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元·罗天益 公元1343年

  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元·罗天益撰,撰年不详。罗氏为李东垣门人,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学术经验,但又旁采诸家,参以个人心得编成。卷一-三为药误永鉴,结合病案,阐析一些误治病例以为鉴戒;卷四-二十为名方类集,针对以内科为主的各科较常见病证,选用古今效方,详其主治及服用法,是为本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卷二十一药类法象,简述常用药的性味、功能;卷二十二-二十四医验记述,联系临床实例予以阐述,诊治思路活跃,每能圆机活法,颇多经验之谈。补遗一卷,系后人所增订。选辑张仲景以来历代名家治疗外感等病之经验方剂,亦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明、清刻本。

  医自轩岐设教。其为天下斯民虑。至深远也。然去圣既远。教虽存而不免浸至失真。此所以必又待豪杰之士为之维持发越、而后可以永其传也。历代以来。若秦越人、淳于意、张仲景、华元化、孙思邈。盖皆其人焉。奈何自思邈而下。世代益远。所失益甚。士之习医业者。各尊所闻、行所知。伥伥乎莫知适从矣。是故凡遗书所存。其处方立论。纷纷乖缪。或气运之有遗。或经络之不审。

  或表里升降而混于所施。君子于此不能无识议焉。天愍斯民。嗣生豪杰。而镏河间、张洁古、李东垣诸公者。挺然复出。启前圣不传之秘。焕然为后学之模范。然当时学人。惟真定罗谦甫氏。独得李氏之正传。故所辑卫生宝鉴一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太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括以己意。旁及于诸家者也。江左旧有刻板。兵燹不存。士大夫家罕有其书。虽间有能誊录者。往往病于差缪。弃置不省。后生晚学。殆有未尝经目者矣。吾友院判韩公公达。为予言其幼稚时。尝承先君子复斋先生之训。

  谓罗氏深得李氏不传之奥。其处方立论。不偏于一。而于针法本草,莫不备述。实医家至要之书。

  尝雠校其讹舛。欲重刊行而未暇。汝辈当继志勿忘也。先人没已久。言犹在耳。某今幸承泽余。叨仕医垣。日近圣天子清光。思所以报称万一者。惟是书为然。恒惜其传布之不广。乃命医士钱垣缮写。捐俸赀鸠工木。与众共之。子盍为序。呜呼。罗氏之书。将翕然为人所争诵矣。夫李氏之学。得罗氏而益明。罗氏之书。得韩氏而传播不朽。是其嘉惠后学、羽翼医教之盛心。于何如也。因不辞而书以为末序云。

  永乐十五年岁在丁酉冬十一月癸丑太医院院判淮南蒋用文书

  卫生宝鉴者、罗谦甫所着之书也。谦甫、东垣李明之之门人。东垣在当时。有国医之目。已达奥。谦甫盖升其堂而入其室者。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书已板行。元末毁于兵燹。故今少见全籍。

  近年以来。间有。抄录之者。又多遗逸。独吴。郡韩氏家藏为善。本盖复斋韩公恒补其缺略。正其讹误。此书之不废其、有幸矣。复斋尝欲梓以惠于世。有志未遂而卒。遗命属其子公达。公达拳拳服膺不忘。既刻东垣脾胃论、及内外伤辨、用药珍珠囊三书已。又刻完是书。为费不赀。卒成其先人之志。间征广文为序。窃观方书。古今不一家。其或有非出于良医师之手集录。往往用之或失其宜。不能收效而反有戕贼人者。非方之罪。盖不知医之误也。大抵医家着述。其说尤难。一或失理。生死安危、在亳忽间耳世或病张长沙着论。有大人之病而无婴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

  斯殆所谓难也欤。今观谦甫是书。备诸证疗。盖斟酌古方而参以己意。且一一经试用之。无不神应。如养由基之于射。百发百中。诚有裨于医道为不少矣。复斋、深究其然。乃欲广其传以寿斯人于无穷。闵世疾苦之心切矣。公达克推是心。无所违焉。果能俾是书之传。如其先人之欲。贤哉公达之为人子也。使其书家列而户置之。其功不亦溥乎。穷乡下邑之士。猝然有疾。不得良医师。

  得是书而观之。对证以求方。根据方而服药。必洒然如褫。不至于束手待毙。使凡浅之夫为医者。得是书而观之。于用药必有所循仿。必不至于谬误。其为惠泽于人者。讵可涯乎。遂书以为序。以见公达父子之用心也。今国家覃至仁以为治。跻斯世斯民于寿域之中。而公达之为。

  盖有所助也欤。公达名夷。仕为太医院判。忠勤端悫。小心慎密。尤为上所知遇云。

  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十二月戊戌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奉政大夫庐陵胡广序

  吴郡韩公复阳。精于医学。尝以李东垣门人罗谦甫所着卫生宝鉴书。详加考订。将寿诸梓。未就而殁。公之季子公达。克世其业。遭逢圣明。仕为太医院判。尝持此书语予曰。吾将刻之以成先志。幸一言以序之。予既诺而未暇为。今年冬。公达又殁。其子布复泣且拜。恳求不已。予惟上古圣神。闵斯民之扎瘥夭阏。不得以全其寿。于是为之医药以济之。厥后名医世出。各以意见着方书。联篇累牍。非止一家。然用而试之。有得有失。独近世东垣所着内外伤辨等篇。发前人之所未发。故其所着之方。靡不神效。谦甫受业其门。得闻至论。其为此书。斟酌损益。具载悉备。嘉惠于世者浓矣。公达既精通其艺。上承于眷遇。下济于斯人。而尤以继先志为务。此仁人孝子之用心。予于公达素相知。于其殁岂能忘言哉。世之为医者得此书。诚如鉴之烛物。一举然在目。必不至于差谬。凡有疾者观于此书。诚足以卫生。不至于危殆。然则此书之传。其功不亦博乎。遂书以序于后。

  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十二月戊申翰林院学士奉政大夫兼右春坊右庶子建安杨荣书

  太医罗先生。学于东垣李君。源流于易水张君。其道大行。惧夫二君之传久而泯没也。集录铨次而刻之梓者。非一编矣。暇日携成书四帙见示。而曰且将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阅之。曰药误永鉴者。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曰名方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根据也。曰药类法象者。气味浓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慎之也。大抵皆仁者之用心。抑论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于此而害于彼者。况医之为道。阴阳虚实。千状万态。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卫生宝鉴。夫鉴之本明。其应物也。无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得是书者诚能习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亳之差。其用岂不博哉。不然。未用时置之高阁。仓卒间但备检阅。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殆非先生垂示后人之意也。

  至元辛巳冬至日郧城砚坚题于卷首

  夫医与造化参。学之精者为难。至着书垂训。冀后世必然之用者为尤难。罗君谦甫。东垣先生之高弟。尝谓予言。初受简席下。东垣先生曰。汝将为为人之学欤。闻道之士乎。请曰。愚虽不敏。幸蒙先生与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故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大抵人之疾。不外乎阴阳变征。我能参两间。会一身。推穷其所受根源。方为可尔。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间。如敌在目中。然后审药为攻。未尝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为一书。题曰卫生宝鉴。曰辨误者。证世之差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择方者。别夫药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证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治疗。与彼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学。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万言。自非以医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医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欤。昔王彦伯医声既着。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初不计其酬谢。今罗君亦以道心济物。复能着书垂后。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济。当以彦伯同流。其谁曰不然。故乐为题其端云。

  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汲郡王恽序

自启

  天益上东垣先生启曰。窃以射不师于后羿。岂能成弹日之功。匠非习于公输。未易耸连云之构。惟此医药之大。关乎性命之深。若非择善以从之。乌得过人之远矣。兹者伏遇先生聪明夙赋。颖悟生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论病者则以及于国。驱驰药物。如孙吴之用兵。条派病源。若神禹之行水。是以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靡不瘳。有元化涤胃之神功。得卢扁起人之手段。犹且谦以接物。莫不忠于教人。如天益者口口晚生东垣口族幼承父训。俾志学于诗书。长值危时。遂苟生于方技。然以才非卓荦。性实颛蒙。恐贻口人之讥。常切求师之志。幸接大人之余论。始惭童子以何知。即欲敬服弟子之劳。亲炙先生之教。朝思夕诵。日就月将。其奈千里孑身。一家数口。内以生涯之逼。外为官长之拘不得免焉。是以难也。今乃谨修薄礼。仰渎严颜伏望。怜鄙夫之间。为之竭焉。见互乡之童。与其进也。使得常常之见。得闻昧昧之思。若味亲糟粕之余。是赐获丘山之重。

  过此以往。未知所裁。谨启。

重刊卫生宝鉴后序

  夷幼承先子严训。言东垣李先生医术之精。古今罕及。门人罗谦甫深得其秘奥。二公所着脾胃论。卫生实鉴诸书。皆补前人之未备。分门辨误。不执于一偏。以至针法、本草。无不详尽。诚医家切要而不可缺者。或乃论其用药不施攻法而多补。迂缓难用。此不能深究其旨而妄为之说也。观各方中所用麻黄、葛根、汗剂也。瓜蒂、赤豆、吐剂也。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下剂也。三攻之法。未尝不用。特其攻补随宜。施之先后。各有攸当。传诸书皆已版行于世。惜乎毁于元兵、今抄本传讹者多。吾尝正其缺误。欲寿诸梓。因循未果。汝他日当成吾志焉。未几。先子下世。夷拳拳服膺弗敢忘。迩年以来。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用药珍珠囊三书。刊板已就。今复捐俸资。

  令医士钱垣缮写罗氏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补遗一卷。计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万五千余字。募工刊完。将以广布四方。庶几不负我先子平昔之志。非惟从事于活人之术者。究心于此。大有所益。

  而遐壤僻邑无医之处。仓卒遇病。检方用药。亦必得其效也。

  永乐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吴郡韩夷公达谨识

补刻卫生宝鉴后序

  神农氏尝百药以治人病。于是为有医之始。厥后素难诸篇继作。而医乃大备。然上古之治疾。

  简略不繁。所用不过一二味而已。自张仲景制伤寒诸方。而后世相承竞撰方书。至有充栋之当。然或奇峻太过。或泛杂不专。求其一验者盖鲜矣。若东垣李明之。生金源之时。得轩岐之髓。用药处方。如衡准物。攻补之施。未尝有毫发苟。盖二三百年来。南北所共遵用。而不敢有异议者。此岂非杰然于其学人哉。罗谦甫氏为东垣高第弟子。卫生宝鉴。则李氏十书之羽翼也。有论有方。跬步不敢越其师家。法而发明遗蕴。时有裨所未备者。盖今学东垣者之所必由。而世决不可少者也。旧刻在苏。余因弭节之暇取而览之。则残缺特甚。乃属郡守史侯。订正其讹。且求善本而补焉。呜呼。

  济人利物。士君子之急务。而有位者尤甚。若是书不完。则是览者必废。而东垣无辅也。何忍其若是哉。此固予之心也。倘今既全之后。从此流传或穷乡乏医之处。一有所需。而无遗珠之叹。则前贤及物之仁。举在是矣。孰谓不收于一补之功乎书成宜志。乃书其后。以为有志泽世者之告。匪直为医家之言也矣。

  弘治七年夏五月既望赐进士出身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刘廷瓒宗敬跋于姑苏之冰玉堂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十三 卷二十四

补遗

  罗谦甫先生卫生宝鉴一书。分门别类。纤悉俱备。惟治伤寒之法。虽纪述一二而不全录。盖以其一门理趣幽深。未易殚举。况其玄机妙旨。已备于仲景以下历代名医书中。先生之意。欲使可医者究心寻绎。庶得其奥。今犹恐遐方僻壤。临病仓卒。医者欲求全书检阅。岂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诸公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补遗。庶免卤莽灭裂之辈。妄投匕剂。

  误伤于人耳。若欲究其极致。则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东垣治内伤国中末三法。

  及历代名医方论。具有全书。诚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疗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兹不能尽述云。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表证

  头疼发热。或鼻塞声重。四时俱用芎术香苏散治之。(即局方香苏散加芎术)川芎香附紫苏(各四两)甘草(一两。炙)苍术陈皮(各二两)上锉。每服三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

  伤风伤冷。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证重者。三拗汤治之。轻者金沸草散治之。

  【局方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上锉。每服五钱。生姜五片。水煎。通口服。被覆取汗。

  【局方金沸草散】

  (又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旋复花(去梗)麻黄(去节)前胡(各三两)荆芥穗(四两)甘草(炒)半夏(汤泡。姜汁浸)赤芍药(各一两)上七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头疼项强。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满。四时用消风百解散治之。春初秋末。

  用葛根解肌汤治之。

  【局方消风百解散】

  荆芥白芷陈皮(去白)苍术麻黄(去节。各四两)甘草(炙。二两)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一枚。连须葱白三寸。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局方葛根解肌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根节)芍药甘草(炙)黄芩(各二两。冬寒可去之。如病患有郁蒸热。可斟酌用之)肉桂(一两。天气热时可去之。冬寒斟酌用之)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一枚擘破。煎八分。去渣。稍热服。不以时候。汗出为度。

  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目睛痛。多寒壅咳嗽。鼻塞声重。春夏秋俱用败毒散治之。

  冬用十神汤治之。春秋若寒亦用。

  【局方败毒散】

  人参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上十味。各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局方十神汤】

  陈皮(去白)麻黄(去根节)川芎甘草(炙)香附紫苏(去粗梗)白芷升麻芍药(各四两)干葛(十四两)上十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如发热头痛。

  加连须葱白三茎。

  如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同煎服。

  伤寒发热头痛。四时用十味芎苏散治之。

  川芎(七钱)紫苏干葛(各二钱半)柴胡茯苓(各半两)甘草(三钱)半夏(六钱)枳壳(炒。三钱)陈皮(三钱半)桔梗(生。二钱半)上锉。每帖五钱。水二盏。姜三片。葱白二根。煎一盏。去渣。不拘时候服。

  伤寒热毒烦闷口燥。或干呕。用黄连解毒汤治之。春暖夏暑秋热。皆可用之。虽冬寒。若病患旧有郁热。亦可用也。

  黄连黄柏黄芩大栀子(各半两)上四味。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如腹满呕吐。或欲作利。加半夏三枚。浓朴二钱。茯苓四钱。生姜三片。煎服。

  表证不解。下证未全。或燥热沸结。心烦不得眠。烦渴。头昏唇焦。咽燥目赤。或便溺秘结。

  证轻者用凉膈散治之。夏宜用之。如春秋久病患旧有郁热者。亦宜用之。

  【洁古凉膈散】

  (出医学启源。与局方分两不同)连翘(一两)山栀大黄黄芩薄荷叶(各半两)甘草(一两半)朴硝(二钱半)上七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或咽痛涎嗽。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或咳而呕。加半夏半两。生姜三片。○或鼻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或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或风眩头痛。加川芎、防风各半两。石膏三两。○或有酒毒。加葛根一两。○或斑疹。加葛根、荆芥穗、赤芍药。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凡言加减者。皆自本方中加减也。

  【宣明双解散】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不去节)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甘草(各三两)荆芥栀子白术(各一钱)生姜(三片○以上即防风通圣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以上即益无散)上二十味。每服五钱。葱白五寸。生姜三片。水煎服。

  伤寒七八日。邪毒不解。表里俱热。心胸大烦。头痛自汗。大渴饮水。燥干。脉滑数而实。或长而实。用启源白虎汤治之。夏热时用。如上证脉洪大。可加人参。○如鼻中气短促上喘。脉洪大而虚无力。或微迟。则内伤治。○知母(一两半)甘草(一两。炙)粳米(一两)石膏(四两。乱纹者。另为末。

  )上四味。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如或烦渴口干。脉洪大。加人参半两。名人参白虎汤。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天气热时。可服。立夏前。立秋后。天气不热时。不可服。内伤气虚、血虚、脉虚之人。并不可服。此方与仲景方。分两不同。

  伤寒四五六日。蒸热发作。身热或恶风。或筋脉拘急。身体疼痛。寒热往来。或胸满胁痛。或自汗。四时俱用仲景小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半夏(三两半)上五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里证

  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邪结在里。大便秘涩腹满。或胀痛。或绕脐刺痛。或谵语。或心下痞硬。脉长。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硬。或已经下。其脉浮沉尚有力。用仲景大柴胡汤治之。

  柴胡(八两)黄芩赤芍药(各三两)大黄(二两)半夏(二两半)枳实(半两。麸炒)上六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恶热不恶寒。手心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或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用仲景调胃承气汤治之。

  硝(一斤)甘草(炙。二两)大黄(四两。去皮。酒洗)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

  始初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大热发而躁。始初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初惺惺。今狂语。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心胸连脐腹大闷。腹中疼。坐卧不安。胃闷喘急。或腹中微满不大便。用仲景小承气汤治之。

  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姜炒)枳实(大者三个。炒)上锉碎二味。大黄切如棋子大。临证斟酌多少用之。

  胸腹胀满。按之痛。日久不大便。小便赤涩。表里俱热。或烦渴谵妄。或狂妄不识人。或潮热懊。又如疟状。

  或大渴反不能饮。或喘急胃闷。或微喘直视。脉实数而沉。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治之。

  【仲景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如棋子大。酒洗)浓朴(八两。姜炒)枳实(大者五枚。炒)芒硝(二合)上四味。每服看证斟酌多少。用水三盏。先煮二物取一盏半。去渣。纳大黄。煮取八分。去渣。纳芒硝。微煎一两沸。温服。得下。余勿服。

  【启源三一承气汤】

  大黄(酒洗)芒硝浓朴(姜炒)枳实(炒。各半两)甘草(炙。一两)上五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八分。热服。得利则止。未利再服。

  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沉细。用三因治中汤治之。(活人书同)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陈皮(去白)青皮(炒。各等分)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半表半里证

  往来寒热。或胸满胁痛。或心烦。或呕。或咳。或口苦舌干。或渴。或小便不利。或心悸脉弦。或弦紧。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或时发烦躁。或已经汗后如疟。日晚发热。用大柴胡汤治之。(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外感有内伤证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用局方人参养胃汤治之。

  浓朴苍术半夏(各一两)藿香草果茯苓人参(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橘红(七钱半)上九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煎七分。去渣。热服。

  外感发热头疼。内因痰饮凝滞为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用参苏饮、或藿香正气散治之。

  【局方参苏饮】

  陈皮(去白)枳壳(麸炒)桔梗甘草(炙)木香(各半两)半夏干葛紫苏叶前胡人参茯苓(各七钱半)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微热服。(一方不用木香)

  【局方藿香正气散】

  茯苓白芷大腹皮紫苏(各一两)陈皮桔梗白术浓朴半夏甘草(炙。各二两)藿香(三两。去皮)上十一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欲出汗。被盖。再煎服。○如以上证候未见愈。用小柴胡汤治之。(方见前)○如以上证候又未见愈。腹或满。数日不大便。用活人书小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柴胡(二两七钱)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二两)半夏(八钱)芒硝(三两)上六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下硝再煎一两沸。稍热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身动而轻。言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来。口中鼻中俱气热。(出此事虽知)用调胃承气汤治之。(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吸不能出入往来。口中鼻中气俱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出此事难知)用四逆汤、及葱熨法治之。

  【仲景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干姜(炮。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今宜泡用)上三味。每服斟酌多少。用水二盏。煮取八分。去渣。温服。

  【活人书葱熨法】

  葱一束。以绳缠如饼大。切去根叶。惟存葱白长二寸许。以火烘一面令热。勿至灼火。乃以热处着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如壤不可熨。即易一饼。俟病患渐醒。手足温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汤以温内。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似阴

  手足逆冷。大便秘结。小便赤色。或大便黑硬。脉沉而滑。(出活人书。按此手足逆冷。名热厥。与阴厥不同。详见后篇厥证条下。证轻者用白虎汤。重者小承气汤治之。二方并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似阳

  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出活人书)(按身微热是里寒。烦躁是阴盛。发躁。面赤是下元虚阳泛上。犹日落而霞光上天也。与阳证面赤不同。

  仲景少阴证面赤用四逆汤加葱白治之。方见前)身冷。脉细沉数。烦躁。不饮水。(出活人书)此名阴盛格阳。用仲景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参(半两)上三味。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或温或凉服。

  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东垣曰。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诊脉以数为热。迟为寒。今脉七八至。是热极也。然按之至骨则无脉。是无根蒂之脉。虽七八至。其下无根蒂。故知非热也。(出试效文)治法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方见前。

  )○又用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二合)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渣。纳尿胆汁和匀。或温或凉服。无胆亦可。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烦躁

  烦为烦扰。躁为躁愦。皆为热证。然烦有虚烦。躁有阴躁。古人所谓阴极发躁。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五六日不大便。或心下硬而烦躁者。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治用黄连解毒汤。(方见前)烦躁发热。胸中烦闷。或已经汗解。内耗。胸中烦满。其证不虚不实。治用三黄泻心汤、或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活人书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连(各二两)黄芩(一两)上锉。每服一两。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停一时久。绞去渣。暖动分二服。

  【仲景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斤)半夏(二两半)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麦门冬(五两半)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入淡竹叶。生姜各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煎。候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此是阴极发热)

  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汤加葱白。(方见前)○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见前)○或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或无忧散。上四方选而用之。

  【人参三白汤加竹茹】

  白术白芍药白茯苓(各一两)人参(二两)竹茹(一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三因无忧散】

  以天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中。缚令紧。悬于当风避日处。候干为末。用人参半两。煎汤七分盏。调末二钱。乘热服之。迟少时。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入辰砂细末亦可。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寒邪在半表半里。舌胎白滑或黄胎。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舌上或白或黑。不滑而涩。治用白虎汤加人参。(方见前)经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又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手足冷。舌胎黑。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谵语

  (此是语言谵妄错乱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胃实不大便。谵语。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至夜谵言。此为热入血室。(血室者。素问所谓女子胞。即产肠也。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郑声

  (此是语言郑重。如说此一语。又复再说。声气无力。句不连续也)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身微热。脉微弱而郑声者。治用人参三白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身凉。手足或冷而郑声者。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呃逆

  (仲景所谓哕。盖脐下气逆。冲上退场门作声。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不虚不实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或用橘皮竹茹汤。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活人书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斤)青竹茹(一升半)甘草(炙。二两)人参(半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人参(各等分)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身热。脉虽数而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方见前)○或用八物汤加竹茹。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方见前)

  【八物汤加竹茹】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竹茹白芍药(各等分)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如病后无他证。独见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当归。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当归(各等分)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大黄(二两)山栀子(十四枚)上锉。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陈至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

  泽泻白术猪苓赤茯苓(各一两半)官桂(一两)茵陈(三两)上锉。水煎。温服。

  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栀子(十五枚)甘草(一两)柏皮(二两)茵陈(六两)上锉。水煎。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茵陈(六两)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更加当归。木通。

  【茵陈茯苓汤】

  茯苓官桂(各一两)猪苓(七钱半)滑石(一两半)茵陈(一两半)当归(一两)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斑斑如锦纹。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参升麻汤。重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三因玄参升麻汤】

  玄参(炒)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红。此下元阴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肤发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汤。

  桂心芍药黄(各二钱)人参当归甘草(炙。各一钱)附子(炮。半两)生姜(五钱)半夏(二钱半)上九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方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厥逆

  (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逆冷。冷至臂腿。名曰四肢厥逆)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阳证

  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治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以上四方。详证轻重。选而用之。(方并见前)

  [补遗\外感伤寒等证] 阴证

  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蜷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

  或虽沉实。按方则迟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脉。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并见前)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宜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愈。不用药助。亦好汗必自出。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炙。二两)附子(一个。炮)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

  [补遗\多汗] 阳证

  身微热。表虚。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以致表虚。脉不实。治用王海藏黄汤。

  黄人参白茯苓白术白芍药(各一两)甘草(七钱半)陈皮(五钱)上锉。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补遗\多汗] 阴证

  身凉。额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

  [补遗\多汗] 结胸

  (邪气乘虚。结于心中。硬满而痛。手不可按。其痛连脐腹坚硬。名曰大结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结胸)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轻者枳实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书枳实理中丸】

  茯苓人参(各二两)枳实(麸炒。十六枚)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上为末。炼蜜和匀。每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黄(三两)葶苈(炒)杏仁(炒。去皮尖)芒硝(各七钱半)上以前二味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药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别杵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一大匙。

  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度。但甘遂性猛。宜详虚实斟酌用之。

  按之心中痛。脉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汤。

  黄连(二钱半)半夏(六钱)栝蒌实(大者一枚。用四分之一)上以水三盏。先煎栝蒌实至一盏半。去渣。入前药二味。煎至一盏。分作二服。利下黄涎即安。

  [补遗\多汗] 心下痞

  (邪气乘虚。滞于心下。满而不痛曰痞)心下满而不痛者。治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枳实理中丸。(方见前)

  【仲景半夏泻心汤】

  半夏(一两半)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黄连(一两)枣子(十二枚。擘破)上锉。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甘草(炙)人参黄芩(冬三两)干姜黄连(各一两)半夏(半升)枣子(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满。心烦。腹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方见前)

  [补遗\多汗] 呕

  (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

  [补遗\多汗] 阳证

  呕而发热。或寒热。或潮热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补遗\多汗] 阴证

  呕而身微热。或厥。或烦。小便利。脉弱者。治用四逆汤。(出此事难知。方见前)

  [补遗\多汗] 吐

  (有物无声名曰吐)

  [补遗\多汗] 阳证

  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生姜(八两)茯苓(三两)白术陈皮甘草(各二两)上锉。水煎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一两)陈皮(半两)白术茯苓甘草(各半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补遗\多汗] 阴证

  吐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阳证

  胁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枣子三枚。煎至八分。服。如呕。加半夏、生姜。

  热毒入胃。下利脓血。治用仲景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个)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入胶炀尽小冷。纳鸡黄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无芍药、鸡子黄。有栀子仁半两。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阴证

  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二方见前)

  【仲景理中汤】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衄血

  应汗不汗。内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书犀角地黄汤主之。

  芍药(三钱)生地黄(半两)犀角(一两。如无。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有热狂。加黄芩二两。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虚寒。非实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细末。蜜丸。每服一两作四丸。以沸汤研一丸温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细辛附子(炮)官桂人参黄柏(各六两)当归蜀椒(各四两。炒出汗)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上用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捣成泥。余药为细末。和匀。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汤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烦满囊缩

  此厥阴经证。其筋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劲急。故舌卷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方见前。与吴茱萸生姜汤同为一方)吴茱萸生姜汤。(可加当归四逆。名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二两)生姜(半斤切)人参上用水煎。不拘时服。

  【代灸涂脐膏】

  附子马兰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吴茱萸(各等分)上六味细末。用面一匙。药一匙。或各半匙。生姜汁和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晓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脐痛亦可贴之。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头大

  (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头面肿盛。目不能关。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橘红玄参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钱)黍粘子马勃板蓝根(各一钱)僵蚕(炒)升麻(各五分)连翘(一钱)上十四味细末。半以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如肿势盛大。宜针刺之。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瘥后劳复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饮食或因动作而再病者。曰劳复)瘥后又头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瘥后又自热无汗。神气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瘥后又身热无汗。心下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呕。用三因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甘草(炙。半两)人参(二钱半)竹茹(半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后面肿。或腰以下肿。治用索矩三和汤。

  橘皮浓朴槟榔白术(各三两)甘草(炙)紫苏(各二两。去粗梗)木通海金沙(各一两)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温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气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治用三因温胆汤。

  半夏枳实竹茹(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白茯苓(一两)上六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补遗\下利或下脓血] 阴阳易

  (伤寒新愈。因行房得病。男如此曰阳易。女如此曰阴易。如阴阳易病。见舌吐出者必死)男子阳易病。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腰踝内连腹痛。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治用烧散。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仲景烧散】

  取其妇人裆近隐处者。烧灰细研。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如妇人病。

  则烧男子裆。

  【仲景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炮)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去渣。调服烧散。

  【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枣子(二十五枚)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煮。去渣。调服烧散。

  妇人阴易病。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治用活人书青竹茹汤。

  栝蒌根(无黄者二两)青竹茹(半斤。淡竹上刮)上锉。以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分作三服。

  妇人阳易病。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举动不已。身无热。治用活人书当归白术汤。

  白术当归桂枝附子(炮)甘草(炙)芍药黄人参(各二钱半)生姜(半两)上锉。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作二服。通口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始为热中病

  (似外感阳证)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恶食。口不知味。右手气口脉大。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是肺之本脉。代是无气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脉。大是洪大。洪大而数。乃心脉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挟心火克肺金也。其右关脾脉。比五脉独大而数。数中时显一代。此不甚劳役。是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无。右关胃脉损弱。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如此也。治用补中益气汤。

  黄(半钱。病甚者一钱)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炙甘草(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上八味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临病斟酌轻重加减。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末传寒中病

  (似外感阴证)腹胀。胃脘当心痛。四肢两胁膈咽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

  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治用神圣复气汤、白术附子汤、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柴胡(一钱)本(八分)防风(半钱)羌活(一钱)人参(半钱)干姜(炮。钱三分)甘草(八分)升麻(七分)半夏(七分。汤泡七次)白葵花(五朵。去心细剪)当归身(六分。酒洗)郁李仁(五分。另研泥)黑附子(炮制。去皮脐。三分)上件锉。用水五盏。同煎至二盏。入黄(一钱)橘红(五分)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一钱)上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黄柏(五分。酒浸)黄连(酒浸)枳壳生地黄(酒洗。各三分)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华细辛根(二分)川芎(细末。三分)蔓荆子(三分)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前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药。

  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咬颊、咬唇、咬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及食肉。使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与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于月生月满时。

  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时分。

  【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苍术陈皮浓朴半夏茯苓泽泻(各一两)猪苓(半两)肉桂(四钱)上十味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

  【草豆蔻丸】

  治胃脘当心而痛。

  草豆蔻(四钱。面裹煨熟)生甘草(三分)半夏(一钱)大麦(一钱半)益智陈皮吴茱萸(汤泡去苦)僵蚕黄(各八分)桃仁(七分)青皮当归身(各六分)曲末(四分)姜黄(四分)人参(八分)熟甘草(六分)泽泻(一分)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加之)上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为极细末。同研。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熟汤送下。旋斟酌多少服之。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似外感阳明中热证

  有天气大热时。劳役得病。或路途劳役。或田野中劳役。或身体怯弱。食少劳役。或长斋久素。胃气久虚劳役。其病肌体壮热。躁热闷乱。大恶热。渴饮水、此与阳明伤寒热白虎汤证相似。鼻口中气短促上喘。此乃脾胃久虚。元气不足之证。身亦疼痛。至日西作。必谵语热渴。闷不止。脉洪大空虚。或微弱。

  白虎汤证其脉洪大有力。与此内伤中热不同。治用清暑益气汤。

  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各半钱)黄(一钱半。少汗者减半钱)甘草(炙)黄柏(酒浸)葛根青皮当归身麦门冬(各三分)苍术(一钱半)升麻(一钱)五味子(九枚)上十五味锉。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似外感恶风寒证

  有因劳力坐卧阴凉处。后病表虚。不任风寒。少气短促。懒言语声。困弱无力。○此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于阴凉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

  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不可同外感治。宜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前)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似外感杂证

  劳役形体。饮食失节。脾胃中州。变寒走痛而发黄。治用小建中汤。或大建中汤。或理中汤。

  (方见前)

  【小建中汤】

  芍药(六两)桂枝甘草(各二两)大枣(七个)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遗\内伤似外感证] 长夏湿热胃困

  有长夏五六月湿热之时。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胸满短气。肢节疼痛。气促而喘。身热而烦。或大便泄利而黄。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饮食。或小便频数而黄。治用清暑益气汤。(方见前)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或饮水即吐。亦宜服之。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十五两)赤茯苓(去皮。十五两)猪苓(去皮。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缩砂仁干葛乌梅肉白扁豆(各二两)草果(煨。去壳)甘草(炙。各四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不拘时。任意代熟水饮之。极妙。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引饮太过。脾胃伤冷。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干烦渴。肢体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饮。

  枇杷叶(去毛。炙半两)香薷(三分)白茅根麦门冬(各一两。去心)丁香甘草(炙)干木瓜(各一两)陈皮(去白焙。半两)浓朴(去皮。姜汁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拘时服。小儿亦可服。量岁数减少与之。

  【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泻利。并皆治之。

  白术猪苓(去皮)白茯苓(去皮)滑石(研。各二两)甘草(炙)寒水石(研)泽泻(各一两)肉桂(去皮。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热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入蜜少许亦好。

  【黄连香薷汤】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及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

  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黄连(四两)香薷(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入酒少许。煎至一盏。沉冷。不拘时服。

  【消暑十全饮】

  消暑气。进饮食。

  人参浓朴(姜制)白术香薷木瓜白扁豆黄陈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轻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怠惰。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

  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半夏杏仁缩砂仁人参甘草(各一两)赤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各二两)香薷浓朴(各四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干姜(四斤)杏仁(去皮尖炒。四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热汤或冷水调下。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调汤下。不拘时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误治后脉证并治及禁忌篇343
《辅行诀》疏解(下)
《六神方解伤寒》第八课
论“和法”及临床运用
《医脉摘要》卷上 之二
中医外感病全书太阳病(上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