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群贤毕至——广东省首届美术学院院长作品邀请展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邀请了广东省各级美术学院院长等共22人参与,共展出艺术家们40余幅佳作,包括了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题材内容更是涵盖了山水风景、田园花鸟、人物民俗、城市建设等。本次展览将展至9月30日。
靳 继君
Jin Jijun
艺名:靳平夫
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岭南印社副社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高校书法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第七次文联代表大会代表;
曾获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届“康有为奖”评委,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澄怀观道,自运风神
——有“情怀”的书法学人靳继君
文/郑荣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兼秘书长、岭南书法院院长)
在岭南书坛的学人群体中,我与靳继君的交往最为深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黑龙江黑河师范,我在江西宁都师范,干着几乎同样的活,不成想,1990年在贵阳,我们交集在一起,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书学讨论会”。那次的会,可谓真正的“盛会”,不仅接待规格甚高,而且在此之后活跃中国书法学术界的什么大腕、大咖、名家,几乎都“代表”于此,如我们这等懵懵懂懂踏入这个“圈子”的小年轻,自然大开眼界、大为振奋,从此接受激励走上了“书学之路”。所以,这次讨论会在我们的“书法人生”中,实在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参会的这些“同道”,虽一面之缘,也情谊非常,之后的长期互相关注,也成为我们书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更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
篆书对联 依礼义为安宅,弃名利如士苴 138cmX23cmX2 2017年
那个时期的靳继君,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理论研究成果,多使用“靳平夫”落款签名,这名字文气逼人、相当的“高大上”,首先就让我等乡下人味道还浓浓缠身的人膜拜不已!而看到他在《书法研究》上发表的关于“书法接受美学”的系列研究文章,更就视之为“天人”!要知道,那时候的《书法研究》,在我们这些刚刚对书法“学术”一知半解的人的心目中,可是“神”一般的存在,能在上面不断地发文,而且还是“系列”,当时好像只有陈振濂、邱振中这样的少之又少的学术“明星”才能做到!所以,当年的“靳平夫”,与我而言,实实在在是一座高山,我的敬畏之情,其实现在还留存在内心深处——而且,一想到,他是我认识的朋友,又必然地增加了一份骄傲之情;更而且,他和他的文章,又成为了一种榜样的力量,在当年真真切切推动我在书法“笔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篆书斗方 光耀祥云道济化雨,林挺瑞木山溢清泉 69cmx69cm 2016年
当年的我们,是真正的对书法、对书学充满“情怀”的人!我们的执着,我们的探索,既毫无“功利”之心,更没有如今的“江湖”习气。在推动中国书法“复兴”的共同信念中,书坛的创作者、研究者、教育者,都很单纯地只做与书法“本体”有关的工作,踏实探求,厚积薄发,所以最后造就了当代书法的丰富和繁荣。而靳平夫与他的“书法接受美学”,正是一种“情怀”的代表性凸现,在研究当代书法复兴的历史时,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标本!
隶书对联 风月三秋慕 江河万古流 138cmx34cmx2 2001年
靳平夫的“书法接受美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学热”与“书法热”相碰撞的产物。当时,西方美学理论大规模、大面积地引入中国,为书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美学概念、美学范畴的融入,为书法的学术拓展、提升铺开了一条很好的道路,以姜澄清、陈振濂、邱振中、周俊杰等为代表的书坛学人由此建树颇丰并很快地建立了学术地位。在这种氛围中,靳平夫同样敏锐地发现西方“接受美学”与中国书法传统品鉴理论的契合、相同之处,从美学的立场上系统地对书法“品味说”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他更多地从接受者(读者)的视角逆向发展的理念来审视中国书法,客观而辨证地从书法的“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证与挖掘整理。如何满足新时期接受者对书法艺术的“期待视野”提出了高屋建瓴、独辟蹊径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体系,让人耳目一新,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同第一声春雷后的春雨一般,清新滋润。系列论文五篇次入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六篇次获省级学术研讨会一等奖和 “学术奖”。一篇次获第八届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一篇次获省第二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银奖,两篇次获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三等奖。上述论文均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文化遗产》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当年陈大羽先生评价“靳平夫书法接受美学课题填补了我国美学理论的空白,为书法理论研究找到了一个新视点”。(《书法赏评》1989、2)
楷书拼接(局部) 刘勰《文心雕龙》(节选) 40cmx28cmx24 2008年
在我看来,“书法接受美学”是一个具有恒久研究价值的大课题,它涉及到创作、欣赏、传播以及文化熏陶、提升的各个方面,而且每一个书法的发展时段,都有不同的“接受”状态、“接受”心理的变化,实际上,“接受”“品味”还不仅仅是一个美学课题,还是一个心理学、社会学课题,我十分地期望,靳继君重新投入这一课题,以更成熟的学术研究者的功力和情怀,构建起更宏大的“中国书法接受美学”的理论体系。
楷书对联 经刊泰山石,道在汾水书 138cmx23cmx2 2016年
若干年后,我和老靳竟不约而同地“长作岭南人”了,这种大缘,令我们十分珍惜!岭南的老靳,由“靳平夫”变成了“靳继君”,而且有了标志性的大胡子,这“大胡子”自然也成为岭南书法学界的品牌。他一如既往地耕耘于书法学术和书法教育,而且似乎因为“教授”的身份,在教书育人、作育英才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情怀”。由广东民族学院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校名称变了,他倾心于构建学院书法教育体系的愿望和行动却一直未变,而且在不断完善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书法学科体系的扎实推进中,形成了学院自己的特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今,随着书法研究所的正式成立,老靳为自身、也为岭南书法教育和书法研究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老靳以近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做着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转向”,所以他的“纯学术”的研究似乎有些淡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甚至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是,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人才,“学科建设”、“体系架构”“人才培养”的“大情怀”,才是他们更为珍重的——无论如何,“学科建设者”、“体系架构者”,都应该比“个体研究者”更具有社会的价值,况且,如靳继君这种能造福“大众”、泽被后世的构建,非大才也不能为之也!
行书对联 逸骥腾夷路,潜龙跃洪波138cmx34cmx2 2002年
靳继君在书法教育研究上的成果,其实也是相当丰硕的。他主编的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校《书法》教材,信息量丰富,于书法文化的关注和梳理上着力尤多,所以很受欢迎,竟然七次印刷!其他成果多次被教育部、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甚至还获得过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教授的学生曾在全国、省书法竞赛中307人次获等级奖,28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一等奖。传记被载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这些回报,在护卫着老靳“大情怀”的同时,也促使他乐此不疲地挖掘和贡献着自己的价值,所以,每每听他说起自己关于“书法研究所”若干构想,你总是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寄托于书法中的那种衷情甚至幸福!
行书横幅 苏轼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97cmx180cm 2014年
身为“岭南人”,对岭南书法的关注和研究,也自然会形成老靳的一种情怀,缘此,老靳“入粤”之后的学术视野,大都在“岭南书家”这个范围,他同时以经年之力,分别对梁启超、王薳的书法和学行进行了系统的钩沉和探究,形成了两个厚实的专题。而“入粤文化名人与清代岭南书法研究”,更成为广东高校的重点学术课题——很快,或许我们就能看到,以“入粤者”的立场和视野,面对“入粤文化名人”与“清代岭南书法”的历史碰撞,老靳会有如何精到的叙述?
行草书对联 清香绕曲水,图影复华池 138cmx34cmx2 2013年
可以看出,一直以来,老靳在“学人”和“教育者”的身份上同时执着地坚守,并且很好地融通着,而且,几十年来,他心境明净、通灵澄澈,一以贯之地求道、传道,将自己的价值从“个体化”的实现转换为“社会化”的释放、传导,“书法之道”越走越宽。如果只用一语来概括他的“书法人生”,我想,“澄怀观道”四字可也!
章草对联 吃种田饭,使卖字钱 138cmx34cmx2 2013年
虽然澄静于学,但其实骨子里还是脱不了“北人”的豪爽和火热,所以他的书法创作大都充满豪迈之风,所以对“浪漫书风”情有独钟,他草书创作尤见本真。雄健飞扬、酣畅淋漓,风神气息都呈激越之象。二王的蕴籍、张旭的意境、怀素的奔放、山谷的力运、枝山的纵逸、王铎的神采跃然纸上,尽收眼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笔法上,十分用心地加以章草之形质,以此控制“放浪”的意态,更赋之以丰富、细腻的内蕴,如此,他的大部分创作,在状态上就既能保证“可控性”,又可根据需要和性情挥运出豪宕意象,这无疑又体现了学人与书家结合的本真,自运风神,自营格局,但不颐指气使、天马行空,这与相当多的“纯创作型”的书家经常“乱来”,正有云泥之别!
草书斗方 轶名诗 69cmx69cm 2013年
对于一个书法学人来说,“创作”只是他的一域而尔——“书法家”和“书法学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创作”为全部,后者则以“创作”为一道。从终极而言,“书法家”必然泛滥,且大多因为“炫于技”而“惑于道”,并不能真正筑基于“事业”;而“书法学人”往往就是“深识书者”,对于“书写”背后的东西更为关注、深研,所以,基本都将书法当作一种“事业”去开拓。因之,大多数的“书法家”可能都如过江之鲫,其“创作”也易成“过眼云烟”,而大多数的“书法学人”就是支撑“书法大厦”的梁柱,他们的学行大都能成为一个时代书法状态的印记。如靳继君这一类“澄怀观道、风神自运”的人物,如果只以“创作家”的概念去认识、去评价,那就是天大的笑话!
草书中堂 杜工部(杜甫)诗 138cmX69cm 2017年
之所以有这样一段感慨,只因为当今书坛,自以为是的“炫技者”充斥于世,且往往以浅薄之态“不屑于”书法的学问,以空虚之识非议于学者书法,此风既长,凸显一代人的无知,实为表面“繁荣”之中的悲哀!仅借此文予以明辩,冀望众口相传,以正风气。以靳继君这一代书法学人的澄澈“情怀”,其心当与我同感!
草书立轴 陶渊明诗 180cmx49cm 2011年
靳继君无疑是我们当今书坛的俊杰,评识、考量他的学行,其实并不仅仅会局限于他的“个体”意义——靳继君的“情怀”,靳继君的“澄怀观道”,代表了当代书法复兴时期的一种“纯正”,一种“淳静”;靳继君的探索、拓展以至成就、成功,代表了当代书坛的一种核心价值,是真正具有正能量的书法文化体征。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只有多多涌现如靳继君这样的人物,才能显得真实、踏实!
中堂 毛主席词 《忆秦娥·娄山关》180cmx97cm 2015年
斗方小品 长乐未央 33cmx33cm 2017年
END
展览时间:
2017年08月8日——2017年09月30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佛山市禅城区江滨路3号)
学术主持:梁江
策 展 人:方旭东
出 品 人:范绍辉
展览统筹:邱健彬
执 行:佛山陈太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主 办: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承 办:广东石湾酒厂集团
协 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划委员会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支持单位: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参展艺术家:
蔡显良、陈其和、陈长生、丁松坚、靳继君、雷小洲、黎明、李劲堃、李绪洪、梁善、林蓝、林钰源、刘颖悟、卢小根、罗秋帆、潘行健、裴兵、汪晓曙、王韧、吴宗敏、许钦松、张志祥(按姓氏首字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