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一章 不断应用整体论是探究一切的不二法门(三)

 

【内容提要】:由于事物无法孤立存在,只能互为环境整体存在,所以对事物的了解总是需要把事物置于一个相对不可分割之整体中,来追究整体之起源和各局部之主体,在追究各局部之主体的同时便可知整体的起源,在追究整体之起源的同时便可知各局部的主体,只因因果相互关联、整体存在,如此便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具体情况,这个方法称之为整体论。不断应用整体论是了解万事万物的不二法门,自然也是认知道的方法,也是解读《道德经》的方法。而《道德经》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即整体论,为理论篇。第二、三章承整体论之方法而来,讲圣人如何治理社会,为应用篇。

[Content Summary]: Because things can not exist in isolation, they can only exist with each other as a whole environment, it is always necessary to put a specific object in a relatively inseparable whole to seek for the original cause of the whole and the main body of all the part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The origin of the whole will be found while seeking for the main body of all parts, the main body of all parts will be found while seeking for the origin of the whole, just because the cause and effects are interrelated and only exist as a whole . Therefor, the cause and effects,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object can be understood. This method is called holism. Constant application of holism is the only way to explore everything. Naturally, it is also the method to cognize Tao and the method to interpret Tao Te Ching. However,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ao Te Ching is holism, which is the theory.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follow the method of holism, which talks about how sages govern society,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一),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miǎo)之门。

(二),字、句解析

故:在《道德经》中有两种用法,一个表结果,指所以、因此、于是、那么;一个表原因,指因为、由于。

欲:做动词指意识、思考、思索、求索以及打算、想要等意思;做名词指意识、念想、想法以及欲望等。那“无欲”何解?指没有欲望?去除欲望?那整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何解?“总是去除欲望,以……;总是保有欲望,以……”?“无”、“有”做动词用,这样的释义与上、下句有何关联?老子是在表达什么?或者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常常……”、“所以总是……”在副词后边总不能直接接名词,即“无”、“有”做动词用,那“无”、“有”何解?整句说的是什么?与上下句有何关联?这些是辨析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既然上句是对“无”、“有”做了定义,下句遂承此定义而来。“”做动词用,接在副词“常”的后面,指总是要如何如何——这是老子在阐述某种方法。“”指追索,“无欲”即“欲无”,为谓宾倒置,指追索事物整体的起源。“常无欲”即总是追索事物整体的起源——总是对整体寻根问底。

所谓总是追索事物整体的起源,即总是把事物置于一个相对不可分割之整体中,从整体出发来发现事物的起源。整体之起源统辖整体,即事物之起源。立脚点总是上一层级,由上而下观之。

同理,“有欲”即“欲有”,指追索事物各局部的主本。“常有欲”即总是追索事物各局部的主体。所谓总是追索事物各局部的主体,即总是把事物置于一个相对不可分割之整体中,从整体出发来了解各局部的主体。立脚点总是上一层级,由上而下观之

如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第一章为一个相对不可分割之整体,故而对其中各句和各字的具体理解需要整章中去确定,需要从整章出发来追索整章之起源,需要追索整章各句之主体是什么情况。其中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告诉人们老子要来阐述道,这也是全书之缘起。道是可以说道的,但非一般寻常之道。正是由于非一般寻常之道,那何以认知呢?何以检验老子所言之道是对的呢?方法是怎样的呢?故而接下来需要讲方法。所以第一句话是整章之起源,统辖整章,也就意味着整章的主体——主要内容——是在讲方法,即因果对应。这个结果即具体之方法怎样就需要来看具体的每一句话。但是由于事物的名称并非一尘不变,即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叫法可能不同,即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命名可能不同,这会带来理解上的误差,所以在讲方法之前需要做一个定义,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于是有了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以及第三、四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第五、六句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承定义而来在讲方法——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第七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对这两个方法关系的说明,进而统一为一个整体。第八句话“玄之又玄,众妙(miǎo)之门”为统一后方法的进一步说明。何以知道整章之缘起?对整章各句之主体把握的同时便可知其缘起。何以知道各句之主体(包括判断各关键字的具体意义)?对整章之缘起把握的同时便可知各句之主体。只因因果相互关联、整体存在。

由上可知,“常无欲”之对整体起源的把握,解决的是“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即知整体及各局部之缘由——索因。“常有欲”之对局部主体的把握,解决的是“知其然”的问题,即知整体及各局部之具体情况——探果。有因必有果,因果相互关联、整体存在。在探果的同时便可索因,在索因的同时便可探果,如此便了解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具体情况。

对事物的探究,总是需要从更大层级出发即从相对整体出发来观察和研究,只因事物不能孤立存在,只能相互整体存在,这是整体论。整体论也即整体旁观,所谓客观。立脚点是上一层级而非下一层级,由上而下观之,又言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经》)。

整体旁观,直观的效果很明显,优势很突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712-770年)。“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768-824年)也能很好地帮我们体会整体旁观之妙。

又见如下银河系运动俯视图和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所谓俯视也即形而上,即整体旁观,可以发现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宇宙运动的规律,且是一样的。

 
银河系运动俯视图(电脑合成)

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

倘若我们处在研究对象之内来观察研究对象,结果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苏轼,1037-1101年)。这是因为我们处在研究对象之内——“身在此山中”——割裂了研究对象与周遭的关联而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孤立的存在,故而只能把研究对象做纯粹的物理分割,除了了解其物理结构之外就没法了解其他,又言“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从局部来看整体即还原论(把研究对象往下一层级不断分割和简化,再企图把分割的部分组合起来以还原整体)的劣根性所在。

如对牛皮癣(银屑病Psoriasis)的研究,西医在牛皮癣的皮损症状中发现了所谓的T细胞增生,治疗也就很简单——用药物或物理手段抑制细胞增生。那细胞增生是何原因造成的?不得而知,也没法再往下追究,所以结论只能猜测是涉及免疫或不明病因。这只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牛皮癣这个症状从疾病整体中割裂出来(刺激、刺激作用的生理环节、症群为疾病构成之三要素。其中刺激和刺激作用的生理环节为病因,症群为结果),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把牛皮癣的来源给切断了,一头扎入了对局部症状的细分之中,永远也无法得知牛皮癣之成因,而使之成为不治之症。那这种科研所得出的结论——T细胞增生——有何高明之处?这等于是说牛皮癣之皮损是由一堆异常增生的细胞构成,研究的只是局部的物理结构,对治疗没有任何帮助。相反,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抑制细胞增生的治疗不但无效而且有害,同样因为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治疗没有针对疾病整体之起源故而会无效,对表面症状的控制会表现出药物依赖性;没有针对疾病整体起源的治疗就成了针对人体的负面刺激,故而会有害,必然会引发所谓的副作用、并发症、后遗症等等。

“无欲”和“有欲”皆为宾语前置(谓宾倒置),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年),按现代语序应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这一用法在《道德经》中也很普遍,如接下来的“众妙”,第二章的“无为”、“不言”,第四章的“象帝”,第五章的“多言”、“数穷”,第十五章的“微妙”、“玄通”等等。对这一普通语法结构的忽略,成了千百年来人们读不懂《道德经》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认识不到这是所谓的宾语前置,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常无欲”、“常有欲”,即没有从整体出发而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天马行空之下完全不尊重原文,不顾查原文细节,结果还可能把本非倒置的搞成了倒置,如对第一句话的理解。

妙:奥妙。

徼:结果、归终、究竟。

(三),经文释义

那么,

总是要追索事物整体的起源——索因),以发现事物整体之奥妙——知其所以然)

总是要追索事物各局部的主体——探果),以发现事物各局部之究竟——知其然)

Then, it is always necessary to seek for WU,so as to dis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whole (--refers to knowing why it is).

It is always necessary to seek for YOU, so a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each part (--refers to knowing what it i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皮癣一次净
理解了“名”字,才能理解《道德经》,而不偏离大道
(1)[转载]牛皮癣一次净
直播间设备清单一览:做直播一定要用的直播设备大全!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
摄影的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