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问世,其他的中秋词都废了?
userphoto

2023.05.18 天津

关注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八月十五日,文学家苏轼在密州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一阕词。在这阕词的短序里中,苏轼很明确地说明了写作这阕词的起因是以月起兴,以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的想象和思考。

1071年,36岁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被赶出京城,出任杭州通判。1074年,39岁的苏轼又被改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到了1076年时,苏轼已经41岁了,过了不惑之年的他,仍然还待在密州知州的职任上。

由于人生不得意,又与亲人长久不能团聚,苏轼心里郁结着深沉的愁思。当他看到升空的那轮皓月时,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就牵动了他的千愁万恨。

中秋之夜,满月临空,苏轼虽然在举杯“欢饮”,但其实他的心情却是百般滋味,饮中有痛,饮中有愤,饮中有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两句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对月发问,问得突兀奇绝,活化了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等名句,但却比张若虚的诗更深沉空灵,还比李白的诗更虔敬迫切。给人以一种苏轼要追溯的是宇宙的开端,明白的起源的感觉。
仅读开篇的前两句,就能感受到苏轼要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求之中,进而来表达他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更深沉地表达了他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整首词,苏轼由中秋举酒对月生发想象,从与月深情对话,问天、游仙,遥想宫阙玉宇,直到对月之“阴晴圆缺”以至宇宙人生锐意探索,愈想愈奇,愈转愈深。就在这丰富而奇丽的想象中,苏轼对现实的怨愤和超越,对人生的执着和探求,对亲人的怀念和宽慰,以及对一切离人的美好祝愿,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可以说,苏轼以强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写透了人们对明月的共同的爱和月下所可能涌起的复杂心绪。
这首词的意境新奇而超逸,高远而深邃,风格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能广泛激起人们心灵的感应,中以使一切别的中秋词相形见绌。
所以,宋人胡仔在他的《苕溪隐丛话》中就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事实也正是如此。
今天,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别的中秋词?而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特别是那警策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结句,不是还震响在人们的心中么?
据此,当今的人们在确定苏轼的《水调歌头·明白几时有》是苏词中的杰出篇章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因这首词的问世,其他与中秋有关的词都黯然失色了,不废才怪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品读美文』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对月遣怀抒发心声: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苏轼的《水调歌头》读懂宇宙永恒
谁言宇宙若浮萍
中秋节思念亲人诗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