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平线老师讲太阴病提纲

热度 1已有 580 次阅读2012-11-16 18:01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太阴病提纲,前面的老师已经把三阳病提纲讲完,相信大家对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都有个了解,今天讲的太阴病要与阳明病对比着看,阴纲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病性属于寒,病态属于虚。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阳明病,是“胃家实热”太阴病呢?是阳明病的反面,就是“胃家虚寒“。两者的病正相反。伤寒条文里所说的“胃家”、“脾家”是代指腹部这个部位,不涉及脏腑理论里的脾、胃。六纲条文包括金匮的条文涉及的脏腑名词,大家以阴阳来理解就行,脏为阴,腑为阳。接着上面,腹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个就是太阴纲的病位了。
     至于病性属于寒。我们知道腹部位置的特殊性,腹部处于人体中下两焦,后天阴液汇流之地,上焦为火,中焦为土,下焦为水,这个只是阴阳特性的代称,土为中间回旋之地,与五行没有关系,不要往上面扯。中焦衰败,下焦水饮无制,水饮过旺就会泛滥成灾,向下排就会表现为拉肚子,白带多等,向上冲就会腹胀胸闷头晕等,腹部也是先天真阳的潜藏的地方(真阳蒸腾阴液上奉),如果真阳不足,阴液不化,也会泛滥。
    对于这个病态为虚,从几方面理解,
    一个是中焦土衰败,虚不制水饮,水饮上逆,
    一个就是真阳不足,水饮不化,
    一个就是阴纲病的共性是虚,与阳明病对比,阳明为实,太阴为虚。

    这是从病位病性病态上理解太阴病。
   《伤寒》书中,对太阴病除了叫太阴病以外,还有个称呼,叫“中寒”(阳明中寒),这样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提示阳明病的反面,就是太阴病。
     比如:“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表面看是在说阳明病等,实际上是太阴病,太阴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个典型分纲:太阴本病和太阴中风,下面根据条文给大家分别述说。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条是太阴病的提纲条文,对太阴病起统领作用,反映出了太阴病的病位病性病态。恩师根据脉经条文对这条进行过修正。我还是按原文跟大家讲吧,不影响对太阴病的理解。
     病在太阴,其位在腹部(中下两焦),中土衰败,下水上逆,真阳不足,水饮不化,泛滥无度。太阴病简单来说就是“寒饮”和“真阳不足”。太阴之为病,寒饮盛了,就会导致腹满,我讲卫气营血的时候曾经引用过恩师的话“寒则郁滞而满胀”,也就是寒能生胀。水饮内盛,泛滥无度,就会引出一系列症候,上凌就会,心悸、心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之类,位置高一点还有头晕、头痛;水饮下排就会拉肚子,白带多,阴囊湿痒等。这些可以看作是正邪相争,水饮外排。向上排就呕吐出去,向下排就拉出去 ,寒饮在腹,中焦虚寒,就会出现“食不下”,也就是没食欲,就算有的病人有食欲也吃不下,因为病人还有“腹胀”或者“胃胀、胃痛”的症状。
    上面说了,除了水饮,太阴病的另一个病机就是真阳不足,真阳不足,水饮不化,虚寒凝集,寒主收引,肚子就会腹痛隐隐,时轻时重,得热则舒,得寒则剧。真阳不足厉害的话,水饮不化,拉肚子会越拉越厉害,拉到津血俱脱,危象重重。太阴病用了寒凉下法,或者过用寒凉之品,是雪上加霜,就会使得中焦更寒;真阳更虚。水饮更加无制,虚寒水饮会凝结,引起胸下结硬。这类似于脏结了,或者就是脏结。
     太阴病除了提纲症状,要分析是否有太阴水饮,平时可以从舌上看,太阴病一般舌体胖大,苔厚白腻,水润。还有就是可以根据人体分泌液长期分泌过多来看,比如:女子长期白带过多,鼻涕长流(鼻炎之类的),创口的流清水,久不愈合等等。都要警惕太阴。病到了太阴这个阶段,要注意,容易出问题。这个太阴本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寒”,要分清“饮”与“真阳不足”。并且还要分清水饮的盛衰与有无。太阴病也有没有水饮,只表现为真阳不足,虚寒的情况,判断水饮的盛衰和有无,可以从是否有腹胀,胃胀及舌苔是否厚腻或润滑等来看。没有水饮而出现下利排水饮的表现,排的是津血呀,更容易死人。
     总结一下,太阴本病的临床表现就是:腹胀满,或者发凉、发冷,胃脘部胀满不适,或者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食不下”,大便溏泻,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如果出现了水饮上逆,就会出现:心悸、心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之类,位置高一点还有头晕、头痛。 
    太阴病的治疗主要以四逆汤类(包括理中汤类),温阳化饮生津液。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这条说的是太阴中风,我们知道,六纲皆有中风(风邪疏泄,可以直达里位),只有太阳和少阴有伤寒,太阴中风是太阴外证的一个典型证型。其主要表现就是“四肢烦疼,恶风汗出,或微发热,脉浮弱。”
   “四肢烦疼”,就是四肢肌肉,特别是双下肢(当然,上肢也有)肌肉酸烦胀感,令人心烦,类似于现在的不安腿综合症。太阴虚寒,津液不化,加上风邪的燥泄津液,津液亏虚不能旁养四肢,四肢就会麻痹而烦痛,这个证既然叫“太阴中风”,就必须有太阴病提纲症状,就是上一条总结的一些临床表现,起码得具备两个以上,太阴病的病机是里虚寒,水饮津液不化。太阴中风虽然里证症状不明显,只表现外表症状,但是病机是一样的。
    “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是什么意思呢?阳微是指脉浮取无力,没有表邪;阴涩,是沉取也不足,不流利,也是代表津液不足。脉长,是上及寸下过尺,是脉型长。这个很重要。《内经》有一句叫脉长则气治。什么叫气治?就是说,他这个胃气还有根,可以自我治理恢复。他没有表邪,津液虽然不足,但是胃气又有根,好了,见到这个,就要恢复了。虽然说它可以恢复,我们临床碰到这个还是要治吧.治疗以桂枝汤为主,根据情况可加附子,或者减去芍药等,
    总结一下太阴病的提纲: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四逆汤类主之。
    2、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汗出,或微发热,脉浮弱。桂枝汤为主。

恩师给增加了一条:太阴之为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大家参考。
    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免费课程太阴篇条文118-126条》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74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太阴中风,四肢烦疼
少阳病、太阴病讲解
考考你,太阴中风的主证
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