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金汉宫的倒影:纪念世纪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格林尼治时间9月8日傍晚,在英伦三岛的北端,苏格兰阿伯丁的巴尔勒莫尔城堡,统治这片土地半个多世纪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宫车宴驾,在位70年,享年96岁。

英联邦有关国家随即进入了哀悼期。虽然这些流程已经被暗中排练、修改了无数遍,但女王的猝然离世,还是给人以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之叹。在生死面前,帝王将相和乡野村夫都被一视同仁。从曾经坐拥四海、山呼万岁的君王贵胄,到一辈子卑躬屈膝、唯唯诺诺的蝼蚁白丁,皆难逃轮回,终归松下之土。

堪称英国王室象征的白金汉宫

但当我们想对女王进行盖棺定论时,却一时间无从下笔。若仔细品味,无论是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词,还是沉痛悲切的哀念之思,以至于那些对封建残余、殖民帝国批判式的弹冠相庆。任何对这位世纪女君主的悼念追思都显得表面上宏大隆重,实则却空洞苍白。毕竟,几乎所有人,包括大部分的英国首相都不熟知或真正认识,这位二战以来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最久的美丽演员。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悼念先生的文章如雪片般飞来。但给人印象最深刻、最深入人心的是萧红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是爽朗的”——这句开场白胜过无数波澜壮阔的鸿篇巨制。萧红的回忆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像一帧帧蒙太奇镜头般记录着鲁迅生前琐事的点点滴滴,将这一幕幕汇总起来,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鲁迅先生。即使“萧文”没有丝毫悼念、悲伤、赞美、评议之词,也未着墨鲁迅的一生的高光时刻、伟大手笔,在她平淡如流水的叙述中,一个伟岸的鲁迅仿佛活了过来。为什么?因为这才是最真实的鲁迅先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时,也体现了另一个道理,即宏伟的外在往往无法刻画真实的人格,但平凡的细节可以蕴含伟大的种子。

这些照片资料 就是女王漫长一生的缩影

可当我们回忆起英国女王这位超长待机、跨越了几个时代的君主时,无论男女老少,大家脑海中更多只存在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女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喜欢吃什么?她喜欢穿什么衣服?喜欢什么颜色?喜欢哪些娱乐活动?

对此,我们其实都知之甚少!或许有人说,她喜欢柯基犬、爱骑马、偏爱吃多宝鱼等等,但白金汉宫对大部分此类信息都讳莫如深。设想一下,如果你问女王喜欢去哪里旅游、最喜欢哪些走过的城市?恐怕得到的回答会是电影《罗马假日》里的那个标准答案——“各有千秋、都很难忘”。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最后说出的那句“罗马,我最喜欢罗马”,只能是浪漫的想象。严格来说,女王从十岁起,就从没有过自己的“罗马假日”。

大部分人眼中的伊丽莎白二世 不过是出现于特定场合的高贵吉祥物

实际上,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为这位世纪君主盖棺定论:女王的一生就是克己复礼的一生,是没有自我的一生,是无我奉献的一生。如果说,白金汉宫的形象代表曾经大英帝国的辉煌和现代英国的光荣,那女王的一生就是白金汉宫那一抹美丽的倒影。尽管倒影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形象,她只映射着英国百年来最美的一面,最需要展示的一面,以及与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同行的一面。

比如在二战中,伊丽莎白就已巾帼不让须眉。14岁时发表BBC广播讲话、18岁成为第一个参军的王室女性。战后才举办了人民理想中的婚礼和自己的白马王子菲利普亲王成婚。在整个50-60年代,大英帝国都处于解体、殖民地独立的风口。她依靠自己优雅的外交形象,努力挽留更多的国家留在英联邦内,至少维持着藕断丝连的友好关系。1965年,给披头士乐队授勋、1969年尝试拍摄《王室家庭》纪录片,让民众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神秘的王室。1976年,发送第一封皇室电子邮件,成为最早使用电子邮件的国家元首之一。80年代成为祖母,迎来皇室新的一代。赋予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三个重要自治领,完全彻底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彻底脱离英国的国会与政府。90年代,经历温莎火灾和几场王室危机。2011年,成为第一个访问爱尔兰共和国的英王。2012年,与007联袂出演奥运开幕式“跳伞”入场,惊艳世界。2020年,发表抗疫特别电视讲话。2022年,迎来在位70载铂金禧年庆典,王室四世同堂,威望到达巅峰。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 伊丽莎白二世与007的经典开场互动

二十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是人类社会、世界格局嬗变最剧烈的一个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女王努力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使王室的形象与时俱进,竭尽全力不让这抹倒影呈现出一丝涟漪,用美好的形象完成英国一系列的内政外交任务,以超然的人设无差别地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为这就是女王为英国作出的最大贡献。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对她的口吃父亲说道,“我们是演员,需要讨好民众”。这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背景。英国君主的实际政治权力,自女王的祖父时代开始蜕变为“演员式”的礼仪花瓶。既然是演员,在舞台上怎么演、塑造怎样的角色,自然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观众们集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而这种演员式的王室也是现代大部分君主立宪制国家王室的共同属性。

电影《国王的演讲》无疑是了解英国现代君主制的重要入门级教材

说到君主立宪,相信大多数人会有一个绝对想不到的事实。那就是,作为历史上君主立宪制度发源地的英国,至今为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乃至于中世纪时期的《自由大宪章》都只是英国的宪法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英国“不成为宪法”的具体范围需要包括从中世纪开始,800年来习惯法的总和。并没有一本明确的法典叫作“英国宪法”。

英国君主制的嬗变,并不是基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场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更多的只是将立宪君主制的漫长变革推入了较快的车道。在之后的几百年的岁月里,英国王室和议会内阁之间的权力结构和治理生态一直在缓慢却长期深刻地变化着。

光荣革命 不过是英国宪制演变的过程之一

比如到1832年之前,虽然早已经是立宪体制,但英国国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世袭贵族、大地主为代表的上议院,而非如今由平民组成的、权力至高无上的下议院。但维多利亚女王的叔父,时任国王威廉四世,却能看清新兴的资产阶级地位提升不可逆的历史进程,从而选择站在平民一边。到了1910年,自由党的阿斯奎斯和劳合乔治内阁,更是用软硬兼施的手法迫使乔治五世国王通过了关注社会平衡、保障民众福利的《人民预算》以及次年大幅取消上议院特权的《议会法案》。至于,最终上议院失去所有实际政治权力,蜕变为今天的养老机构则要等到1949年的《议会法》。这还不是终点,1999年英国还进一步取消了上议院里世袭罔替的贵族席位600多个。

因此,英国国家体制的变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光荣革命并不停留在1688年,而是在之后的英国历史中不断发酵、不断自我革命。历代君主也在每次的变革中,或前瞻性或顺应性的服从历史的大流,自然地形成了如今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体制。

英国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 更多呈现出相辅相成特性

英国的现代君主制是在渐变中形成的,而不是出台过硬性的法律条文剥夺王室的权力。若仔细审视英国的政治制度可以发现,一切需要君王最后签字定夺的政务,都是以“建议”的名义,而非具有强制约束君主签字的机制。女王在名义拥有专制君主一样的权力地位。换言之,女王完全可以动用否决权,虽然她不会主动去行驶。而从古至今,这些君王权力下放的制度变革均在国会的讨论程序中完成,并没有爆发过民间大规模的反君主浪潮。

反观北欧等其它国家的王室,它们都发生过废除君主制的全国大讨论。最后出台了很多硬性规定,比如公开规定君主仅仅是象征,没有任何可以主动行驶的权力等等。至于日本皇室,更是在战后麦克阿瑟的主导下,被极度地削权、裁员。这些王室都有一个法理上“硬着陆”的过程。作为样本的英国王室却实行了最平稳的过渡。

虽有君主立宪制度 但日本天皇的放权还是要靠麦克阿瑟来主导

以政治学的术语来总结就是,英国政治的近现代化进程是被保守主义主导的。革命年代的人或许会对保守主义字眼有偏见,认为保守就是反动守旧。但经典保守主义的原意是指渐进式的改良,反对激励的变革。英国作为近代史上革命动荡最少的主要国家,可以说是保守主义成功典范。保守主义成功的背后,就是通过连续不断的、领先于时代节奏的变革,取代社会矛盾总爆发时,激烈的大革命。

在英国王室的对外文化形象现代化方面,开创先河的是女王的曾祖夫爱德华七世。他一扫维多利亚时代王室肃穆、阴郁的形象,走出王宫并成为了引领时尚的社会聚光灯。虽然是一个铺张骄奢、唐璜式的花花公子,但他给英国王室带来的人气提升以及其在欧陆高超的外交手段,还是赢得了英国民众的普遍赞誉。那段日子也正逢大英帝国在一战前的巅峰时刻。因此,爱德华七世给英国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01年 杂志漫画上的爱德华七世

在此,历史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惊人巧合。那就是爱德华七世和他的母亲维多利亚女王,经常被人和查尔斯三世与伊丽莎白二世母子作对比。因为这两对母子有太多相似之处:

1 两个在位时间超过60年、誉满世界的女王母亲;

2 两个放荡不羁、不令人省心、当太子超过半个世纪的国王儿子;

3 同时,这两个儿子都有倾城倾国的原配王妃——亚历山德拉和戴安娜;

4 他们却又对妻子不忠,绯闻不断,其中令他们最神魂颠倒、挚爱一生的外遇分别叫爱丽丝和卡米拉;

5 最神奇的地方是,爱丽丝就是卡米拉的曾外祖母

国王爱德华七世与母亲维多利亚女王

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可能就会有分化,即查尔斯三世能否斩获得爱德华七世那样的赞誉?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预测的问题。至少目前看来,查尔斯三世的性格与表现,是蕴含着隐藏的风险。

与他的母亲尽忠职守、克己复礼一辈子相比,查尔斯从王储时代开始,就经常作出出格的举动。当国王没几天就被媒体捕捉到,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对身边工作人员面露愠色。民众很难想象,已故女王发怒是什么样。但最致命的,是查尔斯过去公然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比如支持激进手段防止气候变化。这都有可能将王室推向风口浪尖。王室被卷入政治纷争,是现代立宪君主的大忌,无论君主本人的观点长期来看是否正确。说到底,当下政治讲究的是最大公约数和平衡与承担风险,而王室不能承担下台的风险。

多年来 查尔斯三世都生活在母亲伊丽莎白二世的阴影下

女王一生都不曾公开自身的政治观点,对国民的全体讲话也是字字斟酌、次数严格控制。女王的真实政策倾向,只有每周一次和首相的秘密独对才会流露,但这些谈话内容历来被严格保密。不过,通过历代首相的侧面评述来看,女王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政治家,有着非常成熟老道的政治远见。可即使是这样的一位智慧的长者,也必须在国策走向不如她意的时候隐忍不发。唯一一次可以明显让外界感受到女王作了政治站队的事件,是英国脱欧。公投脱欧后,女王通过身穿欧盟旗帜色彩的礼服,以最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态度。应该说,脱欧对英国的影响是历史性的,而且是被民粹裹挟的政治短视行为。这点也必将由历史去证明!

由此可见,女王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长于深宫的花瓶摆设。只不过出于现代王室的超然地位,她需要对好奇的民众若即若离、对政策的观点缄默不语、对王室的形象竭力维护。这包括她自己对王夫菲利普亲王多年来数不清的花边新闻忍气吞声。女王在幼年时,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退位。这对当年的王室与整个英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或许是这个记忆,使得女王在后来整个王室的婚姻问题上采取较为保守内敛、小心谨慎的态度,如履薄冰。这就是女王一辈子没有终点的工作和生活。

发表电视讲话的 伊丽莎白二世

但事实证明,这种一旦开始,就需要放下自我、终生无我奉献,且没有退出方式的生活、工作、婚姻的形态越来越不适合现代人的理念。从戴安娜王妃的悲剧到哈里王子的出走,都显示了新时期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很难去复制女王克己复礼的一生。日本雅子皇后的不幸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查尔斯、戴安娜也好,玛格丽特长公主也好,哈里、梅根也好,甚至爱德华八世,他们都没有错,只错在他们是皇室成员,就不能获得普通人的自由。高层次的背景照亮了他们成为历史先行者的道路,但沉重的王冠却压得他们先行的每一步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理论上讲,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起源,是王室为了保一姓之尊荣而作出的无奈妥协。可谓之曰,资本主义现欧洲,封建贵胄王气收。这给人一种王权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社会寄生虫的印象。但从实践上来说,立宪君主却提供了一个超脱世俗政治斗争,打造出一个可凝聚国家精神的具体化存在,美国联邦首席大法官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这个角色。他们摆脱政党色彩的烙印、超然于具体政务之上,可以作为现实政治在极端情况下的最后仲裁者、也可以依靠自己常青树般漫长的任期成为国家人格化的化身。就算在平日里,王室的存在也是为旅游文化事业增添色彩的加分项。如果不考虑皇室的日用靡费,自带历史文脉的各大立宪君主对于他们的国家而言都是一笔正资产。女王的离世,对英国而言确确实实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虽然长期来看,这不是不可再生。

两位相隔400年的伊丽莎白女王 都是英国进入特定时代的象征

但还有人说,这些权力凋零的君王早没了王者之气,凭何获得至高的尊崇?但我们不禁要问,何为王者之气?是天下一人、称孤道寡的唐宗宋祖,还是御前翘足意、四海动地雷的秦皇汉武,抑或是改变世界的行业巨擘、财阀大亨、科技狂人?从表面上看,毫无疑问,他们均是一方世界或某一领域的王者,他们的一言一行被人关注、一颦一笑令人畏惧。

但稍加思量,便可知政治的底牌是肮脏的、商海的本质是逐利的,这些所谓的“王者”们绝大多数皆不能免俗,王气折于私心。汉武轮台罪己、太宗方术求仙、明皇马嵬西狩、徽钦五国蒙尘。帝王将相何足贵?商贾巨擘又何足论哉?同样的,绝大多数科技天才在商用化的面前也不得不变为利益的奴隶。即使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他们的终局依然会折服于自己的私心,并利用自己的政治、商业帝国为之服务。

传统王室的价值 无疑是产业新贵们所难以企及的

因此,如果王者之气体现的就是有形的实力和不加制约的权力,那恐怕这并不是王者之气,而是邪人之气。即使今日为屠龙者,明日亦变恶龙。换言之,作为有为有漏之法,绝大多数的君王贵胄、才子佳人、产业巨子,他们毕竟为空。何以故?因为,他们的事业再大、贡献再多,也不必然、或必不然能摆脱自己的分别心。一个本质上不肯舍弃、不愿正视自己分别心的王者,就是邪人。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谈王者之气,只会贻笑大方。

《道德经》有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老子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圣人”般的统治者,就应该放弃“我执”,体察无数百姓众生的心,并将之变为自己的意志。

伊丽莎白二世 堪称当代君主的模仿标杆

从究竟彻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王者之气就是平等心——一颗永远不生骄慢、嗔恨、视一切众生皆平等的心。这才是王者。而那些有为有漏之法堆砌起来的庞大帝国、无边权力,和这颗平等心比起来,就是云泥之别。

女王逝世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领导人,不分地区和阵营,也均第一时间发表唁电,并由各国的元首、政府首脑亲自赴英自加19日的国葬。这几日里,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宫方圆几公里,人流不息,全英乃至全球的民众汇聚在伦敦,排队几十个小时,向女王的灵柩告别。人群队伍中不乏大卫·贝克汉姆这样的人气明星和特蕾莎·梅之类的显赫政要。大量的在场群众纷纷落泪,场面令人动容。很难想象,在信息如此自由发达的今日西方社会,还会有这样一个几乎无差别地、深受爱戴的政治人物。

女王葬礼现场的王室成员与围观民众

人们常说,女王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一个落幕的时代真的会牵动当下世界的神经、赢得这么多的人气吗?在我看来,与其说,女王代表帝国旧日的辉煌,不如说,女王这一辈子,活成了这个国家的正面化身——与其同苦乐、共悲欢,齐唱如歌岁月。虽然,身体无法改写自然衰老的规律,但曾经的老大帝国褪去铅华后青春依旧。伊丽莎白二世会落幕,但拥有自我更新、不断进步能力的国家,永不落幕!

向女王致敬!向前进的时代致敬!

愿她在天堂安息。女王陛下一路走好!

God Save the Quee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6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一个时代的落幕
人物百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平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传奇经历
英国的“模范女王”是怎样炼成的
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寿秘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享年99岁,女王批准9日至17日为国丧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