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神机妙算还是权谋高手

若制作一个三国流量明星榜,诸葛亮的排名一定非常靠前。他颜值高、聪明、胆量大、做人厚道,文采也好,一篇《出师表》到现在都是中国学生必背文章。即便史书《三国志》,也说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高流量明星,却娶了一个容貌丑陋的老婆。这在当时一时传为笑谈,周围人都把他当作反面教材。

诸葛亮为何要答应这门婚事呢?他没留下文字解释,不过,后世历史学家发现了另外的背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乃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段婚姻可以理解为各取所需的政治婚姻。

虽然直到《三国演义》,历代文人都不断在文艺作品中将诸葛亮神话,但现实中,关于他的历史文献并不是太多,以至于留下许多空白和解读空间。比如,关羽之死是不是诸葛亮“借刀杀人”?诸葛亮是否出卖了投降者,以打击自己的政治对手?这些解读并非民间诽谤,皆来自严肃的史学家之口。

官二代

很多经历过中国语文教育的人应该都记得诸葛亮的自我描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给人的印象是,他出身农民,种地为生,后来靠着刘备的赏识,才实现了人生逆袭。

这话很有水分。历史上,诸葛亮可是个名正言顺的官二代。《三国志》载,诸葛亮“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死后,他跟着叔叔生活,叔叔跟着袁术做豫章太守,后仕途不利,又去荆州投靠当时的地方军阀刘表。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曾做过地方大员,且官场人脉丰富。其实仔细想想,三国时期,印刷术还未发明,能接受教育的大都是官宦世家。像诸葛亮这样能成为治国人才,学识至少得达到博士级别,若非出身名门,哪有此等机会?

在中国古代,获取知识的成本非常昂贵,一般平民家庭很少有机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战争可以依靠平民或者没有文化的莽夫,但帝王要选择管理国家的人才,一般就只能从世家大族中去寻找。而这些世家大族原本就实力雄厚,根本不用吃皇粮就能过得很好,甚至反过来,很多帝王还要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延续自己的统治,所以,至少到唐代,中国的帝王都常受世家大族的影响和限制。

举个后世的例子。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要求吏部、礼部等官员编修《氏族志》,礼部官员经过几年努力,编完了,呈送李世民。李世民一看,和皇族李氏并列第一等的,竟然有崔民干。

崔民干在当时只是个四品官,但他的家族属于关中地区的传统大族,礼部官员显然认为其排位应该和皇族同等重要。其实,修志期间,李世民就暗示过,这次修谱不能按照以前家族的传统影响力来修,但礼部依然没听。李世民看完,大为不满,让礼部重修,这之后,才确定了原则: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而崔民干家族则列三等。可见,到了唐代,氏族的影响力才一定程度上被皇帝打压下去——也并不彻底,按照修订的《氏族志》原则,三等原本是宰相、公卿大臣等家族,崔民干一个四品官,能列三等,可见李世民也是做了妥协的。

政沼家族的联合

叔叔去世后,诸葛亮只好躬耕陇亩为生,这点在《出师表》里倒是实事求是了。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脱离政治圈,后来刘备请他出山,他未出隆中,便知天下局势,更是以“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征服了刘备。在没有报纸杂志,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能对时局甚至各方军队部署掌握如此之细密、准确,只有一个可能,他与当地高层政治圈保持着密切联系。

其叔叔诸葛玄生前,借诸葛家族的名望以及自己与刘表的关系,把诸葛亮大姐嫁给了大族子弟蒯祺,蒯家与刘表关系密切,蒯祺被刘表任命为一个郡的太守。诸葛亮二姐则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还有个侄子,叫庞统。借着姐姐的关系,诸葛亮和这两个大族都有了密切关系。

黄承彦想把女儿嫁给诸葛亮,应该也考虑到了这层背景。一旦两人结婚,意味着荆州蒯、庞、黄,加上自己的岳父蔡家,这四大家族,都成了亲戚,再加上诸葛家也颇有影响力,刘表家更是当地最有权势的人,这样一来,一个庞大的政治关系网就建立起来了。

理解了这个背景,再来看“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不只是礼贤下士这么简单了。刘备能请到诸葛亮,除获得了一位经世治国之才外,更可以通过诸葛亮与当地这个政治网络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派系斗争

《三国演义》是小说,真实的“三国”是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权力,有明争暗斗。比如,刘备把诸葛亮作为高级人才引入自己的团队,两人关系又特别密切,这就引来关羽、张飞等人的不满。 《三国志》里就有这样一句: “(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刘备逐渐笼络了不少人才,但关系复杂。刘备最早是在涿州起兵,当时身边都是自己的江湖兄弟,最著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里的关羽、张飞,后来又加入了赵云等人。这些人,虽然勇猛尚武,但基本都是光杆司令,没有自己的势力。到了徐州,刘备获得了当地大家族麋竺的支持,刘备妻子麋夫人,就是麇竺的妹妹,麋竺和弟弟麇芳也成为刘备团队里的重要力量。正是靠着麇氏家族支持,刘备才坐上了徐州牧。

这时候,刘备还不认识诸葛亮。等到荆州,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借其力量与当地高层政治圈建立紧密联系后,荆州帮又逐渐成为其团队内的核心力量。荆州帮的核心人物是诸葛亮和庞统,但除此之外,还有蒋琬、董允、杨仪等人,这些人后来基本都团结到了诸葛亮周围。

最终,刘备到四川,取代刘璋,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这时候,他又不得不依靠刘璋旧部,以及当地大族的支持。比如法正、李严等人,属于刘璋旧部。一度,法正在刘备团队里的影响力要超过诸葛亮的。

有一個例证。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刘备决定发兵攻打东吴为兄弟报仇。这时候很多人都劝刘备,东吴那边也来信求和,刘备一概不听。后来果然大败而归,诸葛亮接到军情后慨叹:如果法正在,刘备一定会听他的。

蜀国这些不同派系间,还是存在斗争关系的。关羽、张飞对刘备亲近诸葛亮不满,就是一例。这里需要提到一点, 《三国志》作者陈寿为蜀国旧臣,所以在书中称刘备为“先主”,而其记录的内容,不可避免会避讳一些事情。他既能在书中特意点出这一句,很可能当时双方意见很大。此外,法正与诸葛亮之间,也有诸多角力。比如,法正原兼任巴郡太守,相当于蜀国首都的最高行政领导。后来诸葛亮借法正随刘备出征的机会,上表建议益州本土集团成员杨洪做巴郡太守,这样既实际削弱了法正的实权,又讨好了益州本土势力。

关羽之死

对关羽之死一事,历史记载是中了东吴的诡计,大意失荆州。不过,东吴背弃盟约,夺取荆州是在公元219年10月,关羽被杀是在12月,中间失敗过程有两个月的时间,蜀国竟然没有任何救援措施。这极不正常,因此引来史家怀疑。

历史材料里,并未详细记载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以及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反应,后世史家只好根据其他蛛丝马迹做出解读,其中一个解读为:诸葛亮与关羽政斗颇多,最终诸葛亮见死不救,借刀杀人。

最早明确提出这一猜测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在早期的一篇文章中分析,关羽功劳大,不能统御,如果不除掉他,诸葛亮的政治计划将会受到极大干扰。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子彦在此基础上,也认为诸葛亮有借刀杀人,至少是有见死不救的嫌疑。除了关羽过于刚愎、脾气暴躁,对士大夫们没什么好感,与诸葛亮也偶有芥蒂等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诸葛亮一直想联吴抗曹,关羽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与他作对,口口声声称,一有机会就挥师灭吴。当时吴国与蜀国,皆有意联合,但都遭到内部人干扰。吴国干扰者是周瑜、吕蒙, “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

当然,这种分析与猜测,也有很多漏洞。史学界争议很大,反驳这一说法的信息众多,比如当时诸葛亮还没实力调动军队,蜀国的主要负责人毕竟是刘备,而刘备在关羽死后,不顾所有人反对对吴宣战,足见其与关羽的关系,更不可能是刘备故意见死不救。

章太炎晚年也修正了自己的说法,认为刘备不救关羽,主要是战略疏忽,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实力阻挠蜀国发兵救援。不过,章太炎并没有修正自己对诸葛亮的判断——诸葛亮以法家的手段治理蜀国,以严刑峻法著称, “彭漾、李严皆纵横之魁杰,故漾诛而严流”。

这是另一段与诸葛亮有关的公案了。

打压士族

刘备死前托孤,当时选了两个人辅佐儿子刘禅。一为诸葛亮,其二为李严。前面也提到,李严和法正都是刘璋旧部,刘备入川前,在当地就已经权势很深。

关于刘备托孤,也有个奇怪的细节。他把刘禅托付给两人,但只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个“君可自取”,后世很多解释。一说是,刘备这是试探诸葛亮对自己的忠心——若是如此,刘备为何只试探诸葛亮一人?另一说是,此为激励诸葛亮。刘备死前,一定对蜀国局势进行了缜密思索,这段托孤话里,背景复杂。

刘备集团内,虽然有不同派系,但入川后,核心矛盾是主客矛盾——从外面跟着他人川的老同志,以及原来巴蜀地区的传统大族。刘备之所以重用法正,托孤时又对李严委以重任,目的就是利用他们,争取蜀中传统势力的支持。

刘备意识到,与蜀国外患相比,内部的派系矛盾,同样严重,刘禅对这个问题,很可能是没办法解决的。所以,一方面,刘备让李严与诸葛亮一同辅政,以肯定其地位,由此稳定蜀中老臣。但同时,刘备也暗示诸葛亮,如果局势不稳,内部斗争动荡,诸葛亮还可以走向前台,自取帝位,以应急需。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后来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北伐曹魏,但现实中,他辅佐刘禅主政当地,一个核心工作就是搞政治,平衡不同派系间的矛盾。公元227年, 李严以拱卫都城之名,移师重庆。他在当地培植势力,实则已经总揽蜀国东部军政,与成都形成抗衡之力。公元230年,曹魏军队有动,大有攻击蜀国的可能,诸葛亮借机想调动李严,命李严将两万人派到汉中,李严一开始抗命不去。对诸葛亮来说,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这段时期,诸葛亮也开始筹划北伐。虽然按照当时三国实力来看,蜀国实力也只有魏国的九分之一而已,但诸葛亮又不得不北伐。后世分析,原因有多个。其一,蜀国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如果不北伐,这无异于空喊口号,可能失去世人支持,蜀国内部也会分化;其二,对外用兵历来是解决内部矛盾、统合国内局势的不二法门;其三,也是做给吴国看,让孙氏意识到,蜀国的目标只是魏国而非吴国。

诸葛亮北伐,李严是个很大的内部风险,诸葛亮得想办法解决。这时候,魏国有个降臣叫孟达,原为蜀国大臣,后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孟达动了归蜀之心。诸葛亮得知这个信息,思虑之后,给孟达写了一封策反信。信里情真意切,而且还表扬李严,从政能力很高,在蜀国也被委以重任。

这时候,李严也给孟达去信劝降。信中说, “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李严这封信,很可能是诸葛亮授意,至少他也是知情。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让孟达更信任自己和蜀国,决心反魏降蜀,另外,也令李严安心听候自己调遣——想一想此时的局势,诸葛亮即将北伐,李严失去了压制自己的力量,此时,旧时“良伴”又要带着一座城池上庸城回蜀,势必也会成为自己的重要政治伙伴。李严很可能会因此降低对诸葛亮的提防。

但这时,诸葛亮却暗自把孟达降蜀的消息,透露给魏国。司马懿一听,当即挥师上庸城“擒贼”。 《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率军8天兼行1200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闪电战”,终于将孟达捕获斩杀。

诸葛亮宁可不要一座城,也要借司马懿杀孟达,并非仅仅因为不喜欢孟达反复叛蜀又降蜀,而是他解决派系矛盾的一步棋。诸葛亮在解决孟达问题的同时,以强制与安抚并举的手段完成了对李严的调虎离山行动,造成了解决李严问题的有利条件。

之后,诸葛亮果然假借口实废掉了李严。至此,蜀国的新旧派系矛盾,才暂时得以解决。而且,对诸葛亮来说,也意味着蜀国再无可与自己匹敌的政治对手,真正做到了“政事无巨细,成决于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羽败走麦城, 刘封却见死不救, 赐死时, 刘封说出了大实话
品读|诸葛亮:神机妙算还是权谋高手?
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平生最憎恨的人竟是他!
蜀国看似是刘家天下,实则派系众多,鼎盛时的几大派系都有谁?
蜀汉后期为什么没有大将?原因很简单
三国时期蜀国内部的派系以及派系斗争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