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印度文明:恒河永流传

印度恒河河岸

早在約5000年前就有了璀璨的印度河文明,可它只延续了约1300年,令古印度文明出现了七八百年的断层。而在这个断层的早期,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发源于中亚草原地区的白种人—雅利安人乘虚而入,与北印度土著不断融合。于是,从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有了恒河文明。

无论是后期吠陀文献、两大梵文史诗,还是受古希腊文明影响的犍陀罗佛像,抑或是印度两大早期帝国(比秦帝国版图更大的孔雀帝国和文化艺术极盛的笈多帝国),都属于古印度文明第二期—恒河文明的范畴。

印度河文明消亡之谜

古印度最早的文明,诞生在南亚最长河流印度河的河谷。印度河主要流经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 (Indus)一词,本义是“河流”,首先用来称呼印度河,很晚才被用于称呼印度这个国家。而在印度1950年宪法中,国家的名称是“婆罗多”(Bharata)。这是参考了古代神话中的皇帝婆罗多,他的故事部分见诸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西方学界曾长期忽视古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与在伊拉克和埃及的考古工作不同,西方在印度的考古发掘直到1920年才开始认真。虽然早在1842年就已知古城哈拉帕 (Harappa)存在,但其考古学意义被忽略;后来的发掘,也与寻找《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所提到的可能遗址有关,而忽视了该地区更古老的过去的可能性。

哈拉帕遗址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中部,差不多同时代的另一著名遗址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位于信德省北部—直到1947年印巴分治前,它们都是印度的一部分。印度河文明时期的这两大城市,比同时代其他文明的定居点更大,并且是用通常由窑烧的泥砖建造的。

哈拉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而摩亨佐﹣达罗则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19世纪,哈拉帕遗址大部分被毁—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挖走了大部分泥砖,用作建造途经的一段铁路的路基,而当地哈拉帕村的居民也拆除了许多建筑,以拿走材料自用。从残留的哈拉帕遗址看,很明显它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青铜时代社区,人口多达3万~4万人。

相比哈拉帕,下游的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更好,因为它大部分都被埋藏,直到公元1922年。“摩亨佐﹣达罗”这个名字,在信德语中意为“死亡之丘”。这个城市的原始名称是未知的,虽然该地区的发现已经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达罗毗荼语的称呼“雄鸡之城”,可能暗示该城市作为斗鸡仪式的中心或者作为公鸡的繁殖中心。

摩亨佐﹣达罗是一座精心建造的城市,街道均匀分布,设有精致的排水系统(譬如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城市中央的大浴场,似乎是社区的焦点。市民擅长使用铜、青铜(铜中加入锡或铅)等金属,来制作舞女雕像和个人印章等艺术品;通常栽培的作物是大麦、小麦、豌豆、芝麻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对外贸易是当地商业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一带遗址中,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甚至有巨大的船坞)。人们认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本提到“马根”和“梅鲁哈”时,一般都是指印度,或者是摩亨佐﹣达罗。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23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物。

据近年考古进展,位于印度西北部哈里亚纳邦的拉吉加希(Rakhigarhi),是印度河文明成熟期的又一个大城,规模远超过摩亨佐﹣达罗。而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朵拉维拉(Dholavira),其城市格局特别,水利系统也最发达。这些古城遗址的共同之处是,分为卫城和下城,排水系统不错,度量衡比较一致,没有发掘出太多武器,也没有发现王权存在的证据。

摩亨佐﹣达罗遗址

考古界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农业文明,终究被气候变化摧残殆尽。夏季洪灾频发,导致大城市被废弃,在摩亨佐﹣达罗大约9米厚的淤泥可资证明;冬季气旋变得干燥寒冷,则毁坏了该流域原本的农业基础。当地人口可能迁徙到东部的恒河平原,其影响甚或远及中国西南地区。

摩亨佐﹣达罗约于公元前1800年被弃置,其最神秘的方面之一就是城市某些部分的玻璃化,就好像暴露在高温下融化的砖石一样。在诸如苏格兰的特拉勃莱因劳等地点,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并归因于战争的结果。关于通过某种古老的核爆炸破坏城市的猜测,通常不被认为是可信的。

在印度河文明衰亡几个世纪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群自称雅利安人(高贵者)的牧民,从兴都库什山脉各隘口闯入,落脚于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这片适合游牧的土地深深吸引了雅利安人,后续的迁徙可能持续到公元前900年。雅利安人将马匹带到印度,但不确定他们是否向该地区引入了新的神灵。

承上启下的吠陀时期

印度河文明消亡后,有数百年之久,那里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但在印度次大陆其他地区,尤其是恒河流域,流行一种混合早期宗教与文学的吠陀文化。吠陀文化明显受到雅利安人的影响,但其起源至少部分地与从事农业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吻合。

吠陀(Veda)本义是“明”“知识”,也指古梵文写成的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等吠陀文献。最著名的吠陀文献,是《梨俱吠陀》等四部古梵文经书,它们合称《吠陀经》。

在整个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万邦林立的印度社会大致分为四个等级,俗称“四大种姓”—依次为婆罗门(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战士)、吠舍(农民和商人)、首陀罗(由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四大种姓”之外,最低的种姓是达利特人,即贱民或“不可接触者”,负责屠宰和垃圾处理,尽管对这个等级当时是否存在,至今仍有争论。

吠陀时期的宗教信仰,在公元前7世纪被系统化为寓意“永恒秩序”的宗教—婆羅门教(Brahmanism),后来演化为印度教,目前它是仅次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世界第三大宗教。其基本原则是宇宙和人类生命有秩序和目的,通过接受这种秩序并按照它生活,人们将体验生活,因为它意味着适当的生活。

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23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物。

虽然婆罗门教被许多人认为是多神教,但其中的一个神—“创造之神”梵天(Brahma,与“护持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并称“三主神”)更突出,他建立了永恒的秩序,并通过它维护宇宙。这种对宇宙秩序的信念,反映了社会发展和繁荣的稳定性,因为在吠陀时期,政府变得集权,社会习俗完全融入整个地区的日常生活。

恒河文明正是汲取了吠陀文化的养分,才得以源远流长。如今我们熟知的一些伟大的宗教和文学作品,都属于恒河文明的范畴。其中,《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最古老的吠陀文献;《往世书》以问答的形式记载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 《摩诃婆罗多》的核心部分,讲的是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展时,婆罗多族中两个分支决战的故事;《罗摩衍那》则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的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

与孔雀帝国一样,笈多帝国也起源于恒河中下游的摩揭陀地区。

恒河文明兴起约400年后,古印度进入 “十六雄国”时期。随着雅利安人的武力消退,耆那教和佛教以宗教改革的面目出现。这两大古老宗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尊称“大雄”)和悉达多·乔答摩(尊称“释迦摩尼”),都属于刹帝利种姓,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印度次大陆的百家争鸣和财富集聚,引起了波斯帝国统治者居鲁士的注意,他在公元前530年入侵印度次大陆。10年后,在其子大流士一世的统治下,次大陆西北部(对应于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受到波斯人的控制。

“创造之神”梵天,他建立了永恒的秩序,并通过它维护宇宙

波斯人自居为雅利安人的后裔,但此时距离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次大陆,已经过去了将近1000年。维护“永恒秩序”的吠陀文化,也即将寿终正寝。此后不到200年,积蓄了足够文化能量的恒河文明,将开启属于自己的帝国时代。

古代印度的伟大事业

公元前326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波斯第一帝国)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被一路从欧洲杀过来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彻底击败。此后,古希腊的影响被带到了印度次大陆。

这一时期的雕像和浮雕,所描绘的佛陀和其他人物,在服饰和姿势上明显是希腊人—佛陀干脆被刻画为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预言与光明之神)加上佛的标志。这被称为犍陀罗(Gandhara)艺术,它延续了将近1000年,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传播和造像艺术。

在亚历山大大帝离开印度之后,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帝国(公元前322年至前185年),在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孔雀的统治下升起;短短几十年内,它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北部。孔雀的儿子宾头娑罗,则在整个印度扩展了帝国。

宾头娑罗的儿子是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他在统治8年后,征服了东部城邦卡林加,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由于对毁灭和死亡感到震惊,阿育王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建立了许多寺院,并为佛教社区慷慨解囊。这最终导致了政府在财政和政治上的压力,甚至他的孙子桑帕迪继位后也反对他的政策。在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迅速衰落,然后分裂成许多小王国和帝国(如贵霜帝国)。

这段分裂的诸王国时期,长达500多年。这期间,趁罗马的屋大维于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北印度通过贸易伙伴埃及的关系,增加了与罗马帝国的贸易。此外,北印度文化也得到大发展,最终迎来了古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公元320-550年)。

埃洛拉石窟

与孔雀帝国一样,笈多帝国也起源于恒河中下游的摩揭陀地区。其创建者月护一世(Candragupta I)被认为属于吠舍(商人)等级。他蔑视种姓制度而取得权力,是前所未有的事。他奠定了印度稳定的基础,之后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其统治下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写了他的杰作《沙恭达罗》,而《爱经》也是由筏蹉衍那根据早期作品编写或编辑的。在彘日探索天文学的同时,阿耶波多(Aryabhatta)测算出太阳年的长度为365.3586805天—这一计算的误差极小。阿耶波多还提出太阳中心说,发现日月食的成因,并认识到“零”概念的重要性。

由于王朝开创者月护一世违背了正统的印度教思想(其实是雅利安人带来的婆罗门思想),笈多王朝历任统治者都提倡和宣传带有东方民族特征的佛教。也因此,著名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和之后的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才涌现出丰富的佛教而非印度教艺术品。

笈多帝国延续了230年,终于崩溃;其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北印度迎来了戒日王朝(公元606-647年)。戒日王(Harshavardhan)建都曲女城,他是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玄奘西游曾受其礼遇)。他禁止在他的王国杀害动物,但却认识到有时在战斗中杀人的必要性。

戒日王朝垮台后,北印度陷入混乱;由拉其普特人建立的一个个小王国,缺乏抵抗入侵部队所必需的统一。13世纪起,从阿富汗来的穆斯林先后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再后来是西方列强(包括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殖民,直到1947年印度最终获得独立。

显然,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恒河文明和中华文明、犹太文明一样,都没有遭到灭绝式的打击,而延续至今。这为曾经中断的古印度文明,增添了一份与时俱进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
古印度:尘封的历史与湮没的文明
古印度典籍中竟然有飞行器与核战争的记载
重磅 | 姜景奎:想搞懂印度教文化,就得搞明白湿婆神
巢巍│摩亨佐·达罗之殇
印巴次大陆探秘—巴基斯坦11: 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摩亨佐-达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