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表明,分别有88.2%和78.7%的少年儿童认为父亲和母亲对其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均位居榜首。而只有23.1%的父亲和19.3%的母亲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分别排在学习成绩(88.2%)、身体健康(42.9%)、安全(39.8%)和学习成绩(78.7%)、身体健康(42.4%)、安全(40.4%)、做作业(22.7%)之后。中国儿童中心承办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中,当让父母回答“对孩子前途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当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选择,远远超过了“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幸福”(17.8%)和“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13.75%);仅有27%的父母“完全不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的说法[1]。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关注孩子将来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父母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关注的全部所在。其实,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勤奋程度、刻苦精神、进取精神等等。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其中,孩子自身的因素是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因素包括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想不想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和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会不会学则是方法问题,相对于想不想学而言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解决了“想不想学”的问题,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会不会”学的问题,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从家庭教育的实际来看,即使是高学历的家长,也很难完成各学科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教育。家长的主要责任是配合学校教育,解决孩子想学、爱学、会学等问题,而想学、爱学的教育需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起。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关鸿宇教授撰文指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多。根据调查,在行为习惯方面,孩子主要存在着“十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小攀比”。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家庭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习惯培养。要解决这十个问题,家长必须抓紧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十小”问题,不仅存在与独生子女身上,在多子女家庭子女身上也同样存在。从表现方式上看这“十小”问题是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实则属于道德问题,即“问题道德”的外化或外在表现。追其原因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即学会做人教育滞后所至。

当今很多孩子缺乏爱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对父母不能进孝心,对同伴缺少诚心,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缺少感恩心,对需要帮助的人缺少同情心,对与自己有不同见解或观点的人缺少宽容心,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缺少责任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同仁和家长的广泛共识。因此,培养孩子成为富有爱心、胸怀大度、乐观向上、勇于负责的人,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重要任务。


一、教育孩子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仁者爱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爱父母、爱家人、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的教育,也包括爱家庭、爱集体、爱环境、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家长应当以孝心、感恩心、同情心教育为切入点,从培养孩子爱父母、感激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做起,培育孩子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一)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孝心的人

孝心,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敬重的心理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因此,孝心教育既包括“孝”的情感的培养,又包括“孝”的行为的训练、“孝”的习惯的养成。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的是“孝”的重要性——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接受教化的起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3]说的是“孝”的内容和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说的是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所有的老人,则充分反映了对中小学生实施孝心教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孝”的意义是巨大的,讲究孝道不仅是接受教育,完善人格的需要,也是成就事业,“运掌于天下”的需要;“孝”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小到“不敢毁伤身、体、发、肤”,及时应答父母的召唤,大到修身立世。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当今的少年儿童,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呢?

一是珍爱生命。要教育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心自身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和各种意外伤害,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忧,既是珍爱生命的需要,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的习惯,预防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

二是勤俭自立。要教育引导孩子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知道勤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业担心;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不乱花钱,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就是孝敬父母。要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勤奋学习、主动承担家务、生活节俭等习惯入手,不断促进孩子勤俭自立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是修身立德。要教育孩子知道“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并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免因自身的过错使父母蒙受羞辱。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不做有损自身形象和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事;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不做有悖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养成知错就改的习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不断符合“德”的要求。

四是关爱父母。要教育孩子知道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人类共有的心理需要——在家庭,不仅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家人的关爱,父母,无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老的父母,都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特别是孩子的关爱,关心、体贴、照顾父母,让父母以自己的言行为荣就是孝敬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心理需要、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等习惯。从学会关爱父母做起,逐步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爱所有需要关爱的人、关爱家庭、关爱集体、关爱社会、关爱环境,成为真正的“仁者”。

五是敬重父母。要教育孩子知道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类共有的维护自尊的心理需要,要教育孩子在要求家长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尊重的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父母,并养成理解父母的苦衷、体谅父母的难处、尊重父母的尊严等习惯。

六是尊敬师长。要教育孩子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要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尊敬老师、尊敬长辈的习惯。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尊重,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二)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感恩心的人

感恩心,即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感恩既是一种“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心理,也是一种“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既包括感恩心理的培养,也包括感恩行为的训练和感恩习惯的培养。

可以肯定地说,当今绝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父母、家人、老师和社会的广泛关爱和呵护之下,尽情地享受着来自父母、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学生对此却麻木不仁,有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毫无感激之心,更无感激之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孩子的自身原因,也有社会环境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

仅就家庭教育而言,有的家长为了达到一定的个人目的,采取请客送礼甚至行贿受贿等方式讨好于他人,并在孩子面前大肆宣扬;有的家长面对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之词和感激之行,认为是假心假意;有的家长面对他人给予的帮助、关照,就连一个“谢”字都舍不得说,或认为没必要,或认为理所应当,或认为其另有所图;有的家长面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您辛苦了,谢谢爸爸(妈妈)”,一句冷冰冰的“你把书读好就行了”了之。如此等等,无一不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孩子形成“金钱万能”、“世间无真情”、“得到他人关爱=理所应当=他人另有所图”等错误观念。这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乃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

其实,感恩是一种人之常情,一种人之常理。一般而言,感恩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感知恩惠——感受恩惠——报恩心理——报恩行为——感恩习惯的过程。感知恩惠,只有知道了父母、家庭乃至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是不可能产生感恩之心的。感受恩惠,即对他人的帮助要有亲身体验。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之心。报恩心理,即回报他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帮助的心理。报恩行为,即在感恩心理驱使下产生的回报他人恩惠的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感恩习惯。

感恩需要以知恩为前提,以真诚为原则,以量力为标准。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当今的少年儿童,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感恩心的人呢?

一是知恩图报。知恩图报,即感知他人的恩惠,并试图回报。“知恩”是“图报”的基础。研究表明,不知恩者,即感受不到他人的关爱、帮助的人,往往会是觉得自己很孤独,容易产生自卑感;知恩不报者,往往会产生内疚感。对于孩子而言,知恩图报,并及时得到肯定,是提高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家长应从教育孩子从小养成感知、体验他人的关心、爱护、帮助,并真诚地表达谢意的习惯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知恩图报的习惯。

二是立志成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乃至社会的关爱之恩,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成才,并努力为之奋斗。因为,这是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国家对青少年一代最大的希望,甚至是全部希望之所在。所以,作为家长应从教育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入手,教育孩子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热心公益。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公益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就是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因此,作为家长,要精心呵护、大力支持孩子热心公益、关心时政的心理和行为,并通过不断地教育引导,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三)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

同情是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映,可以引导人置身于他人境地,与其同哀乐、同甘苦。

同情心是人们对于境遇低于自己或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们的一种怜悯关怀、无私帮助的情感和品德,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相互关爱、友善相处的可贵精神。

如果说“感恩”是一种回报,那么“同情”则是一种“爱的奉献”。只有付出的爱,才是完整的爱。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知恩图报”的同时,能对那些遇到挫折、遭遇不幸,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份理解、一份同情、一份帮助,尽到一个公民(人)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多一份稳定、多一份和谐。

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培养孩子扶贫济弱、助人为乐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孩子在接受爱、感受爱、付出爱的过程中体验到人世间的真爱和人生的乐趣,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做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

一是扶贫济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如,因家庭困难濒临辍学的小伙伴;因遭遇不幸(如地震)进入困境的人;生活无人照料的老人;行走不便、智力残缺的残疾人……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他人的难处,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

二是助人为乐。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种帮助既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也包括精神上的鼓励。助人为乐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其外在表现就是乐于助人。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及时的认可、鼓励。因此,家长应采取积极鼓励、恰当引导、规范约束等方法,培养孩子形成助人为乐的品质和乐于助人的习惯。

“教育孩子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点及行为习惯训练要点列表如下: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要点

培养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孝心

教育

珍爱生命

科学饮食

锻炼身体

自我保护

勤俭自立

勤奋学习

生活节俭

承担家务

修身立德

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

知错就改

关爱父母

关心父母

照顾父母

敬重父母

理解父母

体谅父母

尊敬父母

尊敬师长

尊敬老师

尊敬长辈

感恩心

教育

知恩图报

真诚道谢

立志成才

勤奋学习

积极进取

热心公益

热心公益

关心时政

同情心

教育

扶贫济弱

扶贫济弱

助人为乐

乐于助人


二、教育孩子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成就伟业需要具有宽大的胸怀。“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讲是宽容大度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是“诚心”可以成就事业;“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的“诚心”,换来了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由此可见,实现理想,成就伟业,不仅需要志存高远,还需宽容大度、以诚相待。只有胸怀大志者,才能做到宽容大度、以诚相待。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则既不能容人容事,也不能真诚待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胸无大志。

   宽容大度与以诚相待,即宽容心和诚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养胸怀大度的人,需从宽容心、诚心教育做起。

                            (一)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宽容心的人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心,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古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的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哲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的魅力,是一种推进与人和谐相处的力量。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便会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感激、多几分温暖,多几分关爱。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会宽容应当从理解父母的唠叨,善待老师的批评、体谅同伴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做起,逐步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貌谦让的品质,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应当本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以自身的宽容之心培育孩子的宽容之心。

   一是理解父母的唠叨。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殷切的希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作为父母,一方面应当时刻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无私的爱和殷切的希望。因为,只有孩子感受到了这种爱和期望,才能产生感恩之心,才能发挥这种爱和期望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更便于孩子的接受。作为子女则需理解父母的唠叨——良苦用心,并应努力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既是对父母尊敬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具有宽大胸怀的表现。如果连父母的几句唠叨话都容不下,那么你的心中如何“行得了船”呢?

   二是善待老师的批评。要教育孩子知道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要引导孩子善待和理解老师的批评教育,尊重老师的劳动和良苦用心,要多从主观上查找原因和不足,并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逐步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和习惯。

   三是体谅他人的不同见解。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自身宽容大度、礼貌谦让等良好品质的具体体现。家长应告诫孩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从小学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貌谦让的习惯,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二)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诚心的人

   “诚”,即诚恳、忠诚、真心实意。“诚心”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诚、坦荡而不虚伪的心态和行为。“诚心”既是为人做事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倡导的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从教育孩子养成对人以诚相待、对事全心全意的品质入手,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诚心的人。

   一是以诚相待。以诚相待,是实现深层交往、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实现深层交往、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因为只有以诚待人,才有可能赢得他人的真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结果必然导致“各揣个的心眼儿”、“各打个的算盘”,这无异于在人与人之间设立了一道心里防线。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出样子,真诚地对待对方、对待长辈、对待邻居、对待同事、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真诚待人、诚实守信的习惯。

   二是全心全意。即做事要全身心地投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具体内容请参阅本章第二、第三节)入手,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讲究效率,为实现既定目标锲而不舍的品质和习惯。

         “教育孩子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点及行为习惯训练要点列表如下: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要点

培养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

宽容心教育

理解父母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礼貌谦让

尊重老师

体谅他人

诚心

教育

以诚相待

真诚待人

诚实守信

全心全意

讲究实效

锲而不舍


三、教育孩子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种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向上”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则是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迎难而进、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的形成对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理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所言:“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那么作为家长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教育培养孩子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呢?

(一)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

   自尊心是指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尊重,从穿衣打扮开始注重个人形象,愿意自我表现,要求平等参与家庭、班级事务,对有伤其自尊的态度、言行、举止感到非常反感甚至会与其抗争,诸如此类,都属于孩子维护自尊的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是促使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断满足孩子自尊的心理需要,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重要因素。维护自尊心的两个支点是“知耻心”和“他尊”(得到他人尊重)。“他尊”是以“尊他”(尊重他人)和遵纪守法、礼貌待人等自身品行为条件的。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从引导孩子知荣明耻、遵纪守法、礼貌待人做起,培养孩子做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

   一是知荣明耻。知耻感是维护自尊的重要支撑点,人一旦丧失了知耻心,也就丧失了自尊心。因此,家长应当从教育孩子知道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开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指导,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着力培养孩子爱国爱家、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品质,引导孩子逐步养成珍惜荣誉、知错就改的习惯。

   二是遵纪守法。遵纪守法,不做有悖于法律、法规,有悖于校规、校纪,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事,是维护自身尊严,赢得他人尊重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教育孩子遵守校规、校纪,维护社会公德做起,引导孩子知法守法,并养成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是礼貌待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说的是尊重是相互的,是有回报的。礼貌待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前提。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教育孩子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掌握必要的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知识开始,教育孩子养成尊重他人、讲究礼仪的习惯。

(二)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

   进取心,也称上进心,是指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进取心的人,往往有理想、有志气,积极肯干,不怕困难,勇于竞争。探寻成功人士的成长道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遵循“确定目标——努力奋斗——实现目标(获得成功,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提出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实现目标”这样一个人生轨迹。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就是进取心。因此,可以说进取心是人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动力。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采取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引导孩子明确努力方向(确定目标),帮助孩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孩子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评价、适时鼓励等策略,从培养孩子见贤思齐、合理竞争等品质和习惯入手,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

   一是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是一种善于发现榜样及他人长出的睿智,是一种努力学习他人长处,并向“贤者”看齐的进取精神。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贤者”。如,感动中国人物、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等等;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是否能够发现“贤者”及他人的“闪光点”,是否愿意、是否能够将“贤者”及他人的“闪光点”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并付诸于行动,向其看齐。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身边的榜样和他人的长处的胸怀和习惯入手,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见贤思齐、勇于实践的品质和习惯。

   二是合理竞争。和平、稳定、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三大主题。要发展就要有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会使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会使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因此,每一个家长都应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学会合理竞争,养成勇于竞争、敢于超越、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

   自信,即相信自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确认——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是指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状态,它是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积极肯定。

有自信心的孩子往往能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坚持自己的主见,不易被他人的态度所左右,能够有效的与他人合作,富于一定的领导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很快重整旗鼓,面对挑战。

   对于孩子而言,他人的信任,特别是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会明显增进他们的自信。自信心需要成功的体验来证明和增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自信和自信心就会不断得到加强;而一个缺乏成功体验的人,很难有真正的自信。因此,允许儿童探索和实践,并帮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保护和培养儿童自信心的根本措施。正如成功学教育专家董进宇教授所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应当采取言传身教,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尽可能多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帮助孩子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和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恰当的表扬,及时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等方法,从引导孩子学会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入手,着力培养孩子的行动力,让孩子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做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

   一是相信自我。相信自我,是对自身能力和自身价值的肯定与信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产生,需要以悦纳自我(接受自我)为前提,以客观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追求自我实现和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为动力的。在挫折面前,有的孩子会一蹶不振;有的孩子却愈挫愈勇、“拼劲”十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缺乏自信,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后者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完成预定的任务,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应当从指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并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习惯入手,培养孩子相信自我——我能行、我最棒的心理状态。

   二是超越自我。自信心来源于超越自己,表现为超越他人。因此,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要学会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切忌拿他人的长处与孩子的短处进行对比,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要善于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使孩子在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取自信心的增强;要学会引导孩子树立拿自己的“下一次”与他人的“下一次”进行对比的信心,要引导孩子在对自身潜力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挑战对象及相应的计划、措施,并付诸行动。是孩子在不断的挑战他人、超越他人的过程中不断的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四)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恒心的人

   恒心,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长久不变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

   明确奋斗目标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是恒心得以产生并得以保持长久不变的直接原因。因此,恒心源自于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持之以恒、知难而进、愈挫愈勇”则是“恒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从引导孩子坚定信念(树立自信心)、合理规划人生目标着手,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知难而进、愈挫愈勇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为重点,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恒心的人。

   一是持之以恒。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如,受到表扬或批评、学校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或在特定的时间内(如,开学初、放假伊始、考试前等),会对学习生活从学习时间到学习内容等作出很好的规划,但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往往会从严格执行,到勉强执行,再到偶尔执行,最后不了了之。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三分钟热血”。其实这种现象正是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的表现。究其原因,既可能有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尚未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理想的原因,也可能有计划不够周密,如,未将休闲娱乐等活动时间纳入计划。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执行力、坚持力,尚未形成约束自我,将既定计划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直到完成预定计划,实现既定目标为止的习惯。因此,作为家长应当从引导孩子规划人生目标做起,着力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坚持中获得成功,获得喜悦,获得前进的动力。

   二是愈挫愈勇。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决定人的发展程度。在困难面前绕着走,遇到挫折心灰意冷甚至责怪“命运”不佳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言败,并以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及时化解矛盾,获得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情感体验,善于积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经验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从当今少年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以及生活状况来看,更有必要加强挫折教育,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启发引导、故事引领、创设情景、适时激励等方法,着力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排除困难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努力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养成勇往直前、抵御挫折等习惯。让孩子在不断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抵御挫折的过程中得到磨练,得到成长。

       “教育孩子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点及行为习惯训练要点列表如下: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要点

培养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自尊心教育

知荣明耻

珍惜荣誉

知错就改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

依法维权

礼貌待人

尊重他人

讲究礼仪

进取心教育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

勇于实践

合理竞争

勇于竞争

敢于超越

遵守规则

自信心教育

相信自我

自我反省

自我评价

超越自我

挑战自我

挑战他人

恒心

教育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自我约束

愈挫愈勇

勇往直前

抵御挫折

 四、教育孩子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教育孩子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就是培养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责任感亦称责任心。是指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和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好的事而承担过失的勇气和行为。

   从内容上分析,责任感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然的责任,其核心问题是对自我的责任。“责任”与人的社会角色密不可分的,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责任是保卫国家安宁……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要珍爱生命、关注成长、勤奋学习,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问题并勇于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对自身的健康成长负责。在家庭作为孩子和家庭中的一员,要孝敬长辈、勤俭节约、生活自理、承担家务、关爱家庭,尽到作为子女、家庭成员的责任(义务),对家庭的幸福负责;在学校作为学生和班级、学校的一员,就应当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维护集体荣誉、参与班级、学校民主管理,尽到作为一名学生和班级、学校一员应尽的责任(义务);在社会作为社区、社会的一员,就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义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爱护环境,尽到作为一名社区,乃至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角度,可以将这些责任概括为:全面发展、关心集体、服务社会、爱护环境四个教育要点。因此,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应当从培养孩子树立全面发展、关心集体、服务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入手,教育孩子做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

   一是全面发展。对于孩子而言,关注自身成长,使自身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既是对自身成长成长负责,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对于家长而言,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效促进孩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孩子、对家庭的负责的需要,也是对社会发展负责的需要。因此,作为家长应当既要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也要关注孩子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等学习习惯和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等道德习惯。

   二是关心集体。对于孩子而言,关心集体就是关爱家庭、关心所在的班级、学校(幼儿园)。因此,家长可以从教育孩子学会孝敬长辈、勤俭节约、生活自理、承担家务做起,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养成关爱家庭的良好习惯;从教育孩子学会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团结同学、维护班(学校)集体荣誉、参与班级、学校民主管理教育等入手,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在关爱家庭、关心集体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不断增强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

   三是服务社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义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应当从教育孩子树立社会公德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入手,教育和引导孩子养成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使孩子在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是爱护环境。关注环境、爱护环境,参与美化、绿化环境等公益活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爱护每一颗花草树木,积极参与绿化、美化环境等小事做起,养成关注环境、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育孩子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点及行为习惯训练要点列表如下: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要点

培养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责任心教育

全面发展

学习习惯

道德习惯

关心集体

关爱家庭

关心集体

服务社会

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爱护环境

关注环境

爱护环境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富有爱心、胸怀大度、乐观向上、勇于负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就是要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孝心、感恩心、同情心、自尊心、诚心、恒心、进取心、宽容心、自信心、责任心的人。因为自尊心、进取心、恒心、自信心是保证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和谐成长必须具备的重要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孝心、感恩心、同情心、宽容心、诚心则是保证受教育者个体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化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重要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责任心则是“十心”的核心内容,既包括受教育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责任,又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应当坚持以“示范”为前提,以“明理”为基础,以“导行”并使之形成习惯为重点。教育孩子学会做人,需要做出榜样,以身示范;需要付出真情,以情育情;需要长期训练,“训”、“练”结合,以“练”为主;需要及时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

[1]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24页资料整理

[2] 选自《诗经》

[3] 选自《弟子规》

[4] 选自《论语》

[5] 本文摘自《德育报》2009年8月17日 第1版 于鸿飞 王洪旗/文

[6] 本文摘自《德育报》2009年8月24日第3班 唐若水/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把孩子教育好, 父母要学会“三个要”和“三个不要”!
班主任如何指导家庭教育——钱志亮
如何做合格的学生家长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家长怎样用好惩罚手段?这位名校长给您支招 | 校长说
专家:孩子10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黄金年龄!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