺许),十指分开,同时两腿下蹲成高马桩,足尖朝前,两足平行,足心涵空,立身中正,重心落于两足中线上。头顶项竖腰直,似乎头有绳悬,股有锥刺,臀部向下坐、向内敛,腹常圆,腋常虚,全身舒展,而微有挺拔之意。呼吸自然(在此基础上再求细、长、静、匀),面部似笑非笑,气静神怡,两眼睁开一隙,眼望远处景物,似轻雾所遮,隐约可见,并凝神静听极远处细小的声音(如细雨轻下、清风拂树的声音,乃至小草发芽的声音等),并且又一片祥和之意(如图2)。如此站立数十分钟,起初可由5分钟开始,以后时间逐渐延长,自可感到与天地合一。完毕,缓缓站立还原(如图1),以两掌心轻揉两膝数十圈,缓行数步,引气归元即可收功。

  二、佛光普照:

    1、承接上式,腹式逆呼吸,吸气时,双手翻掌成掌心向上沿腹胸向上捧起,如同手捧白云一样,并意想丹田之气随捧起双手直上胸上部(如图3),呼气时,双掌翻掌成掌心向下沿胸腹向下轻按,如同按水中浮木一样,同时意想气由胸部直沉丹田,并提肛收阳(如图4)。

  2、口微开,从齿隙间吸气,伴随“嗤”的一声,两手向左右分开,掌心朝上,向上捧起,意想把天地日月之精华捧起并直贯头顶人体内(如图5),至掌指斜朝上,掌心向对时,以口吞气(如同咽茶一样),并伴随捧起人体内之精华之气直下丹田,同时,两手向下拉,当拉至腹前时闭气(如图6),闭气后,全身肌肉绷紧,含胸拔背,脚趾抓地,提肛收阳,怒目圆睁,如同分开两座大山一样(如图7),至不能再分时,缓缓放气,并放松站立还原。重复上式36次。

  三、双龙齐飞:

    1、向左转成左弓步,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腹式逆呼吸,吸气时,两掌掌心向下,两臂向上抬起,如同掌心吸附—球状物,同时意想气由丹田向上随两手沿胸部运行(如图8)。两手抬起至眉高时停住,呼气,并双掌向下按,如同按水中浮木,同时意想气由胸部下沉丹田,并提肛收阳,至两手下按至腹前时停住(如图9)。

  2、口微开,从齿隙间进气,两手成虎爪向上胸前交叉,吸气末时,吞气一口直下丹田,同时两爪向下分拉至腹前(如图10、11),闭气,全身肌肉绷紧,含胸拔背,脚趾抓地,用力提肛收阳,怒目圆睁,如同拉回向身后狂奔的怒马一样向前拉(如图12),至不能再闭再分时,缓缓放气,放松还原,重复36次。

  3、右与左同,36次。

  四、饿虎觅食:

    1、转体成面南背北,腹式逆呼吸,吸气时,两手以丹田为中心向两侧拉开,同时意想丹田之气随两手拉开之势而充塞整个宇宙(如图13),呼气时,两掌向丹田合拢,并意想丹田与宇宙融合之气向丹田集中浓缩为鸡蛋大小(如图14),提肛收阳。

  2、以鼻吸气,同时,两腿下蹲成高马桩,两拳环抱于腰间,拳心向上,双眼朝前平视,精神饱满(如图15),随即猛然喷气,两拳变掌(掌心相对)如剑一样向前插击,同时振动鼓荡丹田,意想把前面的山壁洞穿一样(如图16);吸气,两手自然左右分开,手肘略屈,闭气,全身肌肉绷紧,脚趾抓地,含胸拔背,提肛收阳,怒目圆睁,两手肘臂内夹,意想把前面的两根平行钢棒夹弯夹断(如图17),闭气5-8秒后,缓缓放气,站立放松还原,重复上式36次。

  五、铁牛耕地:

    1、在一个子整地面或练功床上,以两手掌掌面、两脚尖触地成俯卧撑状,惟臀部向后弓挫,凸起,腹部内收,两手掌略同肩宽,脚尖并拢,双上肢下肢伸直与躯干及地面成一四边形(如图18)。

  2、腹式逆呼吸,呼气时,两手臂弯曲,胸部、腹部贴地面向前一滑而过,同时,双足蹬地,躯干、双下肢与地面成水平,并意想气从丹田直贯双掌(如图19)。

  3、吸气,双掌用力推地,与此同时,胸部、腹部抬离地面,臀部后坐,还原成图18式,并意想气从双手掌回归于丹田,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初作十余次即感腰酸痛,双臂疲软,气往上涌。随着功力加深,能作百余次则易掌为五指腹、五指尖、三指尖(拇、中、食)触地练习。

  要点:要脚踏实地进行有效地练习,千万不要为了省力而偷懒取巧,在具体练功中,尽量调息,心平气和地练习,练完后应活动上肢,并应做快速冲拳进行。这样让练力量、练速度交替练习,才不会使肌肉变僵,从而练出爆发力。

  六、蝎子游墙:

    立于室内平整并宽大的墙壁前,俯身呼气,排出体内浊气后,双掌触地,距墙尺许,两脚向上翻,成倒立势贴于墙上,头上仰,目下视,两臂伸直(如图20)。意守丹田,两掌交叉向左或右平行移动,来回往返数趟,如同侧身走路一样,至气涌力疲时站立还原,此式可分几组进行。站立还原后,应轻揉双目。对于体弱不适时或闲时可练下式辅助功。

  辅助功:双拳以肩同宽拄地,脚尖并拢,腰背挺直成俯卧撑状,两臂撑直拄地,如此坚持十余分钟,意守丹田。另可独臂侧撑,同上式,时间越久越好,至力疲腰酸时还原。

  七、蜻蜒点水:

    找一平整且光滑地面,两掌撑地成俯卧撑状,注意头、颈、腰背、下肢成一直线,力贯两掌,腹式逆呼吸,呼气时,双掌用力推地面,但肘部不要弯曲,仅借双掌、双腕之劲,使两掌离开地面,如同直膝跳高一样,上身在双掌用力下跳起,然后双掌自然落于地面,注意呼气时应振动丹田;吸气,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随着功力加深,可抬离双脚如前练习。初练时双掌撑离地面较近,但随着练习日久,只要双掌一用力,双掌及上身如同跳高一样跳起,这时,手掌的爆发力惊人(如图21)。

  八、老牛拉磨:

    找一沙地,以右掌触地,侧身撑立,左手自然贴于左侧大腿处,双下肢、躯干、头、颈成一直线,自然呼吸,以右掌为圆心,双脚在地面圆形绕行,力贯掌跟,如此18圈、36圈、72圈绕行,然后换左掌练习。此式表面看十分简单,但依法练习周余,即感双掌劲大力整,掌根、腕部劲力十足,且可磨练手掌皮肤,为劈手功打下基础(如图22)。

  九、金刚推击:

    找一粗壮竹子或自作一有弹性的木板植于地下,人立于竹子或挡板前,成右弓步站立,右掌按于竹子上,力在掌根,先吸气蓄劲后,再呼气发劲,向前推,竹子弯曲一些,手掌挺住,再吸气,然后呼气在向前推竹子,使竹子更弯曲一些,如此练习数分钟(如图23)。

  十、铁掌寸劲:

    面对墙壁直身站立,距墙壁约手臂长许,墙上与肩高处挂一张黑狗皮。精神饱满,头顶,项竖,腰直,足趾抓地,足心涵空,腹式逆呼吸。吸气时,双手十指尖按于狗皮上,手指高度同肩高,掌心朝墙,十指朝上,双手成虎爪式,吸气末时喷气,双足蹬地,振动丹田,以肩带臂,双掌根猛力向狗皮击去,在掌跟向前击时,十指向后仰,如同按掌一样,惟发劲快、狠、准、猛,同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双掌,应有击倒墙后敌人之意。吸气,双手还原,并意想气归丹田,再呼气,击狗皮,如此周而复始,由慢到快地练习,至掌根发红,感觉痛时停止(如图24A、24B)

  十一、金刚运气:

    1、微微活动身体,心平气和,面南背北直身站立,两脚横开略比肩宽,足尖朝前,足心涵空,两手自然下垂,贴于两大腿外侧,百会上顶,下颌微收,沉肩坠肘,两眼似闭非闭,自然呼吸,舌抵上腭,牙齿轻合,从头、颈、肩、胸、腹、髋、大腿、膝、小腿、踝、足依次放松(如图1)。

  2、承接上式,腹式逆呼吸,吸气时,意想气归丹田,同时,双掌掌心向上,掌指朝前提于胸侧(如图25),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直贯双掌十指,与此同时,双掌翻转,掌心相对,掌指朝前,向前插击,掌略同肩高,肘伸直,足趾抓地,足心涵空,并且意想把前面的山壁洞穿(如图26)。

  3、承接上式,腹式逆呼吸,吸气时,意想气归丹田,同时,两掌收回于胸前,掌心朝内,掌指斜朝上(如图27),呼气,两掌向两侧分开推击,如同分开两座大山一样,掌指朝上,掌心分别朝向左、右两侧,力贯两掌,意想气从丹田沿腹、胸、双上肢直贯两掌(如图28)。

  4、承接上式,腹式逆呼吸,吸气时,两掌收回于腋前,掌心朝内,并意想气归丹田(如图29),呼气,两掌沿身体两侧向下按击,掌心向下,掌指朝前,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力贯两掌,并意想气由丹田沿腹、胸、双上肢直贯两掌,且有双掌洞入大地之意。注意在下按时,头应有上顶之意,并且要足趾抓地,足心涵空,两腿内夹(如图30)。

  5、承接上式,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18次、36次、49次。

  十二、空击三掌:

    1、右弓步站立,腹式逆呼吸,左掌自然置于左腰间,右掌上抬于头右侧上方,右掌高于头,掌心斜朝左,同时吸气,并意想气归丹田,手举同天高,并伸入九霄中(如图31),然后喷气,腰身向左拧转90度成左弓步,右掌翻转随拧腰之势向身体前下方拍击,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力贯右掌,右掌略比膝高,同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右掌,随右掌下拍之势,右掌直拍入地面之下,甚至地球中心(如图32)。

  2、承接上式,腹式逆呼吸,左弓步不变,吸气,右掌沿身体右侧划弧上举于头的左上方,手心斜朝后上方,掌指斜朝左,腰略向左拧,并意想气归丹田(如图33),然后喷气,腰向右拧,右掌随拧转之势翻转以掌背向正前方撞击,力达掌背,掌心朝上,指尖朝前,手掌略比膝高,同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右掌,右掌直接入地心(如图34)。

  3、承接上式,左马步不变,腹式逆呼吸,左掌上举于头左上方,掌心斜朝右,右掌自然置于身体右侧,同时吸气,并意想气归丹田,手高与天齐,有伸入九霄之意(如图35),然后喷气,腰身向右拧转成右弓步,左掌随拧腰之势向身体前下方翻转拍击,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力贯左掌,左掌略比膝高,同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左掌,随左掌下拍,左掌直拍入地心(如图36)。

  4、承接上式,右弓步不变,腹式逆呼吸,左掌沿身体侧划弧上举于头顶右上方,掌心斜朝后上方,掌指斜朝右,腰略向右拧转,同时吸气,意想气归丹田(如图37),然后喷气,腰向左拧,左掌随拧转之势翻转,以掌背向正前方摔击,力达掌背,掌心朝上,掌指朝前,手掌略比膝高,同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左掌,左掌直摔入地心(如图38)。

  5、接上式,右掌上举于头后右上方,意想掌同天高(如图39),然后腰向左拧,右弓步变为马步,右掌随拧腰之势向正前方向下砍击(手掌尺侧砍切),掌心朝左,掌指朝前,力达手掌尺侧,右掌略同膝高,同时喷气,足趾抓地,提肛收阳,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右掌尺侧沿,右掌直砍入地心(如图40)。

  6、接上式,腰向左拧转成左弓步,左掌随拧腰之势上举于头的左上方,掌心斜向右,指尖向前,右手自然置于身体右侧,同时吸气,并意想气归丹田,左掌直伸入九霄中(如图41),然后腰向右拧转成马步,左掌随拧腰之势向正前方向下砍击(手掌尺侧砍切),掌心朝右,指尖朝前,力达掌尺侧,左掌略同膝高,同时喷气,足趾抓地,提肛收阳,并意想气由丹田直贯左掌尺侧,左掌直砍入地心(如图42)。

  7、承接上式,如前周而复始地练习。

  十三、金刚练掌:

    双手持砖如空击三掌式练习。

  十四、劈手功:

    缠闭门劈手功分为直接劈手和间接劈手法,在金刚手中以间接劈手为主,辅以直接劈手法。所谓直接劈手法即用手掌直接穿击、插击铁砂或以手翻转、砍击烧烫的铁砂,此法长功快,但易致手伤残,且功成后,手上茧花重重,影响手的敏感,现在社会不提倡,而间接劈手法即把铁砂装于袋中,以手拍击、摔打。

  在练劈手功前,应找一个坚实、平整,比膝高的方凳或椅子,以及铁砂袋(亦可用绿豆袋代替)、洗手丹药。在练劈手时,手掌各个方面均须练到,以手掌面拍击,手背摔击,手掌小指侧面砍击,手掌大拇指侧剔击,手掌根印击,手指点击,不可遗漏。初练劈手用马步桩,渐可用弓步,并借拧腰转身,步型转换练习,以增加击打力度,在拍(摔、砍、点、印、剔)时肩应放松,以甩鞭似的打击,掌接触到砂袋,手掌肌肉收紧,同时力贯手掌,并喷气,提肛收阳,小腹外凸(逆式呼吸),振动丹田,足趾抓地。击打时间由最初的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劈手后应用洗手药洗手,并按摩掌、指,以免气血淤阻,留下伤痛。另外在劈打铁砂袋时,可练劈千层纸以助长功力。

    下面简述马步桩劈手。

  1、两脚开立略为三脚宽,成高马步站立,立身中正,头顶,有如项悬,臀部内敛,两膝外展,两小腿内夹,两足内扣,臀有向下坐之意。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心实腹。两拳抱于两腰部,拳心向上,身体距砂袋约尺许,砂袋略与髋同高(如图43)。

  2、承接上式,逆式呼吸,右掌抬起,与头同高,劲意贯于掌心,肩臂放松,右掌似悬挂于空中的重物,同时深吸气,气归丹田,然后右掌挥鞭式地向下拍击砂袋,同时喷气,提肛收阳,足趾抓地,右脚比左脚稍用力。意想右掌把砂袋拍穿,力贯地底(如图44、45)。

  注意拍击处为身体正中线,在掌击砂袋时,手掌肌肉收紧,同时拍击时,身体不能前后、左右偏斜,如此拍打5—10分钟。
   3、如上法,以掌背、掌指、掌根、掌尺侧及掌桡侧如上式劈练砂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皇炮捶拳四路图说(全)
陈式太极拳炮捶十八式
峨嵋拳浑元一气按莲功(转)
大力金刚掌
少林金刚八段锦
=武当纯阳拳九转八步龙心掌 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