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朴实中不失创新的“钢铁堡垒”细说T-62中型坦克(一)

细说T-62

1962年7月,苏联最后一个中型坦克型号——T-62开始批量生产。说它是最后一个型号,是因为此后苏联生产的坦克都被算作主战坦克。作为T-55的后继者,T-62是一款因循守旧与开拓创新并行的中型坦克,它不但继承T-55炮塔与车体的基本构型设计,连火控系统、动力系统与悬挂系统方面也未作大的改动。可是,在如此朴实的情况下,T-62却又不失创新,T-62坦克配置一门划时代的115毫米口径滑膛炮,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将滑膛炮实用化的坦克,也是第一种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作为主要反坦克弹种的坦克。T-62坦克投入批量生产的过程十分艰难,而其命运也弥漫着硝烟,实际上,不是所有二战后问世的苏联坦克像T-62这样久经战火考验。

众所周知,“战斗民族”俄罗斯向来有重视数量和火力的传统,在对德作战中,苏联坦克普遍享有生产数量与火炮口径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当1945年5月同盟国在柏林举行联合胜利阅兵时,苏联红军展示的最新式IS-3重型坦克依靠威力惊人的122毫米长身管线膛炮傲然登场,令西方国家大为震惊。随着美苏关系迅速下滑跌入冷战深渊,这种恐惧刺激着西方国家加速坦克武器的发展,要知道经受住二战锻炼的苏联是一个综合国力至少是纳粹德国五倍以上的强劲对手,而且拥有一系列中东欧卫星国为其助阵,西方军界绝不能小觑。实际上,英美在二战末期推出的“百人队长”、“潘兴”系列坦克基本只相当于苏联中型坦克(如T-34/85、T-44)的规格,可是论武器威力却能匹敌苏联IS系列重型坦克,至于产量则又是苏联中型坦克的规模。于是乎,苏联面临同时失去坦克数量和火力优势的风险,应对之道只能“以牙还牙”——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设计推出拥有最强火力的新式中型坦克。这就是T-62诞生的历史背景。

全新坦克炮的研制提上日程

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坦克炮的侵彻力与同口径的德国坦克炮相比,普遍居于下风,像T-34/85坦克所用的85毫米炮的侵彻力仅相当于德国“黑豹”坦克使用的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至于IS-2坦克使用的122毫米炮的侵彻力也只与德国“虎”I式坦克71倍口径的88毫米炮旗鼓相当。与此同时,工艺水平比德国“只高不低”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样能开发出先进的坦克炮,无论侵彻力还是耐磨损性都超过同时代、同口径的苏联坦克炮。然而,面对繁重的战争任务,尽管基层部队屡屡抱怨坦克炮威力不足的问题,但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出于全面考虑,仍坚持以现有成熟武器的大规模生产为主,至于开发全新的坦克炮系统,那是将来的事。

即便是打败纳粹德国后,苏联军工综合体仍沿袭之前的思维惯性,仍持续生产旧式火炮,像战后第一代批量列装的中型坦克——T-54,配备的是1944年研制的D-10T型100毫米线膛炮,这还是根据海军舰炮设计的,不完全符合坦克的作战需求,况且该炮的弹药品种只有老旧的OF-412、BR-412、BR-412B、BR-412D等杀伤爆破弹和穿甲弹(有不少还是苏联按照缴获的德国弹药样式研制的),因此苏军很担心T-54坦克不能有效抗衡英美同级别的新式坦克(例如“百人队长”、M48A2)。

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全新坦克炮的研制终于提上日程。1952年9月12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4169-1631号决议,要求第9炮兵工厂设计局(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今属叶卡捷琳堡第9炮兵工厂公司)开发新一代中型坦克主炮。

该决议提出的技术指标是:口径100毫米;火炮全重不得超过2 530千克;应有高低稳定器,稳定器重量控制在180千克内;发射重量为16.1千克的被帽穿甲弹(APCR)时初速为1 015米/秒,1 000米对垂直装甲板的侵彻力达到230毫米左右。在总设计师费奥多罗·彼得罗夫的领导下,1953年,第9炮兵工厂设计局拿出首批D-54型100毫米试验型弹道炮炮身和实验性弹药;1954年3月,推出全状态样炮;1955年6月30日,推出第二门样炮,并根据第一门样炮的试验结果,在结构上进行了一些改动。D-54的口径尽管与D-10T一样,但整个结构可算是全新设计,为了提升穿甲威力,D-54坦克炮通过新研发的高能装药大幅增加膛压;为了应付高能装药所带来的高膛压与高后坐力, D-54坦克炮设置有炮口制退器;为应付大幅增加的膛压,身管也结合全新的冶金技术,用更为坚固的合金钢材料制成。

与此同时,在主力弹种穿甲弹方面,D-54火炮也引进全新设计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其弹芯是由高质量与高硬度的碳化钨制成,与D-10T坦克炮使用的非硬芯全口径被帽穿甲弹相比,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因为直径小一半左右,在高密度空气中飞行阻力较低,加上质量较轻,因此飞行速度更快,弹丸飞行速度衰减幅度也较低,膛外弹道更为低伸平直。正是基于火炮与弹药技术的双重改进,D-54的穿甲性能获得巨大进步,根据官方档案记载,D-54坦克炮在发射新式次口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高达1 535米/秒,可贯穿1 000米外垂直放置的35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RHA),即使发射全口径穿甲弹,炮口初速也能达到1 015米/秒。相比之下,D-10T坦克炮发射全口径的BR-412D被帽穿甲弹,只能达到900米/秒的炮口初速,同等条件下的穿甲威力也只有185毫米,所以说D-54坦克炮的威力提升幅度是相当惊人的。

至于D-54火炮与坦克实车的结合实验,则从1954年10月开始了,一直持续到1955年夏末,位于下塔吉尔的第183工厂(今乌拉尔机械车辆厂)运输车辆设计局(UKBTM,即第520设计局,KB-520)在一辆T-54M坦克(工厂代号“139工程”)安装了D-54火炮,这种火炮因为结合了莫斯科第173中央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彩虹”高低稳定器,名称改为D-54TS。“139工程”坦克还安装了580马力的V-54-6柴油机,配备装甲侧裙板和新式负重轮,车内备弹50发,辅助武器是一挺14.5毫米口径的KPVT坦克机枪。

经过试验发现,“彩虹”高低稳定器的工作效果不佳,反倒令坦克炮结构复杂化,因此第183工厂决定放弃使用。无奈之下,第173研究所退而求其次,改与第9炮兵工厂设计局合作,为D-54TS火炮集成“闪电”双向稳定器。1955年9月,三门带“闪电”稳定器的D-54TS火炮交给第520设计局,安装到由T-54坦克改装的“140工程”样车上,结果顺利通过了工厂试验以及后来的国家试验。需要指出的是,别看都是在T-54基础上发展的,“139工程”与“140工程”仍有明显的外观区别,尤其是“140工程”采用每侧六个中直径负重轮加托带轮的行走系统,炮塔也是全铸造式(T-54/55坦克采用具有焊接轧制车顶的铸造炮塔),这简直是日后T-72坦克的“模板”,后来乌拉尔机车厂的档案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种种迹象看,技术创新与继承结合不错的D-54TS坦克炮不仅能用于衍生自T-54的“140工程”坦克,还能用到拟议中的苏联陆军下一代中型坦克(NST,后来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被认定为主战坦克)“430工程”坦克,前景无比美好。这里有个小插曲:因为二战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苏联高层始终觉得以亚历山大·莫罗佐夫为首的第60M设计局(原称第75机械制造设计局,今为乌克兰哈尔科夫莫罗佐夫机械制造设计局)是当之无愧的“坦克沙皇”,他们当年开发的T-34系列中型坦克帮助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今也应该能够引领苏联坦克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至于下塔吉尔的第183工厂及其厂属第520设计局,就像当年在二战期间充当莫罗佐夫的“助手”,只是负责把人家的产品设计变成现成生产。因此,当第60M设计局提出“430工程”概念,再到被内定为苏军下一代中型坦克的“优先选择”,实际上没什么悬念,而第520设计局提出的“140工程”更像“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只是被苏联国防部汽车装甲坦克总局和导弹炮兵总局的领导们当成一种刺激因素,“别让呆在哈尔科夫的那帮人太懒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无论“140工程”还是“430工程”后来均因成本与复杂程度比T-54/55坦克有大幅提高,被苏联政府部长会议和苏共中央军工委员会否决而未能投产,连带让D-54TS坦克炮也无法投产,取而代之的是苏联发展出T-54坦克的小幅改进型——T-55,它使用D-10T系列的D-10T2S线膛炮,尽管有了双向稳定器和新弹种,可是这种老式火炮的弹道性能已然固定,穿甲能力提高不大。其实,观察苏联技术兵器的历史发展沿革,可以发现在竞争中顺利胜出的方案往往不是性能较优者,倒是成本与技术风险较低的,这在许多案例中得到证实。

20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联装备的ZIS-3型L42 76mm反坦克炮
三代坦克的先驱——T64主战坦克
T
锻造经典!——从20磅炮到L7 105毫米坦克炮「2」
钢铁巨兽---盘点苏联重型坦克
苏联T-54/55主战坦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