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绍兴之行3鲁迅祖屋
绍兴之行
3鲁迅祖屋
鲁迅祖屋
(1月24日上午,壬辰年初二,小雨)
走进鲁迅故里景区,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
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注1),这就是鲁迅祖居。它位于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
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
第一进俗称“台门斗”,现在是入门检票的地方,就是仪门,也就是门厅。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
“翰林”匾
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我们在第一进“台门斗”前合影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注2),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第二进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 “德寿堂”大匾
第三进为香火堂,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即火烛、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
第三进的香火堂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
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如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还有少主的书房、卧房、以及库房、厨房等。
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
七星灶,因为3个大炉口之间有4个煲汤的小炉口。炉台上共有7个炉口,故称七星灶。
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
贯通连接的廊屋
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据《鲁迅的家世》记载:“覆盆桥房最有钱的时候,三个台门共有三千多亩田和几爿当铺,”其实老台门和房的房和田还不止这个数字,后虽经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冲击,仍然十分富有。但到第十世时,没有儿子,根据“小绝长顶”的族规,便向智房要了一个,承继下去,这就是鲁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统称为“十五老爷”的周以坶。在覆盆桥周氏中,惟独和房单丁独传,因此资产集中,最为富有。因为和房曾经营商业,所以那一房又特别称为“和记”。
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
鲁迅家虽与老台门的和房辈份相去甚远,但血统却是很近的。鲁迅祖父周介孚出狱后(注3),常到老台门找这位亲胞叔谈天。一直以来,周家老台门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
建国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现在老台门又恢复了旧日面貌,里面的陈列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注释:
(1)绍兴台门是江南一带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聚族群居的一种民居。它象北京四合院一样也堪称我国传统民居中别具一格的建筑代表。
它是一种以平面规整、纵向展开、院落式组合的民居宅院,一般由门斗、厅堂、座楼和天井组成。
门斗又称“台门斗”,是大门进入到二门后的过道,它的作用是一种过渡,绍兴人讲究个从容不迫,这门斗刚好用来人在进出大门时调整步履和呼吸。而从风水的角度来说,门斗起到一种隔断作用,可以阻止家财的外泄。
厅堂又称“堂前”,是全宅的中心,也是家族家庭商议大事、举行红白喜庆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座楼是家人起居的主要地方,多为两层,楼上一般为家族家庭中重要人物或内眷的卧室。
厅堂或天井两侧的房屋称两厢,用作下人的卧室,或作厨房、堆积间等辅助房。
天井又称“道地”是用来采光、透气、晾哂和家人活动的地方。
当时生活饮用水主要靠井水和雨水,因此天井中一般都有一口水井。
大户人家的的台门,在宅后往往还辟有园地,植上草木花卉,建些亭台小品,供家人们玩赏,鲁迅先生老家台门后面的百草园就是一个例证。
台门的大小即宽度和进深依据主人的的地位身份、经济实力、人丁状况不同而定,宽度有从三间到九间之分,进深有二进至十余进不等。一般民居多为三间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相联。而若是官邸台门则大不同了,如原府山直街脂沟汇头的“孙府”(明万历年间“两都冢宰”孙龙府地)就建有九间十三进。现尚存的坐落在万安桥与谢公桥之间的建于明朝的“吕府”(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吕本府地)则称九间十三厅。
绍兴台门的命名有的很讲究,官邸台门一般以屋主的官职或功名命名,如五马坊口的状元台门、肖山街的探花台门、西街的解元台门等;而民居台门则多以屋主姓氏命名,如鲁迅家族的周家台门,他老师的寿家台门以及其他诸如高家、杜家等台门;有的很滑稽,以从事的行业、门斗形式及其他某些特征命名的,如锡箔台门、当店台门、洋铁台门、歪摆台门、漏底台门、破台门等等。人们一听就很快明白这个台门的来历和居住在这个台门中的人的大致情况。
如果是官邸台门则更是显耀,大门的门厅上方一定悬有“翰林第”、“进士第”之类的匾额,这除了以示身份外也平添几分神圣,若是官至三品以上的门第,大门的门环会饰有兽头,临街台门话会有栓马桩,临河的则两面踏道,彰显不凡气宇。
绍兴台门的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故旧时绍兴有民谣云:“绍兴城里五万人,台门足有三千零。”据说当时绍兴南街一带台门最多,大大小小台门栉比而立,错落有致,俨然“台门一条街”。
(摘自dwgzd的博客《话说绍兴台门》)
(2)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
(3)鲁迅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任知县,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的秀才。在这样的官宦人家,书香门第,鲁迅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后来的一场重大变故彻底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爷爷为帮儿子和亲友的孩子求得功名,参与了科举考试行贿案(近似如今高考作弊),这是欺君大罪,被判“斩监候”(相当于“死缓”)。一家人慌了手脚,上下打点,买通关节,一场官司下来,家道衰落。这年鲁迅13岁。
向春写于2012-2-1 17: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百景 | 横眉冷对千夫指——绍兴鲁迅故里
鲁迅故居导游词
腊梅盛开的绍兴老台门
◈ 周家老台门
访绍兴鲁迅故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鲁迅的宅子配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