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回大唐”之五十知天命(第一桶金的来源)

高郎王卫谭五人均为大唐海州太学(具体名称参见FMT)毕业,多为江浙人士;

高大隆,甄谭:州太学弱冠团任职,甄谭是高大隆学妹,后二人结为夫妻;

郎诚民、王彬、卫帆,州太学任职,学的都是中华传统医学;

甄嘉,州太学德高望重太师,大唐知名中医专家,郎王卫三人恩师,甄谭之祖父;

唐高宗李治(唐海),海州任职多年,后入主大唐长安城为帝,与甄嘉关系颇好。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大唐睿()宗时期,高大隆,作为生于公元667年的一位青年,却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惧,五十认命”。

史书记载,公元717年,高大隆在大唐长安城(瀛洲城)高调庆祝了自己五十岁生日,并宣布因自己受到西洋等国的影响,在牛雾等人的劝说下,以后将回归大唐慈善事业。

其实大唐作为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是没有什么慈善可言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唐睿宗忠诚的姿态而已,向睿宗表明自己以后将不法所得馈赠给大唐子民,以换取平安;但很多人,在慈善掩护下,官商勾结,大发其财。

如果高大隆以后确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唐慈善方面,无疑将消弱其商号的实力。他的商号不属于大唐的“盐铁酒等专营专卖”领域,而是民间的,是一家被称作昌隆银号的商铺,位于大唐海城,起源于海城,兴隆于海城,可以说海城是昌隆的根。


前文介绍过,唐太(平)宗(希贝)继位后,曾在春节期间有过一次南旅,当时在海城州太学弱冠团任职的高大隆,倍受鼓舞,因为海州是太宗南旅过程中的一站。

虽然高大隆未亲耳听到唐太宗的豪迈宣言,但那个激动人心的春节,以及曾经的火热氛围,让他欣喜不已。为此,尚在春节期间的高大隆便写信联系自己的同窗挚友郎诚民,两人彼此交换了对大唐未来局势的看法,认为虽然唐太宗通过非正常手段继位,但其人开明,任用贤臣,有明君之范,且已推行的大唐开化正册,让大唐生机勃勃,看来大唐要准备进一步沟通与西洋等国的交流,历史的机遇就在眼前。


两人一拍即合,准备趁唐太宗的南旅之势,演绎一出春天的故事。

人做事总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两人虽然已经太学毕业,但均在海州太学任职,身无长物,亦无技能,想在大唐趁风而起,谈何容易。但两人都喜欢运动,高大隆曾从海州徒步走到长安城,成为其成名之后的趣闻;二人虽未真正进入社会,但却喜欢游历大唐江山,期间多考察民风民俗,他们决定开办一家为其他商铺开拓新市场提供咨询、调查建议类的商号。但注册一家咨询调查类的商铺需要一定紫巾,两人又没钱,怎么办?

据郎诚民在自传中,介绍道自己向父亲接了白银400两,而据史料关于高大隆的介绍,称高大隆借助其担任海城州太学弱冠团的优势,利用当时太宗时期鼓励海内外学子交流,为此大唐海州太学的出国学子们向弱冠团缴纳了3000两白银,准备留洋之用。高大隆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经申请暂时挪用了其中的1000两白银,其中也包括高大隆自己的留洋费用380两。


不管白银来源于何种途径,总之高大隆和郎诚民成立了自己的商铺,成立后一年也略有微利,但两人总感觉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或者说商号的微利远远没有满足两人的渴望。

后来,两人做出了一个决定,做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高大隆学的是中国传统哲学,该专业认为逐利不义,所以也没讲什么经商发财之道,所以这一领域与物质财富关联性不大;郎诚民学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比高大隆的专业有前途,毕竟看病抓药救人,总需要付出银子。

郎诚民对高大隆说,我学习差强人意,真正向依靠我的专业赚钱,还需要拉我的同窗王彬、卫帆加入我们。高大隆听说过王卫二人,因为他在弱冠团任职时,听弱冠团甄谭的介绍过,甄谭说太学里学医最好的就是王卫二人,因为此二人的先生(导师)就是甄谭的祖父甄嘉

于是作为郎诚民学弟的王卫二人,顺利加入到了昌隆银号,高大隆也把尚未太学毕业的甄谭拉入到了银号中,一是因为高大隆对甄谭有好感,二是因为甄谭有一个在大唐医学领域很有名的祖父。


公元693年,即昌隆银号成立的第二年,便果断停止调查咨询业务,转战大唐当时逐渐放开的土建工程项目,以及传统中医研发,通过为他人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赚钱银两。

趁着大兴土木工程的大唐局势,昌隆银号的每个人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一年后赚到了白银十万两(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在其中高大隆利用其州太学弱冠团身份对赚到十万白银助益颇大,因为土木工程的项目多被留洋海外的学子购买。

真正让昌隆银号腾飞的是医药行业,这也是本文要讲的重点。当时虽然由五人银号组成,且三人懂医术,但毕竟没有研发能力,因为医药行业是一个技术性要求极强的领域,大唐人更多的是看中医吃中药,对外交流过程中,传入的西医并不感兴趣,昌隆银号对医药领域的发展思路并不明确。

甄谭提出其祖父甄嘉曾提到大唐有很大一部分人得有一种怪病,叫“怕吃热”,平时看不出来,但吃了达到一定温度的食物后,就会发病,甚至此病还会传染,极其可怕。但目前大唐中医尚无治愈该病的方法,另外就是如何确诊是否得了该病也是中医无能为力的。但其祖父甄嘉说西洋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怕吃热”病的检测方法,如果能够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大唐,将会极大的造福大唐的百姓,同时也有利于昌隆银号的兴旺发达。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高大隆安排王卫二人和甄谭拜访了甄嘉,甄嘉和昌隆银号的人都是江浙老乡,而甄嘉又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他曾为了让自己家乡地区的孩子们报考学习中医学,特意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学费资助中心,对于这几个有志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年轻人,他当然支持,于是甄嘉将西洋相关的研究成果提供给他们,但也告诉他们西洋研发人员已经对“怕吃热”的检测方法申请了专利,虽然现在大唐与西洋交流并不频繁,但要防范以后可能出现的麻烦。

什么是专利?高大隆等人并不清楚,但他们知道如果能够将“怕吃热”的检测方法推广到大唐,将极大的造福百姓,同时获得巨大银两。

既然检测方法已有,现在的问题就是研制出一台“怕吃热”的检测仪器,通过进口西洋的设备似乎并不现实,于是昌隆银号在甄嘉的帮助下,在海州太学开辟了一个研发场所,并将刚刚赚了十万两白银,全部投入其中,两年后“怕吃热”检测仪器终于研制成功。

当时是唐高(海)宗执政时期,而唐高宗在储君之时曾在海州任职多年,对海州的名人甄嘉十分了解,两人关系也不错。若不是当年云中鹤将其擢升长安(瀛洲)城,其也想像甄嘉一样做一个大唐学者。


甄嘉看到昌隆银号研制出的“怕吃热”检测仪器后,认为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东西,于是亲自写信给远在大唐长安城的高宗皇帝,在请求改良科举考试制度的同时,提出海州太学研制出了“怕吃热”仪器,能够运用西洋技术,检测国内子民的身体状况,请求推广到全国,这样利于人口素质的提升。

……

昌隆银号投入的十万两白银,经此一战,赚了十倍,银号财富已有一百万两。

此时是公元695年,昌隆银号的五个人中,年龄最大的高大隆才28岁,尚未达到而立之年,一百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亿元)。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历史记载的事实就是这样。

从此以后,高大隆等人理解了如何将太学里的学术成果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推广大唐全国,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转化成滚滚白银;高大隆很快与甄谭结为夫妇,并在甄嘉的介绍下,加入了大唐盟民。银号也因此背靠甄嘉这棵大树,走向了专业化的医药之路。

也因为这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以高大隆为首的五个人,明白了在大唐经商赚钱的捷径,也懂得了这是在大唐经商必须要走的路,虽然这样一条路充满险恶;他们在唐高(海)宗时期斩金夺银,到了唐中(山)宗时期,昌隆银号更上一层楼。

直到唐睿(陆)宗时期,公元715年,大唐御史台派人将刚从南洋回国的高大隆带走了,一时引起海州长安富商高官瓜民们的热议,但很快高大隆又出现在海州。

时间这么短,高大隆仅仅消失了三天四夜,而另一位大唐银号掌柜华健明却仍在消失,这说明高大隆的问题不大或者没有问题,配合御史台查清问题就好,但这一场虚惊也让高大隆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反思,让那个两年前还雄心壮志、扫货西洋的高大隆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让他对自由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商二十余年,虽多小心谨慎,但难免也有违规触法之时,御史台要查处你,简直太容易了,一旦身陷囹圄,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跟好朋友牛雾,研习一下八卦的安全。

高大隆的好友有很多,其中包括牛雾朱玉等人,他真是一个复杂的人!




喜欢本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浑厚朴拙的大唐隶书 唐代隶书 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 上下合集
说昌隆
大闹广昌隆
奋斗换昌隆[醉思仙]
“鸿盛银号”单戳十两圆锭
谭延闿:年抛造物甄陶外 心在飞鸿灭没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