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民俗文化破解“千镇一面”

各有风貌的古镇如今越来越相似

用民俗文化破解“千镇一面”

2013年5月7日   11:11-文化娱乐新闻     作者:诸葛漪

  本报讯 (记者 诸葛漪)如何避免古镇“千镇一面”窘境,专家学者近日聚集三林文化论坛探讨 “古镇文化的活态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学生们说,跑那么多水乡古镇,感觉差不多,都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说,这是你们没看懂。”建筑学家阮仪三从专业角度分析古镇特色,“周庄没有路,当地人过去靠水行船,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乌镇是水阁,户户枕水而面,池塘就是长廊。绍兴黄酒西塘出,卖酒的人很多,所以建廊楼,做买卖方便。古镇桥分平桥、直桥、拱桥,连桥拱也有平拱、大圆拱、大半圆拱、全圆拱,船走在河上,有船歌、船菜、船拳、船戏。 ”

    为什么古镇各有风貌,如今却越来越相似,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郑祖安认为,原住民迁走是一大原因。他提出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地方的历史记忆,“可以和旅游相结合,也可以和古镇风貌结合起来,最主要是和当地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民俗学家仲富兰针对古镇同质化、过度商品化、空壳化三大忧虑,提出让老建筑讲故事、让公共空间更有活力、让主题事件更光芒四射的解决之道。他在访问欧洲小镇时发现,当地不停搞活动,小镇居民有归属感和群体感,“我们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做一些活动,像南翔小笼节、三林塘庙会,都能引来人气”。

    以民俗文化带动古镇焕发生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认为,“古镇之所以是古镇,有它的民俗生存方式、生活记忆、生活智慧。除了古镇已有的老房子要进一步挖掘、修缮,民众的生活记忆也要进一步挖掘和保护。 ”他赞赏三林镇舞龙、三林棉纺、三林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生产记忆,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松江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提出,“物质遗产如青铜器放在博物馆,是非常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博物馆,等于宣告它已经死亡了。我们一定要寻找活态的民俗,原本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现在更要回归到老百姓的生活本身。 ”陆春彪坦言,目前民俗濒临边缘化,修复过程是漫漫长夜,“急功近利很可能让经济挂帅”。他的观点也是与会专家的共同忧虑,阮仪三直言,“搞文化就怕一阵风、一阵潮,风过潮去没有人过问。 ”

    本次论坛是市民文化节重要活动上海民俗文化节项目之一,由市社联主办,市群文学会、市群艺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扬张家港精神 加大古镇保护力度
廿八都古镇 古建筑风貌依旧,被誉此为“文化飞地”
古镇石庄历史文化遗产的粗略梳理
自贡又一条老街将改造,是你家附近吗?
【上海古镇】精雕细琢、串珠成链,讲好“浦南首镇”张堰故事
【记忆】罗店龙舟、泗泾广利粽……上海端午文化地图看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