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瓦萨”号:短命战舰的“身后荣光”

1625年, 大型战舰“瓦萨”号开工建造。这艘三桅战舰的船壳耗费了1000 多根上好的橡木。

提到北欧国家瑞典的“沉船”,人们大抵会想到因仿古船而出名的“哥德堡”号。其实,瑞典还有一艘知名度并不逊色的“沉船”,比“哥德堡”号还要早上一个世纪之久,这就是“瓦萨”号战舰。

国王的“无敌战舰”

今天的瑞典并非一个海上强国,4个世纪之前其实也不是。雄心勃勃的国王古斯塔夫二世(1611—1632年在位)继位后,很不满意自己的海上军械库。这位赳赳武夫一生热衷战争(最后也死在战场上),有人称其为“北方雄狮”。他当上国王后有一句名言:“王国的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在他看来,建造小船对于争夺波罗的海霸权毫无用处,不过是浪费幼树苗而已。

国王想要的,是数量可观的大型战舰,“瓦萨”号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舰名来自瑞典瓦萨王朝的创始人古斯塔夫·瓦萨一世(1523—1560年在位),由此可见国王对此战舰寄予的厚望。当时的瑞典缺乏优秀的造船人才,所以古斯塔夫二世不惜重金,从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荷兰请来了专业的船舶设计师,意欲在波罗的海复制“海上马车夫”(荷兰)的传奇。

“瓦萨”号在下水仪式的当天发生船体倾斜而沉入海底。

“瓦萨”号在下水仪式的当天发生船体倾斜而沉入海底

古斯塔夫二世。

1625年,“瓦萨”号开工建造。光是这艘三桅战舰的船壳就耗费了1000多根上好的橡木。它共有5层甲板,船尾龙骨有6层楼高。从第一斜桅算起,“瓦萨”号全长69米,船底长47.5米,最大宽度11.7米,桅杆高52.5米,吃水4.8米,排水量超過1200吨,拥有10张风帆。它的两层甲板共装置48门重型火炮,另外尚装有6门臼炮和10门小炮,总计64门青铜火炮。它能够同时从一侧舰舷投射267千克的炮弹。以“瓦萨”号的尺寸看,这一火力明显“过剩”。比如,18世纪末期的著名风帆战舰、至今仍然列在美国海军服役序列中的“宪法”号的火力也不过如此,而它的排水量要比“瓦萨”号多了数百吨。

这当然是为了满足古斯塔夫二世的欲望。在“瓦萨”号的建造过程中,并非内行的国王不断进行干预,下令按他的旨意改变设计、修改建造要求,其目的就是要让“瓦萨”号成为一艘足以称霸波罗的海的无敌战舰,在海上充分展示瑞典瓦萨王朝的“国威”。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很顺利,1627年“瓦萨”号成功下水。第2年1月,兴致勃勃的古斯塔夫二世亲自莅临船厂,视察“瓦萨”号的舾装工作。到这年年中,这条战舰已经基本就绪了。这时,距离“瓦萨”号开始设计不过3年时间,即便以当时的标准而言也是仓促“赶工”的结果。虽说“慢工出细活”,但古斯塔夫二世已经急不可待。他的扩张野心早就引起了邻邦的警惕,以至于古斯塔夫二世满腹“委屈”地抱怨:“只因为不得不从海里汲取一勺之水,人家就疑心我想把整个波罗的海的海水都喝干。”当时古斯塔夫二世正在与他的堂兄西格斯孟统治的波兰开战,他一心想着将“瓦萨”号投入现役,作为瑞典波罗的海舰队的旗舰。

画中描绘了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二世遭遇克罗地亚轻骑兵的战斗场景,只有少数近卫与他一同战斗,古斯塔夫二世在战斗中被杀死。

国王的意志是无法动摇的。1628年8月10日这一天,风和日丽,波罗的海波澜不惊,海边隆重举行了“瓦萨”号的下水仪式,古斯塔夫二世率全体王室成员出席。加上这天又是个周末,围观民众无数。在众目睽睽之下,“瓦萨”号升起风帆,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

由于并非出海征战而只是象征性的“服役”,“瓦萨”号并未张开所有的10张风帆(只使用了3—4张),侧舷的炮门也没有关闭。谁也没有想到,一阵风吹来,“瓦萨”号竟开始摇晃。又一阵风吹来,巨大的船身竟然朝着左侧倾斜下去,海水迅速从未关闭的数十个炮门涌入。几乎在霎那间,“瓦萨”号于一片尖叫声中沉到了30多米深的海底,此时它距离岸边还不到1000米。150多名船员里有30—50人丧生,唯一聊以慰藉的是,“瓦萨”号编制船员多达400人,灾难发生时只有不到一半人在船上。

沉睡3个世纪的“宝藏”

1628年的8月10日,就此成了“瓦萨”号的“祭日”。首航即末日的难堪结局,无疑让瑞典变成了当时欧洲的一大笑料——那些应古斯塔夫二世邀请而来观礼的外国使节们,无疑以最快的速度将“瓦萨”号沉没的消息传回到各自国内。奇怪的是,瑞典国内却没有人因为这一特大丑闻而受到惩罚。的确,事后瑞典枢密院曾专门组织了一次针对事故的调查,以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最后却无果而终——原因很简单,在造船过程中,所有人都忠实执行了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指令。

自觉丢了面子的古斯塔夫二世在事故后第3天,就下令着手进行打捞“瓦萨”号的工作。17世纪的打捞技术当然比今天要落后得多。通常人们会用两条船舱里灌满水的驳船停放在沉船两侧的位置,然后将带有锚的绳索投入水中,固定在沉船上。接下来,人们排出驳船里的水,由于浮力的作用,绳索就会将沉船向上拉起一点儿。如此循环反复,最终把沉船捞出水面。遗憾的是,“瓦萨”号太重了,又深深地陷入了海床里,几次打捞它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唯一的重要收获是,2名潜水员成功地利用“潜水钟”(帮助潜水员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装置)潜入水下,把“瓦萨”号上的50多门大炮打捞了上来。在此之后,大概由于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海难丑闻,瑞典人不再愿意提及“瓦萨”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记了不可一世的“瓦萨”号,它静静地沉睡在海底,这一睡便是3个世纪。

幸好,又有人想起了“瓦萨”号。1929年8月29日,尼尔斯·安伦德教授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日报上提醒瑞典国民:当年“伟大时代”的记忆、古斯塔夫二世最自豪的战舰“瓦萨”号仍然留在泰格维肯(Tegelviken)和贝克霍尔曼(Beckholmen)之间的波罗的海海底。

又过了大约30年,瑞典工程师和海军历史学家安德斯·弗朗兹在斯德哥尔摩湾钓鱼时,偶然间钓上来一只小铜铃,经过考证,这正是当年“瓦萨”号上的物品。瑞典海军的潜水员随后又确认了“瓦萨”号的具体位置。在安德斯·弗朗兹的大声疾呼下,瑞典举国上下终于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瓦萨”的运动——这时,很容易想到,如此一艘300多年前制造的古老战舰,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被打捞上来的“ 瓦萨”号。

船上有丰富的装饰雕像。

“瓦萨”号纵横截面模型,显示了一些船员的工作状况。

“瓦萨”号上的生活用品。

从1959年开始,几十名勇敢的潜水员花了2年时间在“瓦萨”号下挖了6个隧道,以穿引钢缆。这项工作要求潜水员们用高压水刀在海底泥浆中钻出隧道,再用挖泥机吸走所产生的泥浆——这些复杂工作需要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进行。随后,打捞人员利用16艘趸船系牢各钢缆两端,同时将各趸船水舱内的水分18次排放以增加趸船浮力,终于将“瓦萨”号成功兜起离开海底,并将其在水中拖移到船坞附近的浅水区。同时开始对船体清淤堵漏,进行水下防腐处理。

到了1961年4月24日,拯救“瓦萨”号的工作眼看即将大功告成。此时,沉船甲板上的木头、矿渣与泥浆已经被清理干净(使沉船更轻)。当年引发沉船灾难的那些敞开的炮门也被重新密封了起来。这天上午,“瓦萨”号在沉入海底333年后终于重见天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400名受邀宾客以及数千名观众目睹了船体冲破水面的历史时刻。顺便提一句,那位身穿潜水服打捞起“瓦萨”沉船最后一块残片的人,正是当时的瑞典王储、如今的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随后,工作人员迅速清理了船上的污泥与积水,将“瓦萨”号拖进了干船坞。静静等待在一旁的考古学家们其实早已跃跃欲试了——“瓦萨”号是最为完整的17世纪的战舰实物,船上的那些文物,则是现代人了解17世纪欧洲海军生活的最佳样本。

“瓦萨”号左舷的两排枪端口清晰可见。

“瓦萨”沉船博物馆的整体外形就如一艘巨船。进入馆内,一艘巨型的木质古船满满当当地立于中央大厅,简直叹为观止!

从沉船到博物馆

当“瓦萨”号重新浮出水面的时候,人们大都感到一丝惊讶:经过了300多年阴暗的海底岁月之后,这艘全木质战舰居然不腐不朽,完好如初(95%的原始船体得以保留),船帆、索具以及船首尾处的华丽雕刻装饰依然清晰可辨。这大概要归功于防腐性极强的橡木。另外,由于北欧的严寒与波罗的海的低含盐量,织物和皮革的腐烂也变得非常缓慢,考古人员甚至找到了当年水手们穿着的衣服和鞋子!

饶是如此,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仍旧不敢掉以轻心,经过研究,他们决定采用聚乙烯乙二醇与水的混合液进行雾状喷洒。从1962年开始,利用500只喷头,每喷洒25分钟间歇20分钟,重复不断。这样长年累月地一直喷到1979年,使得这艘300多岁的木制战舰得以固化,木材没有腐蚀脱落。从水下捞出的万余件船体附属部件和1700余件雕塑,经过防腐、防缩处理之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来的位置。又经过数年船身加固等艰苦工作,沉船修复工作才告结束。

对于这艘重生的“短命”战舰,人们想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无疑就是当年出航即沉没的原因。利用现代物理学的知识,这个问题很容易寻找到答案:“瓦萨”的重心太高,竟然比龙骨还高出6米,因此“瓦萨”号只要遇到3级风,船体就会发生倾斜,进而沉没。有人猜测,正是由于好大喜功的古斯塔夫二世强行在“瓦萨”号上增加了一层火炮甲板,才导致了这样的糟糕设计。但历史文献却记载,瑞典官方在“瓦萨”号开工不到5个月时就已经为它订购了72门大炮,完全超出了一层甲板的容量,因此可以排除后来增加了第二层甲板的可能性。2007—2011年间对“瓦萨”号船体结构进行激光测量的结果也证实,它在施工期间未进行任何重大更改。看起来,要么是設计人员最初就犯了错误,要么是国王一开始就提出了双层炮甲板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不过,从事后无人遭殃来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要大一些。无论如何,“瓦萨”号的悲剧实在是一场“人祸”。

研究人员的另一个收获是,“瓦萨”的重现结束了一场关于17世纪欧洲军舰的争论。早期的油画曾经展示了带有巨大装饰喙的军舰,但许多船舶专家认为古代画家夸大了它们的大小。但“瓦萨”号证明,这次是专家们搞错了——它确实有一个巨大的喙,突出船首,上面装饰着20位古罗马帝国皇帝的精美雕刻!

除了用于考古研究之外,人们很快为“瓦萨”号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归宿。从1962年初开始,它被安置在一个临时建筑物里并对公众开放。在开幕典礼上,还有礼炮向这艘一炮未发的战舰致敬。到了1987年,瑞典政府又开始了永久性博物馆的设计建造,次年“瓦萨”号迁至新居。这个博物馆的整体外形就如一艘巨船,进入馆内,一艘巨型的木质古船满满当当地立于中央大厅,简直叹为观止!沿船体四周建有双层看台。下层可观察到船的吃水部分,而登临上层平台即可将甲板景物尽收眼底。崭新的“瓦萨博物馆”于1990年6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又是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亲自主持了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从此,“瓦萨”号逐渐成为瑞典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2008年4月26日,来自比利时的一位游客有幸成为“瓦萨”号的第1500万名访客。生活在4个世纪之前的古斯塔夫二世应该不会想到,他一心打造的“无敌战舰”,竟会在“身后”赢得如此“荣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外》【132】20140601瑞典斯德哥尔摩(3) (市政厅、瓦萨沉船博物馆、瑞典到芬兰游轮)
瑞典 瓦萨博物馆.古老的沉船
北欧印象四 瓦萨号,一个沉没的王朝
「钢·最」大海埋葬着300万艘船,唯独这10艘成为景点
叶在壮 || 瑞典沉船目击记(随笔)
震惊!解密古代沉船之谜的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