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中的气象|“乍暖还寒”描述的是初春还是深秋?



第一期

诗词中的气象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乍暖还寒”描述的是初春还是深秋?


●●●

诗词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科普解读

李清照的《声声慢》流传千载,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的苦难后,用一首词展尽深愁、浓愁。但如果把这首词细细读来,却发现“乍暖还寒”一语,分明是在形容冬末春初,气温波动,刚有所上升又很快回落的天气。但后文却又提及“满地黄花堆积”深秋时的景象。那么,这首词究竟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呢?


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而以支持写秋景的人居多,因为词中能够证明是秋天的语句比较多。黄花在诗词中一般指秋天盛开的菊花。此外,还有“雁过也”“梧桐更兼细雨”等秋季景物。根据大雁迁飞规律,大雁在深秋至初冬的时节南飞越冬,在来年春天一至二月回飞。另一方面,大雁多在晚上飞行,与词中“晚来风急”“到黄昏”等语相互印证。而梧桐虽然不能像大雁一样迁徙,但因为它在秋季落叶,出现在诗词中仍以秋景为主。


另一种支持秋季的观点认为,“乍暖还寒”一词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冷风刺骨,故言“还寒”。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把后文的“晚来风急”改为“晓来风急”,并注解道:“‘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反方


而支持春季者认为,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处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雁过是正常现象,且当地气候适合梧桐生长。梧桐花期为夏初,花色是黄绿色,符合“满地黄花”的说法。而从“乍暖还寒”“更兼细雨”等细节上判断,应当是春末夏初冷锋过境时的景象。

虽然在关于这首词的争论中,支持秋季的说法占据明显的上风。但在其他用到“乍暖还寒”的诗词中,却是春季更多,且不存在争议。例如朱淑真的“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刘因的“柳梢绿小梅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黄遵宪的“将离复合风吹絮,乍暖还寒春养花”。而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乍暖还寒”作为一个成语,其含义已经脱离了这首词的本意,更多地用于形容冬末春初多变的天气。



作者:刘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声声慢》(李清照)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声声慢》
如何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修复的]
【湖心随笔】寓情于景的绝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