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劳春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笔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


有的画,描绘的是一个故事,有的画,记录的是一刻风景,梵高的画,写的是无处安放的情感,或忧或喜,或纠结挣扎,或蓬勃希望,就连宁静,也可以是如此浓烈。

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在荷兰松丹特。

2018年3月30日,我在北京的一间公寓里,翻开一本梵高的画册。

这是朋友特意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带回来送给我的。封面上,是那幅颇具日本版画风格的《杏花开》。窗外,正是杏花开的季节。

一、博物馆

(梵高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是我最喜欢的美术馆之一。

在这个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梵高各个时期的画作。从荷兰学画,到成为一名会画画的匠人,努力在阴暗的色调中寻求和谐;到巴黎,在印象派影响下渐长的小清新风;到阿尔,像得到了神启,不再满足于那些朦胧温和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用鲜艳而明亮的色彩——比如金黄和湛蓝,以波浪般连贯起伏的笔触,肆意地铺满画布。在这些风格跳跃的画作里,你看到的是一个天才艺术家的蜕变,如何在短短十年间,走完从学徒到大师的辉煌历程,把惊人的美丽留给世界,又用惊人的方式早早谢幕。

你可以从各种距离欣赏每一幅画作,品味着你看图片时无法看到的立体、细腻和丰富——梵高的画作,无疑可被归入图片和真迹差异最大的画作之类;你可以仔细端详他的笔触,如此地与众不同,层层叠叠,厚重又流畅,每一笔都随意、率性却准确,仿佛喷薄欲出的情感;你甚至可以通过放大镜,仔细观看一角画布,了解梵高怎样以独到的用笔驾驭颜料,营造如此浓郁的效果······

这里还有梵高信件,梵高写的信和他画的画一样色彩强烈。

如果你爱梵高,一生中,应该去一次这家博物馆。

二、人生

原本,梵高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品商人,或者是一个牧师,像他叔叔,或者是他父亲。

然而,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往往由不得父母左右。甚至,幼时的自己亦无法想象。

16岁,梵高进入法国艺术品商行贾比尔公司的海牙分店当店员——他叔叔是这家公司的荷兰合伙人。可是梵高逐渐沉湎于宗教,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当一名艺术品经销商显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1876年,23岁的梵高被辞退了,这是他第一次失业。

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成为一名牧师。父母也愿意为他出钱补课,但梵高没有顺利考入神学院,也没有被任命为牧师,只是在接受了短期培训后,作为一名传教士前往比利时南部的矿区。1879年,他又失业了,这次,他是因为布道时揭露现实,被踢出教会。这年,梵高26岁。

梵高对自己也失去了希望。经过一段时间无所事事,他决心成为艺术家。但是,父母并不支持他的选择。

看看过去这26年:中学还没毕业,就卷铺盖跑回家,靠着叔叔的关系进了艺术品行,却不好好干工作,要去当牧师,传了几年教又没有了下文,26岁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却要去当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职业艺术家。这一路的叛逆····可以想象,梵高的父母有多么失望,在他们眼中,梵高不是一个乖孩子,不是一个好学生,不肯循规蹈矩,不肯好好学习,不求上进,不会和人交往,也没有一技之长,干啥啥不成,总之,一个典型的“失败者”。

(梵高自画像)

更何况,画家养不活自己太正常了。看看梵高的偶像米勒,生活在巴比松小村庄里,早上务农,下午画画,由于没钱买颜料,只好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这还不说他在巴黎时用素描换鞋穿,用油画换床睡的经历。虽然留下了《拾穗者》这样的名作,却是一辈子穷困潦倒。

但是梵高有个支持他的好弟弟提奥,他也早早去了贾比尔公司工作,可以从经济上接济哥哥。正是在提奥的支持下,梵高走上了艺术家之路。但是,这种一路走来四处受挫甚至被父母嫌弃的感觉一定非常不好,也在梵高心里留下了阴影。

1890年,梵高正处于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却对人生彻底失去了信心,感到自己是弟弟的累赘。这种感觉既源于现实的困境,恐怕也源自多年的不顺最后举枪自尽,可能是精神错乱,更有可能是绝望和抑郁。

梵高在专业院校接受美术训练的时间非常短,这或许是他不愿循规蹈矩的另一个表现。起初他曾经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学习了一阵子透视等基本技巧,几年后他也曾经去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可是学院派的课程很难激发他的兴趣。

但是,梵高又始终在学习。他从各种画作中学,从同时期的画家身上学,从印象派作品中学,从日本浮世绘版画中学······学你最喜欢的,最想学的,也才最能学得进,悟得透。

我一直在想,如果梵高是一个好学生、乖孩子,从小认真接受专业训练,在特长一栏里填上绘画,参加各种比赛获奖,18岁考入正轨院校,基本功更扎实,古典技巧更圆熟·······那么,他将成为一个怎样的画家?

如果他没有失业,如果他没有去传教,如果他成功地靠卖肖像画养活自己,或者,他画的城市风景画被做成旅游纪念品大卖·····如果梵高成功了,甚至富裕了,那么梵高还会是今天的梵高吗?

(割耳后的梵高自画像)

他或许会有一个更加幸福的、也令父母安心和满意的人生,但是,我们可能也将无缘见到这些伟大的作品。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作文如此,画画也如此。孤独和郁结未必一定成就伟大的艺术,但很多伟大的艺术正是诞生在孤独和郁结之中。

'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

三、艺术

梵高的人生和艺术生涯同样短暂。他只活了37年,而艺术生涯更短到只有10年。他的蜕变如此鲜明,以至于很容易以三个阶段来区分。

  • 第一阶段:1880—1886 荷兰

这个阶段梵高努力学习着传统技巧,他画了一系列以人物肖像和农民粗糙的手为题材的油画和素描,都是阴暗的色调,巴比松画派的米勒是他的榜样。

《卷心菜和木鞋》↑

这是梵高最早的油画之一。1881年,梵高开始在海牙知名画家安东莫夫的指导下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创作油画。初看起来,这幅静物画似乎是画在画布上的,实际上是梵高在纸上画画后,把纸贴在木板上,用滚筒给纸上了一层底漆。19世纪很多初出茅庐的画家都是用这种替代画布的便宜办法。

《吃土豆的人》↑

1885年4月,梵高在纽南完成了荷兰期间最有名的杰作——《吃土豆的人》。

  • 第二阶段:1886-1888 法国巴黎

1886年初,梵高来到巴黎和弟弟同住。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相形之下,他在荷兰学习的阴暗色调显得陈旧而落伍。他的调色板开始明亮起来。他开始画静物花卉和风景,尝试这种充满生气的清新色调。为了寻求独特的风格,他不仅学习使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技巧,还研究日本浮世绘版画。梵高或许不是一个好的传承者,但他长于融会贯通、不落窠臼、创新突破。很快,他就掌握了最时髦的技法,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插着翠菊和剑兰的花瓶》

1886年夏天,梵高受印象派启发,创作了各种以花为主题的静物。

《情侣花园》↑

1887年的这幅画显示出印象派点彩画法的影响。但梵高没有用点,而是运用了各种长度的细微笔触填充画面。接受各种影响,却不只是模仿,这才有后来的梵高。

  • 第三阶段:1888-1890 从阿尔到奥维尔

有的画,描摹的是一个故事,有的画,记录的是一刻风景,梵高的画,写的是无处安放的情感,或忧或喜,或纠结挣扎,或蓬勃希望,就连平静,也可以是如此浓烈。

这是梵高生命中最后的岁月,也是他艺术的巅峰时期,虽然,只是短短两年。这两年,他在三个地点度过。

1888年2月-1889年5月 阿尔

1888年5月-1890年5月 圣雷米

1890年5月-1890年7月 奥维尔

1888年初,梵高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阿尔阳光灿烂的风景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梵高的个人风格在此成型:浓烈明媚的色彩,连续运动的笔触,宣泄着波浪般强烈汹涌的情感。也是在这里,诞生了梵高流传后世的那些最著名的作品麦田、向日葵、星空···

'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

但是,梵高的成就不止在于色彩和笔触的独到,也在于其丰富的主观的情感表达,从理念上突破了以往画作对历史或风景的客观描摹,从而成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这些画作不止是技巧上的创新,也诉说着梵高敏感热烈不被人理解的内心。

《开花的小杏枝》↑

这是希望的小确幸。1888年2月梵高刚抵达阿尔时,迎接他的是28年来最寒冷的2月。但无论室外多么寒冷,室内春季正在到来。3月3号,他在信中写道:“这里的冰雪很美,田野里仍然银装素裹,我完成一幅以城市为背景的白色冬季风景作品,另外还有两幅小的杏枝习作,尽管天气如此寒冷,杏枝还是开花了。”

《开花的阿尔田野》↑

这是梦想成真。在阿尔,他从浮世绘里开始的日本梦似乎成真了:“我只需要一直睁开双眼,就会给我以深刻印象的周围环境,一大片一大片色彩鲜艳的黄毛茛覆盖着的田地,一畦长满绿叶紫花的鸢尾花”。这里的色彩让他激动不已:“沾满黄色和紫色花草的田野所围绕着的一座小城,你知道吗?这正像是一个日本梦”。

《收获》↑

这是丰收的欢喜。“蓝色与镀金麦田的橙色作对比”的1888年的夏天,收获时节的乡村生活。

《黄房子》↑

这是安居的平和。1888年5月,梵高租下阿尔(或译阿尔勒)拉马丁广场上2号,改造成他的“黄房子”,后来邀请高更来此同住。

《夜晚的咖啡馆》↑

这是星空的静谧和市井的温暖。梵高用了他最喜欢的黄色和蓝色,来描绘夜色中阿尔的街道和咖啡馆。

《向日葵》↑

这是热情的期待。1888年秋天,高更即将到来。梵高觉得高更到来时,他的黄房子的内部看上去应该是一种黄色与蓝色的和谐色调,他想用有着向日葵的系列静物画装饰屋子。因为花瓶里的花很快就会枯萎,所以必须快速作画,“我满怀着激情在画画,就如一个马赛人喝着浓味鱼肉汤那样,而我这里是大向日葵。”

可是,1888年12月,梵高和高更之间发生了不愉快,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半只耳朵。之后他先是因为欠房租被抓,没过多久又因为邻居请愿说他有精神病被警察抓起来送进了医院。阿尔的快乐日子就这样迅速结束了。

1889年5月,梵高自己要求进入阿尔东北25公里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疗养院治疗。之后一年他都在这里度过。在这里他画了150多幅油画和100多幅素描,几乎两天一幅油画,极其高产。最著名的代表作《星夜》就是在这里画成的。

《星夜》↑

眩晕流动的天穹,直刺夜空的柏树,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很难有人说得清楚。但站在这幅画前,汹涌的波浪般的天空却让人感觉到不安的笼罩。

《圣保罗疗养院的花园》↑

烦恼是什么样的色彩?梵高在圣保罗疗养院画了这幅画,他在信中写道,“红赭色与通过勾出轮廓的灰色和黑色条纹、加深的绿色的组合,激起了一种极度痛苦的感觉,即所谓的烦恼,我的一些病友经常受到这种感觉的折磨。”

《收割者与麦田》↑

乍一看,这是一幅表达丰收的画作,然而真相并不如此。梵高引用圣经中著名的隐喻收割者:“一个模糊的人物,为了完成他的工作,在炎热的夏日拼命的工作着,我看到了死亡,在这个意义上代表着人类的麦子都被割掉了。”

《播种者》↑

与此相应的是《播种者》。梵高在信中说,播种者和麦捆是永恒的象征,喻指始于播种的农作物的生长,开花和收获的循环往复,这里播种者象征着生命。

《杏花开》↑

生命是什么?1890年1月底,已经结婚的提奥写信告诉梵高,他有了个儿子。梵高以自己最喜欢的题材之一——蓝天衬托着花枝上盛开的花,挂了一幅画作为贺礼。他选择了杏树作为新生命的象征,一种开花季节最早的树,已经在2月报春了。画中呈白色的花蕾原本是粉红色的,在光照下褪色了。是不是很有日本风?

奥维尔

1890年5月出院后的梵高来到了奥维尔,这是个位于巴黎西北30公里的小村庄。在这里,他和医生加歇交上了朋友,甚至对医生的女儿颇有好感。他在短时间内又创作了很多作品。

《奥维尔的风光》↑

宁静,就在这绿意盎然的村庄里。

《树根》↑

什么是抗争?树根盘根错节,拼命将自己扎根于大地之中,但由于暴风雨,它的一半还是被拔了出来。“我想要以黑色的喃喃鸣不平的,长着筋结的树根表达生命的抗争。”

《麦田群鸦》↑

深蓝色的天空低沉得有些压抑,群鸦惊起于麦田,将逃向何方?

《树根》和《麦田群鸦》,究竟哪一幅是梵高最后一幅作品,一直有争议。不管是哪一幅,这个时候,梵高内心再也无法找回平静,只有纠结、自责和绝望。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外出作画时,对自己开了枪,两天后去世。

还是在传教时,每一次布道,梵高都会以同一句话开始:

人生就是一场朝圣之旅。

艺术是神圣的。梵高没有当上牧师,但是,他把同样单纯而执拗的信仰倾注到了艺术中,并在艺术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读懂梵高,用灵魂作画的人,成功的背后是这样的
梵高:最深的孤独,是你对我视而不见
梵高的世界你不懂 原来色彩真的很美丽
梵高美术馆:代价高昂的遗产
凡高系列(27):凡高的麦田56幅
【7.27】梵高之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