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一位少女都是包法利夫人

年少时《大话西游》说:“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那个时候相信未来总会有王子来的,最大的纠结是王子出场的时候到底是乘着翼马从天上来,还是骑着地马来呢?后来读到初中看三毛,相信所有的苦尽甘来的尽头都是最浪漫幸福的爱情,即便这种爱可能会随着死亡而隐遁于宇宙,但终究一定是真实地存在着。再后来看武侠小说《小李飞刀》知道,爱情本身这个意象就已经很美好了,就算不能拥有世俗意义上的爱情,但默默互相喜欢的精神恋爱也是很浪漫的了。那个时候,看到落叶凋零,会感到莫名新奇的哀愁,看到鲜花又会突然的欣喜。曾经年少时,我们都是别无二致的艾玛,一缕清风就能惹得人哀愁。我们仿佛都像艾玛一样一直幻想着这种只在艺术世界里见到过的完美又充满激情的爱情。

法国评论家于勒·德·戈尔蒂埃提出“包法利主义”的概念,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即是一个人在当下既定生活中超脱自我的一种想象。艾玛面对生活远胜于周围人的激情就是“包法利主义”的绝妙解释。艾玛的激情,一开始体现在她将周遭生活环境装点的极其精致,这种近乎偏执的激情,一旦被罗多夫所点化,瞬间幻化成了对于上流社会种种意象的奋不顾身。

所以艾玛的欲望能落地吗?艾玛爱的只是爱情的意象,并不是爱情本身。在她眼里所有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和物象都代表了那个遥不可及的阶层,所以她要送罗多夫头发,甚至送给他子爵的雪茄盒。甚至当爱玛的母亲去世后,艾玛哀伤的不是值得哀伤的事情本身,而是成了一种新奇的仪式,使她觉得自己超脱周遭而与众不同。她和包法利在一起难道一点都不幸福嘛?不,一次包法利带她去剧院看戏,她看到自己单独的包厢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畅快幸福。

她在爱情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她只要一想到爱情的意象就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就连莱昂自己都说觉得他是她的“情夫”。:“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所以她在和莱昂再次相遇在一起后,也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稳固的无变动的爱情。她当时甚至希望能够祸从天降,把他们拆开。因为她纵然已经成为一个重毒瘾者,在尝过堕落偷情的美好后,再也无法割舍这种难以言喻的快感。这种奋不顾身渴望变动的激情永远无法使艾玛在现实中找到真正的理想归宿。

艾玛的爱情观究竟缘何而起。在学界一致的见解是起因于她年少时所接受过的贵族式教育,和大量浪漫爱小说的阅读。艾玛渴望所有诗与小说中描写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爱情。诸多论文已经对这两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然而在小说开篇的第一章,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去介绍夏尔的家庭背景。这使得我们相信作者绝对有这样安排的巧妙匠心。

诚然,夏尔是军医的儿子,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个只懂得享受生活,对家庭对妻子毫无责任意识的现实版“渣男”。他靠老婆的钱把自己打扮的富丽堂皇,生活糜烂。而包法利的母亲却又懦弱痴情,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她的日子过得孤寂,就把支离破碎的幻想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包法利母亲把在夫妻感情中无法回应的爱,全都灌注到包法利身上去。从小在母亲溺爱下长大的包法利,大概从来没有过要去关心母亲内心精神世界的意识,在过去,他被教导成了一个爱的承受者,这也是造成他和艾玛悲剧婚姻的原因。在这种病态的家庭中长大的包法利内心自然有着其对稳固家庭的向往。

而在后面艾玛与包法利结婚后要搬去托特,卢奥老爹在回忆自己的亡妻时是显得那样的情深义重。在如此健全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艾玛,对于平凡生活的简单幸福显得不以为然。“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看浪漫小说,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贪欲。由此艾玛厌恶一成不变的平庸,她的爱情观是激荡的,是充满着冒险精神的奋不顾身。艾玛想要的丈夫是全知全能的,充满激情的。而包法利所向往的就是平凡人的微小平庸的幸福,他对现状永远十分的满足,艾玛带来的一点点精致都能够让他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幸福。

因此在我看来他们的原生家庭背景,是造成他们婚姻悲剧和各自爱情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艾玛要的是激情的恋人,包法利要的是生活的妻子。

艾玛的悲剧在她与丈夫大相径庭的爱情观中可见一斑。福楼拜曾说艾玛必须死,其意在何处?难道只是因为艾玛的渴望跨越阶级,追求爱情和浪漫,鄙夷平庸?

艾玛从小接受了浪漫主义的高等教育,当上流社会的美妙铺陈在她面前时,她一下子亲眼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欲望。从此在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时,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开始变得不可忍受。家庭生活的鸡毛蒜皮甚至让她觉得恶心,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激起她的敌对情绪。“人生的辛酸仿佛都盛在她的盘子里了,闻到肉汤的气味,她灵魂的深处却泛起了一阵阵的恶心。”

艾玛有错嘛?她只是尽力去追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理想。她渴望跨越阶级,追求爱情与浪漫,鄙夷平庸,渴望跳出身边的生活圈去尝试无数的可能。她只是做了每个女孩在青春期都会做的梦。然而悲剧恰恰在这里,艾玛无法分清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她的认知中完全把艺术与现实混为一谈。艾玛无疑是艺术的,暂且不表她只是披上了艺术的外壳。然而包裹在艾玛周围的人恰恰全都是乏善可陈的平庸,她的思想追求超脱了周围的平庸。她追求真诚充满激情的爱情,然而罗多夫和莱昂只是把这场爱情看作一种时刻算计的消遣;她想要去忏悔去救赎自己,然而神甫却迂腐不知;邻居莱昂表面上无比亲和并且乐于帮助,实则冷血无情自私自利。

福楼拜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巧妙的安排在不起眼的景物描写中。在艾玛与莱昂从奶妈家回来和艾玛与罗多夫纵马田野的两段路况描写,在全文的大量精细的描写中显得不值一提,依旧是平常乡村里随处可见的景物,仿佛丝毫没有因艾玛头脑中浪漫的激情而有所变化。空荡荡的草场,老柳树的灰色树皮和断枝。腐朽平淡的日常和艾玛心中最伟大的感情,注定艾玛在那个时代,无论心中有多么超越阶层的浪漫理想,却一刻也不停止的被平庸裹挟着。不接受平凡,所以不愿意委身公证人,不愿意在丈夫面前让步以获得救赎。最后就只能以死来升华了。

“福楼拜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这是书本上对于福楼拜的定义,然而我个人对于这个说法存在质疑。就《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来说,批判了浪漫主义吗?当然是批判了的,艾玛身上虽然充满激情却又极其空洞的浪漫主义,回馈给她的不是她朝思暮想的上流人的生活,而是濒临高利贷破产的绝望。她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浪漫主义的消亡。那么,现实主义呢?在从小接受过贵族教育的艾玛周围都是乏善可陈的平庸。完全无法进行思想交流的丈夫,隔壁靠着投机取巧却最终获得十字勋章的邻居,两任将爱情当作算计的情夫,甚至连神甫也是完全世俗化了。福楼拜甚至将自身比喻艾玛,仿佛是向不堪荒谬平庸的现实主义提出了批判。也许一定要定义福楼拜的话,可以将他保守的比作一只脚踏在浪漫主义,一只脚迈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形作家。

福楼拜说:“除了细心观察世界之外,我找不出比这更高手的事情。”福楼拜花了四年的时间才磨出了这本《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所追求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使得,他在语句上追求的极致的精确。例如在描写结婚行列时,艾玛的裙摆被草丛里的野草所绊住,包法利只知道站在一旁等着艾玛自己清理完;而当艾玛与罗多夫纵马田野时,罗多夫从马上弯下腰替艾玛清理勾住衣物的野草。这样一种前后映照更是突出了夏尔的迟钝。当代评论家巴尔德就曾说:“必须重读《包法利夫人》:它达到人为的完美境地,人们不会倦于欣赏它。”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都离不开对时代和社会现实得映射和批判,同样也离不来对人性的思索。

艾玛和堂吉诃德大约是血亲。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他的死亡代表着骑士文学的终结。爱玛读爱情小说,她的死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浪漫主义的终结。

艾玛通过阅读,来捕捉窥探到上流社会细枝末节的意象。她一头扎进文学里描写的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地中,企图从中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只能是惘然。艾玛的阅读没有判断和反思的能力,这是社会经验匮乏的一种体现。诚如当代沉迷霸道总裁的低龄学生,这是社会经验不足的正常现象。然而在现在,不消说女性不用再通过婚姻爱情来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可以去工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艾玛那里,婚姻与爱情成了实现妇女个人价值的唯一路径。这一点在《高老头》中犹为显现。

所以,艾玛作为一个大胆追寻自由的女性。能够启发我们的是对自我的追求,是能够从周边舒适圈跳脱出来的奋不顾身,是去创造无限可能的孜孜探索。然而在当代社会警醒我们的是,一定要形成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有勇气去探索生命的同时,不轻易为外物所绑架。以浪漫、艺术的名义去追求更高远的世界没有错,但未来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数不可数包裹着糖衣的欲望不可抵挡,席卷而来时,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但行心事,不忘初心,莫问前程。

(注:文中电影插图来自不同电影版本)

【文章作者:壹贰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包法利夫人》:当激情褪去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她在婚后两次出轨!她既不爱自己的丈夫,也不爱情人,甚至都不爱自己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现实与浪漫的尖锐对抗
为什么现在我们要读包法利夫人
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包法利夫人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弯路
《包法利夫人》原型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