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中焘恒庐讲堂:中国画的“变”与“常”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常与变的关系,这是规律。没有常,就没有变。有常始有变,知常才知变。变发展常,变中有常。中国画也不例外。

什么是中国画的“常”呢?这已经讨论了二三十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问题已渐见明朗。常者,基本原则也,特点也,特长也,此之所以异于彼也。一种是你有我有,而我更擅长:一种是我有,你没有。

中国以外的东方绘画用线,西洋画也有用线,而中国画的“线”则是最有审美趣味的线,是用线的最高峰;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的民族意识,独特的经营意匠;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外国人是称之为“独一无二”的……再细一点,中国画的用笔不仅要求“取象不惑”,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线的不同,还要造成各自的趣味,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用色要求清静,或者艳而不俗,与墨的关系要求互不相碍,而达到墨色互济,相得益彰。讲究虚实、空白的处理。如此等等,造形也好,笔墨也好,用色也好,构图也好,中国画都有它区别于西洋画、日本画的带根本性的意识、画理、画法。这就造成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常”。


(荷兰)梵·高所画风景画素描


(日本)葛饰北斋所作海浪


弘仁《黄海松石》


有人或许会问:诗书画印的结合,却是元代才有,又怎么说得通呢?这是因为有常有变,常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充实、完美的。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唐吴道子擅兰叶描,线的发展,逐渐而有“十八描”,更多的“描”,呈现更多的趣味,然而,尽管各种线的表现特点和趣味不同,线的好坏,即用线成就的高下,则是有标准的,何者好,何者应忌,并非可以众说纷纭。好的笔线,黄宾虹先生归结为五个字:平、留、圆,重、变。古人也早就说过板、刻、结是用笔的忌病。浮滑、轻飘,率易、单薄、呆板等应予避免。

山水皴法,从勾斫,雨点,发展而有三四十种,形成特有的皴法美,面貌各异,内中也有共同的造成美的规则可寻,例如以大小相间,浓淡相间,虚实相间等,造成各种美的形式,尽管它所表现的对象不同,刚柔有别。掌握了这其中的“奥妙”,尽可丢开这三四十种皴法,去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皴,决然会被承认是好的皴法,是独创,决非泥古。

知常才知变。不知有常,就不知有变,也不可能“变”得好。晚清吴石僊,他大概看不惯“四王”以来那种专搞乾笔皴擦的末流,想力矫时弊吧,打湿宣纸作画。变则变矣,可惜变的不好,变的不高。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


现在有人主张中国画不必题字,更不要什么印章,以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文人画的框框,就“新”了。殊不知中国画很早也是不落名款的,五代、宋人的画,作者往往把自已的名字隐在树干,石隙里;画上盖章,也是元代才有。可见,不题款,不盖章,本是“古已有之”的,一点也算不得新鲜。本来,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它更充实,更有意无穷,被欣赏的内密更多。

现在讨论“创新”的时候,提出“没有必要”的意见,就不能不对这个意见产生下面两种看法:一、题款、印章的有无,本来就应根据内容、形式的需要而考虑的,是否有就“旧”,没有就“新”了呢?进而言之,被欣赏的内容更多是否更好呢?有人说,一幅画本来就没有必要靠题字什么的来深化它的内容。这是一偏之见。神畅意足,固然可以不再加添一字,但如果题二句好诗,书法又那么美,不但不破坏画面,更使画面增加美的成分,决不能说是“画蛇添足”的吧?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图章可以请人刻,而书法写不好,诗不会做,自己没有能力做到,于是造成某种逆反心理,恐怕也是意见提出的原因之一。应该说,字写不好,诗文不会做,正是不及前人处。不能者固应藏拙。不知自己的不足,不以自己的不足为愧,反而以不能矫前人,真是悲哉!发展固有的长处好,还是丢弃不顾好?


沈周《庐山高》

变是对常的发展,不能愈变愈低劣,愈变愈贫乏。如果把不题字盖章也看为“创新”之一途,这“新”决不会高,而必见笑于前人,也必见笑于洋人的!

坚持原创,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中国山水画网络研修班培训讲座第四讲山水画的临摹_祥和
国画山水画五大技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讲讲中国山水画中的线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视频 | 喻建十· 国画技法讲座[9]
学者型山水画大家黄纯尧论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