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22)

关起门来吹牛逼倒是很解气哈,可面对齐国龇牙咧嘴、磨刀霍霍的架势,恐慌的情绪还是在鲁庄公的心里占据了上风。他刚从干时逃回来没几天,实在不想马不停蹄地又与齐国开展军事交流,只好答复鲍叔牙说,全盘接受齐国的要求。
  于是,鲁国杀了吕纠,准备把管夷吾和召忽打包交给鲍叔牙押走。
  谁知,召忽挺不配合,毅然把自己杀了为吕纠殉死。
  鲁庄公吓了一大跳,生怕鲍叔牙以此为由寻衅滋事。
  好在鲍叔牙似乎也没特别在意,接过管夷吾后,二话不说掉头就跑。
  鲁庄公在后面偷偷一瞄,齐军这哪里像是在跑,简直就是一边跑一边蹦蹦跳跳嘛。
  鉴于历史的真实细节已不可探究,老师我此刻最想了解的是,对于自己从流亡政客到在押政治犯的身份转变,管夷吾是否知道实情?
  换而言之,管夷吾到底清不清楚,齐桓公是想亲手宰了他,还是在设法营救他?假如管夷吾以为齐桓公是想手刃他,那么,他是否会感到彷徨失措呢?
  昔年,管夷吾与鲍叔牙结为生死之交,各自辅佐公子,胸中定当怀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之志。如今鲁国再见,彼为庙堂重辅,己为待死囚徒,管夷吾必然也会为自己的人生匆匆了局而心有不甘吧?
  我猜想,管夷吾一定在默默地祈祷,祈祷老天再赐给他一个机会,只要一个就够了。
  老天没有辜负管夷吾。
  就在齐军大部队刚刚脱离鲁国到达齐国边境的堂阜时,站在囚笼里的管夷吾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曾经与他盟誓生死与共如今却各事其主的朋友——鲍叔牙。
  鲍叔牙脸上依旧带着宽厚的笑容,亲自动手要解去管夷吾身上的枷锁。
  管夷吾拒绝了,在没有弄清楚鲍叔牙的动机之前,他需要维持一个失败者的节气,或者说显示不甘失败的意志。
  鲍叔牙轻柔地说,不但要放了他,而且还会举荐他为齐桓公效力。
  管夷吾面露疑色,吕纠既死,作为余孽的他似乎没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鲍叔牙现在却要他以身侍仇,难道吕小白已将一箭之仇释怀?
  鲍叔牙推心置腹地告诉他,吕纠并非良主,不必生死相随;而齐桓公求贤若渴,不但不计旧日嫌怨,反而虚相位以待,期以共建王图霸业。so,何不谈笑而归呢?
  管夷吾嘿然心动。
  快到达临淄时,鲍叔牙把管夷吾安置在郊外的别馆中住下,为他薰香沐浴。
  未几,齐桓公卜择吉日,率百官郊迎管夷吾。一时观者如堵,无不骇然失色,谓仪礼之隆,闻所未闻。
  至此,齐桓公和管夷吾风云际会,完成了一个撼动时代的完美组合。
管夷吾没有让齐桓公失望,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整套足以使齐国冠绝诸侯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个领域的变革都有很独到的见解,许多思想甚至极具现代意识。

  (以下内容,纯属说教,如有雷同,纯属必然。党员们可以一步一趋,全程阅读;党外人士不妨大胆拖拽,本章结尾的部分估计更对您的口味。)

  政治方面
  第一、加强公民道德修养,倡导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为核心的帝国公民价值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关系社会安定和国家存亡的高度。

  第二、推行以“亲民、殖民、富民、礼民、正民”为要旨的“爱民”政策,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文化娱乐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诉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要使人民群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而保持政治局面的平稳。

  第三、是加强搞务员队伍建设。在搞务员选拔过程中实行乡长进贤、官长选贤、国君考察用贤的三级举贤制度,并把人才选拔工作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纳入到对各级官员的年度考核之中。

  第四、推行“三其国而五其鄙”制度。所谓“三其国”,就是把全国的城邑分成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分为六个乡,士农分为十五个乡,由齐桓公管辖十一个乡,上卿高氏、国氏分别管辖五个乡。

  三位最高行政首长各自管辖的乡群又可以称之为“三国”,“三国”内部还有细致的行政划分,垂直方向的设置为:五家为一轨,轨有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有连长;十连为一乡,乡有良人;五乡定为一帅(帅的首长自然就是国君与高、国二卿了)。扁平方向设置为:市场立有三乡,手工业立有三族,湖泽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

  如此一来,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级,减少了垂直管理的幅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五其鄙”与“三其国”的原理相通,但表现形式稍有不同,它要求鄙野地区五家为一轨,轨有轨长。六轨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为一卒,卒有卒长。十卒为一乡,乡有良人。三乡为一属,属有大夫。五属设五个大夫。武事听从于属,文事听从于乡,各自保证其所管,不准有所荒怠。

  “五其鄙”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户籍管理,实现鄙野之民(平时这部分民众是疏于管理的)与城邑之民管理的并轨制,从而加强对鄙野人口的统筹调配和使用。

  第五、隆重推出“桓管五杰”(排名不分先后,信手为序)。

  ★首先看第一杰隰朋。他是齐庄公的曾孙(齐桓公的子侄辈),管夷吾评价他“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意思是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外交部部长。
★其次看第二杰宁戚。他本是个卫国人,想要到齐桓公那里去求取功名,却偏偏穷困得连赴齐的川资都没有,只好受雇替商人赶车,一路卖苦力混到了齐国,夜晚就在城门之外野宿。
  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齐桓公要出城到郊外迎接客人,走的还正好就是宁戚摆地铺的那道城门。
  城门开启后,齐桓公在随从的簇拥下出来,聚在城门外的闲杂人等纷纷回避。可是宁戚没有,他呆在原地一边给拉车的牛喂食,一边敲着牛角唱起了清越的歌曲。
  当时,齐桓公的随从举着明晃晃的火把,光线比较充裕。所以齐桓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位外型潦倒但站位风骚的歌者,再凝神细听,歌者唱的是:“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懂了,这个人看似怡然自得、心无旁骛,其实是有求而来。
  春秋时代没有科举考试,中央政权与社会贤达之间缺乏一条稳定而通畅的交流渠道,因此招揽人才十分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解决办法是有两个。
  一是统治者派官员四处采风,到田间地头和山林湖泊中到处寻访,把那些骨骼奇特、举止不凡的人带回来考察,然后量才录用。
  二是那些志怀高远、胸有韬略的灵活就业人员也会抓住统治者外出的机会,在统治者的必经之路上进行才艺表演,以期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入仕的目的。
  齐桓公相信,这个歌者显然就是来搞自我推销的。
  齐桓公正值用人之际,有心结纳各界贤士,便让随从用车把宁戚载到城内好生安置,自己迎接完客人后就马上赶回去与宁戚会晤。
  宁戚并不拘谨,侃侃而谈,从周朝礼乐崩坏说到齐国霸业坎坷,无不暗中齐桓公款曲。齐桓公大喜,当下就要赐以高官厚爵。
  有一些老干部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闹了一辈子的革命,还没享受过这么崇高的待遇呢,不行,得搅搅局,于是对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国不是很远,您不如派人去卫国打听打听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有本事,再重用他也不迟呀!”
  齐桓公说:“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管夷吾评价宁戚“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 ,请立为大司田。”意思就是说:开发荒地使之成为城邑,开辟土地使之增产粮食,增加入口,尽土地之利,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农业部部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
  后来,宁戚和管仲一道,成为了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股肱之臣。
  


  “同学们,今天就讲到这了,下课!”
  唧唧挠了挠后脑勺,不满地说:“海棠老师,今天的课怎么这么快就讲完了,你是不是急着要去和女朋友约会呀?”
  “嗯,这个嘛,有一点,其实…不是呀,哪有这回事?”
  “那你为什么不说说宁戚凭啥能有那么大成就,因为他是宁财神的爷爷吗?”
  “#¥%……&*”没有知识就是可怕。(偷偷地拨通电话):“喂,是小凤吗?不好意思哈,让你等一天了。外面太阳很大,要不你先到马路边上那家网吧去偷偷菜,我桥上堵车,立马就到!行,那不见不散,拜!”换上一幅苦瓜脸:“同学们,难得你们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要不老师把明天的内容先讲一些?”

宁戚司职农业主管,他一生的功绩主要就是体现在促进齐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方面。具体来说,宁戚在技术上提升了齐国农业生产的效率。
  一是研究并推广了先进的养牛技术。宁戚本人养过牛,因此对改进养牛技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将这些知识编辑成册,取名《相牛经》,在齐国广为教授,使齐国饲养的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的水平。
  科技养牛给齐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因为大量使用畜力,齐国得以将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社会生产的其他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后备兵源。
  有趣的是,数量庞大的牛日后竟然还阴差阳错地救了齐国一命。
  约4个世纪后的公元前279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六国联军伐齐,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攻下了齐国包括首都临淄在内的七十余城。
  此时的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还在苦苦支撑。即墨被围城三年后,守城的主将也战死了,破城只在须臾之间。
  危急时刻,田单主持城防,他巧施妙计,罗致了一千头牛,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一鼓作气收复了齐国的所有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要在一座被困三年的孤城里搜集一千头牛,放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想象,这足以证明当时齐国的养牛业有多么发达。
  二是利用齐国冶铁业发达和养牛业兴旺的优势,推广使用铁铧犁,用铁犁牛耕代替木犁人耕,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保障了粮食供给。
  宁戚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实践之中,为齐国称霸奠定了丰实的物质基础。
  齐桓公对于宁戚十分敬重,每次和管仲引兵出征,都会将国政委于宁戚,而宁戚也不辱使命,总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齐桓公的后顾之忧。
  对此,后世也给予了宁戚很高的评价,战国时的楚国诗人屈原就曾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
  把宁戚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足见宁戚乃是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功勋干臣。
  ★再次看第三杰王子城父。管夷吾评价他“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意思就是说:在疆场上能让三军将士个个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您命他为三军总司令。
  ★接着看第四杰宾胥无。管夷吾评价他“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意思就是说: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妄杀无辜的人,不妄诬无罪的人,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中央政法委书记。
  ★最后看第五杰鲍叔牙。管夷吾评价他“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即鲍叔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意思就是说:敢于冒犯君主的颜色,进谏必忠,不伯死,不贪图富贵,我不如鲍叔牙,请立他为监察部部长。
  鲍叔牙的耿直是出了名的。
  据《吕氏春秋?直谏》载,有一次,齐桓公、管夷吾、鲍叔牙、宁戚四人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之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你为什么不起来为我们祝酒呢?”
  鲍叔牙于是端起酒杯祝酒道:“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
  一番话绵柔寸劲,说得在场的几位巨头都猛然警醒。由此可见,管夷吾对鲍叔牙的评价,可谓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老师向来认为,“桓管五杰”的横空出世,是管夷吾新政中最为华彩的大手笔。
  历史的发展固然有其自身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也能发挥加速或迟滞的作用。正是因为五杰各司其职,淋漓尽致地施展才华,最终使得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
  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这一切都与管夷吾的知人善任息息相关。

经济方面
  第一、实行“四民分业”政策,将每个城邑中的居民大致分为士、工、商、农四个行业,四民分业聚居,个人从事的行业世袭罔替,以便于推进生产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化。

  第二、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即根据土地的肥瘠程度实行差异化税率,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又保障了贫下中农的基本生活。

  第三、实行“官山海”制度,利用齐国山海资源丰富的特点,鼓励人民入海捕鱼,发展渔业生产,同时国家专设铁官、盐官,管理铁矿开采和煮盐业,迅速积累财富。

  第四、设置“轻重”之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倡导按照年岁的丰凶和人民的需求来经营货物,政府丰年高价买入百姓所产,凶年平价卖出百姓所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军事方面
  第一、贯彻“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思想,把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紧密而科学地结合起来。在“三国”的二十一个乡里,由工商之乡提供军费开支,士农之乡提供兵员输送。

  士农之乡平时按行伍编制,乡的长官效法军事制度与号令,组织百姓进行田猎,并实行赏罚,使百姓增强基本的军事素养。

  在战时,依托“三国”的垂直架构,每家出一个壮丁服役,每轨出五丁为一伍;每里出五十丁为一小戎;每连出二百丁为一卒;每乡出二千丁为一旅。以上各级军事长官均由同级行政长官担任。每五乡出一万丁为一军,由齐桓公与世卿高氏、国氏分别统领,建立一只三万人规模的中央直属常备军。

  这种寓兵于民、兵民结合,出则为军、入则为民的创举,使得士兵之间“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不但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迅速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而且确保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第二、重视军备发展,利用犯人自赎来获取武器装备。具体标准为:重罪赎以犀甲和一支戟,中罪赎以皮盾和一支戟,轻罪赎以铜铁(制作兵器的原材料)半钧,诉讼僵持不决的则双方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箭矢。

  收获的铜铁,则“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于是齐国的武库变得非常充足。

  外交方面
  第一、推行“尊王攘夷”的对周政策。

  “尊王”即尊崇周王室。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但作为“天下宗主”地位仍然很牢固。所以,要“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用“尊王”为口号来体现齐国的正义性,以此获得行动上的主动权。

  “攘夷”就是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地区。当时,少数民族不断进犯中原,给中原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打出“攘夷”的旗帜极易博得周王室与中原诸侯的好感,从而获取舆论上的号召力。

  第二、推行“钓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的诸侯间交往策略。

  归还齐国过往侵占的他国领土,倾心扶助他国度过危难,以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天下诸侯。等天下诸侯纷纷归附时,再进一步施以经济上的重利,以显示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格魅力。

  对于道德败坏,敢于冒犯周王室或虐待邻国与百姓的诸侯国,则毫不犹豫的实施武力打击。

  这样一来,天下诸侯既喜欢齐桓公的仁爱,又贪图齐桓公的货利,既相信齐桓公的仁义,又害怕齐桓公的武力,一个个神魂颠倒,忘乎所以,最后都成了齐桓公手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棋子。
上述关于管夷吾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的新政,老师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管夷吾的新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行为。
  老师在这个章节里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管夷吾的改革措施,但实际上,其改革所牵涉的人与事以及产生的效果,都是沿着时间脉络,陆陆续续地出现的。
  所以,同学们切莫以为管夷吾搞改革就是一声令下,然后齐国朝野按照指示,整齐划一地完成一套规定动作就完事了。
  从结局来看,管夷吾的新政促进了齐国的崛起;但从过程来看,齐国依然经历了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论述管夷吾新政的史籍主要是《管子》一书。《管子》约成书于汉代,是后人以《国语?齐语》为基础,对管夷吾的学术思想及言行进行归纳总结的一部著作。今人欲研究管夷吾,《管子》仍是首选和不可能绕开的关键史料。
  老师在酝酿《我的春秋我做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曾经给自己定下过一个基调,那就是在忠于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尽量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少搞枯燥的学术研究。
  前面论述管夷吾新政的篇幅,是为了保证行文连贯和逻辑严谨不得不为之的结果。说实话,自己看着都意兴索然,就更不期待同学们驻目停留。
  所以,老师想表达一个观点,即大多数基于《管子》来论述管夷吾新政的文字,都是陈词滥调。
  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准备从另外三个较少有人涉足的研究方向,粗略讲一讲和管夷吾新政有关的问题,希望可以稍微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第一个是从《史记?管晏列传》的研究方向。
  该文评述管夷吾“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这段古文比较浅显,就不逐句翻译了。文中以三个事例为据,说明了管夷吾执政时,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从而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三个成功的外交案例。

其一“托辞伐蔡”。齐桓公有个夫人(之所以是“有个夫人”,而不是“的夫人”,那说明齐桓公的夫人不止一位,详情后述)叫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她童稚未脱,不拘小节,别有一番风味。
  公元前657年的一天,齐桓公与蔡姬在园林里泛舟游玩。
  齐桓公估计是个旱鸭子,非常怕水,坐在舟上显得有点紧张。而蔡姬的水性很好,见齐桓公的窘样,当下童心大盛,就玩起了恶作剧,故意把舟弄得摇摇晃晃。
  齐桓公吓得脸色煞白,紧紧扣住船舷,俯下身子叫蔡姬别摇了。谁知蔡姬兴致不减,愈发作死地摇,摇得齐桓公七荤八素,一颗小心肝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等到上岸后,齐桓公稍微恢复了元气,便把蔡姬臭骂一顿,接着又赶回了娘家蔡国。
  蔡穆侯见妹妹被强制遣送回家,不由得勃然大怒,心想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三条腿的男人莫非还成了濒危动物不成?既然你齐桓公不给蔡国面子,那蔡姬也不一定非要在你齐桓公这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于是转手就把妹妹改嫁他国。
  不料,这一下惹祸了。齐桓公怨怒蔡姬是没错,可他并没有宣布和蔡姬断绝婚姻关系。也就是说,蔡穆侯改嫁妹妹的行为,实际上是公然给齐桓公戴了顶绿帽子。
  是个男人都受不了这种屈辱呀,于是齐桓公决意派几万个小底敌到蔡国去讨还公道。
  


  管夷吾说这样不行,为了个女人发动国战,不符合为齐桓公量身打造的仁义形象,即使打赢了也没什么好处。
  齐桓公说那这口鸟气我怎么咽得下?
  管夷吾说很简单,找个借口就行了。
  当时周王室衰弱,楚国野蛮扩张,进犯中原,遭致中原诸侯的恚怒,恰巧郑国受到楚国的侵略而向齐国求援。
  管夷吾遂于公元前656年春让齐桓公打着伐楚的旗号,以蔡国依附楚国为由,对蔡国实施了军事打击。
  “托辞伐蔡”这件事,管夷吾巧妙地将蔡国和邪恶轴心楚国捆绑在一起,把师出无名变为师出有名,使得齐国霸权的膨胀转化为了正义的申张,可谓是瞒天过海,不露痕迹。
其二“北征山戎”。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齐桓公帮助燕国抵御山戎其实也不是不计私利的助人为乐。
  那时候,戎人的势力很猖獗,中原诸侯都拿他们很头疼,齐国以前也吃过北戎的亏,所以齐国不愿意看到戎人摧毁燕国后又以燕国为基地南侵齐国。
  管夷吾让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去救援燕国,把戎人击退后,又“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燕国是召公的封国,后因地处偏远,渐渐地与中原疏于往来),赢得了满堂喝彩。
  其三“柯地盟会”。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伐鲁,鲁国战败。鲁庄公以割地为代价请求媾和,于是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
  接下来的情节直接引用《史记》原文:
  “鲁将盟,曹沫(陪同鲁庄公参与会盟的副手)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这件事生动地反映了管夷吾不拘小利,能准确把握战略利害关系转变的远见卓识和外交才能。
  第二个是从《论语》的研究方向。
  《论语?宪问》里有两段孔子和学生之间关于评价管夷吾的对话。
  对话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段古文比较好理解。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说:“齐桓公不依仗使用武力逼迫,就能多次召集各国诸侯的盟会,这都是管仲倡导仁义的功劳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事君以忠,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按理说,管夷吾苟且偷生的行为应该惨遭孔子的鞑伐。但是孔子非但不置贬辞,反而盛赞管夷吾之仁。
  可见孔子虽然是封建思想的教主,但他还是掌握了朴素的辩证思维,看到管夷吾襄助齐桓公以仁义的力量九合诸侯,彰显了最博大、最宽泛的仁。
  对话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段古文相对比较深奥。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管仲哪能像匹夫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呢?”
  首先解释一个词语,什么叫“被发左衽”?
  “被”字在古代是“披”的通假字,衽是衣襟。诚如上文所译,“被发左衽”就是指披散头发,衣襟左开。
  孔子之所以庆幸自己没有“被发左衽”,其中含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被发左衽是当时被统称为“夷”的少数民族的装束,而中原主体民族,习惯于束发,使衣襟在右边分开(现代人的服饰,衣襟基本上都是中分的了)。
  

  (披发和束发好理解,左衽和右衽还是看图更加直观)
  所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深层次含义就是,幸亏管仲在齐国倡导攘夷政策,使得夷人没有侵占中原,从而保存了中原文明的完整与延续。
  对话二与对话一一样,准确把握到了管夷吾为中原民族立下卓越功勋的主要方面,而没有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这两段对话,没有论及管夷吾新政的具体措施,单纯地只是拿新政的效果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个是从《战国策》的研究方向。
  《战国策?东周策》中有一句极易被主旋律学者选择性忽视的话:“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女闾”可以翻译成妓女,也可以翻译成妓院。两种不同的翻译,使得“女闾七百”这个词组的意思产生了两种差别巨大的解释。
  翻译成妓女时,“女闾七百”就是指七百个妓女。
  翻译成妓院时,“女闾七百”就是指七百间妓院,假设每间妓院仅仅只有三十名妓女的编制,那七百间妓院总共就容纳了两万一千名妓女,真是数量惊人。
  考虑到春秋时期人口比较稀少,即便是在较为繁华的大都市临淄,想把色情行业搞到如此规模也极端困难,所以老师倾向于认为,“女闾”一词在此文中应翻译成妓女。
  当然,具体翻译成妓女还是妓院其实无关大碍,我们只要从中得出齐桓公之世,娼妓在齐国很发达的结论就行了。
  齐国的娼妓业之所以这么发达,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上述“宫中七市,女闾七百”的现象就是一种国营企业行为,而其倡导者与实施者,正是管夷吾先生。
  管夷吾在首都经营官妓?乍一听似乎很不和谐,很不主流,很不正能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老师要强调的是,一者这是事实,二者它很和谐,很正能量,至于主不主流嘛?一开始当然不是主流(要是主流的话也体现不出管夷吾的创造性),但各诸侯国很快就开始纷纷效仿,一眨眼就成了主流。
  下面我们看看,设置官妓到底在当时的齐国发挥了怎样神奇的作用。
  一是大大增加了齐国的财政收入。
  管夷吾经营官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中收税。
  狎妓对于男人来说是个致命的诱惑,手头稍微有点闲钱的男人只怕心中都怀有一个逛窑子的伟大理想,消费的热情十分高昂。
  


  

  

  

  

  (各位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的同学,稍微感受一下靡靡之风吧,老师只能帮到这了)
  管夷吾利用了这种市民心理,让闲钱大量涌入妓院,然后抽取营业税以充实国库。
  清人褚学稼曾在《坚瓠续集》中写道:“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
  至于管夷吾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为国聚财,那也是出于把齐国做大做强的需要。
  同学们想想,齐国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支付四处攘夷的巨额军费开支,还要支付笼络周王室与中原诸侯的开销,这一切没有充裕的金钱做后盾是寸步难行的。
  

  (真实的影像。个人觉得形象都挺不错。)

二是大大缓和了齐国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代,处于社会上层的剥削阶级争相在家中蓄养女子,因而造成社会上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广大的工商农阶层男子常年处于性饥渴状态,无处发泄正常的生理需要,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仇视社会、对抗政府的不安定因素。
  经营官妓,让妓女们以公妻的身份去安抚那些旷夫们的空虚寂寞,可以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用。
  三是大大吸引了四方人才。
  古人和今人对待狎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今人嘴巴里说狎妓上不了台面,古人则心口如一地认为狎妓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不但要狎妓,还要堂而皇之地在妓院里开party,动静愈大愈好。
  出现这种观念差异的原因除了古人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外,还在于,今天的妓女主要靠生理结构满足客户需求,而古代的妓女则有相当一部分搞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那一套。
  


  (何晴塑造的北宋名妓李师师形象。)
  

  (清末民初的传奇名妓赛金花)
  所以,古人狎妓成风,而古代的才子们尤以狎妓为荣,因为这证明了他们既有真金白银又有文艺细胞,很潇洒,很干燥。
  譬如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就曾经在《遣怀》一诗中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不但要告诉世人自己是青楼常客,还要标榜自己以风流薄幸闻名,看似在为自己的浪子浮生忏悔,实则是一种典型的装13体。
  春秋时代,天下动荡,许多身负治国安邦之才的文人士子喜欢周游列国,寻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管夷吾通过经营官妓,吸引四方游士来到齐国。
  这些游士们来之前或许只是打算爽几把就走人,然而到了如此奢靡的烟花粉脂之所后才发现,走人的念头那只是上面想想而已,下面根本就不支持。
  可是问题来了,你又要吃喝又要玩女人,口袋里没有大把的钱势必难以为继啊!
  于是很自然的,游士们只能选择就地为齐国政府打工,依靠兜售聪明才智来赚取生活费用。
  而齐国也就在这些游士们的集体智慧下,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管夷吾首创的这个人才引进方法后来在诸侯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制。
  譬如燕国的太子丹为了吸引人才,特意挑选了一批有姿色的女子驻扎在馆驿里,每逢游士经过,就派这些美女侍宿,搞得游士们流连忘返,从此爱上了燕国。
四是大大繁荣了齐国的社会和经济。

  管夷吾经营官妓,不仅吸引了四方人才,其他国家的商贾也闻风而动,慕名而来。在临淄花天酒地的同时,商贾们不知不觉把齐国作为了他们的总部经济所在地。

  既然打开了话匣就顺便啰嗦几句。关于娼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清朝时还有一个。

  太平天国在江南当道那会,为了标新立异,对百姓推行清教徒式的禁欲制度和男女分营政策。男子住男营,女子住女营,即使是丈夫探看妻子,儿子探视母亲,也“只宜在门首问答,相隔数武(步)之地,声音务要响亮”。

  既然连夫妻母子都要防止男女授受不亲,那打击娼妓的严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太平天国法令规定:“当娼者,合家剿洗”,“明知故犯者,斩首不留”。

  这道法令一下,几乎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妓女最大集中区域的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地的无数妓女都断了活路。

  断了活路可怎么办呢?

  走呗,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嘛,活人难道给尿憋死?世界这么大,又不全是太平天国的地盘,换个地方继续卖肉不就得了?

  再说了,天底下一万个男人有一万个爱好,唯独在找女人寻开心方面却是出奇的一致,所以姐妹们也别愁销路。

  这一走,走到哪里去呢?同学们翻开地图看看,在杭州的边上,有个叫上海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因为清政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缘故,刚由一个纯农业基地变成通商口岸,正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

  但是,上海的发展很快就有了新气象。

  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攻陷南京。因为事先听说过太平军喜欢搞整风运动的缘故,秦淮两岸的妓女们纷纷逃往扬州、苏州和杭州。

  太平天国如影随形,又相继攻陷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地,妓女们只得又逃往上海。

  因此,这个时期上海的娼妓业飞速发展。至太平天国垮台的1864年,上海租界的注册妓院高达668家之多,辖区人口从开阜时的不到5万激增到50万以上,天下商贾云集于此,与妓女们一起奠定了上海在中国商业领域的龙头老大位置。
上海繁荣了,以前太平天国的故地却因为连年战火化作了一片废墟,如何迅速振兴战后的江南,成了摆在一代伟人曾国藩面前的巨大挑战。
  

  然而,曾国藩不愧是曾国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竟然一举打破自己平时坚守的礼教信念,“效管仲之设女闾”,在南京发布弛娼令,亲自倡设六家妓院于清溪一带,并允许它们任意增妓,以扩大规模。
  于是六家妓院公开营业,“招四方游女,居以水榭,泛以楼船,灯火箫鼓,震炫一时,遂复承平之盛”。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几次与幕僚、宾客游览,召妓歌舞助兴,以身作则鼓励消费,使得娼妓业很快从江浙地区向外地蔓延恢复。“一时士女欢声,商贾麇集,河房榛莽之区,白舫红帘日益繁盛,寓公土著风闻来归,遂大有丰昌气象矣。”
  只过了短短10年,原本焦土千里的江南就“旧貌尽复”,一改过往历次战乱后,战乱地一蹶不振的局面。
  管夷吾把妓院经营正规化、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做法,使得妓女活跃于民间,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对齐国的富国强兵功不可没。
  在管夷吾的示范效应下,诸侯各国都恍然大悟,原来娼妓这个行当还可以这样运作。于是纷纷效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把娼妓业提升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共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人民的福祉。
  综观管夷吾新政的方方面面,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管夷吾此人办事讲究经世致用,改革措施操作性强,效果明显。
  难怪鲍叔牙当年对管夷吾推崇备至,管夷吾的的确确是一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王霸之业的不世奇才。
  为了表达对管夷吾的尊崇,齐桓公特意下诏封管夷吾为“仲父”。“仲”者,管夷吾的字;“父”者,以父事之。
  “仲父”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君王对功勋老臣笼统性的尊称,其实不然。它最早是属于管夷吾一个人的专有名词,它昭示着管夷吾一生的成就与荣耀。
  所以,我预备在接下来的讲课中,称管夷吾为管仲,唧唧歪歪,你们有意见么?
  由囚徒一跃成为大国宰相,这就是《孟子》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描述的“管夷吾举于士”。啊,多么华丽的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国成语」勿忘在莒
齐桓公&晋文公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命运
“毋忘在莒”齐桓公
管仲齐桓公之死
浅谈历史上被视为最适合做朋友的人——鲍叔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